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发展

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

〔摘要〕活动区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极好的形式。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指导以及活动后的讲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归结起来应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以促进幼儿发展为中心。如果说,良好的活动区环境、丰富适宜的活动材料是活动区开展活动的基础,那么孩子与各种材料之间、与教师、同伴间的互动过程则是教师要观察的内容,本文主要对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活动区活动幼儿发展1前言近几年,幼教教研工作从开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研究”———幼儿拥有了游戏的环境,到开展“幼儿园游戏研究”———幼儿在游戏中得到了快乐,再到开展“活动区与幼儿发展研究”———幼儿发展得到重视,又到“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使幼儿园拥有了自己的《课程方案》,确立了课程主题串引下的各领域教育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但目前,幼儿园活动区研究深入到一定程度后,却出现了“高原期”现象,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因此对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2.1活动区与课程结合不够。《课程方案》中的活动区内容与课程中的教育主题基本没有联系;对不能与课程主题联系的活动区(如科学益智区等)也没有根据本领域的教育特点,较系统地安排在《课程方案》中,造成了活动区的孤冷独立的状态。

2.2活动区材料投放缺乏目的性。材料投放单纯追求“丰富多样”,不研究幼儿是否理解;单纯追求“标新立异”,不尊重幼儿发展规律;材料投放质量没有稳定性,时多时少、时新时旧,检查参观时“多而新”,而日常教学中材料陈旧或不足,材料投放不为幼儿发展服务。材料的无目标无计划性,使教师经常“心中无底”,而“有任务”时则挖空心思慌忙准备。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累”和精力的浪费与幼儿发展的低效的原因之一。

2.3活动区中教师指导比较盲目。教学效果来自于教师的精心备课,活动区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要“备课”。首先教师备材料不够。活动区中的活动材料就是课程和教材,由于教师对活动区的目标不清晰,所提供的材料内容处于随意状态,教师的指导方向无疑受到影响。其次教师备幼儿不够。

教师对幼儿在活动区想做什么、是否能完成任务、活动中都可能遇到那些困难、解决困难的态度和方法想得不够。因此经常出现“放羊”不指导、形式化指导甚至错误指导。

2.4活动区中幼儿活动的低效性。幼儿在活动区中缺乏教师的密切关注,没有通过活动区发扬其强势领域,更没有以幼儿强项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幼儿活动缺乏有层次地递进和挑战性,活动中经常无所事事或重复同样内容或同等水平的活动;活动区中幼儿身体动作参与多、大脑思维参与少。这势必影响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

3幼儿园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发展研究的几点建议3.1幼儿园活动区研究要以教育理论作支撑。活动区研究涉及课程理论、游戏理论、幼儿发展理论等,要通过园本教研中教师的参与式学习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关教育理论,使具有理论支撑的活动区研究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

3.2要研究活动区开展的长效机制。幼儿园首先要研究活动区内容与课程目标的有机联系,建构与课程相联系的活动区内容体系,并将此预设到《课程方案》中,及时整理存放活动区的记录和活动资料,使活动区在有计划和稳定的状态中不断提高。克服目前教师在开展活动区中的“心中无底”、“突击性”倾向;克服活动区指导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的状态。

3.3要研究活动区的评价问题。目前活动区中存在“几重几轻”:重活动区宏观场面的热闹、轻对幼儿发展细节的关注;重材料的提供、轻材料的使用;重幼儿做出什么结果、轻幼儿怎样做的过程;重幼儿动手操作、轻幼儿动脑思维;重幼儿个人活动、轻幼儿集体分享交流,等等。这些问题都与评价有关,因为管理者的评价导向什么,教师就重视什么。因此园长和教研员要深入到活动区中,静心观察、研究幼儿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及教师的指导方式与行为,通过正确评价克服活动区研究中的表面性和浮躁性。

3.4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活动区中幼儿持续发展的启示。活动区中如何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主动发展?教师要把握住活动区三大环节的指导。一是活动前的指导———让幼儿自己制定活动计划。要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必须有思维的参与,使其在头脑中将活动内容形成与自己思维有关的表象,知道自己是主宰自己活动的人;教师通过幼儿制定计划了解幼儿的想法,知道随后要观察和指导的内容。二是活动中的指导———帮助幼儿实现计划。首先教师要明确观察要点:幼儿活动兴趣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是否做着自己计划中的事情、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可能获得的新经验、以何技巧与人合作及交往中的主动性、接纳性和成功率等。其次注意教师的介入时机和策略:在幼儿的计划不能顺利进行时介入。如幼儿在犹豫、游荡、情绪不好、寻求帮助时等;计划执行顺利需鼓励支持时介入;计划基本完成时介入;幼儿出现争端和过激行为时介入。三是活动后的指导———回忆分享与整理。通过回忆,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楚的意识,看到自己的计划与活动间的联系;通过分享,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共享伙伴的信息资源,展示自己的作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整理知道自己是活动区的主人。

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更多的是各种及时、适度的帮助、支持,重在引导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与幼儿开展个别化的互动,从而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发挥活动区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当然,根据不同类型活动区活动的功能与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幼儿水平观察评价的同时,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使观察评价工作真正起到了解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92霍力岩等.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6

标签:;  ;  ;  

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