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氢细菌论文_安丹,徐瑞娜,谢林花,陆遥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氢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菌株,秸秆,特性,培养基,氢气,甲烷。

产氢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安丹,徐瑞娜,谢林花,陆遥[1](2019)在《一株发酵木糖产氢细菌的分离和产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作物秸秆转化为氢气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制氢菌种产氢性能低下.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农作物秸秆水解液的主要成分木糖为碳源,从羊粪中分离获得一株以木糖为碳源产氢性能高的暗细菌.该细菌经16S rRNA鉴定菌属后,发现与Escherichia coli相似度高达99%,将其命名为Escherichia coli XRN510.此后对该暗细菌的碳源、氮源利用情况、产氢液初始pH、木糖浓度、氮源种类、氮源比例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获得Escherichia coli XRN510的最优产氢条件.最优产氢条件为:木糖为碳源,木糖浓度为10.0 g/L,L-谷氨酸和酵母膏的组合为氮源,且L-谷氨酸和酵母膏的添加比例为3∶5,产氢液初始pH为7.2.在最优的条件下,暗细菌Escherichia coli XRN510的产氢量为1 468.93±61.52 mL/L.研究获得一株可高效发酵木糖制氢的暗细菌及其最优制氢条件,可为农作物秸秆水解液为底物大规模制氢提供菌种资源及工艺条件.(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艳宾[2](2018)在《产氢细菌Klebsiella sp. WL1316的筛选及其发酵棉秆水解糖液合成生物氢的代谢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化石能源储量不断减少、环境压力不断凸显的双重压力下,充分利用木质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来开发清洁能源受到举世关注。氢能是目前已知最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氢气的生产方式中,以木质纤维素原料为基质进行微生物暗发酵产氢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这其中发酵菌种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自然界中,单一野生菌株发酵产氢的氢产量相对较低,因此在很长时期,研究工作多集中于高效产氢菌种的筛选上。同时,秸秆类生物质原料中的木质纤维素或其水解物的成分较复杂,木糖往往不能为产氢细菌所利用,为此,筛选能水解木质纤维素或代谢木糖的产氢菌株,显得尤为重要。棉秆是新疆分布最广泛的生物质原料,年产量可达数百万吨。近年来棉秆的高值化利用备受关注,棉秆高值化产品的开发也呈现多样化,已有研究报道能将棉秆水解糖液发酵转化为高值化产品,如乙醇、木糖醇、单细胞油脂等。然而,极少有关于产氢细菌发酵棉秆水解糖液合成生物氢的报道。为获得能高效发酵棉秆水解糖液合成生物氢的产氢细菌,本论文从塔里木流域野生鲤鱼肠道分离、筛选获得一株产氢细菌Klebsiella sp.WL1316,用其发酵棉秆水解糖液产氢,对其发酵条件进行筛选,并对发酵过程进行放大和调控,实现了棉秆水解糖液中木糖和葡萄糖的共利用,获得了高的生物氢产量。进一步基于Klebsiellasp.WL1316的基因组信息,重构了菌株兼具葡萄糖、木糖利用和发酵产氢的代谢网络,结合对发酵产氢过程中关键酶和关键节点代谢物的代谢通量分析,阐明了菌株发酵产氢的代谢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从塔里木河流域野生鲤鱼肠道分离、筛选获得一株产氢细菌WL1316,经形态、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鉴定为Klebsiellasp.。研究发现该菌具备共利用葡萄糖和木糖发酵产氢的能力,其以棉秆水解糖液为糖基质,发酵24 h的产氢量、产氢速率和氢产率分别可达554.0 ± 22.6 mL/L、23.1 ± 0.9 mL/(L·h)、0.33 ± 0.01 mL/(L.mol sugarconsumed),表明该菌株具备利用棉秆水解糖液高效合成生物氢的潜力。进一步确定该菌株最佳的发酵条件为:起始糖浓度40 g/L,发酵温度37℃,发酵起始pH值8.0,在此发酵条件下,采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拟合累积产氢量的动力学参数Rm值与P值均达到最大,表明Klebsiella sp.WL1316具有较高的发酵产氢速率和产氢潜力。2.基于已获得的Klebsiella sp.WL1316发酵棉秆水解糖液产氢的最佳发酵条件,在5 L发酵罐中开展了放大实验,获得了更高的产氢生产力:最大日均产氢量达937.0 ± 41.0 mL/(L.d),累积产氢量达2908.5 ± 47.4 mL/L,活菌计数达(20.2±0.6)×108 CFU/mL,生物氢产率达1.44±0.08 mol/molsugarconsumed,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葡萄糖和木糖利用率,表明该菌株具备较强的将棉秆水解糖液中的葡萄糖和木糖转化为生物氢的能力。分段调控pH值处理可有效缓解发酵液中由于酸性代谢物产生引起的pH值急剧降低,显着提高菌株的日均产氢量和累积产氢量,促进葡萄糖和木糖的利用及菌株的生长。相较而言,分段控温处理并不能显着提高菌株的日均产氢量和累积产氢量,但却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葡萄糖和木糖的利用及菌株的生长。3.对产氢细菌Klebsiella sp.WL1316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基于基因组注释结果,从菌株比对的KEGG代谢途径中获得了菌株利用葡萄糖的主要代谢途径,及以丙酮酸为中间代谢物的发酵产氢途径。进一步对基于COG分类的功能蛋白进行分析,发现木糖通过异构化为木酮糖,并进一步磷酸化为木酮糖-5-磷酸,进入磷酸戊糖途径进行代谢。此外,该菌株还具有多样的氢酶和甲酸氢裂解酶功能蛋白,且在数量分布上优于一些近缘属的细菌。在此基础上,重构了菌株兼具葡萄糖、木糖利用和发酵产氢的代谢网络。基于重构的代谢网络,检测并分析了Klebsiellasp.WL1316生物氢合成关键代谢支路的酶活性,并对关键节点代谢物进行了代谢通量分析。结果显示发酵周期内葡萄糖及木糖有效得到代谢,推动了菌株细胞物质的合成和发酵途径的进行。发酵24 h,丙酮酸快速进行脱羧转化,为其它代谢支路提供了碳骨架。在发酵48 h后,甲酸大量裂解用于生物氢合成,但在24~48 h阶段丙酮酸节点的代谢流部分流向叁羧酸循环。在发酵48~72 h,乳酸合成支路成为主要竞争支路。在72 h之后,乙酸和乙醇合成的代谢支路在发酵后期对生物氢合成起到了较主要的竞争作用。基于拟稳态构建的菌株发酵产氢过程代谢网络亦证明了上述代谢过程。基于上述分析,可认为在发酵中后期(48~96h),需要较好地调控生物氢合成的竞争支路才能有效提高生物氢产量。(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3)

凡慧,马诗淳,王春芳,黄艳,刘星[3](2017)在《产氢细菌FSC-15对稻草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氢细菌是厌氧发酵过程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将分离自纤维素降解产甲烷复合菌系FSC的产氢细菌FSC-15回补至复合菌系,通过监测氢气产量、甲烷产量、脂肪酸浓度及秸秆降解效率,探究产氢细菌对水稻秸秆水解产甲烷代谢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菌株FSC-15使FSC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7.33%、28.61%和47.21%,对复合菌系FSC中秸秆降解效率有一定促进作用.培养第3天,氢气产量相比复合菌系FSC提高了41.18%,为产甲烷菌提供更充足的底物,使甲烷产量提高1倍.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Ruminococcaceae和Methanobacteriaceae分别是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体系中水解纤维素和产甲烷的主要类群,Methanobacteriaceae是厌氧发酵体系挥发酸含量较高时产甲烷的主要物种,补加产氢细菌FSC-15对厌氧降解纤维素产甲烷菌系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改变古菌的物种多样性及丰度.本研究证明向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体系补加功能微生物能有效提高体系甲烷产量,可为调控水稻秸秆厌氧消化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刘星,马诗淳,黄艳,周正,张辉[4](2015)在《一株厌氧发酵木糖产氢细菌的分离及其产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厌氧微生物分离技术,从厌氧纤维素降解产甲烷菌系中分离到一株发酵木糖产氢的细菌FSC-15,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分析,以及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了该菌株的分类地位,并通过监测H2产量分析了培养基组分、末端代谢产物对该菌株生长及产H2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为厌氧菌,革兰氏染色阳性,杆状,单生或对生,菌体大小(2.1~8.5)μm×(0.6~1.1)μm,产芽孢。最适生长温度40℃,最适生长pH值7.5,可耐受50 g·L-1NaCl。该FSC-15菌可利用多种戊糖和己糖,代谢产物主要为H2,CO2,乙酸,乙醇,丁酸等,发酵木糖的比产氢率为1.70 mol H2·mol-1木糖。菌体生长不受氢分压反馈抑制,对乙酸、乙醇和丁酸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可在1500 mg·L-1丁酸、1000 mg·L-1乙酸、和400 mg·L-1乙醇存在的情况下产H2。经鉴定,菌株FSC-15与Clostridium beijerinckii亲缘关系最近,属于Clostridium,可以利用多种戊糖和己糖生长产氢,发酵木糖产氢能力较强,对末端代谢产物耐受性较好,是木质纤维素水解产氢的良好生物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5年04期)

蒋丹萍,韩滨旭,王毅,王素兰,尤希风[5](2015)在《HAU-M1光合产氢细菌的生理特征和产氢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有机污泥中富集得到HAU-M1光合产氢细菌菌群,其主要包括深红红螺菌、荚膜红假单胞菌、沼泽红假单胞菌、类球红细菌、荚膜红细菌等5种光合细菌,且质量分数分别为27%、25%、28%、9%、11%,采用Curve Expert软件拟合得到不同生长条件下HAU-M1光合产氢细菌的生长效率方程及以猪粪污水耦合1%葡萄糖为底物产氢的Gompertz方程。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光照强度为2080 lx,p H值为6.8,接种量为45%时,HAU-M1光合产氢细菌的生长效率最高,最大可能产氢量为1388 m L/L,最大可能产氢速率为27.3 m L/(L·h),产氢延迟期为13.2 h。(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夏大平,于芸芸,胥帅帅[6](2014)在《矿井水中产氢细菌的分离、形态观察及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矿井水中产氢菌的性质,以义马矿矿井水为实验原料,并在常温下保存备用,采用斜面培养技术和细菌分离技术研究该矿井水中产氢菌的生理特征、分子生态学特征,然后对该产氢菌进行了不同稀释度的富集培养,研究了该产氢菌的性质及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分离出来的产氢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现棒状,球状,并发出荧光;通过稀释度法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得出了这种细菌的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的时间段,由此判断出细菌的生长周期;富集培养前后细菌数目明显增加,表明了利用此培养基培养产氢菌并使其生长繁殖的可行性.产氢菌的发现,对于目前促进绿色清洁能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黄丹,刘超兰,张文学,邓宇,赖登燡[7](2013)在《白酒发酵窖泥中一株产氢细菌的分离及其代谢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ungate严格厌氧技术从窖龄为20年的老熟窖泥中分离到1株菌株S11-18-8。通过16S rRNA序列比对,其与NCBI中的Clostridium mesophilum strain SW408(NR_044386)的同源性最高,高达99%。研究了该菌株在乳酸钠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黄水培养基和葡萄糖-糟醅浸提液培养基等不同发酵条件下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各发酵条件下均能够产生H2、乙酸和丁酸。在黄水培养基中细菌S11-18-8不仅能够发酵代谢产生丁酸和乙酸等有机酸,还能起到很好的"降乳"作用。在葡萄糖糟醅培养基中主要也是代谢产生乙酸和丁酸,同时起到"增己"的作用。因此,推测该菌株在白酒发酵过程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3年12期)

韩滨旭,王毅,曾凡,张全国[8](2013)在《光合产氢细菌优势菌群富集及其产氢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特殊培养基从光照充裕、有机质含量高的猪场粪便排放处的污泥中富集培养光合细菌混合产氢菌群,对该混合菌群的产氢培养基进行优化,并研究混合菌群的产氢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此菌群的最佳产氢培养基配方为:氯化铵0.4g/L,氯化镁0.2g/L,酵母膏0.1g/L,磷酸氢二钾0.5g/L,氯化钠2.0g/L,谷氨酸钠3.5g/L。此菌群以1%的葡萄糖为基质时,产氢时间长达204h,最大产氢量为3.41L/L,最大产氢速率为44.17mL/(L.h),最高氢气含量为46.73%,具有工业化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张娴,王士芬,唐贤春,施鼎方,徐竟成[9](2012)在《产氢细菌分离纯化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教改项目"有机废水发酵产氢实验装置的研发与应用"的实施,在环境专业本科生范围内开展产氢细菌分离纯化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以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或者校园河水及底泥为实验样品,对模拟有机废水进行厌氧发酵产氢,利用亨盖特(Hungate)厌氧滚管法对产氢发酵液中的产氢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产氢实验对产氢细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中的学习和锻炼,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2年11期)

刘冬英,刘奕,门学慧,郭群群,郭荣波[10](2012)在《浮霉菌门严格厌氧产氢细菌(Thermopirellula anaerolimosa)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厌氧颗粒污泥中含有大量未知微生物资源,利用低浓度底物及添加抗生素的培养基进行厌氧发酵细菌的筛选,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方法】利用系列稀释法及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从制糖废水厌氧处理反应器的颗粒污泥中分离到一株高温厌氧产氢细菌VM20-7T,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结果】菌株VM20-7T为高温、严格厌氧、革兰氏阴性梨形细菌,细胞大小为(0.7-2.0)μm×(0.7-2.0)μm,不运动,不产芽胞。其生长温度范围为35℃-50℃(最适温度45℃),pH范围为6.0-8.3(最适pH 7.0-7.5),NaCl耐受范围为0%-0.5%(w/v,最适浓度0%)。菌株VM20-7T可利用葡萄糖、麦芽糖、核糖等多种糖类为唯一碳源生长,葡萄糖发酵终产物是乙酸和H2。该菌株不利用硝酸盐、硫酸盐等作为电子受体生长。G+C含量为60.9 mol%,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显示菌株属于浮霉菌门,但与已培养菌株的同源性较低,与梨形菌属-红小梨形菌属-芽殖小小梨形菌属(Pirellula-Rhodopirellula-Blastopirellula,PRB)分支的亲缘关系最近,但序列相似性也仅为82.7%-84.3%。【结论】利用低浓度糖类并添加抗生素分离厌氧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获得了浮霉菌门首例严格厌氧细菌VM20-7T。生理生化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VM20-7T为浮霉菌目的新属新种,命名为Thermopirellula anaerolimosa。该菌株的菌种保藏号为CGMCC 1.5169T=JCM 17478T=DSM 24165T。(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产氢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化石能源储量不断减少、环境压力不断凸显的双重压力下,充分利用木质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来开发清洁能源受到举世关注。氢能是目前已知最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氢气的生产方式中,以木质纤维素原料为基质进行微生物暗发酵产氢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这其中发酵菌种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自然界中,单一野生菌株发酵产氢的氢产量相对较低,因此在很长时期,研究工作多集中于高效产氢菌种的筛选上。同时,秸秆类生物质原料中的木质纤维素或其水解物的成分较复杂,木糖往往不能为产氢细菌所利用,为此,筛选能水解木质纤维素或代谢木糖的产氢菌株,显得尤为重要。棉秆是新疆分布最广泛的生物质原料,年产量可达数百万吨。近年来棉秆的高值化利用备受关注,棉秆高值化产品的开发也呈现多样化,已有研究报道能将棉秆水解糖液发酵转化为高值化产品,如乙醇、木糖醇、单细胞油脂等。然而,极少有关于产氢细菌发酵棉秆水解糖液合成生物氢的报道。为获得能高效发酵棉秆水解糖液合成生物氢的产氢细菌,本论文从塔里木流域野生鲤鱼肠道分离、筛选获得一株产氢细菌Klebsiella sp.WL1316,用其发酵棉秆水解糖液产氢,对其发酵条件进行筛选,并对发酵过程进行放大和调控,实现了棉秆水解糖液中木糖和葡萄糖的共利用,获得了高的生物氢产量。进一步基于Klebsiellasp.WL1316的基因组信息,重构了菌株兼具葡萄糖、木糖利用和发酵产氢的代谢网络,结合对发酵产氢过程中关键酶和关键节点代谢物的代谢通量分析,阐明了菌株发酵产氢的代谢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从塔里木河流域野生鲤鱼肠道分离、筛选获得一株产氢细菌WL1316,经形态、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鉴定为Klebsiellasp.。研究发现该菌具备共利用葡萄糖和木糖发酵产氢的能力,其以棉秆水解糖液为糖基质,发酵24 h的产氢量、产氢速率和氢产率分别可达554.0 ± 22.6 mL/L、23.1 ± 0.9 mL/(L·h)、0.33 ± 0.01 mL/(L.mol sugarconsumed),表明该菌株具备利用棉秆水解糖液高效合成生物氢的潜力。进一步确定该菌株最佳的发酵条件为:起始糖浓度40 g/L,发酵温度37℃,发酵起始pH值8.0,在此发酵条件下,采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拟合累积产氢量的动力学参数Rm值与P值均达到最大,表明Klebsiella sp.WL1316具有较高的发酵产氢速率和产氢潜力。2.基于已获得的Klebsiella sp.WL1316发酵棉秆水解糖液产氢的最佳发酵条件,在5 L发酵罐中开展了放大实验,获得了更高的产氢生产力:最大日均产氢量达937.0 ± 41.0 mL/(L.d),累积产氢量达2908.5 ± 47.4 mL/L,活菌计数达(20.2±0.6)×108 CFU/mL,生物氢产率达1.44±0.08 mol/molsugarconsumed,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葡萄糖和木糖利用率,表明该菌株具备较强的将棉秆水解糖液中的葡萄糖和木糖转化为生物氢的能力。分段调控pH值处理可有效缓解发酵液中由于酸性代谢物产生引起的pH值急剧降低,显着提高菌株的日均产氢量和累积产氢量,促进葡萄糖和木糖的利用及菌株的生长。相较而言,分段控温处理并不能显着提高菌株的日均产氢量和累积产氢量,但却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葡萄糖和木糖的利用及菌株的生长。3.对产氢细菌Klebsiella sp.WL1316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基于基因组注释结果,从菌株比对的KEGG代谢途径中获得了菌株利用葡萄糖的主要代谢途径,及以丙酮酸为中间代谢物的发酵产氢途径。进一步对基于COG分类的功能蛋白进行分析,发现木糖通过异构化为木酮糖,并进一步磷酸化为木酮糖-5-磷酸,进入磷酸戊糖途径进行代谢。此外,该菌株还具有多样的氢酶和甲酸氢裂解酶功能蛋白,且在数量分布上优于一些近缘属的细菌。在此基础上,重构了菌株兼具葡萄糖、木糖利用和发酵产氢的代谢网络。基于重构的代谢网络,检测并分析了Klebsiellasp.WL1316生物氢合成关键代谢支路的酶活性,并对关键节点代谢物进行了代谢通量分析。结果显示发酵周期内葡萄糖及木糖有效得到代谢,推动了菌株细胞物质的合成和发酵途径的进行。发酵24 h,丙酮酸快速进行脱羧转化,为其它代谢支路提供了碳骨架。在发酵48 h后,甲酸大量裂解用于生物氢合成,但在24~48 h阶段丙酮酸节点的代谢流部分流向叁羧酸循环。在发酵48~72 h,乳酸合成支路成为主要竞争支路。在72 h之后,乙酸和乙醇合成的代谢支路在发酵后期对生物氢合成起到了较主要的竞争作用。基于拟稳态构建的菌株发酵产氢过程代谢网络亦证明了上述代谢过程。基于上述分析,可认为在发酵中后期(48~96h),需要较好地调控生物氢合成的竞争支路才能有效提高生物氢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氢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安丹,徐瑞娜,谢林花,陆遥.一株发酵木糖产氢细菌的分离和产氢特性[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2].李艳宾.产氢细菌Klebsiellasp.WL1316的筛选及其发酵棉秆水解糖液合成生物氢的代谢调控[D].北京化工大学.2018

[3].凡慧,马诗淳,王春芳,黄艳,刘星.产氢细菌FSC-15对稻草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

[4].刘星,马诗淳,黄艳,周正,张辉.一株厌氧发酵木糖产氢细菌的分离及其产氢特性研究[J].中国沼气.2015

[5].蒋丹萍,韩滨旭,王毅,王素兰,尤希风.HAU-M1光合产氢细菌的生理特征和产氢特性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5

[6].夏大平,于芸芸,胥帅帅.矿井水中产氢细菌的分离、形态观察及培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黄丹,刘超兰,张文学,邓宇,赖登燡.白酒发酵窖泥中一株产氢细菌的分离及其代谢特性分析[J].酿酒科技.2013

[8].韩滨旭,王毅,曾凡,张全国.光合产氢细菌优势菌群富集及其产氢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3

[9].张娴,王士芬,唐贤春,施鼎方,徐竟成.产氢细菌分离纯化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10].刘冬英,刘奕,门学慧,郭群群,郭荣波.浮霉菌门严格厌氧产氢细菌(Thermopirellulaanaerolimosa)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J].微生物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装液量a()和通氨气(b)对兄即五aroe拓l...预处理对增加纤维素降解酶可及性的影...8 连续流培养条件下混合酸发酵产氢大熊猫粪便样品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Fig....6 连续流培养条件下乙醇发酵产氢细紫外线对产氢细菌的死亡率和正...

标签:;  ;  ;  ;  ;  ;  ;  

产氢细菌论文_安丹,徐瑞娜,谢林花,陆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