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佐菁:基于区域产业需求的精准引才政策路径研究论文

刘佐菁:基于区域产业需求的精准引才政策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区域引才工作主动性、针对性与精确性不足的现实问题,充分借鉴国内外精准引才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过“三步走”率先布局区域精准引才。即,精准研制、运用人才开发路线图方法体系,紧盯产业与人才发展前沿,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编制创新目录和引才目录,绘制产业地图和人才地图;并做好人才开发的路径设计与政策配套,从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全方位推动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无缝对接。

关键词:产业需求;精准引才;政策路径

精准引才是积极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国内外激烈人才竞争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来临,催生出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带动以绿色、智能和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进而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便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资源”,区域创新人才匹配度、整体创造能力及水平、高端化程度和创新效益将直接决定该区域在全球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因此,人才资源无疑已成为各国各地区争夺的焦点,纵观国内外,区域人才竞争已呈百舸争流之势,然而,我国各地人才政策密集出台的背后,人才竞争乱象逐渐凸显。各地的人才政策特别是引才政策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盲目跟风,导致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相似度极高,都无一例外地追求高端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等),缺少针对性与区分度,天价“挖墙脚”事件也因而频频发生,人才资源内耗严重;各地区人才政策的制定未充分利用当地的产业特色吸引人才,尚未充分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采取错位人才政策,“引而无用”是各地引才工作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1]。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的战略要求,实施精准引才势在必行。

1 研究综述

精准引才就是对接产业需求引进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根据本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等综合情况,结合本地区的产业集群规模,以及本地区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详细人才需求,运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尖端先进技术,对接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人才进行精准选拔,达到精准引才的目的,从而避免人才乱用的现象。因此,实施精准引才、厘清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发挥人才对产业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现有研究中,对人才精准引进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区域存量人才通常来源于两类渠道: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因此本研究选择借鉴区域人才精准培养的相关思路展开研究。

基于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精准匹配的人才培养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茨涅兹等人研究发现,人才与产业结构匹配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3]。蔡小慎等[4]基于协同学理论,将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融为复合系统,形成协调适配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功效函数法进行测算,发现我国东北三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等级不高。彭正宇等[5]通过对我国粤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分析,特别是对三大产业的增长率、三大产业人数的增长率及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定量分析,发现粤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不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而且在结构上都不能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茆训诚等[6]运用赛尔奎因-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理论,从整体上实证分析了上海市三大产业与相应人才结构的匹配效果,发现上海市第一产业存在人才紧缺现象。霍影等[7]对我国东北三省人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适配度进行实证评价,提出东北三省应适当压缩工学学科人才培养的招生空间,并转移至对于农学和医学学科人才培养的支持。吕晓钰等[8]认为在开展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时,应区分求知、求职、矛盾和迷茫四类研究生人群,做到因“群”施教。张国方等[9]提出了中职、高校、企业共同育人的“六协同”人才精准培养模式。胡昌荣[10]提出以订单式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现有研究着重于对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适配度进行定量分析[11],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借鉴,但针对产业与人才匹配度低的问题,现有研究鲜有从人才引进的视角探讨如何通过合理引进人才来提升区域人才适配度,对政府精准引才政策的理论探索尚处于空白,本文将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需求,突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探索精准引进外来人才的可行路径。

2 国内外精准引才的实践与经验

2.1 发达国家精准引才经验借鉴

国际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竞争力是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正是在人才竞争中把握住了优秀拔尖的人才,从而抢占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当今世界高层次人才战略实施最成功的当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是全球经济和科技中心,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总数是美国的3倍,但之后美国建立“阿尔索斯”突击队,搜捕纳粹德国科学家,到二战结束后,全世界62%的顶尖科学家都居住在美国,其中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核心人员、登月行动“阿波罗计划”的主管、“氢弹之父”“电子计算机之父”全都来自欧洲,这直接导致了全球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从世界各国吸纳的高级专业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已超过60万人,这些人才完成的科技成果占美国所有科技成果的80%。总体而言,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以下制度设计来集聚产业人才[12]:

“出兔口”,即卯时日出;“入鸡肠”,即酉时日落。这种与十二生肖和地支、时辰搅和在一起的字谜,老年人猜起来比较简单,但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年轻人猜起来就相当困难了。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具体管理机制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采取了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使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和用得上。美英等发达国家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方面的模式主要是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即在人才引进的法律制定、财政投入和人才标准等方面,国家充分发挥促进和推动导向作用,而在具体的选用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和有关报酬、待遇及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则由用人单位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操作。

二是通过技术移民政策吸纳聚集高层次人才。美国于1990年出台了《移民法》,在以后的20多年里,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落实《移民法》的相关法规,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设立了技术移民可以享受的限额优先权,其根本目的就是吸引和聚集美国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尤其是紧缺的高端人才。为了加快发展IT产业,德国自2000年就开始制定了对人才的优惠激励政策,实行“绿卡”制度,吸引了大批IT高层次急需人才;2007年德国更是降低了本国《移民法》中规定的相关专业人才移民德国应得收入的下限。

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是到异地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民俗,让游客既能收获感性体验,也能获得知性快乐。乡村观光旅游是当前都市人群最为关注的方式之一,乡村景观意境的感知和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三是发展猎头产业,将猎头产业提升到执行和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美国通过公司治理、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手段,将猎头产业从一个单纯的行业提升到执行和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进而成为美国介入全球人才争夺战争的“第二只手”。美国还通过本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招募分支机构所在国的大量优秀人才,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网罗研发人才,海外兼并企业招聘高级经营人才,为美国实施其科技战略意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什么。通过行业研究、问卷调研和实地走访等形式,摸清产业的“需”,明确产业发展周期、产业链的组成、产业链薄弱环节及关键技术瓶颈,最终明确产业技术攻关对人才的需求,即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中产业链各核心技术环节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是什么,并编制创新目录和引才目录。

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科学的规划策略来完成,能够促使教育的综合效用获得大幅度提升,针对小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较多的帮助。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还必须深入地开展,尤其是在动态因素的控制和解决过程中,都要选用正确的模式来开展,高度尊重小学生的想法,减少传统教育手段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是充分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举措。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加快了对科研成果或专利审查速度,如日本的专利审查所需时间已由过去的一年左右缩短到现在仅用几个月。

2.2 我国各地精准引才的实践探索

在完成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研究的基础上,人才配置通过供需对接,在多层次的产业创新体系中配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解决好人才的使用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能。常用的配置方法如下:在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调查访谈和专利论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由外部资源层、公共资源层、产业层、区域层、企业层和统筹协调层构成的产业人才开发配置体系[14],如图1所示。其中:(1)外部资源层,包括国内外开设产业技术相关专业的院校及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科研院所、企业,这些机构是产业人才的主要引进来源;(2)公共资源层,由省(区、市)内(或国内)开设产业相关专业的院校及科研院所组成,这些机构承担产业人才培养任务;(3)产业层,由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组成,是人才的主要配置载体;(4)区域层,由地理空间上拥有较高产业集群度的省(区、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专业镇等组成,是重要的人才平台载体;(5)企业层,由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组成,它们对人才的需求量最为集中,是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是人才配置的重要方向;(6)统筹协调层,由政府部门、产学研联盟和行业协会组成,负责连接人才与产业,制定人才引进方案、实施人才信息监测与前沿跟踪,及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引才策略,加强人才资源共享,使各个层面有机结合。

精准引才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是为解决重点产业布局与人才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因此,精准引才的基本思路主要针对性地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

(1)中关村人才特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自2011年3月建设以来,就积极探索“靶向引才”先行先试政策与方法,瞄准国际化高端人才,致力于打造海外高端人才发展的“软口岸”,构建全球人才网络,在全球坐标系内发现、延揽高端人才。积极绘制全球顶尖技术团队分布图,追踪具有行业颠覆性技术的人才和团队信息,掌握了拥有顶尖技术的人才团队、机构和权利人的分布情况,为产业对接、人才引进提供精准建议。此外,以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驻香港人才联络处为枢纽,初步建成覆盖美、加、英、德等发达国家的海外人才联络网,广开荐才引才渠道,形成联动效应。

(2)浙江省于2017年7月发布浙江省人工智能人才“12条政策”,提出建立全球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数据库,为用人单位精准对接、靶向引进人工智能人才。制作人工智能人才分布图,加大信息引导和供给。依托中国人工智能小镇、杭州国际人才科技创新中心、余杭机器人峰会、义乌人工智能产品博览会等平台,定期组织人工智能人才项目线上线下路演活动。此外,浙江省还针对八大万亿元产业提出要加快编制创新目录和引才目录、绘制特色产业地图和特色人才地图,通过依托人才地图和产业人员数据库,分析八大万亿元产业所对应的人才现状,识别人才数量缺口和人才质量洼地,以产业需求和企业特征为依据,匹配国内外人才分布的重点区域、重点机构和重点人才,实现精准引才、重点引才。

(4)苏州市于201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行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以下方式实施精准引才:探索人才举荐制,发挥以才荐才、以才引才的正向效应,建立人才举荐专家库;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企业通过猎头机构引进年薪30万元以上人才并全职服务2年以上的,按佣金的50%给予企业引才补贴;完善市场化的人才认定机制,推广“海鸥计划”人才认定与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挂钩的做法,建立个人素质、紧缺指数和薪酬水平“三位一体”的积分制人才评价体系;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方式,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可由用人单位直接考核录用。

(3)深圳市自2017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人才引进应当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引才,注重柔性引才用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和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同时,深圳市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期发布紧缺人才目录。此外,为表彰和奖励在人才培养、引进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深圳市人民政府设立了“人才伯乐奖”。

(5)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则在人才引进中扩大了引才类型,将第三方高端中介纳入引入范围,为高新区科技型企业提供人才资源、金融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拓宽了引才渠道,在8个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的基础上首设“中国光谷3551海外人才基地”,将引才渠道由联络站提升为驻地,全面展开海外招才引智网络阵地化建设。

2.3 关于区域精准引才的思考

综上所述,纵观国际,对人才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已基本达成共识,不少地区纷纷针对重点产业布局精准引才计划,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推动“产才融合”;反观我国,在引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才引进总体上仍处于“守株待兔”的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的精准引才机制发展不成熟,重点产业与人才供需匹配的研究平台与支撑力量薄弱[13]。面对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要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我国迫切需要创新产业人才开发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复制推广的产业人才开发的方法论体系,增强人才开发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协同性,推动实现精准引才。

3 实施精准引才的政策框架分析

3.1 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CCM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及依从性,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积极作用。

四是对外国技术人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专业人才实行特别税率制度,征税率为35%,远远低于该国普通公民所得税最高税率60%的规定。

一级节点有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溪,七都溪,金溪,飞鸾溪干流,洪口水库以及虎贝水库码头的游客服务中心,共6个。

二是人才供给来自于哪里。通过对高层次人才的专利、论文等成果、数据进行监测,开展科学计量及科技情报研究,对全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国内外与产业技术链条相匹配的基础研究类、应用开发类领军机构、核心人才的国别、机构和团队分布等,绘制人才地图,建立目标人才数据库,锁定目标人才。

三是如何在产业创新体系中有效配置人才。在完成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精准对接“供”与“需”,在产业创新体系中科学配置及使用各类人才,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和强服务等措施,促进人才供求对接,在人才引进的全链条过程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能。

3.2 人才配置体系

近年来,我国各地紧扣重点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需求,突出引才实用性、针对性和匹配性,积极探索实施精准引才,其中北京、浙江、深圳和苏州等地的相关做法较具有代表性。

皮肤型鸡痘主要发生在鸡身的无毛部分,常见的发病区域有鸡冠、眼睑、翅膀下房以及肉髯等位置。在发病初期会呈现灰白色小型结节,随病情发展逐渐转化为红色丘疹,并慢慢增大。后期会由红变黄或灰黄,表面凹凸不平,发病4周左右会脱落并留下疤痕。皮肤型鸡痘主要会引起鸡生长缓慢以及产蛋能力下降等症状。

图1 产业人才开发配置体系

3.3 政策路径

一是构建政策链,提出引才规划及实施方案。在相关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人才发展与产业集聚理论等,对人才发展理论进行全方位深入分析,并结合区域重点产业布局情况,对区域高层次人才竞争力进行分析,发掘区域人才发展存在问题及高层次人才需求,提出区域精准引才发展战略及具体对策建议。例如广东应结合区域现有政策优势,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把珠三角作为精准引才试点,从战略上做好产业人才开发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重点推进区域人才发展战略统筹优化与体制机制改革[14]。

图2 基于重点产业与人才供需的精准引才全链条建设机制

精准引才主要基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以及人才引进针对性存在的不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与重点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打造“决策—执行—结果”全链条式精准引才方案,即从精准引才战略研究到具体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人才信息监测与反馈,循环推进人才工作精细化、精准化。主要政策路径如图2所示。

二是完善执行链,落实“产才融合”引才行动。首先,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的行业研究,借助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和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等工具,全面了解产业的市场规模、产业链构成、技术发展趋势和瓶颈等问题,找准产业链各环节的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人才开发的量化目标,为引进产业紧缺人才提供定量和定性的依据。其次,运用科学计量方法,统计专利与论文的分布情况,对全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摸清名列前茅的领军机构及核心人才团队,构建实时更新的人才数据库,形成用于精准引才的全方位、立体式人才作战地图。最后,构建“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内在关联关系,沿着“技术需求-人才需求-人才供给-人才配置”的逻辑展开研究,绘制基于“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人才开发路线图,提出产业人才引进的路径安排,为精准引才提供全方位的行动指南,并推进政策落地。

三是搭建结果链,建立人才开发监测与反馈机制。首先,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估机构,对精准引才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检查考核,推动引才工作不断完善。其次,开展精准引才工作年度执行情况考核及数据动态分析工作,同步跟踪引才工作实施绩效,主动了解入选人才在粤工作面临的问题,为优化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最后,实时跟踪国内外人才与科技发展动态,通过对领军人才科技成果的长期跟踪分析,跟踪产业技术前沿,为开展区域产业重大技术攻关提供决策参考。

4 推进区域精准引才的实施路径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产业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端领军人才)匮乏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的重要瓶颈。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先行经验来看,对接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精准聚才,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抢占科技革命先机的有效途径[15]。对此,本文提出以“三步走”率先布局区域精准引才,即精准、灵活运用人才开发路线图,紧盯产业科技发展前沿,瞄准产业关键迫切需求,着力做好人才开发的路径设计与制度安排,实现靶向引才、按需育才和科学用才,推动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无缝对接,在产业人才战争中打好主动仗、抢占制高点和赢得新优势。

(1)第一步:对接产业发展,明晰技术需求与人才需求。加强地区产业发展研究,明晰关键技术需求。结合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加强区域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及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及重点产业布局,并依据人才开发路线图方法拟定产业关键技术列表。加强地区人才需求研究,制定人才需求目录。依据人才开发路线图方法,通过调研等方式分析各地区重点产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情况,剖析用人单位人才引进的现状与困难,深入发掘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并通过人才开发路线图的研究对产业人才供需缺口进行测算,提出人才需求的具体类型、比例、职位、学历和专业,最终制订产业人才需求详细清单,统筹编制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目录》,精确掌握地区各类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引才意向,为开展引才工作深处着力、精准发力提供有效数据支持[16]。

本次实验采用215 nm和225 nm的吸收差法测定蛋白质,用215 nm和250 nm外光吸收差值与单一波长测定相比,可减少误差。

(2)第二步:加强产业人才供给研究,锁定目标人才。遵循“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研究思路,结合人才检索引擎、知识产权索引等专业精准人才挖掘工具,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专利、论文等成果和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开展科学计量及科技创新监测研究,对全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瞄准国内外排名前列的领军机构和核心人才,对与地区产业技术链条相匹配的基础研究类、应用开发类领军机构、核心人才和团队分布等进行锁定,列入地区产业核心人才数据库,制作产业人才分布图,作为区域精准引才的作战地图,并实时更新。

(3)第三步:匹配人才供需,实现精准打靶。

1)建机制,即建立供需匹配机制。探索建立第三方供需匹配评估机制,在全面掌握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检索目标人才创新成果,并对其创新能力及研究领域进行综合评估,对于符合国家重点引才目录、与区域重大战略布局匹配度极高或急需紧缺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或团队,通过多重方式靶向引才,实现引才引智与产业需求、创新驱动发展有机结合;同时,对于特别优秀及对区域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的顶尖人才或团队,完善“绿色通道”机制,免评确定资助档次及额度。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区域产业需求的人才精准匹配

2)搭平台,即打造平台主动揽才。在全球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新形势下,要变过去“被动等才”为“主动揽才”,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和精准打靶。由政府牵线搭台,运用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利用好各类人才交易会等引才平台,并拓展海外人才工作站、欧美同学会、华人华侨组织、猎头公司等引才渠道,通过“借台唱戏”“猎头荐才”“以会引才”等方式实现平台聚才;同时通过引导企业设立海外科技园、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孵化器等就地用才方式,鼓励用人单位结合自身需求主动出击、上门揽才和有效对接,实现精准打靶。如图4所示。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已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主流制式。其中,无线通信系统为CBTC车地间提供了安全、可靠、实时的双向数据通信。目前,针对车地安全通信,我国各信号供应商均采用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即采用私有的安全协议。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车地安全通信需采用统一的标准安全协议来满足互联互通发展的需求。

图4 打造区域主动揽才平台

3)强服务,即以精细化服务留才用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基础,“用”是关键。留才用才,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关键在于人才服务精细化。完善区域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统筹区域人才资源,对于顶尖人才进一步完善“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政策,通过特事特办,实行更有竞争力、更加优惠、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进一步延伸人才服务链条,针对引进人才,推动实现人才交流、创新创业辅导、创业孵化、风险投资和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和“绿色通道”,高速有效解决人才具体问题。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企业注册和创业融资等方面提供“一条龙”贴身服务,以人才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优化服务留住人才。

在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进入攻坚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部分、行业协会、主流媒体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应积极面向广大投资者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教育,使其在了解众筹对科技创业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全面认知众筹投资的各类风险特征,提升众筹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引导其理性投资科技众筹创业项目。统计301位投资者与专业背景和投资偏好相关的问题调查结果,可以从被选择次数最多的“众数项”中,了解众筹投资者的总体投资偏好和投资决策依据,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吴江,张相林.我国海外人才引进后的团队建设问题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5(9):78-81.

[2]宋亭.新常态下人才工作要精准发力[J].中国人才,2015(13):28-29.

[3]房茂涛,张体勤.金融产业与金融人才互动发展机理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79-87.

[4]蔡小慎,马瑞芝.东北地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关系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 2018,31(2):70-74.

[5]彭正宇,李传裕.粤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适配度研究[J].中国劳动, 2017(11):47-53.

[6]茆训诚,梁士勇.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技能需求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基于上海“四新”产业升级背景的分析[J].金融管理研究,2016(2):111-126.

[7]霍影,姜颖,籍丹宁,等.人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适配评价方法研究:高等教育智力支撑视角下以东北三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9):59-63.

[8]吕晓钰,王敏,马晓琳.精准育人因群施教:高校研究生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6):35-39.

[9]张国方,仲爱萍.基于“精准供给”的校企“六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2):44-48.

[10] 胡昌荣.以订单式校企合作促进地方院校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5(1):44-46.

[11] 杨凤,欧阳博强,陈思.产业经济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5(3):94-97.

[12] 阳立高,韩峰,杨华峰,等.发达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经验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8):140-144.

[13] 孙玉涛,张帅.海外青年学术人才引进政策效应分析:以“青年千人计划”项目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7,35(4):511-519.

[14] 陈杰,刘佐菁,苏榕.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基于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经验推广[J].科技管理研究,2019(4):114-120.

[15] 阳立高,贺正楚,韩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143-147.

[16] 苏桂荣.编制人才需求目录推进精准引才[J].中国人才,2015(7):53.

Policy Research for Precision Talent Introduction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y Demand

Liu Zuojing,Chen Jie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51003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regional talents' initiative, pertinence and inaccuracy, this paper fully draws lessons 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recise talents, and puts forward to take the lead in the layout of regional accurate talents through "three-step walk". That is, the precise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alent development road map method system, the development front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talent development,the regional industry demand and the talent demand, the preparation of the innovative catalogue and the leading catalog, the production of the industry map and the talent map. And do a good job of talent development path design and policy matching, from the policy desig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policy result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chain,technology chain and talent chain seamless docking.

Key words: industry demand; precision talent introduction; policy path

中图分类号:C964;C961.9;C969;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9)07-0063-07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9.07.009

收稿日期:2018-06-01,修回日期:2018-09-05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重大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人才工程实施支撑机构能力提升建设”(2017A070714001),“重点产业领域初创期科技创业人才、成长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训项目”(2016A07071400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绩效评估:基于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的实证研究”(2018A030313036)

作者简介:刘佐菁(1982—),女,广东陆丰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人才战略;陈杰(1990—),男,湖北黄冈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人才战略。

标签:;  ;  ;  ;  ;  ;  ;  ;  ;  ;  ;  ;  ;  

刘佐菁:基于区域产业需求的精准引才政策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