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刘远林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教研室615700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改呼唤教师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目前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理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如今,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转变教学观念,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

思想品德课如果老师的“说理”太多,势必使课堂枯燥乏味,说的“理”学生也很难接受。因此,我们应将“教师讲”转变为“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我们既看不出他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课堂,要把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只宜“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

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的不竭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一再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有效推动学生主体认知,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性,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需要什么”、“课堂需要什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什么”,实现因需而教。应坚信学生学习能力的可培养性、学生潜力的无限性:对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不重复讲,有能力做好的题目不多讲,有创造力探究的话题不细讲。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找到“预设”的同时,更加期待其创造性的“生成”。不能一味追求“学生能学到多少”,而是怎样让学生“感兴趣地学”和“有需要地学”,激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而体验课堂教学的真正魅力。例如:在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和父母谈谈心理话。在上课时,请部分同学把父母给自己的回信在班上和大家分享,看看同学们遇到困惑时父母是怎样对待我们的,以此切入本课的主题——“感恩父母”。相信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更为主动。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先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就必须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问题即给以不同方式的奖励,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共享,都来探讨解决。教师要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感”的境界,使学生有问题要问,激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的办法。

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以方法。“方法的知识是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往往学生不能解决一些学习难题,是由于他们没有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真正看成一个具有巨大潜能的人。要让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确定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大胆放手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谈思想、谈理解,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的状况,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发现性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标签:;  ;  ;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