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弹塑性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性能,地震波,静力,剪力,结构,屈曲。
弹塑性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隋焕文,张莹,姜峰[1](2019)在《屈曲约束支撑对钢框架结构动力弹塑性性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设置普通支撑和屈曲约束支撑两种钢框架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统计在不同地震波激励下的层间位移角峰值、底部剪力最大值、构件损伤等级及支撑构件的内力-位移关系滞回曲线等计算结果,分析两种支撑钢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时的承载能力和耗能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S1期)
肖从真,陆宜倩,李建辉,薛彦涛,巫振弘[2](2019)在《消能减震框架结构大震弹塑性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SAUSAGE软件对结构高度接近规范限值的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及消能减震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比。消能减震结构采用构件截面优化、直接增加阻尼器两种设计方案,每种方案均包括设置屈服阻尼器、粘滞阻尼器两种减震结构。结果表明:①优化方案中,当控制结构变形接近时,增设阻尼器可以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在8度(0.2g)罕遇地震作用下,优化方案的基底剪力相比原结构降低30%左右;②直接增加阻尼器方案也增大结构附加阻尼比,减小结构变形,但主体结构刚度较大,使得地震力加大,基底剪力峰值超过原结构,在8度(0.3g)罕遇地震作用下,直接增加方案的基底剪力与原结构相比增加超过10%;③与屈服型阻尼器相连接的柱轴力有所增大。研究成果对消能减震结构的研究和工程设计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潘正扬[3](2018)在《规则的B级高度剪力墙结构在不同加强措施下静力弹塑性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设计人员比较容易掌握。结合实际工程,通过应用push-over方法,分别求得在不同条件下结构的能力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关系,并分析影响结构静力弹塑性变形能力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到切实可行的提高该类型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性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S2期)
翟贺[4](2018)在《基于显微硬度测试的陶瓷材料弹塑性性能及尺寸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陶瓷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由于陶瓷材料有硬度高脆性高的特性,难以对其进行塑性加工,无法利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显微硬度测试的操作简便,样品易制备,使用成本低廉,是测量陶瓷等硬脆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无法利用硬度实验直接测试材料的弹塑性性能,同时硬度测试时会产生尺寸效应,影响硬度测试的准确性。本文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分别在1600℃,1650℃和1700℃条件下烧结制备了Si_2N_2O-Si_3N_4超细晶陶瓷材料。采用不同的加载载荷对叁种材料的硬度值进行了测量,并采用单轴压缩实验对其弹性模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叁种烧结温度下,叁种陶瓷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呈现出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规律。随着硬度测试加载载荷的增加,测得的硬度值有减小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尺寸效应;通过研究发现裂纹的产生与扩展对压痕尺寸效应有很大影响。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显微硬度的测试过程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反复修正对比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反推得到了叁种陶瓷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了变形过程中压痕区域的位移场、应变场和应力场的分布情况。根据显微硬度测试中维氏金刚石压头的几何特征,结合硬度测试原理和弹塑性理论,推导出了显微硬度实验结果结合有限元模拟求得硬脆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计算方法。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根据显微硬度测试中出现的尺寸效应和压痕区域裂纹产生与扩展的关系,提出了硬脆材料在显微硬度测试中的压痕尺寸效应裂纹扩展模型,裂纹的长度和裂纹开角是影响尺寸效应的主要因素。裂纹长度越长,裂纹开角越大,所产生的尺寸效应越明显。对测试中压痕区域裂纹的产生与扩展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了裂纹存在情况下压痕区域的位移场、应变场和应力场的分布情况,讨论了裂纹扩展对于压痕区域弹性回复的影响,验证了尺寸效应裂纹扩展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12-01)
贾冬云,高展,王涛,刘健文[5](2018)在《气柜加肋壳体结构的抗震弹塑性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均布加载、倒叁角形加载、基本振型加载等方式对气柜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合理选择8条地震波,运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气柜加肋壳体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静力与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本振型加载方式得到气柜结构的顶点位移最大。采用此加载方式对气柜结构在初始应力条件下的动力弹塑性性能进行分析,依据分析数据拟合罕遇地震下气柜结构的顶点位移计算公式,采用ANSYS计算结果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滨权[6](2017)在《短肢剪力墙的弹塑性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建筑物广泛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短肢剪力墙是比较适合我国建筑的一种结构体系,它的弹塑性性能与其他类型的剪力墙相比略有优势。研究短肢剪力墙的弹塑性性能采用了模型法,即把待研究的短肢剪力墙按比例缩小制模型,对此模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指出了影响短肢剪力墙的弹塑性性能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短肢剪力墙的最佳设计方式。(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7年25期)
张艳青[7](2017)在《钢筋混凝土墩柱弹塑性性能及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次大地震,很多桥梁遭受破坏,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随着人类与地震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己经意识到,除大震造成的桥梁倒塌外,中小地震导致的桥梁正常使用功能丧失及经济损失同样值得关注,地震下结构的最大位移反映了结构进入非线性的程度和损伤,所以多地震水平、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更能体现桥梁抗震的设防目标。墩柱是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支撑构件和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构件,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能对桥梁抗震具有重要影响。深入了解墩柱地震下的耗能、变形性能,建立相应的计算方法,是实现桥梁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的关键。虽然目前国内已对钢筋混凝土墩柱构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钢筋混凝土弯剪破坏研究方面。因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中小钢筋混凝土桥梁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为研究对象,从试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对钢筋混凝土墩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24根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墩柱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轴压比、剪跨比、纵向配筋率和配箍率对试件破坏方式(弯曲破坏、弯剪破坏和剪切破坏)的影响;计算了弯曲变形、剪切变形和滑移变形占总水平变形的比例,分析了各参数对试件滞回曲线、滞回耗能、等效阻尼比、破坏区域长度的影响。2.采用本文弯曲破坏型钢筋混凝土墩柱试件的试验结果和从美国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PEER数据库收集的柱低周反复试验数据,对弯曲破坏型试件的滞回曲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完整加载循环中滞回曲线的数学表达式;采用Jacobsen等能量方法,推导得出弯曲破坏型试件的等效阻尼比模型;以250条地震波激励下单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最大平均位移为基准,对等效阻尼比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与相对屈服力(结构屈服力与结构重量之比)、周期和峰值地面加速度有关的等效阻尼比修正系数;以双柱墩桥梁为例,推导得出桥梁整体等效阻尼比与墩柱端部塑性铰等效阻尼比的关系式。3.通过对包括本文试验结果在内的大量弯剪破坏型钢筋混凝土试件试验数据的分析,建立了弯剪破坏型钢筋混凝土墩柱一个完整加载循环中滞回曲线的表达式;采用Jacobsen等能量方法,推导得出弯剪破坏型钢筋混凝土试件的等效阻尼比模型和模型的简化表达式;采用与弯曲破坏型试件类似的方法,以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平均最大位移为基准,考虑相对屈服力、周期和峰值地面加速度的影响,对所提等效阻尼比模型进行了修正。与弯曲破坏型试件的等效阻尼比相比,弯剪破坏型试件的等效阻尼比还与试件的割线刚度有关,反映了弯剪破坏型试件滞回曲线捏缩的影响。4.通过理论分析,分析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柱等效塑性铰长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弯曲破坏型构件塑性铰区长度理论计算公式;采用本文钢筋混凝土墩柱的最大水平位移的试验结果和收集的PEER数据库中柱最大水平位移的试验结果,对提出的等效塑性铰公式进行校准,给出了实用的弯曲破坏型构件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考虑弯剪斜裂缝导致的纵筋受拉延伸效应,提出了弯剪破坏型钢筋混凝土墩柱的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5.基于一个桥梁的设计案例,利用本文提出的经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校准的弯曲破坏型和弯剪破坏型钢筋混凝土墩柱的等效阻尼比模型,弯曲破坏型和弯剪破坏型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以及按塑性铰出现顺序计算桥梁结构整体等效阻尼比的方法,探讨了中小钢筋混凝土桥梁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威[8](2017)在《强震下双向弦支柱面网壳在不同预应力水平下的弹塑性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对空间结构建筑的需求日益俱增。现阶段,人们对空间结构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大跨度建筑日常的使用功能,合理的经济指标、优雅的艺术形式及安全可靠的地震避难性能等,也已成为空间结构建筑性能好坏的评价内容。双向弦支网壳结构作为空间结构的一种结构形式,完美的将刚与柔相结合,能够很好满足上述性能指标,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灾害一直以来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所以对结构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而对于弦支结构而言,预应力作为结构受力的关键因素,其施加的大小对结构内力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弦支结构的地震响应。所以研究在地震过程中不同预应力的大小对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以双向弦支柱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保持稳定索预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对弦支索分别施加30%预应力及40%预应力,研究其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性能,通过对比两种预应力水平下的动内力、动变形、以及破坏形态,得到以下结论:1、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弦支索分别施加30%与40%预应力的双向弦支网壳的水平刚度强于竖向刚度。2、在地震波作用下,双向弦支柱面网壳的主索施加40%预应力时的抗震屈服载力与极限承载力比施加30%预应力时略大。3、在强地震波作用下,双向弦支柱面网壳施加30%预应力比施加40%预应力产生塑性铰的杆件多,相较而言更能发挥钢材的塑性性能。4、弦支柱面网壳的弦支索预应力水平越高其延性性能将越差。5、该类结构抗震薄弱部位均位于柱面网壳两个长边的中部部位及网壳的中部部位,对该位置的杆件和节点应加强构造措施及材料的延性要求。6、为双向弦支网壳的弦支索施加40%与30%的预应力,在地震波作用下,其从弹性响应阶段、弹塑性响应阶段至破坏失效阶段的整个过程,弦支索与稳定索均未屈服或松弛失效,其工作性能良好。7、在罕遇震作用下,弦支索施加30%预应力与40%预应力的双向弦支柱面网壳下部结构抗震性能强于上部结构,很好的体现出“强柱弱梁”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赵锐锐[9](2017)在《高层CFST斜交网格筒结构斜柱轴力分布规律及弹塑性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不同于传统的结构体系,其较好的空间性能和美观的建筑外表使得这种新型结构越来越受欢迎。在水平荷载下外筒斜柱以轴向拉压内力为主,能有效利用构件的材料力学性能为结构提供强大的抗侧刚度,是整个结构体系承受荷载的关键构件,因此斜柱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轴力分布规律对研究整个结构的受力性能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建立钢管混凝土(CFST)斜交网格筒结构模型,研究了静力和动力荷载作用下斜柱的轴力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实体模型研究了圆钢管混凝土柱在拉压反复荷载下的轴向滞回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基于IDA方法对斜交网格筒结构进行了易损性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工程实际,采用结构设计软件Etabs建立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弹性模型,分别对该模型在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以及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外筒斜柱的轴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基于纤维截面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Perform-3D对结构模型分别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探讨了静力推覆进程中各立面斜柱轴力的转化和分布情况,明确了外筒的塑性发展过程;同时对不同地震动记录下,结构最不利时刻斜柱的轴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最后由对称布置的斜柱的内力变化得出其轴向拉压变形比和内力比,对应于同一斜柱在往复推覆下的变形比和内力比,为钢管混凝土圆柱在轴向拉压反复加载数值模拟中的加载制度提供依据。(2)采用实体单元,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参数下的圆钢管混凝土柱模型,根据斜交网格筒结构斜柱的轴力分布规律及其变形比确定构件的加载制度,研究了圆钢管混凝土柱在轴向拉压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了不同阶段钢管和核心混凝土的应力分布、破坏发展进程和工作机理。对不同径厚比、材料强度、加载制度等因素对构件的轴向滞回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钢管混凝土柱轴向滞回性能的关键因素。(3)基于IDA方法对圆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筒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选择十条地震动记录,分析得到结构地震响应,进而结合我国抗震规范的性能水平限值要求建立相应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基于分析结果对该模型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王威,李海旺,张洁,南力菲[10](2017)在《强震下弦支柱面网壳弹塑性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单层弦支柱面网壳结构体系在强震下的弹塑性性能,利用SAP2000分析软件,对长81 m跨度60 m支承于周边柱顶的单层弦支柱面网壳结构体系建立刚塑性铰模型,进行其在叁种地震波(LWD波、EMC波、SH人工波)作用下的时程分析,采用动力增量法评定该弦支结构弹塑性阶段的变形能力、延性性能、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以及索在整个过程中的工作性能。研究表明:进入弹塑性阶段后该弦支网壳结构主要在中部出现塑性铰,在叁种地震波的作用下破坏时的峰值加速度分别为为:757 gal(LWD波)、634 gal(EMC波)、848 gal(SH人工波),明显在高于罕遇地震设防要求的加速度(400 gal)峰值发生破坏;弦支索与稳定索在叁种地震波作用的整个过程中最大轴力为1 397.051 k N与293.307 k N,均未屈服或松弛失效,始终为网壳提供预应力,工作性能良好;弦支网壳结构在叁向组合输入地震波作用下竖向位移延性系数最小值为1.47,其延性性能一般,这与其失效时进入塑性的杆件比例很小相对应,其破坏类型属少量塑性发展的稳定破坏,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弹塑性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SAUSAGE软件对结构高度接近规范限值的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及消能减震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比。消能减震结构采用构件截面优化、直接增加阻尼器两种设计方案,每种方案均包括设置屈服阻尼器、粘滞阻尼器两种减震结构。结果表明:①优化方案中,当控制结构变形接近时,增设阻尼器可以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在8度(0.2g)罕遇地震作用下,优化方案的基底剪力相比原结构降低30%左右;②直接增加阻尼器方案也增大结构附加阻尼比,减小结构变形,但主体结构刚度较大,使得地震力加大,基底剪力峰值超过原结构,在8度(0.3g)罕遇地震作用下,直接增加方案的基底剪力与原结构相比增加超过10%;③与屈服型阻尼器相连接的柱轴力有所增大。研究成果对消能减震结构的研究和工程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弹塑性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隋焕文,张莹,姜峰.屈曲约束支撑对钢框架结构动力弹塑性性能的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2019
[2].肖从真,陆宜倩,李建辉,薛彦涛,巫振弘.消能减震框架结构大震弹塑性性能分析[J].建筑科学.2019
[3].潘正扬.规则的B级高度剪力墙结构在不同加强措施下静力弹塑性性能比较[J].建筑技术.2018
[4].翟贺.基于显微硬度测试的陶瓷材料弹塑性性能及尺寸效应研究[D].燕山大学.2018
[5].贾冬云,高展,王涛,刘健文.气柜加肋壳体结构的抗震弹塑性性能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刘滨权.短肢剪力墙的弹塑性性能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
[7].张艳青.钢筋混凝土墩柱弹塑性性能及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8].王威.强震下双向弦支柱面网壳在不同预应力水平下的弹塑性性能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7
[9].赵锐锐.高层CFST斜交网格筒结构斜柱轴力分布规律及弹塑性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10].王威,李海旺,张洁,南力菲.强震下弦支柱面网壳弹塑性性能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