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古滑坡复活机理与危险性评价

岷江上游古滑坡复活机理与危险性评价

论文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乃至全球地形陡度最大、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最强烈的区域,极为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导致大型古滑坡在大江大河两岸极为发育。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条件频繁出现和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古滑坡复活引起的灾害事件严重威胁着重大工程、山区城镇以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岷江上游为研究区,采用遥感地质解译、地面调查、岩土力学测试、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古滑坡发育分布规律、古滑坡复活机理及危险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以滑坡形态特征、边界特征、物质结构特征、地表特征和运动堆积特征等作为古滑坡识别标志,采用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相结合,在岷江上游识别出357处大型古滑坡。它们多数分布在岷江及其支流两侧,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105ka B.P.左右、2520ka B.P.和近现代(1840年至距今约100年)3个时期。综合分析表明,地震是古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因,冰川作用和极端降雨是次要因素,其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2)通过梳理总结典型古滑坡复活案例,提出岷江上游古滑坡复活的诱发因素主要有降雨、库水作用、地震、人工开挖及河流侵蚀等,古滑坡复活模式主要有前缘开挖/侵蚀+多级滑带+局部复活牵引型、库水位变化+多级滑带+局部复活牵引型、降雨作用+多级滑带+局部复活推移型、多重作用+多级滑带+整体蠕滑复合型,其复活变形强度主要由所在斜坡坡形、滑动面的起伏形态和外界诱因驱动强度等因素共同控制。(3)以发育于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顺层岩质古滑坡—紫坪铺水库漩口滑坡为例,通过综合监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揭示了顺层岩质古滑坡在降雨和库水位变化作用下的复活机理,认为库水位快速下降叠加短时暴雨极可能诱发滑坡前缘复活失稳;采用涌浪计算推荐公式,预测评价认为漩口滑坡前缘失稳可能形成滑坡-涌浪灾害链,对上下游约20km范围造成影响。(4)以发育于岷江断裂附近的松散岩土体古滑坡—松潘上窑沟滑坡为例,采用岩土体测试和物理模型试验,揭示了强降雨和坡脚侵蚀作用下的古滑坡复活机理,认为上窑沟古滑坡的复活过程为前缘侵蚀拉裂—裂缝扩展加深—加速蠕滑—逐次失稳下滑。数值模拟预测分析表明,上窑沟古滑坡复活可能转化为碎屑流灾害链,在整体复活失稳条件下最远运移距离可达550m,对沟口居民区构成一定威胁。(5)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裂缝和降雨耦合作用对古滑坡复活的影响。当古滑坡后部存在裂缝时,随着裂缝深度增加,降雨越容易诱发滑体沿原有滑带失稳,复活模式多为推移式。当古滑坡前部存在裂缝时,复活变形所需的降雨时间变短,多表现为渐进后退式复活。当前部和后部同时发育裂缝时,复活变形需要的降雨时间更短,复活变形范围更大。随着裂缝数量增加,渗流场影响范围会增大,相应地加剧古滑坡的复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岷江上游地质背景
  •   第一节 自然地理
  •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特征
  •   第三节 地层岩性与工程地质岩组
  •   第四节 人类工程活动
  • 第三章 岷江上游古滑坡识别与分布规律
  •   第一节 古滑坡成因与发育时代
  •   第二节 古滑坡判识标志
  •   第三节 古滑坡分布规律与地质条件关系研究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岷江上游古滑坡复活特征与复活模式
  •   第一节 古滑坡复活的一般特征
  •   第二节 典型古滑坡复活特征和诱发因素
  •   第三节 古滑坡复活模式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岩质滑坡复活机理与危险性评价
  •   第一节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二节 漩口滑坡发育特征
  •   第三节 漩口滑坡变形监测分析
  •   第四节 漩口滑坡复活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   第五节 漩口滑坡危险性预测
  •   第六节 小结
  • 第六章 典型堆积层滑坡复活机理与危险性评价
  •   第一节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二节 滑坡基本发育特征
  •   第三节 上窑沟滑坡滑体和滑带土物质组成与力学性质
  •   第四节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上窑沟滑坡复活机理研究
  •   第五节 上窑沟滑坡危险性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七章 地表水优势入渗对古滑坡复活影响的探讨
  •   第一节 地表水优势入渗的内涵
  •   第二节 滑坡模型建立与工况设计
  •   第三节 优势渗流通道对降雨作用下古滑坡复活的影响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吴瑞安

    导师: 张永双

    关键词: 古滑坡,识别标志,分布规律,复活机理,危险性,岷江上游

    来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

    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东缘古滑坡复活机理与早期识别研究”(No.41731287),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DD20160271)

    分类号: P642.22

    总页数: 169

    文件大小: 27660K

    下载量: 622

    相关论文文献

    • [1].某工业园区岩质古滑坡复活影响因素及开挖优化方案[J]. 水电能源科学 2020(05)
    • [2].红花村古滑坡加固设计研究及稳定性分析[J]. 四川建筑 2020(03)
    • [3].古滑坡复活综合治理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8(S2)
    • [4].大棚院子古滑坡复活过程及形成机制分析[J]. 中国勘察设计 2019(06)
    • [5].古滑坡复活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07)
    • [6].皖南山区典型顺层古滑坡形成机制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 [7].碎石土古滑坡演化复活机理分析[J]. 人民长江 2019(10)
    • [8].关于水库库区古滑坡复活勘察工作方法的探讨[J]. 林业建设 2018(04)
    • [9].公路建设古滑坡激活效应及治理优化设计研究[J]. 湖南交通科技 2014(04)
    • [10].隧道施工扰动下黄土古滑坡复活机制及治理[J]. 铁道建筑技术 2015(05)
    • [11].三峡库区云阳宝塔滑坡西边界的更正与反思——古滑坡鉴别问题探讨[J]. 工程地质学报 2011(04)
    • [12].背后山古滑坡对汉源老县城震害的影响[J]. 地震研究 2011(04)
    • [13].安乐寺古滑坡的卸荷启动机制分析[J]. 科技风 2008(12)
    • [14].河龙高速公路某古滑坡的特征、复活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J]. 西部探矿工程 2008(03)
    • [15].天水市罗峪沟古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27)
    • [16].川藏公路沙贡特大古滑坡群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J]. 人民长江 2016(06)
    • [17].大型古滑坡的防治对策研究[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4(12)
    • [18].碎石土古滑坡的开挖扰动效应及稳定性研究[J]. 工程勘察 2012(05)
    • [19].基于地表水优势入渗的裂缝深度对古滑坡复活变形的影响研究[J].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0(02)
    • [20].溪洛渡村古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02)
    • [21].川西松潘上窑沟古滑坡复活特征及危险性预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8(09)
    • [22].西尔瓜子古滑坡新活动区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分析[J]. 路基工程 2014(01)
    • [23].云南省富源县三源煤矿古滑坡的特征与稳定性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28)
    • [24].丹巴县章谷镇五里牌新区古滑坡复活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 科学技术创新 2018(31)
    • [25].嘎拉河古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 西南公路 2015(03)
    • [26].泸州岩窝头古滑坡群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J]. 路基工程 2018(05)
    • [27].大渡河章古滑坡演化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3(03)
    • [28].基于地貌与运动学特征的古滑坡群成因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5(01)
    • [29].某煤矿工业场地东侧古滑坡复活机制及应力-应变特征分析[J]. 四川建材 2013(03)
    • [30].穿越古滑坡川主寺隧道施工地质问题及整治措施[J]. 工程地质学报 2012(04)

    标签:;  ;  ;  ;  ;  ;  

    岷江上游古滑坡复活机理与危险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