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表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表,参数,矿层,迭代法,测量,地下,双曲线。
地表移动论文文献综述
阎跃观,代文晨,赵传武,刘义生,田秀国[1](2019)在《基于SBAS-InSAR技术的矿区地表移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及时获取矿区地表沉降信息对保护地表建筑物安全和矿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矿区地表沉降监测方法通常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且监测点难以长期保存,而作为新技术的SBAS-InSAR方法克服了上述传统方法的不足,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表形变信息,能够对矿区地表进行动态监测和时序分析。本文采用SBAS-InSAR技术对覆盖河北某矿的Sentinel_1A影像进行处理,得到了该矿区地表及周围的年平均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等成果,并通过和实测水准数据对比验证了SBAS-InSAR精度在矿区地表监测中的可靠性。然后基于SBAS-InSAR监测结果获取的矿区地面沉降位置、沉降量和工作面等信息,求取该矿地表移动参数,并依据地表沉降速率和沉降位置分布及发展变化进行地表移动规律探究,为矿区后续的合理开采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S2期)
孟凡森,宣陶[2](2019)在《基于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监测与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主要以开滦集团东欢矿业分公司唐通路两侧东、西欢坨等村庄下开采为例,介绍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损害监测方法以及确定各种角量参数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并以此指导矿井设计和地表建(构)筑物维修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的煤矿开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矿山测量》期刊2019年05期)
丁飞,付俊,周罕,唐绍辉,黄英华[3](2019)在《河流下开采岩层移动及地表变形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某铁矿Ⅲ_1矿体位于河流下方,为确保地表水体及生产安全,采用地质理论及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及地表变形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地表水体与地下开采不会相互影响。(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张广学,房振,韩杰,胡绍豪,郭广礼[4](2019)在《营盘壕煤矿首采面地表移动特征实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营盘壕煤矿首采工作面高强度开采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特征,根据该矿2201工作面大采深、巨厚弱胶结覆岩以及地表由风积沙所覆盖的特征,在该工作面地表建立了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历时15个月共11次地表移动观测,获取了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的实测资料。根据对实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到了首采面地表移动变形角量参数和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地表下沉速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在营盘壕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下,首采面推进过程中地表点移动变形值始终较小,且地表下沉过程中未出现过活跃期;②当首采工作面推进至1 634 m时,非充分开采的地表下沉率仅为0.171,主要影响角正切为1.13,开采影响传播角为89.5°,拐点偏移系数为0.08;③该工作面的倾向非充分开采及其上方的巨厚弱胶结砂岩层的控制作用是地表移动变形值与下沉率较小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于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控制与建(构)筑物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10期)
薛丽晨,卢浩,王远坚,徐永梅[5](2019)在《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预计方法不适用于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下沉预计,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差较大,难以符合实际生产要求。在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中一般采用皮尔森Ⅲ型函数,由于该模型所需的计算参数较多且求取方法较为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采用改进的皮尔森Ⅲ型函数进行急倾斜矿层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改进后的皮尔森Ⅲ型函数与经典皮尔森Ⅲ型函数具有相同的性质,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且方便求解应用。根据某金矿地表移动观测资料,采用改进的皮尔森Ⅲ型函数为预计模型,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模拟计算,预计了急倾斜金矿层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倾斜和曲率,分析了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的特点,为金矿建(构)筑物下安全开采提供了依据,为实现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精确预计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10期)
江克贵,王磊,蒋创,魏涛,朱尚军[6](2019)在《基于选权迭代最小二乘的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量参数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厚松散层矿区,利用常规地表移动观测站变形观测成果无法估计松散层、岩层的边界角和移动角参数,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选权迭代最小二乘的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量参数估计模型。首先将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观测站归为一类(作为基础数据),然后以综合移动角和综合边界角为观测值,推导了以岩层移动角、岩层边界角、松散层移动角及松散层边界角为参数的观测方程,考虑到综合移动角和综合边界角中可能存在粗差,引入Hampel法和IGG法2种选权的方法,通过多次迭代求取参数最优值,并对求参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基于该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开发了参数估计程序。顾桥矿、顾北矿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Hampel法的参数估计精度优于4°,IGG法参数估计精度优于1°。基于IGG法选权迭代最小二乘估计的顾桥矿、顾北矿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量参数分别为:φ_0=48.02°,φ=64.47°,β_0=48.19°,β=69.18°,γ_0=48.20°,γ=70.01°,δ_0=35.32°,δ=49.92°。(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苟青松,贾洪彪,黄磊,李鸿博,张志飞[7](2019)在《基于放顶煤开采地表移动预计的输电铁塔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五间房规划区煤层开采对输电铁塔安全性的影响,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及优化求参的概率积分法模型预计地表移动,基于综合预计结果,利用ANSYS研究放顶煤开采引起的地表复合变形作用下输电铁塔内力和变形特征,并从铁塔结构和横担倾斜方面评估了其安全性。结果表明:2种方法预计结果吻合较好,综合预计结果可靠,地表沉降最大值为1.86 m,东西向最大水平移动为524 mm,南北向最大水平移动为737.5 mm。铁塔最大轴向拉应力为25.2MPa,尚未超过Q235角钢拉杆许用应力,铁塔自身结构尚未破坏。铁塔横担倾斜度高达29.5‰,其值超过了铁塔的倾斜度允许值不超过10‰的限定,建议开采过程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地表移动,并加强对铁塔变形的监测,以确保输电铁塔的安全运行。(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8期)
郭广礼,李怀展,查剑锋,刘潇鹏,徐友友[8](2019)在《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岩层及地表移动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地下气化是我国先进能源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我国煤炭资源"流态化"开采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完成的煤炭地下气化工业性实验由于实验规模较小没有引起显着的裂隙发育和明显的地表沉降发生。但随着煤炭地下气化实验规模的扩大及推广应用,如何面向不同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气化生产设计控制裂隙发育及地表沉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极大的限制了煤炭地下气化的选址及规模化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以及导水裂隙发育高度与气化炉参数的关系,同时利用理论方法提出了"双曲线"型焦化隔离煤柱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得出:①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岩层和地表移动曲线与常规条带开采岩层和地表移动曲线形态相似,可参考条带开采地表沉陷预测方法进行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岩层和地表沉陷计算,但预测参数需修正;②"双曲线"型煤柱评价可分为弯曲和矩形两部分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曲线"型煤柱稳定性评价方法,可为不同地质条件下地下气化生产设计提供技术支撑;③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引起的导水裂隙发育高度与气化炉参数直接相关。当气化炉高度一定且隔离煤柱稳定时,气化炉宽度与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呈线性正相关;当气化炉宽度和隔离煤柱宽度一定时,气化炉高度与导水裂隙发育高度也呈线性正相关,故在覆岩含水层下进行地下气化生产时,要兼顾导水裂隙与气化炉参数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孟京,王宏涛,王耀兴[9](2019)在《煤矿开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煤矿地下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陷进行观测站设计并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与分析,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预测地表沉陷范围、降低开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建新煤矿421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地表移动站设计,采用实地观测法对该工作面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以获取本地区特有条件下,因地下煤层开采后,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并计算获得各种移动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数据,为矿区规划、环境评价、矿井设计、以及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2期)
史培翠[10](2019)在《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监测方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对因煤层开发而引起的地表移动监测的测量方法比较依靠人力,在室外进行操作其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很大,而且因为局限性无法获得动态科学的监测数据。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地表移动测量技术和仪器的研究使其快速发展,目前在因煤层开采而引起地表移动普遍使用测量机器人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且通过实践证明确实对测量提供极大的方便,而且数据准确可靠。本文通过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种全新的监测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9年22期)
地表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中主要以开滦集团东欢矿业分公司唐通路两侧东、西欢坨等村庄下开采为例,介绍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损害监测方法以及确定各种角量参数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并以此指导矿井设计和地表建(构)筑物维修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的煤矿开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表移动论文参考文献
[1].阎跃观,代文晨,赵传武,刘义生,田秀国.基于SBAS-InSAR技术的矿区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中国矿业.2019
[2].孟凡森,宣陶.基于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监测与规律研究[J].矿山测量.2019
[3].丁飞,付俊,周罕,唐绍辉,黄英华.河流下开采岩层移动及地表变形预测研究[J].矿冶工程.2019
[4].张广学,房振,韩杰,胡绍豪,郭广礼.营盘壕煤矿首采面地表移动特征实测研究[J].金属矿山.2019
[5].薛丽晨,卢浩,王远坚,徐永梅.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J].金属矿山.2019
[6].江克贵,王磊,蒋创,魏涛,朱尚军.基于选权迭代最小二乘的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量参数估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苟青松,贾洪彪,黄磊,李鸿博,张志飞.基于放顶煤开采地表移动预计的输电铁塔安全性研究[J].煤矿安全.2019
[8].郭广礼,李怀展,查剑锋,刘潇鹏,徐友友.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岩层及地表移动与控制[J].煤炭学报.2019
[9].孟京,王宏涛,王耀兴.煤矿开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分析[J].科技视界.2019
[10].史培翠.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监测方法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