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社会论文_梁思思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物质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社会,记忆,档案,瑶族,平湖。

非物质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梁思思[1](2019)在《社会记忆建构视域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必要性与优势,分析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保护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建构完整的社会记忆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云南档案》期刊2019年09期)

李亚文[2](2019)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留存社会记忆——以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状,针对宁夏非遗建档工作相对滞后的情况,结合档案工作实际,提出建立非遗档案保护工作体系、明确归档范围、规范档案收集、确保规范管理、建立数据库、加强宣传利用等建议,以达至让非遗档案更好地留存社会记忆的目的。(本文来源于《2019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7-08)

滕春娥[3](2019)在《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和活态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是各民族祖先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现着该民族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是无形的财富,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科技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累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的冲击,甚至濒临灭亡。自此从世界范围到国家层面都在积极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固化的历史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态遗存,二者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见证了并将继续见证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我国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也是本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主要因素,是民族得以延续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文化因子,共同构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在集体记忆的众多表现形式中,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伴随着“世界记忆工程”以及我国各地纷纷出现的“城市记忆”工程、“乡村记忆”工程、企业记忆等,各地档案馆用摄影、照相等手段将城市的面貌进行全面的记录,对城市的旧貌进行抢救性的留存和保护,这也成为新时期档案馆的主要工作。档案学逐渐加入到社会记忆研究之中,遵循档案与记忆的联系,它作为人类记忆的延伸,是一种重要的记录载体和工具,在今天已成为建构社会记忆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成为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媒介。本文开展的“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这里“建档”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档案管理环节,亦不是一个静态的建档工作,而是将其视为动态的管理过程。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前期的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立档再到存储、保管、以及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传播整个过程。“建档”不仅仅有“建立档案”的意思,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即是用档案资源和档案方法、手段、档案工作、档案学理论去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物化以及进行科学管理,并最终达到非遗文化传播和传承的终极目标。本研究从社会记忆视角出发,遵循着什么是社会记忆,如何保护社会记忆,怎样传承社会记忆去构建研究框架。在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社会记忆理论、档案记忆观理论、档案鉴定理论、本体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论文的主体部分中,第一部分将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入社会记忆系统中,分析二者的文化和记忆质性和特点,论述二者的联系和共性,指出档案即是一种社会记忆形态,同时也是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媒介,指出了档案工作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密切相关性,同时,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法律依据和社会学意义。这也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依据和立意所在。第二部分阐明了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目标与逻辑结构、实施路径。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过程,即非遗档案的建构实际上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形成的整个过程——其具体的流程包括收集、整理、立档、存储、保管、开发与利用、传播等。第叁部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重点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本体知识组织方法,实现非遗资源异构数据的概念共享,以及非遗资源的语义描述和资源保护与传播。第四部分探讨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实例,论述了赫哲族非遗资源建档的过程、赫哲族非遗档案、赫哲族非遗资源本体知识构建,为其他非遗资源建档保护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意义。第五部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保障机制。从目前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将保障机制分为: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协调与发展保障、管理保障等几个方面。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首先将人文社科领域的其他理论思想和学术资源引入档案学,共同构成档案学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开启档案学的新人文主义研究。集民族学、社会学、文化遗产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社会记忆理论关照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问题。其次,增加新的学术资源和丰富档案学理论内涵。本文以文化作为逻辑起点,将档案、社会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叁者有机融合为一体,为新时期的档案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与丰富档案学理论内涵.实践价值包括第一,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族群记忆活的载体,维系着族群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让人们了解自己是谁,来自何方以及生活的意义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目前正处于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各少数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本民族本地区社会文化的永续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第二,为档案部门参与民族非遗保护实践工作提供指导,探寻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档案部门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使命和专业价值,自觉参与、融入到社会记忆的传承和保护中去,在记忆构筑中发挥积极作用。第叁,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内涵,保护与传承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缺少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发展来说都将是重大的损失。我国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少数民族作为中华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更应关注他们的发展,守护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使他们在大家庭的发展中得到认可,得到尊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岳春焱,韩霓盼,周柠汝,何思敏,厉鑫辉[4](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可行策略研究——以平湖西瓜灯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湖西瓜灯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基地建设弱化等问题;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健全保障机制、组建专兼队伍、建设优质基地的方式,进而达到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协同促进、实效提升等目的。(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马婧[5](2019)在《浅析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作用——以常州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性博物馆是一个集中展现地域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缩影的场所,它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传播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一个地方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当地传统文化的"活"的历史见证。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各出所长,可以对两者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04期)

江铁成[6](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漂”的社会变迁与体育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传统体育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对贵州黔北赤水河流域的一项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独竹漂的社会变迁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个案研究来管窥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对于其他民族体育项目也具有普通意义,应用推广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唐元超,蒋东升,马祥,李国冰,黄书朋[7](2018)在《社会变迁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田东布努瑶金锣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锣舞是瑶族同胞民族文化的符号象征,代表着广大瑶民的智慧结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田东梅林村布努瑶金锣舞进行了探析。认为:当前金锣舞传承中存在传承人"势单力薄"、传承经费难以为继、文化失神、利益与文化责任冲突等问题。建议从理论上予以引路,增加项目学术团队支持;在发展中与现代生活切合,活态传承;经济上拓宽经费渠道来源,注重文化自觉与时代责任再唤醒;不断激发金锣舞体育文化的活力与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常沛[8](2018)在《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功能及实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牢牢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立足点,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找到民族文化的根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世代积累的厚重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搭载平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中的普及、认同和践行。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耦合效应中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所以,科学整合文化语义、载体创新、方向引领、审美意识提升等多重功能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功能挖掘的基本目标。而在实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需要遵循"由表及里、从古至今、以物到人"的基本走向,不仅能够实现中国价值观念的有效传递,还有助于实现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彭东辉[9](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源于农耕文明、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及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冲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与其单纯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如在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中唤醒公众的参与意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提高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爱德华·M.卢比,伊萨拉·O.翁加拉,丹尼尔·契贝特·阿拉普·米特伊,王海波[10](2018)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变化中的社会——肯尼亚基苏木博物馆里的贝尔·基·达拉展览和文化遗产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位于肯尼亚西部、作为NMK组成部分的区域性博物馆—基苏木博物馆(Kisumu Museum)举办了一次专注于卢奥族(theLuo)生活方式、传统建筑、文化习俗的展览。卢奥族是肯尼亚的主要部族之一。这个展名为"贝尔·基·达拉"(Ber gi dala),这是卢奥语言里的一个短语,意思是"有一个家或者祖传宅地才好",这个展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利时政府、当地卢奥族人与内罗毕NMK总部的展览专家和其他职员的协助下策划的。今日,贝尔·基·达拉仍然是基苏木博物馆参观体验(本文来源于《国际博物馆(中文版)》期刊2018年Z1期)

非物质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介绍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状,针对宁夏非遗建档工作相对滞后的情况,结合档案工作实际,提出建立非遗档案保护工作体系、明确归档范围、规范档案收集、确保规范管理、建立数据库、加强宣传利用等建议,以达至让非遗档案更好地留存社会记忆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物质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梁思思.社会记忆建构视域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J].云南档案.2019

[2].李亚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留存社会记忆——以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为例[C].2019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3].滕春娥.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岳春焱,韩霓盼,周柠汝,何思敏,厉鑫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可行策略研究——以平湖西瓜灯项目为例[J].高教学刊.2019

[5].马婧.浅析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作用——以常州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6].江铁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漂”的社会变迁与体育价值[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

[7].唐元超,蒋东升,马祥,李国冰,黄书朋.社会变迁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田东布努瑶金锣舞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8

[8].常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功能及实现路径[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

[9].彭东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路径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10].爱德华·M.卢比,伊萨拉·O.翁加拉,丹尼尔·契贝特·阿拉普·米特伊,王海波.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变化中的社会——肯尼亚基苏木博物馆里的贝尔·基·达拉展览和文化遗产保护[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8

论文知识图

维克多马格林(VictorMargolin)《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事理学论非物质社会的视觉意象图特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报道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顾

标签:;  ;  ;  ;  ;  ;  ;  

非物质社会论文_梁思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