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种曲论文_雷蒙蒙

导读:本文包含了六十种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十种,传奇,西厢记,功能,艺术,句法,词义。

六十种曲论文文献综述

雷蒙蒙[1](2019)在《明传奇科举宴游活动探析——以《六十种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六十种曲》包含大量的科举宴游情节,主要可以分为官宴与私宴两类。官宴中又有游街、题名和宴饮等环节。这些宴游活动既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又有剧作家们真实情感的流露。剧作家们通过艺术化的加工与处理,使热闹喧嚣的宴游活动既能调节冷清萧瑟的日常场景,以达到乐景衬哀情的效果,又能发挥戏曲的社会教化作用。这样的设定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反映了当时的科举活动现状。(本文来源于《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建欣[2](2018)在《毛晋《六十种曲》编选体例与选目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六十种曲》采取分套出版的形式,契合了当时选本的出版风尚。其每套有一个中心的体例设置,既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也迎合了当时剧坛的创作风潮,更是毛晋本人审美趣味的重要体现。毛晋的选目更是兼顾了文人与平民的双重要求,且凡入选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典型性。尤其是《西厢记》,作为唯一入选《六十种曲》的杂剧,不仅其长篇体制、形式特征与传奇有着相似性,而且明清人多视其为传奇之先声,肯定其对明清传奇发展的重要影响,将其归入传奇选本也是时人约定成俗的通行做法。(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12期)

李安玉[3](2018)在《明传奇中净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脚色的形成、完善标志着戏曲的发展与成熟,戏曲的发展又与脚色的发展如影随形、密不可分,想要了解戏曲文化艺术必须从探讨它内部脚色的演化开始,而净脚在中国戏曲脚色中无论是发展演变,还是所扮演人物形象等各个方面都处于特殊的地位。因明传奇中净脚是在继元杂剧基础上又一次发展高峰,所以笔者在广泛阅读大量有关净脚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毛晋所编《六十种曲》为例,对明传奇中的净脚进行了研究整理。从以下几部分完成。第一章对“净”之名称做了简单分析,因为关于“净”之名称一直都是学术界所争论的问题,笔者从“市语说”、“反义说”、“参军促音说”、“靓妆说”、“傩佛说”、“净代晋说”几种重要说法来梳理关于“净”之名称的来源。经过研究分析,“靓妆说”和“傩佛说”从面部化妆出发,这两种说法的论证观点符合净脚从古至今的面部化妆特点,正因如此笔者赞同这两种最有说服力的观点。而其它四种说法或是没有有力证据或是论证被推翻,总之不能作为“净”脚名称来源的结论,只能作为研究“净”名称来源过程中的参考。第二章梳理了“净脚”的渊源流变,因为每个脚色的渊源与演变都伴随着戏曲艺术的成熟。净脚的在宋金杂剧初见雏形、元杂剧之形成,元末南戏进一步成熟再到明传奇的精致细化,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状态,所以在脚色体制发展演变过程中,净脚都呈现出一条动态的发展轨迹。第叁章由元代入明以后,由于剧本篇幅增长,内容的繁杂,净脚所扮演的人物也逐渐增加,而在明传奇剧本中出现了净脚所扮演人物从滑稽繁杂人物形象向正剧正反面人物转变的新气象。所以笔者在整理《六十种曲》中净脚扮演人物基础上,根据净脚在剧中扮演人物角色和出场次数,总结出了净脚扮演角色一览表(附录一),以这些角色为研究对象,对净脚在明传奇中扮演的人物形象做详细分析,另外因净脚扮演人物逐渐类型化,所以对正剧中正反面人物的类型化也做出简要归类和阐述。第四章戏曲艺术源于生活,每个脚色扮演人物大多都是社会人物缩影,尤其在明代,戏曲创作被剧作家赋予了社会教化作用。净脚作为戏曲舞台上扮演人物最广,塑造形象最具性格特征的一个脚色,所以在对净脚所扮演人物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深刻、直观的来探究净脚被剧作家所赋予的社会功用,以此达到揭示明代整个社会现实状况。第五章在整个古典戏曲发展与进步的大舞台上,想要透彻了解一个脚色的发展与成熟,还必须要了解它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表演艺术。笔者以明传奇中净脚扮演滑稽人物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科介”“演唱”和“念白”叁个方面来研究净脚之插科打诨以及在剧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个方面,面部化妆及服饰是净脚舞台表演最特殊、最直观的象征,所以笔者根据《六十种曲》中净脚扮演人物出场化妆服饰,整理出了净脚服饰和化妆一览表(附录二),在此基础上简单的分析了明传奇中净脚的化妆服饰特点。通过对净脚的渊源流变的梳理,发现从宋金时期的副净、副末到明传奇中净脚,随着历史的演变,净脚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净脚在宋金杂剧和元杂剧不能演唱,旨在滑稽搞笑,扮演人物类型比较杂且居于次要的地位。而到了明传奇中,净脚实现了集“唱念做打”各种表演方法于一身、所扮演人物类型逐步定型的华丽蜕变。(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30)

张龄予[4](2018)在《明清传奇中的下场集句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场集句诗是诗歌领域的集句诗渗入戏曲文学而形成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下场集句诗于明代开始进入戏曲中,不仅体现了文人剧作家们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才华,还使当时流行的俗文学逐步雅化,提升了传奇戏曲的艺术地位,成为明清时期传奇作品的一大文学特色。《六十种曲》和《后六十种曲》是中国戏曲史上两部规模较大的戏曲总集,代表着明清甚至民国时期戏曲的经典作品。因此,本文就以这两部戏曲集为主要研究文本,运用文献整理、数据统计、历史研究等方法,从本体研究、功能研究和原因研究叁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下场集句诗的发展与变化。研究下场集句诗,首先要从戏曲作品的本体出发。通过对传奇中下场集句诗的文献引用类型、引用方式、注析方式和集句体式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下场集句诗发展的形态与概况。其次,再对下场集句诗的功能进行研究。它不仅具有普通意义上下场诗的概括情节和社会教化的功能,还具有借古人诗歌喻今和传达作家创作思想、理论的功能,使集文学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身的下场集句诗更有研究价值。最后,在本体研究和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可见,下场集句诗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兴盛也有衰落。诗歌领域里集句诗的发展和繁荣、剧作家们的生存文化背景、集句诗人与剧作家之间创作的融合以及文人作家创作态度的转变,都是下场集句诗兴盛繁荣的原因。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文化风气的转变,作家戏剧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舍弃集句形式,进行自主创作;在“花雅之争”的文化运动中,剧作家们逐渐从案头文本的创作转向注重舞台表演;再加上全本戏向折子戏的转变,都是促使下场集句诗逐渐衰落的原因。因此,本文在前人对下场集句诗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广泛的文献资料中继续搜集整理,通过文本的文献整理和功能研究得出下场集句诗发展的兴衰及原因,也体现出中国文学史上雅俗互动、返璞归真的文学现象。(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30)

刘洋[5](2018)在《明传奇中的生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戏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形成了分工明确的脚色体制,明传奇既是戏曲脚色体制完备的重要阶段,也是戏曲表演艺术成熟的关键时期。脚色的发展和戏曲的发展联系密切,“生脚”作为明传奇中的主要男性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本文将以《六十种曲》为例,结合文学剧本和舞台表演两个视点,对明传奇中的生脚进行深入探究。第一部分梳理“生脚”的名称来源和演变过程。“生”的命名缘于古代用语习俗和宋元男子的自称。生脚来源于宋金杂剧色中的末泥,元杂剧中的正末相当于南戏中的“生”,生脚在南戏中首次正式出现。明传奇在继承南戏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生旦”为主的脚色体制,生脚行当内部在清代划分更为细致专业。第二部分从外形装扮、舞台表演和反串艺术叁个方面来研究“生脚”的舞台艺术。明传奇中生脚的服饰是在继承前代戏服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明代生活服装的样式,加工美化而成。生脚的宾白、唱腔、表演艺术日渐精湛,推动了明传奇的繁荣。它们与反串艺术一起,为后世戏曲生脚行当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叁部分对生脚在《六十种曲》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根据人物的内心追求和主要事迹分类概括,其中既有汲汲功名事业的人物,有执着地追求爱情的人物,有坚守伦理道德的人物,也有一些个性平凡甚至有缺点的人物,体现了剧作家赞美倾羡或警示劝谕的态度。第四部分对生脚的戏剧功能进行总结。分析生脚在演绎戏剧主旨、推动剧情发展、调整情节节奏、调动观众情绪四个方面的作用。结论:明传奇生脚的发展成熟与各脚色行当的整体完善及明代戏曲表演艺术的全面提高密切相关,为后世戏曲中的生脚行当留下了影响深远的艺术传统。(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郝双双[6](2018)在《节日民俗之于《六十种曲》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着名出版家毛晋编选的《六十种曲》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传奇选集。《六十种曲》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分为爱情剧、政治剧、道德风化剧和神仙教化剧等。《六十种曲》中有大量的作品描写了清明节、重阳节、七夕、腊八节、中元节、端午节、中秋节、年节等节日民俗。其中尤以描写端午节、中秋节、年节这叁节的作品最为丰富。《六十种曲》中叁节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了故事氛围、制造了冲突悬念。《六十种曲》以叁节为背景,凸显了人物形象、刻画了人物心理,并塑造了若干与节俗相关的人物。作品中的叁节描写,也丰富了作品的审美趣味,符合节令戏的演出要求。(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辛小丹[7](2018)在《《六十种曲》词语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是近代汉语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词汇特点主要体现在新词产生、旧词消亡、词语更迭变化和词义不断演变等方面。作为戏曲作品的集大成者,《六十种曲》主要集中了明代60部在思想艺术上有较高成就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戏曲总集,也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汉语史研究以及辞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不仅采用排比归纳、语境索义、比较分析、因声求义等传统训诂的方法,还利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六十种曲》中的“黄尘白浪”“挥顿”“绩纴”“见允”“录勤”“抡擢”“拖番”“胥庆”“庸试”“娉嫫”等新词和“飘梗”“堂局”“铁气”“虚爽”“知见”“善知识”等产生新义的词,以及“酬”“即溜”“突下”等方言俗语词进行考释。文章亦通过“恰恰生生”和“哈哈生生”“回覆”和“同覆”“久式”和“预式”这叁对词语进行词义和版本比较。戏曲词语考释有裨于解读戏曲文献内容,借助词语考释,可准确理解词义,并借以管窥词汇发展过程中部分词义的变迁,解释某些语言现象。其次,戏曲词汇研究对明代戏曲版本学的深入探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比勘不同版本之间的词语,进行版本鉴别。再者,《六十种曲》中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词语,以《六十种曲》为代表的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对现有辞书,特别是《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等出现的词目失收、义项失收、引例失当等现象起到补正的作用,同时为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新的材料支撑。(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贺倩[8](2018)在《《六十种曲》风情剧时空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人毛晋所辑录的《六十种曲》包含了众多风情剧,有《南西厢记》《幽闺记》《明珠记》《玉簪记》等二十八种。本文所选风情剧是指男女主人公以相识为开端,经过与父母或社会的长期斗争,最终喜结良缘、捍卫婚姻的作品。这些风情剧繁盛于元明剧坛,深受百姓喜爱。本文以《六十种曲》风情剧的时空意识为切入点,对其时空艺术作整体分析。笔者将从作品中时空和空间的选取来阐述风情剧的文化内涵、审美特性等内在规律。文章绪论部分先从《六十种曲》及古代戏曲时空艺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并作出综述,以此寻求本次论题的突破口,随后针对《六十种曲》风情剧的时空艺术这一研究薄弱的论题来分析操作可行性,并探讨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一章归纳《六十种曲》风情剧的时间艺术特点及处理方式。尽管二十八种剧目情节不同,但是它们的时间具有相似性。风情剧的时间选取特点主要为季节的选择与故事情节相呼应、特殊节日与社会风俗相结合。这些特殊时间节点的选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成为了戏曲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剧本时间与舞台表演时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剧本时间在舞台上的处理技巧,主要涉及的处理方法为剧作家选取经典关目、为跳跃性时间设置空白或采用曲词、宾白代替等。第二章归纳《六十种曲》风情剧的空间艺术特点及处理方式。在风情剧中,常常出现的空间有墙角、花园、战场、寺庙、闺房、异域等类型。这些空间的选取不仅是戏曲剧情的需要,也是作品主旨的体现,展示了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随后笔者从单一空间、多重空间、虚拟空间等方面总结了它们从剧作家的脑海向舞台实际搬演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处理方法。第叁章着重分析《六十种曲》风情剧中时间和空间艺术的意义与价值,共分为叁节。第一节从叙事模式层面分析时空在情节方面的具体体现,并以此形成了戏曲所特有的才子佳人离合悲欢的叙事模式。第二节从审美体验层面分析戏曲时空意识中抒情、写意、叙事叁位一体的艺术美。第叁节从时空选择的角度阐述元明风情剧的“情理”主旨,这些作品主要经历了“以理至上——情理统一——生死至情”的主题演变过程。《六十种曲》风情剧将时空的选择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展现了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并且体现了剧作家在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思想转变。通过作品与舞台风情剧中时空意识的探讨,作品的时代文化特征便可窥知一二。(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从开青[9](2018)在《《六十种曲》中的“误会”“巧合”关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十种曲》收录了明传奇主要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对明传奇的发展、兴盛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而“误会”“巧合”关目则是传奇戏曲戏剧性构建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六十种曲》中的“误会”“巧合”关目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传奇戏曲在特定阶段的发展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更好地把握“误会”“巧合”关目的价值和意义。《六十种曲》中出现了大量的“误会”“巧合”关目,针对这些关目进行研读分析,作出“误会”“巧合”关目的数量统计和分类统计。数量统计主要包括剧目的总出数、含有“误会”“巧合”关目的出数、“误会”“巧合”关目出数占总出数的比重等;分类统计中,“巧合”类主要包括相遇类巧合和信物类巧合。“误会”关目主要分为客观误会和主观误会。通过对这两类关目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明传奇“误会”“巧合”关目的运用和研究的发展轨迹。经过分阶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六十种曲》“误会”“巧合”关目中脚色行当的搬演呈现出与戏曲行当发展特点的一致性,即“固定化、均衡化、细致化、正剧化”。这些特点恰与明传奇脚色体制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戏曲行当的发展轨迹。因此,《六十种曲》作为明传奇的选集代表,具有极高的典型性。作为明传奇的典型关目类,“误会”“巧合”关目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和意义。在剧目的案头创作过程中,它启示剧作家对戏曲结构给予更多重视,把握出入“情”“理”之间的度。而传奇戏曲的生命力,体现在剧本创作里,更体现在场上搬演中。在这一方面,“误会”“巧合”关目能够增强戏曲的节奏感和可看性、塑造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利于场面调剂和脚色分工。另外,通过对“误会”“巧合”关目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戏曲结构渐受重视以及民间心理的趋同和稳定。(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5-01)

陈真[10](2018)在《《六十种曲》叠音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十种曲》是明人毛晋编选的一部元明戏曲集,它收录明代盛演不衰的剧作。这些作品既保留了元代语言的成分,又体现了明代语言的特点,能够反映实际的语言情况,是研究元明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本文以《六十种曲》的叠音词为研究对象,在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结合字典辞书中的解释,详细分析叠音形容词、叠音拟声词、叠音名词、叠音副词的意义和用法,探讨其句法功能和修辞效果。同时与《尔雅》《广雅》《叠雅》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叠音词进行历时比较,揭示叠音词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现代汉语叠音词的继承性,总结其在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文章的选题缘起、叠音词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对象。第二章对《六十种曲》叠音词进行语义考察,根据词性特点和《现代汉语词典》的收录情况,分类讨论其意义及特点,补充《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的义项,列举其他文献中的材料加以佐证;并与《尔雅》《广雅》《叠雅》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归纳词义的历时演变情况。第叁章主要考察《六十种曲》叠音词的句法功能,结合其词义、词性特点、句中位置和语境,客观准确地分析叠音词的句法功能。第四章探讨《六十种曲》叠音词的修辞效果,从拟声摹音、写人抒情、绘景状物、增强语气四个方面分析其修辞效果,并统计各类修辞效果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第五章为结语,概括《六十种曲》叠音词的特点,归纳叠音词的历时演变情况,总结现代汉语叠音词的继承性,揭示《六十种曲》叠音词研究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六十种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六十种曲》采取分套出版的形式,契合了当时选本的出版风尚。其每套有一个中心的体例设置,既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也迎合了当时剧坛的创作风潮,更是毛晋本人审美趣味的重要体现。毛晋的选目更是兼顾了文人与平民的双重要求,且凡入选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典型性。尤其是《西厢记》,作为唯一入选《六十种曲》的杂剧,不仅其长篇体制、形式特征与传奇有着相似性,而且明清人多视其为传奇之先声,肯定其对明清传奇发展的重要影响,将其归入传奇选本也是时人约定成俗的通行做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六十种曲论文参考文献

[1].雷蒙蒙.明传奇科举宴游活动探析——以《六十种曲》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2].刘建欣.毛晋《六十种曲》编选体例与选目特征[J].学术交流.2018

[3].李安玉.明传奇中净脚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4].张龄予.明清传奇中的下场集句诗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5].刘洋.明传奇中的生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6].郝双双.节日民俗之于《六十种曲》意义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7].辛小丹.《六十种曲》词语考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8

[8].贺倩.《六十种曲》风情剧时空艺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9].从开青.《六十种曲》中的“误会”“巧合”关目研究[D].广西大学.2018

[10].陈真.《六十种曲》叠音词研究[D].兰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一l暖红室本《南西厢记》一书影图2一2汲...《南西厢》-江苏省昆剧院演出《南西厢·游...吴晓铃《义侠记》-湖南湘昆剧团演出《义侠记·杀...《琵琶记》-上海昆剧团演出《琵琶记·吃糠...《荆钗记》

标签:;  ;  ;  ;  ;  ;  ;  

六十种曲论文_雷蒙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