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域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华[1](2021)在《智慧林业中立体感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是规模最广泛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是否正常,与地区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传统基于人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存在花费高,野外工作强度大,消耗时间长等缺点,且时效性和准确性往往无法达到实际应用的标准。传统的单一的数据源难以获取高精度的森林参数信息,多源数据综合应用将成为未来森林资源监测的有效方法。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生态检测评价体系建设,深化遥感、定位、通信技术全面应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评估体系。随着智慧林业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以及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无人机以及无线通信网络对森林资源的信息进行监测可以有效的指导林业生产,通过构建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实时准确了解森林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以大大提高资源保护与利用效果,对于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等有关工作的开展均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空天地一体的森林资源监测角度出发,针对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类型复杂多样、数据维度高、信息冗余度高、数据信息处理量大等问题,研究综合性、立体性的森林资源监测网络体系,研究适合于森林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方案和模型,并着重解决在符合森林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的模型的网络结构中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和传输的效率,研究海量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开展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研究,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优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森林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ADHOC网络的组播路由模型,该模型特别适用于大规模、低密度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相对位置的确定,节点间连通性差,远距离节点间测距误差大的网络监测环境。在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邻居节点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将主流形学习和非线性维数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局部组合定位(LCL)算法,根据每个节点与相邻节点在一定通信范围内的成对距离,首先通过为每个节点构造一个局部子空间来获取全局结构的局部几何信息,然后对这些子空间进行比对,得到所有节点的内部全局坐标。结合全局结构和锚节点信息,最后利用最小二乘算法计算出所有未知节点的绝对坐标,构建可靠、高效的路由传输协议。通过在哈尔滨实验林场区域构建监测系统,实现气象、光照、土壤和空气质量全方位森林环境信息的获取。(2)针对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及数据挖掘,基于Hadoop内部提供的二进制文件存储形式SequenceFile,将图像数据序列化成字节流存到二进制文件中,在执行MapReduce任务时,直接用Hadoop的SequenceFileInputFormat输入文件格式进行读取,实现了图像并行处理。通过自定义分区策略的方式对遥感影像特征并行提取算法进行改进,增加提取遥感影像特征的MapReduce程序中Reduce任务数量,实现了 Hadoop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并行化。从而提高并行处理效率。针对KMeans聚类算法需要人为确定初始聚类中心和聚类数目,从而使聚类结果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结合Canopy算法对KMeans算法进行改进,首先通过Canopy算法对遥感影像的特征信息进行“粗聚类”,然后将结果作为KMeans聚类算法的初始聚类点,从而完成遥感影像的分类处理,为监测数据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影像。(3)针对现有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模型存在的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遥感影像的多维特征,利用U-net网络对遥感影像进行语义分割,并将分类结果与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的分类结果进行融合,从而准确的获得监测区域地物变化的特征,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取遥感影像的纹理和光谱特征,提高变化检测的精度。此外,本文通过无人机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影像数据来实现单木尺度森林资源监测,通过H-maxima变换结合标记控制分水岭算法实现单木树冠的自动勾绘,从而实现单木信息的提取。最后利用改进的变化检测模型,实现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变化检测,根据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变化监测的应用需要,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模型分析,实现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森林监测系统,对区域内森林变化情况进行精准监控。
茹军,胡剑,徐浩[2](2021)在《城域林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为进一步满足现代林业发展需求,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其中,要求各级林业生产部门应该严格按照规范原则及要求,重点针对城域林业信息网络建设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网络安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信息网络安全与否往往会对林业信息化建设成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于此,我们主要立足于城域林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构建情况,重点针对城域林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构建期间涉及到的要点问题及措施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侯瑞霞,孙伟,曹姗姗,罗鹏,唐小明[4](2016)在《林业资源信息服务—内涵、模式与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时代的林业资源数据已成为一种基础性资源,以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的方式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本研究明晰了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的界定和基本特征,设计了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的逻辑模式、架构模式和部署模式,通过在国家林业局和辽宁省开展的林业资源监管服务系统构建过程中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了实践应用和反馈修正,可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李春干,罗鹏[5](2015)在《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文中简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内容、手段和技术,变化信息采集方法与技术,以及保留小班林分林木因子更新方法的演变,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浣成[6](2009)在《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与科技为主题的新世纪,就林业行业而言,大力推进林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提高林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林业信息服务科学化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为了全面反映森林资源和生态变化的基本情况,解决林业信息服务系统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信息孤岛”和系统集成问题,需要在林业部门建立一套高效、便捷的面向服务的林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林业各部门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为业务开发和群众服务提供支持。本文根据森林资源空间信息管理和空间信息共享的需要,依托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项目,广泛对国内外林业信息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并针对现有林业信息服务系统相对独立、信息分散、差异性大,影响了决策者把握整体信息制定发展决策的问题,同时结合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提出了针对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的体系构架,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本文在详细调查广州市林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各部门需求的基础上,对基于.NET的林业信息服务系统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根据广州市林业信息化现实状态、功能与信息需求,对林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基于.NET的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提出了在相关通用系统软件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选择相应技术组合方式,并自主开发系统。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论文对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的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广州市中心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结合广州市地理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林业资源及林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的内容与方法;(3)本系统所涉及的林业信息是以广州市为单位,其用户为普通群众。这类用户对林业信息数据的需求主要是宏观和直观的信息。通过对系统进行需求和可行性分析,分别就系统框架及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使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了林业信息的利用率,减少了信息的重复获取、重复处理等工作,提高了林业制定发展计划的效率和准确性;(4)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分为用户管理、信息服务、数据集成三大部分。系统采用了当今先进流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安全加密技术对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的动态管理,以Internet/Intranet作为信息收集与传输的通道,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共享与实时监管;(5)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是利用Web Service技术来实现的;(6)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集成于网络管理和运行的实用系统,该系统对今后林业管理部门的信息服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扩展的平台,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暂时还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服务共享标准、共享原则和政策、数据标准仍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这是一个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同时林业各单位现有的大量数据其来源比较复杂,出于对其保密级别等一系列问题的考虑,给信息服务的共享带来一定的难度,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本系统所编写的在线决策模型库还很有限,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陈春希[7](2009)在《森林资源综合信息标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林业经营、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和对林业经营实现可持续经营理念的深入发展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和GPS技术的应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尽快实现由单纯的林业资源调查向林区多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的综合监督、评价转变;由单纯的森林面积、蓄积量调查向森林结构、森林生态功能的调查转变;由单纯服务于林业企业向服务于社会方位林业建设的转变。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和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的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的意见。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林业的发展,传统的二类调查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业务的需要。如何将二类调查信息更广阔地应用到各项林业业务,就迫切要求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综合和标准化。论文综述了国内外森林资源信息综合及其标准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可持续发展、系统科学、信息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前林业发展的需要,分析并综合了一些能够在二类调查中容易收集到的信息,作为森林资源综合信息,并对其进行了标准化。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通过论述森林资源信息及其分类,利用信息综合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森林资源信息综合的原则与方法。(2)根据森林资源综合信息的特点,利用信息编码基本原理,提出了森林资源综合信息代码标准化的基本要求。(3)分析了现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内容和现有林业业务开展所需信息,对二类调查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形成了森林资源综合信息调查表,并进行了标准化。(4)运用森林资源综合信息调查表,设计了一个可供各类信息平台共享数据的数据库结构表,以方便各林业部门获取对其开展业务有利的信息。森林资源综合信息标准化是林业信息共享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广大林业部门开展工作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林业对森林资源信息的需求,对森林资源综合信息的不断增扩和标准化,将促进林业的发展。
李华军[8](2009)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广[9](2009)在《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目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主要区域,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密切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人们不得不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城市林业体系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株洲作为湖南的工业重镇,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社会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株洲市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确立了以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总体目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城市林业对于株洲市实现城市建设目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参考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的经验和城市林业建设的最新研究进展,把握城市林业发展的趋势,结合信息学、管理学以及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理论,依据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的目标体系作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株洲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获知株洲建设城市林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将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目标体系分为规划体系、产业体系、法规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四个部分进行研究。(2)结合株洲市的城市规划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对株洲市城市林业的规划建设目标进行了分析,认为应采用城市林业规划综合指标体系,并确立了各城市组团的林业建设目标;(3)对比株洲市与其他城市的林业产业发展状况,归纳了城市林业产业的构成和株洲市城市林业产业的建设目标;(4)对城市林业建设的相关法律、规范进行汇总,结合株洲市园林绿地建设法规的实施情况,分析了株洲市城市林业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5)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和城市林业建设特点出发,以系统论为基础,对城市林业管理的模式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认为城市林业管理体系的主要建设目标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合理配置管理部门职能,完善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国城市森林、绿地的建设力度在加大,但是对于城市林业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工作,由于涉及的领域很多,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杨雪清[10](2008)在《基于SPOT遥感影像的林相图更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家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中,森林资源调查已成为林业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森林资源调查,可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从而为国家、地区及森林经营单位制定林业方针政策,编制林业区划、规划(森林经营方案),指导林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信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是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成果图之一是林相图。林相图是指挥林业生产的地图,也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使用最多的图形资料,但其调查频度却是十年一次,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林相图的更新成为了极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林相图更新方法大部分都是手动更新,时效性和准确性很难满足林业调查主管部门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林相图更新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然而,利用遥感等信息技术实现林相图的计算机辅助更新在业务层面、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仍面临若干问题。从业务层面上看,虽然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普遍是独立研究,难以整合,目前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林相图更新流程;从技术层面上看,影响林相图更新的核心分类方法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应用层面上看,目前尚缺乏将林相图更新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集成,形成有界面、易操作、高效率的集成应用系统。鉴于此,本文在对发达国家的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水平研究的基础上,以林相图更新为研究对象,着重解决了我国森林资源遥感监测中的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对于促进和提高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业务层面上,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要求,提出了利用SPOT卫星数据对林相图更新流程;在技术层面上,对林相图更新的基础技术——森林资源图斑信息提取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面向林相图更新的高效分类识别模型;在应用层面上,提出了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所有流程进行封装,研究开发功能较为完整、运行良好的林相图更新支持系统。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研究如何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规程,整合遥感图像预处理、遥感图像处理、森林资源图斑信息提取、小班数据更新、林相图生成等环节,形成有机集成业务流程、技术流程和质量控制流程的、基于SPOT5影像的一体化林相图更新流程;②研究如何利用林班线和山脊线及其他数据,对遥感影像数据的分类模型进行定制和增强,在缩短数据处理时间,提高分类效率的同时,保证分类精度;③研究如何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和组件技术,封装遥感图像快速校正、融合以及森林资源分类、小班边界提取、专题图制作等实用功能技术,构建有界面、可视化、易操作的集成应用系统。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包括:①针对目前缺乏一体化的基于SPOT5的林相图更新流程问题,本论文首次提出了一个基于SPOT5遥感影像的林相图更新一体化流程,有机整合了业务流程、技术流程和质量控制流程,填补了目前林业领域的流程空白。该流程已在实际业务中进行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成果;②针对现有林相图分类方法中人工工作量大、分类处理时间长、分类结果准确率较低等问题,在传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一个集成了无监和有监分类方法的混合分类模型,本混合模型首先通过利用林班线、山脊线等信息将SPOT5图像进行分块,避免分类算法在整个SPOT图像上的直接运算,降低了数据处理量,继而通过无监分类模型在像素级别将图形自动进行类别判断和聚合,再对聚合的图斑使用有监模型进行人工干预下的有监分类,避免了直接在像素级别的人工有监分类工作,减少了人工工作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通过对比分析,新的混合模型提高了森林资源图斑信息提取的效率和准确性,解决了实现林相图更新从手工操作到半自动操作转变的重要技术问题;③针对目前我国缺乏可以实际运行的产业化的林相图更新应用系统问题,本课题在流程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基础上,将林相图更新中的数据处理、分类、分析等关键技术进行有机封装整合,设计开发了高效易用的林相图更新计算机辅助支持系统,为实现林相图从手动更新到半自动更新的转变提供了支撑,为提高林相图更新的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城域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域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林业中立体感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资源信息监测研究 |
1.2.2 基于遥感影像的森林变化监测研究 |
1.3 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栈 |
2.2 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
2.2.1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
2.2.2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分类与变化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资源监测方法及系统 |
3.1 基于信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模型 |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可信信息传播概述 |
3.1.2 基于信任的信息传播模型 |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 改进的基于ADHOC网络的组播路由算法 |
3.2.1 组播路由协议基本过程 |
3.2.2 局部组合定位的路由算法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基于博弈理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私节点惩罚机制 |
3.3.1 激励惩罚机制概述 |
3.3.2 基于博弈理论的惩罚机制 |
3.3.3 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环境信息监测系统 |
3.4.1 系统设计思路 |
3.4.2 系统硬件设计 |
3.4.3 系统模拟软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的单木尺度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
4.1 激光雷达数据解算及误差分析 |
4.2 地面点滤波 |
4.3 冠层高度模型的生成 |
4.4 单木树冠提取 |
4.5 单木参数提取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1 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 |
4.6.2 地面调查数据介绍 |
4.6.3 精度评价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遥感影像的森林资源监测方法 |
5.1 基于分布式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方法 |
5.1.1 遥感影像并行预处理 |
5.1.2 基于Hadoop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方法 |
5.1.3 基于Hadoop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算法实现 |
5.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语义分割 |
5.2.1 编码器模块组成 |
5.2.2 SELU激活函数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基于特征融合的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方法 |
5.3.1 聚焦损失函数 |
5.3.2 随机森林 |
5.3.3 特征融合 |
5.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基于深度学习的森林变化监测系统 |
5.4.1 需求分析 |
5.4.2 系统的总体功能 |
5.4.3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5.4.4 用户管理和遥感影像管理模块 |
5.4.5 监测区域变化监测功能 |
5.4.6 变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城域林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城域林业信息化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现状及问题研究 |
二、城域林业信息网络组网架构情况及主要模式分析 |
三、城域林业网络安全体系构建措施及方案内容分析 |
3.1 系统安全设计措施及方案 |
3.2 林业数据安全性设计措施及方案 |
3.3 林业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措施及方案 |
四、结论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林业资源信息服务—内涵、模式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内涵剖析 |
1.1 基本界定 |
1.2 基本特征 |
1.2.1服务类型 |
1.2.2服务载体 |
1.2.3服务形态 |
1.2.4服务方式 |
1.2.5服务层次 |
2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模式设计 |
2.1 逻辑模式 |
2.1.1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 |
2.1.2业务应用系统 |
2.1.3第三方信息服务 |
2.2 架构模式 |
2.3 部署模式 |
3 案例实证 |
3.1 2级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结构设计 |
3.2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应用实例 |
3.2.1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目录 |
3.2.2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综合集成 |
3.2.3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组合 |
4 结论与讨论 |
(5)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发展历程 |
2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内容 |
3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手段和技术 |
4 变化信息采集方法 |
4.1 森林资源变化原因及变化信息类型 |
4.2 变化信息采集方法 |
5 保留林分、林木因子的更新方法 |
5.1 基于固定标准地观测结果的更新 |
5.2 基于林分、林木生长模型的更新 |
5.3 更新结果修正 |
6 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
6.1 空间变化信息采集自动或半自动化 |
6.2 信息系统网络化 |
6.3 虚拟现实 |
6.4 决策支持 |
(6)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林业与林业信息 |
1.2.2 数字林业 |
1.2.3 信息服务系统 |
1.2.4 林业信息服务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 研究的技术手段 |
1.5.1 计算机技术 |
1.5.2 计算机网络技术 |
1.5.3 Internet技术 |
1.5.4 3S集成技术 |
1.5.5 .NET技术 |
1.6 存在问题和研究前景 |
1.6.1 存在问题 |
1.6.2 研究前景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2. 研究的概况与研究准备 |
2.1 研究的概况 |
2.1.1 广州市地理环境状况 |
2.1.2 广州市社会经济现状 |
2.1.3 广州市森林资源现状 |
2.1.4 广州市林业发展现状 |
2.1.5 林业信息服务现状 |
2.2 研究准备 |
2.2.1 网络环境 |
2.2.2 硬件平台 |
2.2.3 服务器端 |
2.3 研究方法 |
2.4 小结 3. 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总体分析 |
3.1.1 系统需求分析 |
3.1.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设计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3.2.2 系统框架设计 |
3.2.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2.4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3.3 小结 4.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结构设计 |
4.1.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1.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2 用户角色 |
4.2.1 普通用户组 |
4.2.2 决策用户组 |
4.2.3 系统维护员用户组 |
4.3 系统详细设计与开发 |
4.3.1 用户管理模块 |
4.3.2 信息服务模块 |
4.3.3 数据集成模块 |
4.4 系统信息共享服务 |
4.4.1 数据访问 |
4.4.2 数据查询 |
4.4.3 数据传输 |
4.4.4 数据分析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系统表 |
4.5.2 基础信息表 |
4.5.3 用户数据库设计 |
4.5.4 数据维护 |
4.5.5 数据质量 |
4.6 网络设计 |
4.6.1 系统网络运行环境设计 |
4.6.2 系统网络设计原则 |
4.6.3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4.7 林业信息门户 |
4.7.1 门户特点 |
4.7.2 总体要求 |
4.7.3 门户结构 |
4.7.4 功能简介 |
4.7.5 门户界面 |
4.8 小结 5. 基于WEB SERVICE的集成林业信息服务 |
5.1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
5.2 在.NET平台上构建WEB SERVICE |
5.3 用J2EE构建WEBSERVICE |
5.3.1 用J2EE构建WebService实践 |
5.3.2 调用Web Services |
5.4 小结 6. 系统运行和调试 |
6.1 系统运行环境 |
6.1.1 系统配置要求 |
6.1.2 系统运行环境 |
6.2 系统运行界面 |
6.3 系统实现功能 |
6.4 系统应用与推广 |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
(7)森林资源综合信息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森林资源 |
1.2.2 森林资源综合信息 |
1.2.3 标准 |
1.2.4 标准化 |
1.2.5 森林资源综合信息标准化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2 系统科学理论 |
1.4.3 信息学理论 |
1.4.4 管理学理论 |
1.5 研究的技术手段 |
1.5.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1.5.2 数据库技术 |
1.5.3 数学方法 |
1.5.4 信息技术 |
1.6 存在问题和研究前景 |
1.6.1 存在问题 |
1.6.2 研究前景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2 森林资源信息综合研究基础 |
2.1 信息及其分类 |
2.1.1 林业信息与分类 |
2.1.2 森林资源信息与分类 |
2.1.3 二类调查信息与分类 |
2.2 信息综合原则与方法 |
2.2.1 信息综合原则 |
2.2.2 森林资源信息综合原则 |
2.2.3 信息综合方法 |
2.2.4 森林资源信息综合方法 |
3. 森林资源信息标准化研究基础 |
3.1 信息编码的基本原理 |
3.1.1 标准化原理 |
3.1.2 简化原理 |
3.1.3 统一原理 |
3.1.4 协调原理 |
3.1.5 优化原理 |
3.2 信息代码设计标准化 |
3.2.1 信息代码的特点 |
3.2.2 编码原则 |
3.2.3 代码种类 |
3.2.4 代码设计要求 |
4 森林资源信息综合与综合信息标准化 |
4.1 研究的必要性 |
4.1.1 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
4.1.2 森林资源信息标准化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
4.1.3 森林资源信息共享相对滞后 |
4.1.4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经济效益性不显着 |
4.2 研究思路 |
4.3 森林资源信息综合 |
4.3.1 森林土壤与土壤侵蚀信息 |
4.3.2 灌木层与草本层信息 |
4.3.3 森林防火信息 |
4.3.4 森林健康信息 |
4.3.5 野生动植物信息 |
4.3.6 湿地信息 |
4.3.7 石漠化与沙化信息 |
4.3.8 森林风景资源信息 |
4.4 森林资源综合信息标准化 |
4.5 属性数据库结构表设计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4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的来源及主要内容 |
1.6 论文组织 |
2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 |
2.1 35技术 |
2.2 数据融合与挖掘技术 |
2.3 组件技术 |
2.4 数据库技术 |
2.5 集成技术 |
3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 |
4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
4.1 系统分析 |
4.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5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
6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 |
6.1 网络接入的方式 |
6.2 网络拓扑结构 |
6.3 总线拓扑结构图 |
7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结构 |
7.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
7.2 数据库设计的阶段 |
7.3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数据库 |
7.4 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 |
8 以江西景德镇枫树山林场为实例 |
8.1 江西景德镇枫树山林场的概况及资料 |
8.2 枫树山林场的网络布局 |
8.3 枫树山林场的信息交换平台 |
8.4 系统运行环境 |
8.5 数据流程 |
8.6 登入界面 |
8.7 模块各个功能的实现 |
8.8 数据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未来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目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城市林业 |
1.2.2 目标体系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1 管理学理论 |
1.4.2 信息学理论 |
1.4.3 城市生态学理论 |
1.4.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1.4.5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6 系统方法理论 |
1.5 研究的技术手段 |
1.5.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1.5.2 数据库技术 |
1.5.3 计算机网络技术 |
1.5.4 统计分析方法 |
1.6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 |
1.6.1 存在的问题 |
1.6.2 研究前景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2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准备 |
2.1 历史沿革 |
2.2 自然条件 |
2.2.1 地理位置 |
2.2.2 地质地貌 |
2.2.3 气候条件 |
2.2.4 水文 |
2.2.5 自然植被和经济作物 |
2.3 城市功能、性质及产业结构 |
2.4 城市环境质量 |
2.5 研究准备 |
3 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现状诊断 |
3.1 株洲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 |
3.2 株洲市绿地建设情况 |
3.2.1 城市绿地建设的统计指标 |
3.2.2 城区绿地布局 |
3.2.3 公共绿地 |
3.2.4 防护绿地 |
3.2.5 生产绿地 |
3.2.6 附属绿地 |
3.2.7 景观生态绿地 |
3.2.8 城市林业树种 |
3.2.9 城市绿化建设投资 |
3.3 株洲市城市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4 株洲市城市林业规划体系的建立 |
4.1 株洲市城市林业规划的原则 |
4.2 株洲市城市林业规划的依据 |
4.3 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的规划目标体系 |
4.3.1 城市林业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2 城市林业建设的区域规划 |
4.3.3 城市林业建设的结构规划 |
4.3.4 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的树种规划 |
5 株洲市城市林业产业体系的建立 |
5.1 城市林业产业体系的构成 |
5.2 城市林业的产业地位 |
5.3 株洲市城市林业产业的建设目标 |
5.3.1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制度建设 |
5.3.2 城市林业产权制度建设 |
5.3.3 城市林业生产基地建设 |
5.3.4 城市林业生产企业建设 |
5.3.5 城市林业市场建设 |
5.3.6 城市林业的产业升级 |
5.3.7 城市林业产业的信息化建设 |
6 株洲市城市林业法规体系的建立 |
6.1 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的相关法规制度 |
6.2 株洲市城市林业执法管理机构与执法情况 |
6.3 株洲市城市林业法律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
6.4 株洲市城市林业法规体系建设目标 |
6.4.1 城市林业法规系统化建设 |
6.4.2 城市林业法规信息化建设 |
6.4.3 城市林业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 |
7 株洲市城市林业管理体系的建立 |
7.1 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的构成 |
7.1.1 城市林业管理的主体 |
7.1.2 城市林业管理的客体 |
7.2 城市林业建设管理体系的特点 |
7.3 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的管理系统 |
7.4 株洲市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 |
7.4.1 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
7.4.2 城市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
7.4.3 城市林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
7.4.4 城市林业信息管理网络建设 |
7.5 城市林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制度建设目标 |
8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A1 指标计算式 |
附图A1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SPOT遥感影像的林相图更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立题依据 |
1.1.1 林相图更新的重要意义 |
1.1.2 林相图更新面临的若干问题与挑战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
1.2.2 遥感分类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
1.5.1 研究区概况 |
1.5.2 数据源 |
1.6 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模型介绍 |
2.1 遥感图像预处理原理与方法 |
2.1.1 太阳辐射归一化 |
2.1.2 几何校正 |
2.1.3 图像配准 |
2.2 遥感图像处理原理与方法 |
2.2.1 遥感图像增强 |
2.2.2 遥感图像融合 |
2.3 遥感图像分类识别方法与精度评估 |
2.3.1 遥感图像分类识别方法 |
2.3.2 精度评估 |
2.4 小结 |
3 基于SPOT5的林相图更新一体化流程 |
3.1 林相图更新业务流程 |
3.1.1 林相图更新业务流程 |
3.1.2 林相图更新业务流程的特点 |
3.2 基于SPOT5的林相图更新一体化流程 |
3.2.1 SPOT5图像的几何校正 |
3.2.2 SPOT5图像的正射校正 |
3.2.3 SPOT5图像融合技术 |
3.2.4 森林资源图斑信息提取 |
3.2.5 小班数据更新 |
3.2.6 小班边界内变化检测与提取 |
3.2.7 林相图生成 |
3.3 基于SPOT5的林相图更新质量控制流程 |
3.3.1 数据源及基本要求 |
3.3.2 SPOT5图像几何校正精度和配准精度 |
3.3.3 SPOT5图像处理 |
3.4 小结 |
4 SPOT5遥感影像混合分类模型 |
4.1 集成无监和有监分类方法的混合分类模型 |
4.1.1 总体思路 |
4.1.2 有监分类步骤 |
4.1.3 分类图像数据类后处理 |
4.2 分类实验 |
4.2.1 实验目标与方案设计 |
4.2.2 实验数据 |
4.2.3 样本 |
4.2.4 实验结果 |
4.2.5 分类精度分析 |
4.3 小结 |
5 林相图更新系统 |
5.1 系统设计原则 |
5.2 系统结构 |
5.2.1 应用架构 |
5.2.2 系统体系结构 |
5.2.3 系统总体架构图 |
5.2.4 系统功能结构 |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1 设计标准 |
5.3.2 设计内容 |
5.4 系统功能介绍 |
5.4.1 系统平台管理 |
5.4.2 SPOT遥感图像的预处理 |
5.4.3 森林资源图斑信息提取 |
5.4.4 林相图更新 |
5.4.5 地图操作 |
5.4.6 数据查询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问题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城域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林业中立体感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D]. 王艳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城域林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J]. 茹军,胡剑,徐浩. 中国新通信, 2021(02)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林业资源信息服务—内涵、模式与实证[J]. 侯瑞霞,孙伟,曹姗姗,罗鹏,唐小明.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02)
- [5]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 李春干,罗鹏. 世界林业研究, 2015(04)
- [6]广州市林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D]. 浣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3)
- [7]森林资源综合信息标准化研究[D]. 陈春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8]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研究[D]. 李华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9]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目标体系研究[D]. 王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3)
- [10]基于SPOT遥感影像的林相图更新技术研究[D]. 杨雪清.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