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损伤论文_郝贠洪,韩燕,樊磊,樊金承,杨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应力,岩石,关系,压痕,高温,车组。

接触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郝贠洪,韩燕,樊磊,樊金承,杨晓明[1](2018)在《冲击荷载下盐腐蚀水泥砂浆接触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冲击球压法研究标准养护条件和不同盐腐蚀环境(5%NaCl溶液、5%Na_2SO_4溶液和5%NaCl与Na_2SO_4混合溶液)下水泥砂浆受冲击荷载作用的表面损伤失效规律及损伤迭加效应。结果表明:盐腐蚀下水泥砂浆遭受小能量冲击时,表面损伤区压痕尺寸随冲击荷载值增加呈先快速后平缓的增长趋势,试样表面损伤越严重,压痕增长越快;在相同冲击荷载作用下,水泥砂浆表面力学性能指标(动态硬度值和恢复性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标准养护砂浆、5%NaCl溶液中砂浆、5%NaCl与Na_2SO_4混合溶液中砂浆、5%Na_2SO_4溶液中砂浆;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短期盐腐蚀砂浆试样表面颗粒剥落,微裂纹不断扩展并合,损伤区叁维形貌参数均大于标准养护砂浆。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冲击荷载与腐蚀离子双因素作用下铁路桥梁工程材料的耐久性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煜曦,王金安,牛升晟[2](2018)在《断裂岩石细观破坏机理及叁维接触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断裂岩体长期稳定性为研究背景,开展岩体断面细观接触演化和长期力学行为的研究,借助CT检测方法,研究断裂岩体双翼表面细观接触状态、接触损伤演化等影响岩体长期力学行为的特征以及断裂岩石蠕变过程中粗糙表面凹凸体磨损及亚表面微裂纹、微孔洞发展等表面接触损伤演化规律。CT图片得出剪切蠕变破碎岩石的多种失稳模式,这几种破坏模式共同存在于岩石断裂面的剪切蠕变过程中,并在断裂面不同位置交替出现。通过叁维重构初步了解断裂岩石损伤过程中新生断面的形成过程:断裂面在剪切蠕变过程中微凸体附近易产生损伤形成空洞或初始裂隙,随后大量空洞和裂隙发展形成裂纹网络,裂纹网络贯通形成新断裂面。(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戴晓超,王兴宇,王泽飞,徐芳,吕义[3](2018)在《高速齿轮箱圆锥滚子轴承滚道接触损伤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高速动车组齿轮箱圆锥滚子轴承滚道剥离的原因,对故障样件进行了理化检测和轴承运动几何分析,确定了导致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滚动接触疲劳,反映出轴承工作过程中存在润滑不充分的事实。建立了滚动体与滚道的受力模型,对两者相互接触弹性变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舍弗勒公司的高速滚动轴承动力学仿真软件对轴承运动状态进行了仿真验证,模拟了轴承运转过程中滚动体的自转效应及滚动体与滚道瞬时接触区域,阐明了润滑油膜厚度不足是诱发圆锥滚子轴承滚道接触损伤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8年03期)

王金安,李飞,曹秋菊,鞠杨,毛灵涛[4](2013)在《断裂岩石蠕剪中的细观接触损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刻理解构成断裂岩体长期抗剪强度的细观机制,对岩石断裂面的细观接触和损伤演化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压剪方式和巴西劈裂方式制作出两类断裂岩石,在恒定法向力作用下对破坏岩石试件进行分级施加剪切力的蠕变试验。在加载前、中、后对断裂岩石分别进行CT和激光扫描,观察到不同蠕变阶段断裂岩石的细观接触和损伤状态,获得不同性质的断裂岩石抗剪强度特征。试验研究表明:构成断裂岩石长期抗剪强度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细观凹凸啮合体的抗剪断能力;二是表观凹凸接触体的抗摩擦能力。拉破裂岩石表面局部粗糙度相对较大,抗剪强度以第1种破坏机制为主,剪切破坏岩石表面宏观起伏度较大,抗剪强度是以第2种破坏机制为主。在蠕变剪切过程中,两种机制交织在一起,并随时间或剪位移的增加而相互转换。(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3年12期)

徐一鸣,左洪福,詹志娟,徐君军[5](2013)在《基于静电感应的金属接触损伤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静电感应的金属接触损伤诊断技术和方法。分析了金属接触损伤致电机理和感应模型,利用小波单支重构和短时傅立叶变换方法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借助传感器阵列和智能算法实现了接触损伤位置的定位。基于因子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对不同损伤程度的试验样本实现了定量识别。该诊断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识别金属接触损伤的位置和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3年10期)

岳汉威[6](2010)在《岩石、混凝土材料的接触损伤及冲击球压法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混凝土是最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往往会遭受环境介质的作用而发生劣化。对于所有劣化过程来说,材料的表面是产生劣化的首要位置,因此,研究岩石、混凝土材料表面的接触损伤及规律是有重要意义的。为了探索可敏锐评价岩石、混凝土材料受环境腐蚀后表面性能变化的检测方法,采用自制的冲击球压装置,利用冲击球压法研究了花岗岩、大理石、硬化阶段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等材料在腐蚀介质中的接触损伤机制、腐蚀介质对损伤的扩展过程、冲击荷载—压痕尺寸、冲击荷载—冲击时间、冲击压痕应力—压痕应变等关系,推导了近似的、用于评价岩石、混凝土类材料表面力学性能变化的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材料和处于环境影响中的同种材料的冲击荷载—冲击时间曲线整体上没有变化,但是冲击结束时球头内的冲量状态和产生二次冲击的时间却与材料表面的完好、坚硬程度同步增加或降低;由这一特性可知,可利用冲击球压法评价材料表面性能的变化;(2)本试验范围内,岩石、混凝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压痕尺寸首先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同步增加,当荷载到达某一临界值后,荷载缓慢增加,而压痕尺寸继续迅速增加,且压痕随荷载的变化近似于线性特征。随着腐蚀作用的延续,花岗岩、高强混凝土材料的这一特征在临界荷载之后基本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临界荷载之前的曲线斜率随着腐蚀而下降;硬化中的混凝土随着硬化的进行这种特征逐渐体现出来,而大理石随着腐蚀的进行,曲线轮廓特征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曲线的整体范围逐渐减小;(3)对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的估算表明,相同荷载水平下,未被腐蚀的岩石、混凝土材料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最高;随着腐蚀的进行,花岗岩的动态硬度、恢复系数逐渐降低,而大理石迅速降低;随着硬化的进行,混凝土表面的动态硬度、恢复系数逐渐升高,以水中和标准养护室内的试件最高,室外和硫酸盐环境中的试件最低,这一特征在抗压强度指标上无法判别;(4)对已有损伤的岩石、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扩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腐蚀的继续进行,花岗岩和高强混凝土的损伤区域持续增大,大理石的损伤区域急速增长;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冲击球压技术评价岩石、混凝土材料的接触损伤和表面遭受环境介质产生的腐蚀损伤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以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期刊2010-06-03)

马振珠,岳汉威,李运北,刘叶栋,张立君[7](2010)在《复杂环境作用后混凝土接触损伤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冲击球压法研究了混凝土在室外、水和硫酸盐溶液中的压痕-应力关系和接触损伤的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下硬化阶段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龄期而增长,其中在硫酸盐溶液中增加最快,水中试件弹性模量次之,室外试件弹性模量增长最慢;对90d试件进行高温后的试验结果表明:水中试件表面力学性能降低程度最大,硫酸盐溶液中试件次之,室外试件降低程度最小,随着环境的逐步恶化,混凝土表面力学性能与整体力学性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另外,对用球接触方法评价混凝土材料表面损伤程度的可行性和简便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商品混凝土》期刊2010年03期)

马振珠,岳汉威,包亦望,张利俊[8](2009)在《岩石、混凝土受颗粒冲击后接触损伤形貌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自制的冲击球压装置研究了花岗岩、大理石、混凝土及砂浆在颗粒冲击下的压痕-冲击应力关系和接触损伤的规律,结果表明:花岗岩、大理石的压痕-冲击应力关系以线性为主,随着应力的提高材料发生突然断裂;混凝土和砂浆线性关系相对不明显,这在宏观形貌上表现为损伤区的形貌特点不同。对四种材料损伤形貌的微观分析表明:花岗岩、大理石受颗粒冲击后产生的损伤主要为拉应力导致的解理面、晶面的破坏以及裂纹沿相界面和孔隙的扩展,对其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危害;混凝土和砂浆的损伤由过渡区开裂、骨料破裂和C-S-H的塑性滑移共同构成,对耐久性造成的隐患远大于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马振珠,岳汉威,李运北,刘叶栋,张立君[9](2009)在《复杂环境作用后混凝土接触损伤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冲击球压法研究了混凝土在室外、水和硫酸盐溶液中的压痕—应力关系和接触损伤的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下硬化阶段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龄期而增长,其中在硫酸盐溶液中增加最快,水中试件弹性模量次之,室外试件弹性模量增长最慢;对90d试件进行高温后的试验结果表明:水中试件表面力学性能降低程度最大,硫酸盐溶液中试件次之,室外试件降低程度最小,随着环境的逐步恶化,混凝土表面力学性能与整体力学性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另外,对用球接触方法评价混凝土材料表面损伤程度的可行性和简便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2009'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论文集》期刊2009-09-15)

陈开来,任颂赞,熊一啸,哈胜男[10](2009)在《缸盖螺栓接触损伤引发疲劳开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镜、金相、能谱分析等手段对缸盖螺栓开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缸盖螺栓的开裂为疲劳断裂,开裂的诱发与安装不当导致表面的不正常接触挤压有关。(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期刊2009年04期)

接触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断裂岩体长期稳定性为研究背景,开展岩体断面细观接触演化和长期力学行为的研究,借助CT检测方法,研究断裂岩体双翼表面细观接触状态、接触损伤演化等影响岩体长期力学行为的特征以及断裂岩石蠕变过程中粗糙表面凹凸体磨损及亚表面微裂纹、微孔洞发展等表面接触损伤演化规律。CT图片得出剪切蠕变破碎岩石的多种失稳模式,这几种破坏模式共同存在于岩石断裂面的剪切蠕变过程中,并在断裂面不同位置交替出现。通过叁维重构初步了解断裂岩石损伤过程中新生断面的形成过程:断裂面在剪切蠕变过程中微凸体附近易产生损伤形成空洞或初始裂隙,随后大量空洞和裂隙发展形成裂纹网络,裂纹网络贯通形成新断裂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郝贠洪,韩燕,樊磊,樊金承,杨晓明.冲击荷载下盐腐蚀水泥砂浆接触损伤研究[J].铁道学报.2018

[2].王煜曦,王金安,牛升晟.断裂岩石细观破坏机理及叁维接触损伤[J].城市地质.2018

[3].戴晓超,王兴宇,王泽飞,徐芳,吕义.高速齿轮箱圆锥滚子轴承滚道接触损伤机理分析[J].机车电传动.2018

[4].王金安,李飞,曹秋菊,鞠杨,毛灵涛.断裂岩石蠕剪中的细观接触损伤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

[5].徐一鸣,左洪福,詹志娟,徐君军.基于静电感应的金属接触损伤诊断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3

[6].岳汉威.岩石、混凝土材料的接触损伤及冲击球压法评价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

[7].马振珠,岳汉威,李运北,刘叶栋,张立君.复杂环境作用后混凝土接触损伤的评价[J].商品混凝土.2010

[8].马振珠,岳汉威,包亦望,张利俊.岩石、混凝土受颗粒冲击后接触损伤形貌的特征[J].燕山大学学报.2009

[9].马振珠,岳汉威,李运北,刘叶栋,张立君.复杂环境作用后混凝土接触损伤的评价[C].2009'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论文集.2009

[10].陈开来,任颂赞,熊一啸,哈胜男.缸盖螺栓接触损伤引发疲劳开裂分析[J].热处理.2009

论文知识图

微波探针测试照片给药后导致的肿瘤血管快速阻滞的...案例PURT2L3_E30I2面板损伤面积比较:...冲头尺寸对接触力-冲头位移曲线的影...圆环链链轮啮合分网图链轮静态拉伸试验原理简图

标签:;  ;  ;  ;  ;  ;  ;  

接触损伤论文_郝贠洪,韩燕,樊磊,樊金承,杨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