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古代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说,中国古代,中国文学史,意图,哥伦比亚,剑桥,西游记。
中国古代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方群[1](2019)在《中国古代涉海小说叙事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涉海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类型,从六朝至明清时期均有诸多相关作品。根据小说中海洋叙事元素的发展变化,可以将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孕育期、发轫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其中先秦至两汉时期为孕育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发轫期,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期,明清时期为成熟期。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小说海洋书写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经历了从想象之辞到可信知识,从神话到传说到纪实到自觉文学虚构的叙事流变。(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乔孝冬[2](2019)在《试论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动态与动态人物的谐隐性动作隐语》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小说谐隐性动作隐语作为非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可分为叁类:一是迷人耳目,以式通情的微妙型动作隐语;二是以势示禅,禅机妙悟的禅语型动作隐语;叁是以形作比,偏重心智的谜语型动作隐语。小说采用非语言表达叙事技法,彰显出文本深隐的艺术魅力,反映出作品人物动态与动态人物特殊的审美内涵,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及其作品的理解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公维军,阳玉平[3](2019)在《意图力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个性化关系研究——以明清小说文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图叙事理论是对西方叙事理论的一次突破与创新,其研究视角从纯粹的行为转向人物及其心理动态,符合中国叙事作品的客观实际。基于此,文章拟围绕作品叙事者的叙事意图与接受者的接受意图之间的关系展开,从反简单化、乐喜厌悲、顺乎天命"叁原则说"新视角对意图力进行深入阐释;同时,借鉴西方文学分析中的"陌生化"等理论,从内、外叙述者两个宏观视域剖析意图力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的个性化问题,通过意图力与叙事个性化关系的分析,凸显意图叙事理论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中的优势所在。(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挺[4](2019)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类型、分布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笔记小说是研究中国传统工艺最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但这部分笔记小说对各大类工艺技术的记录不均,其中文房用品制作、工具器械制作和农畜矿产品加工叁大类记载较为丰富全面;工艺技术史料的条目式分布在笔记小说中最为常见,但也经常出现"专卷"记录,这为了解某类工艺技术的历史演变提供了极大便利。笔记小说不仅为传统工艺技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记载,有些甚至是独家记载或最早记载,而且为当前传统工艺研究某些重要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主要依据或者类似观点。(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姜荣刚[5](2019)在《“弼马温”渊源新辨——兼论中国古代猴马民俗与《西游记》小说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弼马温"是《西游记》作者的天才创造,以往学界普遍认为它源于传统"马厩畜猴,辟(避)马瘟疫"的民间习俗,"弼马温"即是"辟(避)马瘟"的谐音转变。近来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其为荒谬无根之谈,"弼马温"乃是小说融入全真教"心猿""意马"观念的结果。实际上,此种新见并未明晰佛、道二教的"心猿""意马"连用观念亦源于传统猴马复合民俗,它们在小说中多存在于回目与赞诗中,并未构成小说的主导性创作意图,也未完全化入小说的情节叙事,因此未能掩盖猴马民俗在小说中的鲜活存在。"弼马温"命名乃至小说猴马关系内容创作的成功,根本在于作者对传统猴马民俗予以创造性借鉴与发挥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9年05期)
王梦琦[6](2019)在《论情节与线索理论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情节与线索作为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理论方法,历来颇受关注,据此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不在少数。本文将据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作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下面简称《珍珠衫》)进行分析,探讨情节与线索理论于分析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9期)
李建军[7](2019)在《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形与叙事伦理——以宋代小说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是结构要素,也是"具有真正人性轮廓"的伦理载体,通过人物塑形切入叙事伦理可以纲举目张。从共时性层面看,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形、叙事伦理在文言与白话文本中有不同呈现,就宋代而言,传奇与话本中士人塑形的悲喜格调之别,折射出叙事主体关于"乐""教"孰先的伦理考量,女性形象塑造的情理意蕴之别,凸显士人叙事与市民叙事同为男性性别叙事对女性的伦理诉求之异。从历时性层面看,与唐代相较,宋代小说的叙事主体有更精准的伦理介入,使文本有更显明的意图伦理。综合来看,宋代传奇与话本互动而使叙事技巧更为丰富、士人伦理与市民伦理互渗而使文本伦理更趋世俗,从叙事和伦理两个维度推动着叙事伦理的变迁,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高玉海,罗炅[8](2019)在《跨语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小说插图叙事——以明清六大古典小说俄译本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中国古代小说插图现象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中国古代小说俄文译本中的插图,考察和梳理了《叁国演义》等六部中国古典名着的俄译本的装帧和插图情况,结合国内有关明清小说插图的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出俄译本插图叙事的一些规律和不足。(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舒畅[9](2019)在《韩国叁大古典小说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联及其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国古典小说《沈清传》《春香传》《兴夫传》并称为韩国古典文学叁大名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渊源流长,叁大名着无论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还是典故借用等方面,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元素。探究中韩文学的内在关联及其渊源,将有利于促进中韩两国文化深入交流。(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洪波,魏崇新[10](2019)在《当代西方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小说叙述——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是当今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史着作,其中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述反映了西方汉学界的新成果与新视野。本文梳理了中国古代小说知识体系在两部文学史中的呈现状态,分析了两书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不同叙述方式,进而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西方学术视野与方法,并分析其得失。(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2期)
中国古代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小说谐隐性动作隐语作为非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可分为叁类:一是迷人耳目,以式通情的微妙型动作隐语;二是以势示禅,禅机妙悟的禅语型动作隐语;叁是以形作比,偏重心智的谜语型动作隐语。小说采用非语言表达叙事技法,彰显出文本深隐的艺术魅力,反映出作品人物动态与动态人物特殊的审美内涵,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及其作品的理解均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古代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方群.中国古代涉海小说叙事流变[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乔孝冬.试论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动态与动态人物的谐隐性动作隐语[J].明清小说研究.2019
[3].公维军,阳玉平.意图力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个性化关系研究——以明清小说文本为例[J].明清小说研究.2019
[4].王挺.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类型、分布与价值[J].云南社会科学.2019
[5].姜荣刚.“弼马温”渊源新辨——兼论中国古代猴马民俗与《西游记》小说的创作[J].文化遗产.2019
[6].王梦琦.论情节与线索理论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9
[7].李建军.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形与叙事伦理——以宋代小说为考察中心[J].浙江社会科学.2019
[8].高玉海,罗炅.跨语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小说插图叙事——以明清六大古典小说俄译本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2019
[9].舒畅.韩国叁大古典小说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联及其渊源[J].江苏社会科学.2019
[10].张洪波,魏崇新.当代西方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小说叙述——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J].国际汉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