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积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力,损伤,塑性,工程,土风,曲线,分析法。
风积土论文文献综述
张向东,李军,周军霞,孙汉东,杨宇婷[1](2019)在《考虑D-P边界退化的冻风积土蠕变损伤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季冻区冻风积土的蠕变变形规律及损伤演化规律,采用冻土GDS叁轴测试分析系统开展了不同负温条件下叁轴蠕变试验,分析了不同负温对冻风积土蠕变损伤特性的影响。根据典型蠕变曲线的叁阶段特征提出了蠕变损伤时间阈值及屈服时间阈值确定方法。根据Kachanov对混凝土材料蠕变损伤的假设,对冻风积土的弹性模量及抗剪强度参数进行弱化,分析了不同负温条件下,不同蠕变损伤阶段冻风积土蠕变损伤规律。将西原模型中塑性元件改进成了具有损伤特征的非线性黏塑性体,并假设其服从于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建立了冻风积土分阶段的蠕变损伤模型,将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冻风积土蠕变特征影响显着,温度低于-15℃时仅出现蠕变第I、II阶段,温度高于-10℃时会出现第III阶段,分阶段蠕变损伤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冻风积土在不同蠕变阶段损伤特征;屈服边界退化是导致冻风积土发生蠕变损伤的主要原因,发生蠕变损伤后会导致屈服边界不断缩小以及有效应力不断增加,塑性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发生蠕变损伤后有效应力状态点会落在损伤后的屈服边界附近。(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贾宝新,王荷,周琳力,李志永[2](2018)在《辽西风积土路基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土水特征曲线对工程性质的重要性,利用SDSWCC压力板仪和GDS饱和-非饱和应力路径叁轴试验系统,详细研究了不同干密度、干湿循环次数和净平均应力对辽西风积土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并采用常用的3种模型,使用数学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拟合。试验结果表明,低基质吸力阶段,干密度、干湿循环和应力作用对风积土土水特征曲线影响显着:干密度更大时,土体内部孔隙率降低,饱和含水率降低,进气值升高,持水性能更好;干湿循环作用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饱和含水率增高,失水速率变大,进气值降低,持水性能减弱,但3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应力作用下土体发生收缩变形,密度变大,其产生的影响规律与干密度相似。高基质吸力阶段,叁者的影响均很小。曲线拟合分析表明,Van Genuchten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能够更好地描述和预测辽西风积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结果揭示了辽西风积土力学、工程性质与其它地域土体的一致规律,以及风积土自身独有的特性,为广泛开展的风积土路基、桥基等工程提供了判定风积土性质的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向东,李军,扈晓飞,胡跃龙,曲直[3](2018)在《考虑损伤特征的冻风积土加载模型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冻风积土在不同温度、各级围压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与加载损伤特佂,通过对不同负温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冻风积土试样进行叁轴剪切试验,获得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按照用切线模量定义损伤变量方法对Duncan-Chang非线性模型变换得到了损伤变量随偏应力的演化规律表达式,引入具有衰减特性的负指数控制方程用以描述切线模量随偏应力增加而衰减特征。将损伤变量和切线模量的控制方程导入损伤本构关系中推导出了冻风积土加载损伤模型。研究发现:(1)损伤变量是一个依赖于围压及抗剪强度指标c、φ值并随偏应力不断演化的变量;(2)加载损伤模型在偏应力较小时描述冻风积土在叁轴剪切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发展关系较为理想。(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向东,李军,曲直,胡跃龙[4](2017)在《冻风积土的塑性损伤阈值及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取冻风积土在循环逐级加载过程中发生的动力损伤特征,通过对不同负温、围压及振动频率条件下的冻风积土试样进行动叁轴试验,测得其动应力-应变曲线。按照冻风积土发生各向同性损伤及塑性应变增量垂直于屈服面的基本假设,利用塑性势函数F(Y,D,σ)相关联流动法则并按照R-O硬化定律建立了冻风积土加载过程中塑性损伤演化模型(P模型)。利用文中提出的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对试验所测得总动应变中所包含的累积塑性变形部分进行分离,实现了对P模型中参数拟合的目标;根据一、叁主应力对D-P屈服边界进行划分以确定加载过程中弹塑性变形特征。通过分析裂隙发展规律研究冻风积土内部塑性损伤演化过程,将累积塑性变形变化率曲线的拐点作为冻风积土发生塑性损伤的阈值,给出了确定初始发生塑性损伤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P模型与相关文献模型确定的塑性损伤变量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为冻风积土路基或基础的动力灾害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7年09期)
张向东,李军,易富,孙琦,曲直[5](2018)在《辽西冻风积土动力测试与动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积土颗粒间包含的孔隙自由水在冬季负温作用下会发生冻结现象。为研究冻风积土在行车等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动力损伤机理及其特征,利用GDS冻土叁轴测试系统对不同条件下的冻风积土试样进行叁轴加载,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的动应力–应变曲线,并利用有效应力分析法对损伤有效应力及累积塑性变形进行确定。将Helmholtz自由能作为塑性势函数建立了损伤演变率与损伤释放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并依照塑性势函数和累积塑性变形率间的线性假设建立损伤演化模型。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有效应力分析法对建立的P模型参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P模型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动损伤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吻合。对比由循环加载造成的疲劳损伤与塑性区发展造成的塑性损伤发展过程,得到了冻风积土初期动损伤以塑性损伤为主,后期以疲劳损伤为主的结论,并且确定各条件下塑性损伤的阈值,为冻风积土路基的动力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玉,张向东,陈铁林,刘家顺[6](2017)在《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分类和防治系统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分类、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以典型的风积土地区——辽西为例,首先通过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和工程建设要求叁者相结合的方法,从病害现象和病害机理两个角度分别对工程病害进行分类。然后基于"工程地圈系统"和层次分析法,分析引起工程病害的四级影响因素,并针对每类工程列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最终形成了系统化的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识别和防治简单框架,以利于工程设计和施工。结果表明:1风积土是一种以粗颗粒为主、颗粒级配良好、中等压缩性、抗剪强度低、振动易液化、具有明显结构性但不具有明显湿陷性的粉质粘土;2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主要因压缩沉降、剪切破坏、振(震)陷、振(震)动液化、湿陷破坏、冻胀融沉、风化剥落、水流冲刷等原因引起;3基于"工程地圈系统",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主要受地质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耦合影响,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环境;4工程病害防治有必要形成系统化的病害识别、调控和防治框架,便于工程病害防治工作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7年01期)
刘海卿,张立成,李紫璇[7](2016)在《风积土地基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风积土地质情况下建筑物的沉降特性,采用地基土体、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对一幢建于风积土地基上独立基础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建立风积土地基、混凝土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研究结构的沉降变形规律,并将阜新地区的实际观测值与数值模拟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整体建模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并反映风积土地基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情况.(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2期)
李苗苗,殷志祥[8](2016)在《京沈客运专线非饱和风积土振陷变形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DS动态空心圆柱试验系统,对京沈客运专线阜新北站非饱和风积土在不同含水率和振动频率下的振陷变形特性进行研究,提出重塑非饱和风积土振陷变形模型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含水率越高其振陷变形越大,振动频率对振陷变形能力影响有限,且重塑风积土振陷变形显着大于原状风积土;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含水率和动剪切应力的Ploy2D函数模型来表征重塑非饱和风积土振陷变形特性,含水率对振陷变形性能的敏感性强于动剪切应力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6年11期)
王洪达[9](2016)在《高速铁路风积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特性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IDAS/GTS进行高速铁路风积土路基小均匀沉降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基加固桩和土之间存在相对变形和变形关键区,分析变形关键区找出影响风积土路基小均匀沉降的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单因素数值模拟分析得出最佳径距比和碎石垫层厚度,通过拟介计算得出同时考虑径距比和碎石垫层厚度祸介作用的地基桩沉降计算式以及桩间土沉降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路维,王学民,王美艳,杨鹏志,王蓉蓉[10](2016)在《高铁路基风积土改良可行性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哈尔滨—大连高铁苏家屯路基试验段为依托,采用室内击实与真叁轴试验对二灰改良土关键力学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二灰改良风积土的可行性.可得以下结论:石灰水化产生的Ca2+与风积土中Na+、Fe2+等产生离子交换,Ca2+引起双电层使得土颗粒相互聚集改善了风积土的工程性质;采用一定配比进行的二灰改良土改良可有效改善风积土的粒径级配,路基填料压实度得到显着改善;粉煤灰中SiO2、Al2O3等活性物质增加,同时参与水化反应的Ca(OH)2减少,从而使得水化反应不充分,削弱了颗粒间连接强度;中主应力比、灰土配比、密实度和含水率为影响二灰改良土抗剪强度的重要因素,其中灰土配比的影响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风积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土水特征曲线对工程性质的重要性,利用SDSWCC压力板仪和GDS饱和-非饱和应力路径叁轴试验系统,详细研究了不同干密度、干湿循环次数和净平均应力对辽西风积土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并采用常用的3种模型,使用数学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拟合。试验结果表明,低基质吸力阶段,干密度、干湿循环和应力作用对风积土土水特征曲线影响显着:干密度更大时,土体内部孔隙率降低,饱和含水率降低,进气值升高,持水性能更好;干湿循环作用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饱和含水率增高,失水速率变大,进气值降低,持水性能减弱,但3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应力作用下土体发生收缩变形,密度变大,其产生的影响规律与干密度相似。高基质吸力阶段,叁者的影响均很小。曲线拟合分析表明,Van Genuchten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能够更好地描述和预测辽西风积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结果揭示了辽西风积土力学、工程性质与其它地域土体的一致规律,以及风积土自身独有的特性,为广泛开展的风积土路基、桥基等工程提供了判定风积土性质的参考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积土论文参考文献
[1].张向东,李军,周军霞,孙汉东,杨宇婷.考虑D-P边界退化的冻风积土蠕变损伤规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9
[2].贾宝新,王荷,周琳力,李志永.辽西风积土路基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8
[3].张向东,李军,扈晓飞,胡跃龙,曲直.考虑损伤特征的冻风积土加载模型与试验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8
[4].张向东,李军,曲直,胡跃龙.冻风积土的塑性损伤阈值及演化规律[J].公路交通科技.2017
[5].张向东,李军,易富,孙琦,曲直.辽西冻风积土动力测试与动损伤机理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6].张玉,张向东,陈铁林,刘家顺.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分类和防治系统化研究[J].灾害学.2017
[7].刘海卿,张立成,李紫璇.风积土地基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李苗苗,殷志祥.京沈客运专线非饱和风积土振陷变形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6
[9].王洪达.高速铁路风积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特性与控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路维,王学民,王美艳,杨鹏志,王蓉蓉.高铁路基风积土改良可行性试验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