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竞争论文_孙于卜,毕华兴,段航旗,彭瑞东,王晶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竞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竞争,地下,辽东,桐子,落叶松,华北,根生。

地下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孙于卜,毕华兴,段航旗,彭瑞东,王晶晶[1](2019)在《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细根形态变异及地下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花生间作系统是晋西黄土区主要的农林复合系统之一,目前一些粗放的经营方式导致苹果和花生之间对地下资源竞争激烈,降低了间作系统的经济效益。为缓解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的种间地下竞争,提出科学的管理实践策略,采用分层挖掘法对苹果-花生间作系统、苹果单作系统和花生单作系统进行根系取样,其中苹果树树龄为7年,苹果树和花生的种植密度分别为500和8万3 333株/hm2。定量研究间作苹果和间作花生细根的形态变异和种间地下竞争状况。结果表明:1)苹果细根主要分布在距苹果树行1. 7 m范围内,随着距苹果树行距离的增加,间作苹果细根生物量密度逐渐减小,而间作花生细根生物量密度逐渐增大,两者的细根生物量密度均在树行南侧大于北侧,且均小于相应的单作; 2)苹果细根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壤深度,在20~40 cm土壤深度分布最多,而花生细根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壤深度,且间作苹果和间作花生的细根生物量密度在各土层均小于相应单作;3)和单作相比,间作苹果的细根移动到更深的土壤中,而间作花生的细根移动到更浅的土壤中,且两者的细根垂直重心均随着距苹果树行距离的增加向深层土壤移动; 4)间作苹果和间作花生在整个间作区域对地下资源产生竞争,且在苹果树行南侧的种间地下竞争大于北侧,距苹果树行0. 5~1. 7 m区域的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种间地下竞争指数大于0. 53,为种间地下竞争的主要区域。为了有效的缓解苹果和花生之间对地下资源的竞争,花生可以种植在距苹果树行1. 7 m外的区域,并加强间作区域0~20 cm表层土壤的水分和肥料投入,距苹果树行越近,灌溉和施肥可以适当增加,且苹果树行南侧的投入可适当多于北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静静,刘宁,南宏伟,刘鹏燕[2](2019)在《草本地下竞争对3种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土壤营养条件下草本地下竞争对华北落叶松、麦氏云杉、辽东栎3种1年生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华北落叶松、麦氏云杉和辽东栎1年生幼苗为材料,以土壤营养条件(以施用肥料中的氮含量为基准:10 g·m~2和40 g·m~2)和草本地下竞争方式(完全地下竞争,部分地下竞争,无地下竞争)为处理组合,统计幼苗存活率并测定苗高。结果表明:1)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的地下竞争均可同样有效地提高华北落叶松幼苗的存活率,而不同土壤营养条件对其存活率和高生长均无影响,不同地下竞争方式不影响其高生长。2)对麦氏云杉幼苗而言,在40 g·m~2的土壤营养处理下其存活率显着降低;但高生长未受影响,而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的地下竞争均显着提高了其存活率,且高生长在完全去除草本地下竞争的处理下最高。3)辽东栎幼苗在所有处理组合下全部存活,高生长在40 g·m~2的土壤营养处理下以及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地下竞争的处理下显着较高。华北落叶松和麦氏云杉幼苗定居的关键并非是草本植物对土壤养分的争夺,而是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对华北落叶松幼苗根系生长空间的争抢。在今后森林营造和恢复实践中,通过清除草本的地下部分,特别是宿根性草本,避免草本占据过多地下生长空间,协助华北落叶松和麦氏云杉成功渡过幼苗定居期,同时森林培育中的除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辽东栎幼苗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孙于卜,毕华兴,段航旗,彭瑞东,王晶晶[3](2019)在《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细根分布变异及地下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果农间作系统中各组分细根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其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竞争能力,细根的空间变异反映了间作系统各组分对地下资源的适应性策略,而细根的生态位重迭程度反映了因生态位重迭而产生的竞争关系。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对象,采用分层挖掘法对苹果树和大豆进行根系取样,定量研究间作系统各组分细根的空间分布变异及地下竞争。结果表明:水平方向苹果细根生物量集中分布在距苹果树行0.5~1.3 m区域,而大豆细根生物量随着距苹果树行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多;苹果细根生物量在20~40 cm土层分布最多,而大豆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的表土耕作层;与单作系统相比,间作抑制了苹果和大豆细根的生长,并促使间作苹果细根向深层土壤移动,间作大豆细根向上层土壤移动;距苹果树行0.5~2.1 m区域大豆的竞争能力强于苹果,且大豆对苹果的竞争作用在0~20 cm土层深度占绝对优势,而苹果对大豆的竞争作用在20~100 cm土层深度占据优势;随着距苹果树行距离的增加,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的竞争强度逐渐减弱,距苹果树行0.5~1.3 m区域间作系统对地下资源的竞争较为强烈。本研究为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种间关系调控及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丁怡飞,曹永庆,姚小华,吴鹏飞,龚洪恩[4](2018)在《油茶-鼠茅草复合系统细根空间分布及地下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分层挖掘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法,研究油茶-鼠茅草复合系统中油茶与鼠茅草细根生物量及形态空间分布,并用Levins提出的生态位重迭公式计算了油茶与鼠茅草种间的地下竞争指数。结果表明:油茶和鼠茅草细根(≤1 mm)的平均生物量分别是0.52和0.38 mg·cm-3,油茶细根生物量是鼠茅草的1.37倍;在水平方向上,油茶细根生物量整体趋势随着距树干距离增加而下降,而油茶细根的根长密度与比根长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升高;鼠茅草的细根生物量整体趋势随着距树干距离增加先升高后下降,根长密度及比根长都分布比较均匀;不同水平距离鼠茅草的根长密度均大于油茶,除距树干90 cm外,油茶细根生物量与竞争指数均大于鼠茅草;在垂直方向上,油茶细根生物量是随着土层加深先升高再下降,根长密度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升高,比根长分布均匀;鼠茅草的细根生物量及根长密度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而比根长则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上升;除0~10 cm土层外,油茶细根生物量与竞争指数均大于鼠茅草。在油茶-鼠茅草复合系统中,油茶根系遭遇鼠茅草根系的竞争,作为生存策略,为了避开这种竞争,最大限度地获取土壤中的资源,其根系产生了各种可塑性反应。(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王婷,马亮,马英杰[5](2017)在《干旱区枣棉复合系统细根空间分布特征及种间地下竞争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枣棉复合系统种间互作关系,为该农林复合系统资源的最优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干旱绿洲区典型的枣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剖面法分层取样获得植物根系,将直径2mm以下的根系作为细根,通过扫描根系,用图像分析软件DT-SCAN分析枣树和棉花细根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研究该系统内枣树和棉花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种间地下部的竞争关系。【结果】水平方向上,枣树细根主要集中在树体周围0.1~0.3m,该区域内的细根根长密度占总细根根长密度的62.3%;棉花细根根长密度在距枣树树干中心0.3~0.5m处达到最大,占总细根根长密度的35.8%。垂直方向上,棉花细根主要集中在0~0.3m的土层内,占其细根生物量的67.2%,棉花细根根长密度随土壤层深度的增加而呈负指数趋势变化;枣树细根根长密度主要集中在0.1~0.4m土层内,占其细根生物量的63.3%。在土壤垂向0~0.1m、0.5~0.6m土层内,棉花对枣树的竞争作用占绝对优势。单作枣树的平均枣吊长度、平均枣吊茎粗、叶绿素含量均高于间作,而棉花恰与枣树相反,各项指标均表现为间作大于单作。【结论】3年生枣树与1年生棉花间作,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在水平方向0.1~0.3m、垂直方向0.3~0.5m土层内,二者地下部种间竞争最为激烈,且棉花竞争能力强于枣树,为优势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郭子武,陈双林,江志标,杨清平,李明良[6](2016)在《毛竹和高节竹相互侵入后林分地下鞭根系统竞争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毛竹和高节竹分布的界面区,由于相互侵入,常形成混交竹林,为比较毛竹、高节竹地下鞭根系统的可塑性和竞争能力,调查分析了毛竹、高节竹纯林及其混交林地下鞭根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物量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高节竹鞭径、鞭节长、比根长、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鞭生物量、根生物量、鞭根总生物量均显着低于毛竹,而比鞭长、鞭长密度和鞭节密度则相反,根径、分形维数差异不显着。高节竹与毛竹混交,会引起二竹种地下鞭根系统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的明显变化,毛竹鞭径、鞭节长和高节竹鞭节长显着提高,毛竹鞭长密度、鞭节密度、比鞭长和高节竹鞭长密度、鞭节密度显着降低;毛竹、高节竹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鞭生物量、根生物量、鞭根总生物量和根生物量比例显着下降,比根长和鞭生物量比例显着升高。毛竹、高节竹鞭根系统相对产量显着小于1,竞争平衡指数(高节竹/毛竹)显着小于0,且鞭根竞争平衡指数显着高于竹鞭。研究表明,毛竹比高节竹具有更高的地下鞭根系统可塑性,两竹种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毛竹竞争能力明显强于高节竹,鞭根在地下系统竞争中占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张燕,徐昭,郑勉[7](2016)在《“巨无霸”地下商圈出路何在》一文中研究指出被称为“宁波地铁商业首秀”的东鼓道日前揭开面纱,这个国内地铁体量最大的商业空间,在宁波城市商业中心鼓楼与东门口之间,即将开启一个商业新纪元。顶着天一广场、和义大道和鼓楼叁大商圈,面对零售业竞争白热化,宁波首个纯地下商业空间东鼓道,如何利用地铁这(本文来源于《宁波日报》期刊2016-07-08)

吴云艳[8](2016)在《杂草稻与栽培稻的地下营养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栽培稻沈农265和杂草稻WR04-1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根部干物质积累及营养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氮肥处理下,杂草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明显强于栽培稻沈农265。杂草稻竞争使栽培稻根部氮、磷、钾积累量显着降低。增加施氮量对杂草稻和栽培稻根部的营养吸收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但相对更有利于杂草稻。(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贾晨,王莎,辜云杰,钟志萍,罗建勋[9](2015)在《不同密度山桐子苗木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山桐子3种栽培密度条件下苗木的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的关系及对总竞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桐子苗木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栽植密度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密度的减小,苗木的生物量增加,而各部分的竞争指数下降。同一密度,地上竞争指数大于地下竞争指数。由于植株生长时各部分相互影响,各竞争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显着。但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对总竞争的影响存在着差异,通径分析可定量的反映出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山桐子苗木的地上竞争对总竞争的直接作用为0.5536~0.6533,明显大于地下竞争对总竞争的直接作用(0.4802~0.6228)。随着密度的降低,地上和地下竞争对总竞争的直接竞争作用均增大,但地上竞争占据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陈世辉,井楠,罗彪[10](2015)在《金牌队遭遇“滑铁卢”之后》一文中研究指出事 渤海钻探钻井五公司的进尺排名中,40512队从蝉联几年的第一名跌落到第五名。 因 心态问题导致对地质情况不完全掌握等“水土不服”。 补 夯实安全根基,强化过程管控,优化钻井模板,提高钻井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15-04-30)

地下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营养条件下草本地下竞争对华北落叶松、麦氏云杉、辽东栎3种1年生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华北落叶松、麦氏云杉和辽东栎1年生幼苗为材料,以土壤营养条件(以施用肥料中的氮含量为基准:10 g·m~2和40 g·m~2)和草本地下竞争方式(完全地下竞争,部分地下竞争,无地下竞争)为处理组合,统计幼苗存活率并测定苗高。结果表明:1)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的地下竞争均可同样有效地提高华北落叶松幼苗的存活率,而不同土壤营养条件对其存活率和高生长均无影响,不同地下竞争方式不影响其高生长。2)对麦氏云杉幼苗而言,在40 g·m~2的土壤营养处理下其存活率显着降低;但高生长未受影响,而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的地下竞争均显着提高了其存活率,且高生长在完全去除草本地下竞争的处理下最高。3)辽东栎幼苗在所有处理组合下全部存活,高生长在40 g·m~2的土壤营养处理下以及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地下竞争的处理下显着较高。华北落叶松和麦氏云杉幼苗定居的关键并非是草本植物对土壤养分的争夺,而是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对华北落叶松幼苗根系生长空间的争抢。在今后森林营造和恢复实践中,通过清除草本的地下部分,特别是宿根性草本,避免草本占据过多地下生长空间,协助华北落叶松和麦氏云杉成功渡过幼苗定居期,同时森林培育中的除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辽东栎幼苗的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1].孙于卜,毕华兴,段航旗,彭瑞东,王晶晶.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细根形态变异及地下竞争[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2].张静静,刘宁,南宏伟,刘鹏燕.草本地下竞争对3种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3].孙于卜,毕华兴,段航旗,彭瑞东,王晶晶.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细根分布变异及地下竞争[J].生态学杂志.2019

[4].丁怡飞,曹永庆,姚小华,吴鹏飞,龚洪恩.油茶-鼠茅草复合系统细根空间分布及地下竞争[J].生态学杂志.2018

[5].王婷,马亮,马英杰.干旱区枣棉复合系统细根空间分布特征及种间地下竞争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郭子武,陈双林,江志标,杨清平,李明良.毛竹和高节竹相互侵入后林分地下鞭根系统竞争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6

[7].张燕,徐昭,郑勉.“巨无霸”地下商圈出路何在[N].宁波日报.2016

[8].吴云艳.杂草稻与栽培稻的地下营养竞争[J].西南农业学报.2016

[9].贾晨,王莎,辜云杰,钟志萍,罗建勋.不同密度山桐子苗木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的定量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5

[10].陈世辉,井楠,罗彪.金牌队遭遇“滑铁卢”之后[N].中国石油报.2015

论文知识图

幼苗受到的地下竞争强度和地上竞...幼苗受到的地下竞争强度一7基于总资源竞争的仿真效果图不同密度林分林木各器官的平均干质量...调查样地中马尾松-川灰木分布散点图乔木层下竞争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标签:;  ;  ;  ;  ;  ;  ;  

地下竞争论文_孙于卜,毕华兴,段航旗,彭瑞东,王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