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驱油规律论文_杜雪花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驱油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规律,效率,梯度,倍数,压力,砾岩。

水驱油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杜雪花[1](2019)在《泌276断块普通稠油油藏水驱油规律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泌276断块普通稠油历史采取蒸汽吞吐、天然能量开发方式适应性差,探索实施注水开发,通过取现场代表性原油样制作人造岩心,开展室内物模实验,分析不同原油粘度普通稠油在不同注入倍数、不同物性、不同驱替速度下的驱油效率、含水率变化特征,明确了影响普通稠油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原油粘度,其次是储层物性、注水方式、注水强度等参数。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设计一套注水开发方案,进入矿场实施,有效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06期)

孙广义,刘英宪,翟上奇,吴晓慧,程大勇[2](2018)在《水平注采井网水驱油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BZ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平面水驱不均问题,为认清水平井网水驱油规律,从而指导井网水驱调整以及剩余油挖潜,通过大岩心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手段对3种水平井网水驱油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水平井平行井网的含水率上升最快,无水采油期时间最短,驱油效率居中;联合水平井交错井网的含水上升率居中,无水采油期时间居中,驱油效率最高;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的含水率上升较缓慢,无水采油期时间最长,但驱油效率最低。不同注水方式水平井交错井网波及系数整体高于平行井网,对于水平井平行井网来说采用一增一降强弱交替注水波及系数最高,而两种周期注水方式波及系数较低。对于水平井交错井网来说,不同注水方式平均水驱波及系数相比平行井网高2.5%,可以说交错井网为最优的井网形式。边井限注、角井增注可以扩大水平井间流线波及范围,提高对滞留区剩余油动用,因此波及系数最高,其他注水方式水驱波及系数差异不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8年10期)

吕建荣,谭锋奇,许长福,孙楠,周元泽[3](2015)在《克拉玛依砾岩油藏储层分类特征及水驱油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精细分类特征研究及不同油藏类型水驱油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成为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首先利用储层综合对比技术,从沉积物源、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渗流特征及孔隙结构等方面分析叁类油藏,明确导致不同类型砾岩油藏水驱油机理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然后基于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技术进行微观水驱油机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驱过程中大孔隙中的原油采出程度最高,而渗吸过程中主要动用中小孔隙中的原油,水驱方式与渗吸作用的结合可有效提高砾岩油藏采收率.分析叁类砾岩油藏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微观非均质性、润湿性及原油黏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其中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的不同导致微观水驱油机理的差异,而在宏观上储层的非均质性、润湿性和原油黏度又对注入水的渗流体系和驱替路径起决定作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Ⅰ类油藏水驱油效率最高,Ⅱ类的次之,Ⅲ类的最差.最后结合测井与生产动态资料,讨论水驱油特征对储层整体水淹规律的控制作用.当储层性质相似时,注水条件越强,水淹程度越高;当注水条件相似时,储层物性越好,水淹越强,另外,相同油藏类型物性较差的Ⅲ、Ⅳ类流动单元储层在非强水洗条件下,一般表现为弱水淹层,甚至为油层,成为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任允鹏,苏玉亮,张传宝,曹小朋,周诗雨[4](2014)在《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规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其油水渗流规律表现为非达西渗流。本文基于经典水驱油渗流理论,通过启动压力梯度对黏度的影响关系对经典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一维油水两相驱替数学模型,重点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见水时间规律的影响。以胜利油田渤南油田东南部五区某S砂组低渗透油藏为例进行见水时间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会导致油井见水早,且渗透率越低,见水越早。研究成果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合理开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14期)

张官亮[5](2014)在《层内非均质厚油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水驱开发主要面临叁大矛盾:平面矛盾、层间矛盾及层内矛盾,对于厚油层来说主要为层内非均质性造成的层内矛盾,大庆喇萨杏油田厚油层(大于1米以上)控制了74.4%的剩余地质储量,其中大于2米的油层控制了45.7%的剩余地质储量。厚油层水驱开发普遍面临采出程度低、无效水循环严重,剩余油分布位置及分布状态不确定的困境,给叁次采油提高采收率带来很大的难度。室内物理模拟方法是探究水驱油规律的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室内岩心实验采用小岩心柱进行模拟水驱实验,不能模拟厚油层层内非均质性,且只能得到残余油饱和度、采出程度等端点值,对于厚油层内部渗流规律及机理研究作用不大。后续有研究者利用大型填砂模型来模拟厚油层的层内非均质性,在模型内部埋入一系列的探针以检测其内部压力分布和/或饱和度分布,使对厚油层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同样面临模型制作复杂、检测结果精度不够的问题,对于厚油层内部各渗透层由于互相连通而出现的窜流现象无法追踪检测。因此本文以大庆油区喇萨杏油田厚油层参照对象,利用油藏真实岩心制作层内非均质厚油层物理模型,结合CT扫描技术建立了厚油层水驱油物理模拟新方法,在室内进行了7组厚油层水驱油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层内非均质性厚油层水驱开发效果极其影响因素、厚油层内部窜流规律及窜流机理、厚油层内部流量分配规律及无效水循环机理,最后实现了厚油层内部水驱剩余油分布可视化并提出一系列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厚油层水驱采出程度受水相渗透率级差影响最大,且不同韵律厚油层受各非均质系数影响各不相同;层内非均质厚油层水驱过程中存在窜流现象,且遵循一定的规律:储层非均质越强,窜流越严重,窜流主要发生在高渗突破后一段时期内,反韵律窜流量比正韵律的大;到高含水后期,正韵律及反韵律非均质层内均出现无效水循环的现象,厚油层内部高渗透小层水驱前缘突破后,低渗透小层的水相向高渗透小层的窜流是形成无效水循环通道,导致无效循环现象的重要原因;厚油层水驱剩余油基本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但不同韵律受层内非均质性影响剩余油分布位置及形态也各不相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其采收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5-01)

贾佳宁,吕晓聪[6](2013)在《高含水开发期水驱油规律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水驱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地层中油水分布状态与开发早期和中期差异较大,此时地层孔隙中油呈现分散相,水呈现连续相,由于贾敏效应的存在,造成水驱规律的改变。针对这种状况,本项目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水驱油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设计不同驱替倍数和驱替压力梯度下的岩心水驱油方案,并确定水驱油方案,同时测取高含水期水驱油数据。利用取得的实验数据,分析水驱不同含水阶段的相对渗透率特征,重点研究高含水阶段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不同驱替参数下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寻找适宜的表征方法。比较驱替压力梯度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高含水开发期不同驱替压力梯度下的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揭示油水微观分布特征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赤子(中旬)》期刊2013年10期)

夏天[7](2011)在《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注水开发油田的采收率为注入水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乘积。其是衡量油田开发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级限内和现代工艺技术条件下,从油藏中能采出的石油量占石油地质储量的比率,其大小与采出程度和驱油效率密切相关。其中,采出程度是指油田开发过程中任何时间内累积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比率,驱油效率是指从波及区中驱出的油的体积与油藏原始含油体(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科技》期刊2011年02期)

何文祥,杨亿前,马超亚[8](2010)在《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文中选取鄂尔多斯盆地3个井区的57块岩心进行水驱油实验分析,并研究了特低渗透率条件下水驱油效率与渗透率大小、注入倍数、注水压力等参数的关系。岩心主要为特低渗透率岩心,渗透率大小为研究区长4+5储层、长6储层和长8储层渗透率范围。实验结果表明:驱油效率随着渗透率增加而提高,而且在渗透率低值阶段,驱油效率提高更快;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驱油效率提高,直到含水100%为止,但含水越高,增加幅度越小;在同样的水驱速度下,渗透率越大,驱油效率越高,如果水驱速度不同,采收率会产生波动,但存在一个最佳驱油速度,且渗透率越大,最佳驱油速度变大;随着注水压力增加,无水期驱油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含水期驱油效率随着注水压力增加而逐渐提高,当达到一个最佳注水压力后,驱油效率又呈下降趋势;层内非均质性越强,驱油效率越低。(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0年04期)

苏玉亮,李涛[9](2009)在《平面非均质性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特低渗透油藏,平面非均质性对储层的驱替效率和油气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很大。通过考虑特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征,建立一维油水非混相驱替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重点分析了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及其分布方式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造成地层平均含水饱和度和地层压力下降,油井出口端含水率升高,驱替效率降低;在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确定的情况下,按线性增加型和先增后降型2种分布方式驱替时,驱替效果较好;在水驱油过程中,地层注入端的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规律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09年01期)

石国新,霍进,路建国,石军,谭建华[10](2008)在《陆9井区薄层底水油藏水驱油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梁油田陆9井区由于受低幅度构造影响,成藏过程中单层(砂层厚度5~10m)未被充满,造成所有的油井同一层内形成上油下水的分布特点。油藏开发初期采用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采出程度为20%左右,为了挖掘剩余油潜力,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结合实钻穿层井验证方法对薄层底水油藏水驱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陆9井区薄层底水油藏水驱特征为底部水淹型,剩余油呈船底形状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水驱油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BZ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平面水驱不均问题,为认清水平井网水驱油规律,从而指导井网水驱调整以及剩余油挖潜,通过大岩心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手段对3种水平井网水驱油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水平井平行井网的含水率上升最快,无水采油期时间最短,驱油效率居中;联合水平井交错井网的含水上升率居中,无水采油期时间居中,驱油效率最高;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的含水率上升较缓慢,无水采油期时间最长,但驱油效率最低。不同注水方式水平井交错井网波及系数整体高于平行井网,对于水平井平行井网来说采用一增一降强弱交替注水波及系数最高,而两种周期注水方式波及系数较低。对于水平井交错井网来说,不同注水方式平均水驱波及系数相比平行井网高2.5%,可以说交错井网为最优的井网形式。边井限注、角井增注可以扩大水平井间流线波及范围,提高对滞留区剩余油动用,因此波及系数最高,其他注水方式水驱波及系数差异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驱油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杜雪花.泌276断块普通稠油油藏水驱油规律研究与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2].孙广义,刘英宪,翟上奇,吴晓慧,程大勇.水平注采井网水驱油规律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8

[3].吕建荣,谭锋奇,许长福,孙楠,周元泽.克拉玛依砾岩油藏储层分类特征及水驱油规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5

[4].任允鹏,苏玉亮,张传宝,曹小朋,周诗雨.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规律的影响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5].张官亮.层内非均质厚油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6].贾佳宁,吕晓聪.高含水开发期水驱油规律之探讨[J].赤子(中旬).2013

[7].夏天.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J].江汉石油科技.2011

[8].何文祥,杨亿前,马超亚.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

[9].苏玉亮,李涛.平面非均质性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规律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

[10].石国新,霍进,路建国,石军,谭建华.陆9井区薄层底水油藏水驱油规律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

论文知识图

-13东9队主力层渗透率分布6-14东9队主...全区日产油、水拟合对比图 油藏数值...喇6-检2334井定量解释结果成果图水驱油40μs时油水两相界面分布规律试验区井位分布图1 渗透率大小与水驱油效率关系图

标签:;  ;  ;  ;  ;  ;  ;  

水驱油规律论文_杜雪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