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语是学术和理论的载体,话语体系不仅包含话语内容而且在平台和体制层面上赋予了话语的生命力与权力表征.没有自主和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学术思想、理论观点和知识主张就难有通过话语进行叙事和表述的场所和机会,学术就像在真空中呼吸,是不可能的.
当今,我们在推进管理学术中国化的进程中,应该加速构建与我国世界性大国管理学术地位相称的话语体系,这就是讲好管理学术创新“中国话”的内涵.否则,有可能会使我们仍然在国际学术话语平台上“跟着讲”或者跌入“追赶者陷阱”.
构建我国自主性管理学术话语体系要以我国高水平管理学术研究为基础,提高我们自身的学养水平,取得国际前沿性、突破性理论成果,这是我们构建自主性话语体系的资格和底气.在构建过程中要正确选择构建技术路线和操作“抓手”,以体现时代性的原创性学术成果作为标识性话语内容,进一步优化话语平台体制,并让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贡献融入世界管理学术话语体系文明之中.
(3)新疆巴里坤膨润土矿富Al2O3、Fe2O3、Na2O、TiO2,贫Si2O、K2O、MgO。巴里坤膨润土矿床的母质为基性非富硅物质。Na2O的含量远远大于CaO,且ENa2+/CEC为83.5%,为钠基膨润土。
关键词:管理学术; 学术创新; 话语体系
0 引 言
近年来,一个关键词在着力推进我国管理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中频频出现,并上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关键词就是“话语体系”.
相比较而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更熟悉,也更重视,而对“话语体系”这一概念相对生疏、重视也不够,这一状况对我们加强理论自觉、推进管理学术中国化的战略任务是极有影响且亟需改变的.
基于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现状和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学术话语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话语体系禀赋的社会属性与权力表征,分析了在推动管理学术中国化道路上构建自主性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构建原则要点及操作层面上的“抓手”,特别指出了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我们的理论自信、学养水平、想象力和“大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1 学术话语与学术话语体系概述
1.1 话语与学术话语概述
在最初的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们主要通过说话进行交流.语言是说话的工具,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叫言语.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这一交流工具在不断发展,先是由人发声形成口头语言(口语),后来发明了文字,进而形成了书面语言.
既然言语是一种行为活动,就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即是用口头语言说出来的“话”或用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这时,无论是说出来的“话”,还是写出来的“文”,不仅承载着相应语言的图像和符号,更重要的是还记录着言语者的思想、理论和观点.这意味着形成了一种高于语言的由语言与思想、理论和观点组成的综合体,称其为话语.在社会活动层面上,“话语”是一类在特定群体中使用某种语言的社会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等特征.
综上所述,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基本工具,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并产生言语行为,言语的结果便是话语,话语的功效是人们在叙事时确定“讲什么和如何讲”,人们依靠它通过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主张和开展相互交流.因此,语言是话语的符号,话语是话语者思想、理论与观点的载体.
当人类有了学术研究实践以后,在人们的学术交流与传播活动中,除了以各民族自然语言为基础外,更需要使用专门的、跨民族的且被某一个领域科学群体普遍认可和使用的科学语言来实现学术思想和理论的表达、传播、交流与传承并形成特定的学术话语.学术话语不仅是常态下的学术交流和传播载体,还是构建学科体系、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方式,正如恩格斯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括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所以,学术话语是学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学术话语反映了人们对学术问题的思维、认知与价值观念,是学者研究问题的学理性诠释和学术表达,所以具有科学的力量,而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与理论的深刻性与普适性,思想与理论越深刻,相应的话语才有力量传之广泛、传至久远,体现出巨大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1.2 一般话语体系概述
只要不是“自言自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话语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结果,因此,话语必然具有社会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属性.例如,话语是在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一方面,所有的话语内容都负载着话语者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另一方面,话语主体的社会身份使话语活动具有某种社会结构特征,这表明“谁在讲”和“讲了什么”一般都会“转换”成一定的社会属性,如话语的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与价值力.进一步地,话语群体还会创造一定的话语制度、规则等为人们有序和稳定的开展话语活动提供基本环境与条件.所有这些都表明,人的话语活动实践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包括话语内容在内的体制性平台(环境与条件),我们称此为话语体系.
在社会治理意义上,话语与话语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话语主要是个体说什么、怎么说、如何说得好;而话语体系则主要通过构建平台明确话语在哪儿说、依据什么规则说、谁来制定规则等等.因此,话语体系主要是指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工具、话语规则、话语制度等组成的系统,简言之,话语体系为话语内容与话语平台(环境与条件)构成的综合体.
1.3 学术话语体系概述
3.4 课外作业渗透STS教育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尤溪已经采取哪些措施?请学生课后收集资料,交流探讨我们能做些什么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下节课交流。
在明确了上面所述的原则要点、主要方向等问题后,就需要在操作层面上确定构建体系的“抓手”,所谓“抓手”就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切入点”.例如,在提升和丰富话语内容总任务下,可以从完整的学理链为纲,创立某个管理领域的理论体系,也可以通过把提出标识性新概念、新议题、新方法等学理链某个节点作为切入点,提出学术话语新的表述方式.在完善平台规则总任务下,可以进行多视角的机制与程序安排,具体表述如下:
在一个学科领域,或是在一个学术研究群体中,其理论创新之所以表现出旺盛且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与鲜活度,必然有很多积极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该领域内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推动[2],而其中的学术话语体系这一平台对学术话语内容的不断丰富和生长、对学术话语活动强有力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反之,如果学界在学术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主性的“跟着讲”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术话语力量不强,更可能是因为自主性学术话语体系缺失.所以,要拓展、提升和创新我国管理学术发展,首先要构建和完善强健的中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这是实现管理学术中国化的一项基础性任务.
2 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2.1 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认知
如前所述,话语体系是一个由话语内容与话语平台构成的综合体.关于管理学术话语内容,我们在《管理理论:品格的时代性与时代化》一文中指出,时代性与时代化是管理理论的基本品格,时代化与中国化的统一又是我国管理理论发展的现实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管理话语必然指向管理理论的时代关怀并由此决定了管理学术中国化的话语风格,这就是对所谓讲好我国管理学术研究的“中国话”的基本认知.
因此,当前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首要的是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确立我国管理学术发展的历史担当,直面我国管理实践需求和问题,努力做好管理学术研究的真学问、大学问.
当前,从管理实践供给、实际问题需求、理论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运用等方面综合地看,我国管理学术发展已经处于实质性突破的“临界点”,正如习近平所说:“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3].总之,中国管理问题,首先应该看中国人说什么、怎么说、怎么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说,还要能说好、说清楚、说深刻,争取说出中国经验与理论的普适性与国际认同的“中国话”范式.如果我们仍然依傍国外学术思想与话语方式“跟着讲”,或者仅仅做出一般性、重复性而很少前沿性、突破性学术成果,我们就无法达到构建自主性话语体系的学术高度.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夯实管理学科建设和学术建设,谨记学术话语创新不是语言技巧,而是学术思想经千锤百炼的升华,理论研究及话语创新如水滴石穿,不是举手之劳更不能一蹴而就.
危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表层风化强烈、较破碎,危岩体整体呈凸出状临空于坡体上。4处危岩体稳定性差,发生崩塌的可能性大,两处滑坡稳定性差,发生滑塌的可能性较大,危害严重。根据可研推荐防治方案,排水渠基础持力层为片麻岩。锚杆、锚索锚固段地层为中风化片麻岩,取砂浆与螺纹钢筋的粘结强度为2 000 kPa,砂浆与钢绞线的粘结强度为2 500 kPa,砂浆与片麻岩的粘结强度为1 000 kPa。
另外,话语体系建设包括不断提高话语平台运作规则的正义和公正性,不断防范学术规则的行为异化.在这个问题上,要认识到虽然管理学术研究是人们对管理真理性的探求,但在现实中,话语本身特定的思想认知、话语主体的价值观与社会地位都会使话语体系表现出一定的甚至强烈的主体意志和利益取向.特别是在管理学的一些领域,不少管理学术和理论是通过主体“设计的知识”来实现的,这就更打上了话语主体的文化价值理念的烙印,并通过某种话语渠道传播和推广,最终形成广泛的管理价值形态和行为规制.由此可见,话语体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内涵外,还有某些社会关系的内涵.
对此,20世纪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对一般话语体系的作用就做过很透彻的分析.他指出,前现代的权力建构在暴力基础上,而现代的权力建构在知识基础上.他说:“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4].因此,不要认为话语体系只是人们“讲了什么和如何讲”的小问题,它会涉及到思想、理论与文化的影响力大小和传播力度等一系列大问题.像经济管理这一类深刻反映了人类价值取向、利益追求和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领域,其话语体系更会体现出这样的社会价值属性.这样,话语体系实际上就为话语活动提供了一种制度背景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从而需要我们在制度化层面透过历史语境和权力特征来解读话语行为.这样说并不是对学术问题理解的泛化,而是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当今管理学术话语体系中客观存在的某些社会属性与价值取向,更清楚地认识到话语体系中存在的不尽合理的运作规则的客观性并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也使我们在构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增强自觉性、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2.2 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现状
构建我国自主性管理学术话语体系是我国管理现实挑战与迫切需求双向“紧逼”的结果.总体上讲,我们面临的现状是比较严峻的:第一,多年来,我们主要是在学习、沿袭和模仿国外管理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我国管理学学术研究的;第二,我国当前改革发展的“转折点”形成的大量新的复杂问题既难以用我国传统文化和经验,也难以用国外管理学理论与话语体系解释透彻和分析准确;第三,我国管理学话语体系建设总体上缺乏历史传承,经验尚不多,在话语创新意识、能力及建设水平方面亟待提高.但是,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有利于构建自主性话语体系的各种因素正在形成和积累.
当前,重要的是要辩证看待国外话语体系的作用与局限性,便于在国际视野下明确我们的现状.
管理学术共同体是有局域性的,如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等;也有全局性的,如全世界、全人类范围,因此,与之对应的学术话语体系也有“小体系”和“大体系”之分.但是,不论哪一种体系,都会为某一学术共同体提供支撑学术主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传播的制度、体制和规则的平台.在这个基本功能意义上,全世界学术话语体系应该体现出全人类的整体普适价值,即人类管理认知文明的共有成果以及普遍的、不具广泛争议的学术公序良俗.而对一个国家来说,相应的学术话语体系本质上就是这个国家管理叙事平台,是国家管理思想水平与理论创新能力的标志,也是国家管理学术价值、地位与尊严的实现和维护.任何这样的话语体系自然也应该体现出必要的普适价值,否则,人类管理话语体系的普适价值就不可能确立.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左翼作家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他请茅盾为书作序。茅盾看过《地泉》,他认为这部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存在不少缺陷,就直言不讳地对阳翰笙说:你的《地泉》是用革命文字的公式写成的。由我写序,我就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它。你还是请别人作序吧。
应该看到,这一现实状况对我国管理学界以及我国管理学术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首先,由于我国现代管理发展时期较短、历史传承较少,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主要集中于学习、引进、传播、研究国外(主要是美国)管理学术和话语体系,并将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我国管理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许多创新.由此可见,国外管理学术和话语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管理学术发展与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今后仍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管理实践与学术研究工作中,也经常出现不加分析地把用西方管理思想与理论来分析中国管理问题和提出解决中国管理问题方案当作一种“学术规范与预设”意义上的话语范式,好比我们不仅向西方学习做西装的手艺,而且还按照外国人的身材特点为自己裁剪西装.久而久之,这种学术思维习惯导致一方面我国在管理实践与学术研究上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成果累累;但另一方面,我们反倒在思维模式、思想、成果表达、话语方式等方面越来越丢失话语自我意识与自主权,这是极不正常的.
应该如何辩证的看待西方管理学术话语体系呢?首先,西方管理学术话语体系中有着相当多的普适性话语内容和话语平台运作机制,这部分是西方管理学家对过去长时期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与理论提炼,是西方也是人类管理文明的共同财富,这其中有许多内容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不论是对西方还是对全人类都有着普适性意义.但是,如果从管理理论的时代性与时代化基本品格出发,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管理理论的真理性都是相对的,都有时代、本土和情景的局限性,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别是当今全世界都呈现出重大政治、社会和科技的变革,即使对西方国家自身,许多传统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有效性也在衰减,反映到话语体系上,管理话语的历史语境、制度语境、条件语境也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无论是面对当代世界范围内新的管理实践,还是当前我国展现出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管理变革,国外管理话语体系与中国实践的脱节及应用上的失效情况必然会日趋严重.
1.2 换药时间安排 两组患者治疗及换药方法相同,对照组清创缝合术后2~3 d首次换药;观察组清创缝合术后第1天首次换药。
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历史给我们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一次难得的机会.这一机会来源于这样一个“临界点”,即全球整体性的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原有格局、秩序与资源正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应该包括与中国全方位崛起同步的管理学术中国化以及相应的中国特色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2.思想政治工作说教式方法功能弱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80后、90后新生代的成长,人们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反对形式主义,不再相信简单口头说教,更加注重实效。这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改变原来单向灌输式的工作方法,要求在说服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如何“做”,如何向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解决实际问题转变。
这就是在国际视野下我们构建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现状.
2.3 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定位
从人类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总体上说,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西方管理学话语体系在其自身管理实践及经验总结基础上逐渐形成并成熟起来,国外学者在用他们的话语方式讲述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的“管理故事”时,选择了最能表述他们的故事情景、最能体现他们的传统、思想、行为、习惯及文化内涵的话语与逻辑形式.其中一些普适、深刻、简洁的部分经过广泛而长期的检验已经成为人类管理文明的共同财富,这部分已经不再有地域的局限而成为全人类管理话语基本范式.另外,在长期向全世界大力传播、推介西方管理思维模式、组织与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也构建了功能齐全的话语平台,包括各种媒介、工具、载体、组织和相应的向西方管理文明中心论倾斜的话语规则,其中有许多机制、流程、规制等都具有普适性价值,对推动学术界的交流和传播、促进学术繁荣都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应以全人类管理文明为基础,它不仅不排斥而且要努力学习和包容东西方一切管理话语体系的文明成果,因此,我们自己更不能提出狭隘的地域性话语要素和构件.学术话语表述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自说大话,而应当体现国际化与面向未来的大国情怀,在深刻的管理思想与理论创新基础上,在全球性学术交流中让国际管理学界听得懂、听得进并乐于接受.绝不能成为既难以在国内交流、更难以在国际上交流的学术话语“方言”.我们本意是要摆脱对西方话语体系中心论的“依傍”,所以,我们自己更要谨防民族主义倾向.例如,我们在自主性的话语体系中会充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与思想,但不能因此在“四书五经”体系框架中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
全人类管理学术话语体系是各个国家、地区、各种形态话语体系的综合体,我国管理话语体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全人类管理话语体系是“世界语”,我们是其中的“中国话”,另外还有各种“外国话”,所有的“话”都是平等、互补、互鉴、包容并蓄和不具排他性的.目前,西方管理文明与话语体系为中心的现状是人类历史发展至当今阶段的一个事实,有其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但不能认为西方话语体系就是全人类唯一的话语体系形态,或者永远要以西方话语体系为中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一单一中心的局面将逐渐被更均衡、更完善、更丰富的多元话语大体系局面所替代,这是人类管理文明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然趋势和标志.
3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原则要点
构建管理话语体系的本质是设计和建立这样一个整体性平台,这个平台既包括主体讲什么、用什么语言讲,还要确定在哪里讲、依据什么规则和方式讲、谁拥有话语的自主权等等.所有这些,都让我们体验到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管理学术自主权的争取和确立,这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确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3.1 确立构建话语体系的主体意识
这里所谓的主体意识(或称主体性)主要是要求我们扎根和面向我国自己的管理实践,主要以我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问题,形成理论再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对我国管理实践本体的尊重、对我国管理经验的深度解读、对管理理论抽象的精准提炼.所有这些都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承袭国外话语体系,而使我国管理研究成为国外话语体系的注脚.这里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国外的我国国情、环境、情景、问题、哲学思维与文化逻辑等,而这些对话语内容与形式的形成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我国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双向互动创新过程中,才可能不断产生新的话语元素与逻辑,并因此保持话语的鲜活度.
另外,还要根据目前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现状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自主设计和完善话语平台机制和规则,加强话语体系对我国管理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建设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3.2 坚持构建话语体系的理论自信
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将面临现有话语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成功案例不多以及国外话语体系历史悠久、成熟度高、占据着话语“制高点”的双重挤压,但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理论自信.
学术话语体系中的管理理论话语内容是核心、是基础.我们要确信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管理理论根本上源于管理实践.而当前我国管理实践在复杂性、前沿性与标识性方面,在不少领域已经成为世界管理实践的“领跑者”.这样,研究中国某些领域的前沿管理问题就是在研究世界前沿管理问题,解决中国的这些管理难题就是在解决世界管理难题,因此,许多源于中国管理实践的思想与理论创新不仅是在直接为我国管理需求服务,也是中国学术界在为人类管理文明发展做原创性贡献.
特别是,在我国几十年来如此丰富的管理实践成就与经验中,必定有超越我国界域的普适性理论与规律,这不仅使我们在管理学术领域有可能创造出普适价值的理论贡献,同时也应该由中国人创造的话语方式来阐述这样的价值和贡献.
这样,我们构建的管理学术话语体系必然是一个国际化水平和包容度都很高的平台,是一个以全人类管理文明为基础的开放体系.
3.3 把握构建话语体系的主要方向
问题导向与理论创新是话语创新的学术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一基础出发再到话语创新这样一个“大路径”来系统化地创新话语内涵.
钢材:采用Q235热镀锌角钢,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和实验报告,其质量应符合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的相关规定。
1)从基于认识论变革出发的话语创新.我们在《管理:从系统性到复杂性》一文中指出:关于管理属性的探讨在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学术意义[5].当今,人类经济、社会和科技高速发展与进步,各个领域的管理活动普遍出现了各种各样“复杂的”特征,要有效面对和驾驭这一挑战,除了在管理技术、方法层面上开展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在管理技术、方法层面之上,在与管理领域有着紧密关联的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中,把握对管理属性的认知.而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思维与话语体系能够帮助我们在今天纷繁多变的环境下,深刻认识各种多姿多彩的管理现象、揭示它们的内在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管理学术研究中以系统科学话语体系的内涵与学养来强壮管理学术的活力.特别是在我国,钱学森确立的现代系统科学体系本身已经构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其核心是对复杂整体性管理属性的话语表达[6].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作为构建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宝贵学术思维原则.当然,这绝不意味是对系统科学话语的直接搬用,而是在复杂性思维下对管理内涵的重新深度解读和重构.
2)从基于方法论变革出发的话语创新.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活动深度融合,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管理方法创新.管理学术话语体系必然要充分表达和回应这一创新.在这一点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钱学森就提出了在复杂管理问题上,以“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话语创新确立了新的技术路线[7].而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管理学界也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方法创新方面起步早、探索多.例如,笔者与天津大学张维教授就社会科学计算实验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定性定量、科学实验、虚实结合、综合集成”的新的话语表达,并且设计了包括管理计算实验模型结构与研究框架、计算实验研究范式、计算实验技术路线等话语方式.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以新方法为抓手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提供了探索性经验和实例[8].
3)从基于规则变革出发的话语平台创新.以上两点主要是在话语内容创新维度上,着眼于提高体系内话语的基本品格.另外,体系还包括话语平台,平台又提供了话语活动的环境与条件,如需要设计平台基本规则、话语活动基本流程、主体的社会属性与平台结构等等.所有这些与话语体系构建主体的目标战略、思维原则、价值取向、文化传统、现实国情、行为习惯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与体系目前的成熟程度与面临的主要任务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基本上不属于学术范畴而属于治理范畴,但这些工作做得好坏,对话语体系功能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努力提高管理学术研究水平,充实和丰富学术话语质量这一根本任务的同时,还要从话语平台制度建设的视角,进一步根据我国当前管理话语体系现状和国情特征,在汲取国外学术话语体系运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包括新的平台规则在内的体系治理机制,提升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运行的自成长和自发展能力.
以上我们用了较多篇幅论述了与学术话语体系中话语内容相关的几个操作层面的“抓手”,着重指出话语体系最根本的还是管理思想和理论自身所拥有的基本品格,以及学术话语内容的真理性与普适性,这是人类管理文明的普适价值体现,是别的任何要素都不可比拟和无法替代的.这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在研究中国重要管理问题为主的基础上,取得国际前沿性、突破性理论成果,这样我们才有构建自主性学术话语体系的资格和底气.
察哈尔、厄鲁特蒙古兵到喇嘛棍噶扎勒参寺庙里,向棍噶扎勒参屡次请求道:内地所派清军尚未到来之前,又塔尔巴哈台所属土尔扈特兵到来之前,暂时祈求您救援我们的游牧地。我们察哈尔、厄鲁特兵平时全然没有准备,而且游牧地瘦弱,以前也没有参加过战争,所以不知如何救援。[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280卷,“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呼图克图喇嘛棍噶扎勒参奏闻塔尔巴哈台城失陷情形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页。
4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抓手”
就管理学领域而言,当前正是管理学术中国化发展启动的关键时期,当我们把话语体系的功能和作用与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放在一起时,会立刻认识到它们三者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整体.其中,学科体系包括对社会所需要的专门性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它是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基础,直接决定了相应的学术体系的知识范围以及话语形态;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建设的核心,它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实现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创新;而话语体系则是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载体与具体表述,是管理理论哲学思维、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时代性、时代化、中国化成熟度的表现,是管理理论创造与规则设计能力的反映,更是我国管理学术在人类管理文明中地位与影响力的体现.概括地说,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内核,话语体系是表述载体[2].
4.1 讲好中国管理故事
所谓“中国管理故事”是发生在我国的具有浓厚中国国情、中国文化背景的管理现象与问题,是一类当前在中国管理实践中产生并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管理现象与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迅速发展,这类问题数量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标识性和普适性也在提高.因此,从学理上讲,解释和解决这类问题在历史逻辑与本土化逻辑的交汇点上“逼着”我们去创新一种国外没有、我国过去也没有的新的管理理论和话语方式.这种源于当前我国独特管理实践的特点本身就体现了相应的话语方式的原创性,是构建话语体系最具中国特色和最宝贵的话语资源.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中国管理故事“本土化”的“原汁原味”,还要用最能够“传神”的概念和定义来抽象故事的学理普适性.这既是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也是构建我国新的话语构件的过程,这里的关键是要能够用中国管理新话语讲清楚和解释清楚中国管理故事产生与发展道路背后的规律性与普适性.
4.2 设置新的话语议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新工业革命、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管理实践必然产生许多新的、意义重大但认知尚不充分、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即议题.提出并探讨这类议题往往能够引发和催化出新的学术话语来,因此需要我们在管理构建话语体系过程中努力提高设置新议题的意识与能力.
在这方面,设定新议题,特别是设定现实意义大、学术价值高、充分体现前瞻性、普适性的新议题,往往能够多层次、多视角地吸纳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引起深入的讨论,有利于已构建或重构的话语体系在反复锤炼过程中取得共识,扩大学术影响.
议题连着现象,现象连着情景,情景连着人物,人物连着思想,思想连着行为,行为连着情感,情感连着文化.中国人用深度嵌入自主性思想与文化的新思维、新逻辑、新句式、新语汇的“新话语”讲这类源于中国实践,同时包含着管理思想、情景、文化、行为、概念、原理和理论的新议题必然最贴切、最准确也最传神,也一定能够使话语表达方式最精准、最深刻、最动人且最具感染力.
在设置原创性新议题方面,可以以三个角度为标准:1)直接源于中国情景、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的自我“学术主张”或者加入中国情景元素的中国化“学术扩容”的新议题;2)坚持实践导向并保持对实践具有解释性、应用性、指导性、预见性的新议题;3)努力摆脱对国外学术的“依傍性”,对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话语体系有突出贡献的新议题.
当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这类新议题.如“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新议题,它包含了经济恰当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动力转为创新驱动等综合性发展新思维、新理念、新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重大管理议题.其它如“供给侧结构改革”、“国有企业混改”、“高质量发展”、“精准扶贫”等等都是管理学术研究中对构建自主性学术话语体系有着重要影响的好议题.
对于外墙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在其表面设置防护层,防护层应将保温材料完全包覆;当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时,防护层厚度首层不应小于15mm,其他层不应小于5mm。当建筑的屋面和外墙外保温系统均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时,屋面与外墙之间应采用宽度不小于500mm的不燃材料设置防火隔离带进行分隔。
在分析和解决中国管理新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不可能简单地被西方话语体系同化,但当今中国又是一个具有巨大前进、变革和创新力量的国家,这一时空新方位决定了我们构建的管理学术话语体系必然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举个例子,当前我国最具国际性和影响力的议题当算“中国治理模式”.这一议题不仅在我们国内有着全局意义、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而且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久前,具有全球影响的世界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夫妇来华访问.约翰·奈斯比特在学术论坛上明确指出:“在未来近十年里,全球将出现系统的、整体的变革……除一系列技术创新引发的大趋势外,还会出现以西方为中心到一个多中心的世界.从全球范围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治理模式将受到国际广泛关注.”他阐述道:“中国模式是一种垂直性治理体系,首先是由上至下的治理方式,其次是基层需求往上推动.这两种系统向中间靠拢就会找到一个重合点……就是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的平衡,这是中国稳定的关键……中国高效的治理模式培育了它的竞争优势,其管理与统治体系显然拥有长期的战略意义”[9].
由此可见,“中国治理模式”在国际学术界确实是个具有重要战略与现实意义的议题,其科学内涵与话语价值也很深刻.议题中关于这一模式的平衡不仅涉及到中国当今政府与市场关系平衡这一核心议题,而且这一议题还向包括管理学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领域延伸,催化了许多方面的学术与话语创新.
综上,我们应该看到,对我国当今一些重大管理现实议题,对议题的最初设定,相关国情、社情、民情的表述,管理主体的价值取向与文化逻辑等,都突破了国外学术话语的框架支配,充分体现了基于中国管理学术新话语解决新议题的研究路线.
由上述分析可知,类属同一目标类的像素特征点相互接近,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聚集性,因此可用于实现后续的分割任务.
4.3 凝炼标识性新概念
管理话语表达方式首先需要有专门的科学语言为基础,这一基础就是概念.概念能够推动人们在学术研究中从具象思维提升到抽象思维,成为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与传播的学术话语的“基元”.
管理学术研究对管理活动、现象、问题的理解和分析首先需要概念化和定义,提出反映本质属性的概念,为我们表述问题并在科学共同体达成共识和认可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基本构件.因此,中国的管理学术创新需要有对自主性理论体系中概念的提炼意识与定义权,否则难以认为取得了“自我学术主张”.
越能体现管理本质属性的概念在管理理论体系中越具根本性和实质性,故这一类概念要“精选”,它们是概念体系中的“精品”,一般称为核心概念或标识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指一个学科中基本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语言符号聚合体.提炼标识性概念可能是创造完全的“新话”,也可能是对已有的甚至是传统的概念赋予新的内涵,这属于对已有概念的“重构”,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和有效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它必须有深刻的思想和理论内涵,并且能在学理链中释放出包容、拓展、联想与升华的功能.如果提出的概念缺乏原创性,那它只是在重复别人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意义往往只局限于再一次证明别人思想的正确.
要充分认识到,学术话语中积淀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而概念,尤其标识性概念凝炼了我们的学术思想的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没有界定范畴和一般概念,思考就像在真空中呼吸,是不可能的”[10].
显然提炼这样的概念又要说“新话”绝非易事.一般地,人们随着对事物认知的不断深刻,表达的方式逐渐由“大白话”转换为学术性语言或分析性语言,虽然这一转换让许多人不再那么容易理解,但在学术界内部这是一次具有重要进步意义的转换,因为这时的概念附着了许多新的规范性、本质性、可延展性,在学术交流中它们也就成为“国际性语言”.当然,这一转换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语言技巧,而是在其中注入了丰富的管理思想与理论学养.思想与理论越深刻,越能用最深刻、最精炼和最具本质性的话语来表达.
作为例子,在《问题导向:管理学术发展的推动力》一文中我们提到了在研究管理问题复杂整体性时,在传统的相对简单的情景概念基础上,我们重构了情景概念内涵并使之成为标识性概念.这一新的基本话语的提出,让我们重新梳理与丰富了对问题导向学理逻辑的新认知:理论问题是从情景中“剥离”出来的,为了使其不致过于失去现实性,需要尽可能把理论问题放回到原生态情景中去感知理论结论的真理性.这样,研究者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不仅是“旁观者”看到问题的情景,而且还是“在场者”感到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甚至自己还是“亲为者”直接制造了新的管理情景.进一步地,以情景为标识性新概念,我们还提出关于深度不确定决策的情景鲁棒性基本原理,形成深度不确定决策这个新的科学问题,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联邦式建模方法体系用于解决国家重大现实问题[11].以上每一步既体现了标识性概念的基础话语作用,又体现出它对构建新的话语体系的推动作用.
充分运用SQLite数据库的功能,开发适用于实时动力学仿真平台的模型数据库。通过C-API与实时动力学仿真平台相连接,实现仿真平台访问数据库,获取零件几何信息、基本物理属性信息和装配约束信息等,完成综合传动装置的虚拟装配,保证动力学模型的真实性。
当我们认识到概念,特别是标识性概念创新或重构对于构建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后,我们不难认识到:在我们面对现实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开始研究问题时,不能一开始就“浅尝辄止”地预设一套概念作为话语框架;相反,当真正从问题中凝炼出反映问题本质属性的概念时,自然就有了自主性学术话语,再坚持运用中国话语回答问题,就能形成自主性系统性的话语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提炼出深刻性的概念,或者提炼出的概念趋于同质化,或者无法将新概念由感知拓展成为可分析的科学概念,我们就难以在理论研究中提出基于概念的基本预设和前提,也难以构建出自主性的学术话语体系.
在此情境中,教师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哪些蛋白质有各类细胞共有的,哪些蛋白质是特定的细胞所的特有,启发学生分析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种类有差异的根本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4 拓展新的语言使用
话语的基本工具是语言.最初,人们的口头语言是以语音为表现形式,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后来,语言的表达方式被定义为人们使用语言的形式,人们在发明了文字之后,使用语言的形式主要是文字,广义的文字还包括图形、数学符号等.这样,以“语言使用”为基础的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可以进一步抽象理解为规则、逻辑、指令、程序化处理和思维方式,这一拓展性认知使我们不难理解,学术话语的范式与人们最近作为哲学普遍性思维方式的“算法”之间具有一致性或高度相近性.
以色列历史学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把“算法”作为当代一种具有哲学普遍性的思维方式,“算法是指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条有条理的步骤”[12].由此,凡是能够把一件事情放置到一个逻辑化的程序中,并用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某些方法来处理,这套路径(规则、流程、步骤)就是一个“算法”.于是,除了传统的自然语言外,实验科学、理论推演、计算机仿真与数据密集型科学这四种范式都是在“算法”意义上的话语活动方式.
这一结论的本质性意义在于期望通过话语体系内涵的进一步深化与外延的进一步拓展来增强对管理问题、特别是复杂管理问题研究的描述、诠释与解决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除了通过管理理论思维原则创新、理论体系创新等路径来提高管理研究能力以外,还可以充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作用来推动之.这样,对话语体系的理解就已经从传统的自然语言、科学语言、计算机一般性功能等进一步扩展到如广义算法、新的符号系统、数据驱动以及人工智能等.
不难理解,随着管理在本质属性上出现了从系统性到复杂性的整体演化趋势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必然会引发关于应对管理复杂性的新的话语需求,同时也会出现技术与管理、技术与伦理、技术与人的行为之间的潜在冲突和供需不均衡.另外,随着管理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复合学科的不断涌现,在基本学理的合理性、兼容性与拓展性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上都将产生大量的新问题.而对这些新问题的研究从思维、表述、传播与交流等基本行为方式都会造成话语体系上的匮乏甚至空白.上述这些情况都说明,当代先进信息技术在为我们提供强大能力的同时,还形成了巨大的“话语空白地带”亟需我们去填补,而新技术本身就是参与填补这一空白的主角之一.可以想象,一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将大大增强构建学术话语体系的能力.
所谓学术话语体系就是帮助学术共同体开展学术话语活动与实现话语功能的话语平台.该平台为某一领域的学术话语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基本的环境与条件,并以一定的机制维系着学术话语内容的稳定生长和发展,保证着学术话语功能的持久和有序.显然,凡在学术研究语境中提到的话语体系一般都是指学术话语体系,而不是一般话语体系.由于下文均处在学术研究语境中,因此,为方便表达,下文将学术话语体系简称为话语体系.
在运用方法创新推动话语体系构建方面,我国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体系是一个经典范例.综合集成方法体系是钱学森长期以重大工程管理为背景,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和方法提出的一种用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复杂性管理问题的整体性方法.本质上,这类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来源于主体认知能力不足、客体本身及环境的深度不确定性等,由此可见,综合集成方法论与管理复杂性问题的特点以及解决原则与路径是吻合的[13,14].应该看出,综合集成方法体系是在系统论指导下对解决管理复杂性问题方法的整体设计,它既能够保证我们在系统论指导下的方法论的科学性,又能够保证我们用一套新的话语方式来描述和抽象理论问题的研究过程的科学性.
在钱学森综合集成方法论指导下,近年来我们探索着提出以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新的方法,在有效解决复杂整体性问题的同时,也构建了相应的新的话语表达,主要有全景式质性分析方法、情景耕耘方法、联邦式建模等,具体内容可参见《重大工程管理基础理论》[15].
4.5 实现学理链大循环
根据当今管理活动和问题属性演变的总体趋势,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可以首先从话语内容创新与平台运作规则两个维度的三个方向出发,确立技术路线.
在当今管理学术研究中,存在着某一管理领域的基础性、根本性重大理论问题,如某一领域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像这样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几个零散的理论问题或者经验总结就能解决,而首先要在普适性意义上构建如下完整的学理链:理论哲学思维—核心概念体系—基本原理体系—科学问题体系—方法论与方法体系[16].这里,不仅要在学理链的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反映问题本质属性的内容,而且在学理链的每个转折节点处都有合理的转换逻辑.这样的理论研究路径最终形成的不是某一具体和局部理论专题创新,而是一个领域的普适性基础理论体系.不难看出,这样的理论成果必然是管理学某一领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的 “学术主张”,因此,从影响力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最重要、最完整、最具标志性的学术话语创新路径.
当然,这样的系统性话语方式构建需要遵循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形成范式,它的构建路线为:基于管理实践基础上的问题导向—理论思维的完整程序与学理链形成—理论思维成果形成范式,这既是关于管理理论体系创新也是关于话语体系创新的“大循环”.在这方面,《管理理论:品格的时代性与时代化》一文中“立足我国管理实践,回应重要时代命题”一节讲述的我国学者构建重大工程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就是这样一次按照理论体系完整学理链开展的话语体系构建的探索性实践.
完整学理链对于学术环境的支撑以及理论元素、模块与逻辑关联等体系构件的齐全会有更高要求,完全满足它们将花费更长的时间.例如:
——理论体系中的新的学术思想与理论观点要全部“齐全”需要较长时间;
——理论体系中的各个理论元素和模块之间如何理顺成一个系统性整体,不仅费时,而且要试错;
——理论成熟必须有成熟的实践支撑,而实践的萌芽、生长要有一个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催生和形成理论体系的成熟“阈值”;
——理论体系会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和融合,这也需要多学科提供逐渐成熟的学术环境.
因此,基于学理链“大循环”的话语体系创新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有更好的顶层设计.
经过课程组2年多的案例库建设,案例库初步建成:独立编写了案例库框架;目前有具有装备特色的案例十七个,按照工艺特点分为铸造、锻造、焊接、机械加工四大类;收集大类工程材料、铸造、锻造、焊接、机械加工五大类动画、FLASH共有约1.5G。
4.6 优化话语平台规则
我们必须承认,话语体系的权力表征,如话语评价规则的制定以及规则背后蕴含的利益取向也是话语体系中的现实存在,对我国话语体系的运作和作用发挥有着重要的实际导向作用.
所谓话语评价规则主要指在现实话语活动中由谁来制定学术话语的评价标准以及制定什么样的标准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在话语体系中的话语裁量权问题.本来,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话语活动主要是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交流与传播行为,但由于话语体系的社会属性与权力表征使得在话语过程中不同话语主体之间出现了等级和地位的差异,这就会形成主体的利益倾向与利益排他性,所有这些往往都能够通过话语规则来体现.
具体地说,规则制定者将历史语境和其他资源通过人为的制度设计与机制安排转化为自身的话语优势并进一步利用这些优势来推行他们自身的学术价值、固化他们的话语中心地位,成为某种话语规则的利益获得者.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一方面,当今国际学术评价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许多时候的确能够保持它应有的科学性、权威性、公正性和普适价值的引导性,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在实际中产生话语活动的偏见与不公正现象,更有可能会出现利益输送异化行为.
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如何构建自主性话语体系都是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下面仅以话语平台的学术评价规则为例作一简述.
当前,西方管理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心的现实、话语体系社会属性中渗透出来的利益倾向、学术界一个时期以来依傍国外学术话语体系的实际状况以及目前我们行政和学术管理部门的一些政策缺陷等等相互纠缠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些有悖于我国管理学术创新发展的倾向性问题,有些问题长期存在、涉及面广、负面效果深刻,其主要原因就与话语平台规则有关.
众所周知,在学术研究活动中,话语是学者研究成果的载体,而学术论文就成为学界交流、传播和展示成果的一种基本方式.发表论文的本意是为了接受共同体的评价和包括理论、实践等多方面的检验,如果论文经得起检验并能证明自身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那自然会受到共同体甚至全人类的尊敬.在这个意义上,其实不必夸大在哪一个刊物上发表的等人为附加意义,如刊物的影响因子有多高,显然,这是正确的、符合人类学术研究活动本源和初心的话语平台规则.
在这方面,有一个可称为典范的例子.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物理学家,其中有一位加拿大女性物理学家Donna Strickland,她是自居里夫人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她的主要科学贡献是在1985年发表在《Optics Communication》的一篇仅3页的论文,那还是她博士期间和她导师共同发表的一篇文章,因为该刊物并不著名,影响因子(JCR)仅为1.0,所以发表比较快,也没有什么人引用,以致在她自己介绍自己学术生涯的全部6篇代表作中都没有这篇论文.20年间,她连教授也没有被评上,去年她59岁正准备退休之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快该论文被引用近5000次,她也被学校长聘为正教授.
这件事能够诠释的问题太多,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以刊物名头等非学术本质的附加值为科学成果价值背书的例子,这应当是话语平台秉持的科学成果评价的方向.
但在现实中,就说影响因子(JCR),这本来是上个世纪中期美国人加菲尔德开发的一个数据衍生产品,以此卖钱.后经国外学术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推销,成为当今许多国家都遵循的具有极高学术话语能量的世界性学术话语评价规则,其影响极大,甚至严重扭曲了原本正确的学术价值.本来,看一篇论文的价值,主要是看它的理论贡献与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如今,文章影响因子之风盛行,学者以此作为自身工作意义的标签,而文章的实际价值与应有的接受检验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和令人关心了[17].
又如,当前国外一些出版社一改过去不向著作者收取出版费的做法,明确向中国学者发出收费出版著作的邀请,而且这种规定只限中国学者.显然,这样的催生学术成果的行为都是与构建我国自主性学术话语体系的初心格格不入的[18].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而长期以西方话语平台规则为基础建立我国的人才和成果评价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当今,我国管理学术研究已经由最初的追求成果数量型转变为追求成果质量型的新模式,无论创新驱动还是成果供给机理都发生了整体性的深刻变革,亟需我们增强学术自信和提高理论勇气,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建立在国外话语规则认可度的学术行为习惯.
在这方面,各级主管部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例如,制定有利于提高国内学者学术自信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改变国内学术出版能力过低、供给量过小和学术评价机制简单、“跟风”等状况;依据学术刊物质量对出版物进行分类管理,打造一批具有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学术刊物作为各学科的中国学术品牌;加长学术研究学理链的长度,通过提高深度创新能力以获得战略性学术研究成果等,都是当前亟需要做和可做的.
5 提高构建主体学养水平
5.1 保持韧性与想象力
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是一项沉甸甸的历史性任务,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萌芽、生长、发展和完善是一条漫长、充满崎岖的道路,我们除了要认识到任何想快速甚至“毕其功于一役”的预设都是不切实际和违背客观规律的,还要注重学术韧性与想象力的学养提高.
1)要认识到完成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例如,当今经济全球化、后工业化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为标志的人类社会巨大转型给人类管理实践和理论带来的深刻变革;管理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形成的思维惯性和行为习惯构成的障碍;传统的话语体系等级观念与既得利益获得者做出的排斥行为等等必然混杂形成一股阻力.我们不能无视更不能绕过这一阻力,我们只有坚持学术自觉和理论自信,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性的“中国话语”体现中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和原创性,用学术创新的实际成果开创前进的道路,这是一次永续的前行,需要我们一直保持着学术研究的韧性精神.
2)要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性变革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管理学术话语体系不是传统话语体系的惯性延伸.这就要求我们重新确立和选择新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确立管理理论思维哲学原则.另外,新话语是对新的问题、新的认知、新的解决方案的回应与表达,这其中有许多时候少经验、少案例、少样本、少数据,这时我们又不能回到传统话语思维、内容和表述方式中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这将是一个对未来的整体性想象,是对管理情景大时空尺度演化路径的想象,是对深度不确定管理问题不可预测的想象.想象力就是创新力,比较过去任何时候,想象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虽然它极具挑战性,但没有这样的能力就难有创新的话语体系构建.
5.2 确立综合集成思维
说到底,构建新的话语体系的能力是对构建者学养的考验,特别要求学者具有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掌握全面深刻的知识体系.恰恰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花大力气改进和改善.从总体上说,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既涉及到管理实践与学术研究,又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当今大科学时代的相互集成与融合.这就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承担这一重要任务.
这样的人才除了要有大科学哲学思维外,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并掌握跨学科研究的手段与技术.如果一个管理学研究人员在整个受教育阶段仅仅接受传统的“文科”知识教育与单一学科训练,而对“本行”之外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特别是对现代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基本不知或知之甚少,那他必然很难在构建我国学术话语体系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面前产生“大科学”思维和研究的联想,更无力运用跨学科手段来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类似地,一个在整个受教育阶段仅仅接受传统的“理工科”知识教育与训练的管理研究人员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当今,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国内管理学界许多时候在人才培养、知识体系设计、理论和实践协同能力的均衡等方面的变革反应缓慢、行动迟疑,这直接导致不仅当前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而且一大批在校学习的大学生、研究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知识陈旧老化和不适应社会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先天不足”与“乏力”等窘迫状况,特别是随着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更加突出.对此,就当今管理教育领域来说,整整一、两代人将需要一个宏大的知识更新的自学习运动,实现从工业社会守成时期的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到后工业社会新时代的知识转换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以新的精神风貌和综合能力承担起构建我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历史性任务.
话语体系创新其实是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同步协同创新,是综合性的“大创新”,将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从科学哲学意义上讲,历史上的这些学科曾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又被不断分化,而现在又出现了学科间界限不断被打破、边界不断被重新划分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所谓“大科学”趋势.因此,当今构建管理学术话语体系需要更多的“复杂性”和“大科学”思维,充分借鉴和利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工具,这既是当代管理学内涵不断丰富的反映,也是管理学术时代化基本品格的体现.
交叉,主要指汇集.如各种方法、各种资料、各种技术在同一个问题研究中分别被使用,最终将它们的能力与作用汇集在一起.“汇”从“水”,更似水流聚集.因此更多的是在物理层次、量变层次的汇集.这实际上就是系统科学中的“集成”思想.
融合,更强调相互渗透,合为一体.而“一体”后的事物,既不是融合前原来的“这个”,也不是原来的“那个”,而是产生了“非此非彼”的新内涵.所以,融合更多的是在化学层次、生命层次、质变层次上的结合.这就是系统科学中的“综合”思想.
当今构建管理学术话语体系,既要运用学科交叉又要运用学科融合,这在系统科学思想中,就是既要集成,又要综合,还需要在集成之上的综合,在综合之上的集成,即运用“大科学”的综合集成思想.
6 结束语
管理学领域中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互相关联并构成一个整体.其中,学科是基础、学术是核心、话语是表述,没有自主性和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学术思想、理论观点和知识主张就没有叙事和表达的场所和机会,学术就像在真空中呼吸,是不可能的.
要认识到管理学术话语体系是管理哲学思维、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时代性、时代化、价值观的现实表达,是管理话语内容创新与规则设计能力的体现,更是我国管理学术在人类管理文明中地位与影响力的体现.
构建学术话语体系除了要形成自主性的学术话语内容外,更主要的是争取学术发声的机会、平台和权利.当今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是需求和挑战倒逼的共同结果.一方面,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我们有责任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管理文明;另一方面,我们长期因话语体系功能不齐全而大声发声机会不够顺畅,因此,我们应当抓住当前国际学术话语体系新格局正在形成、话语权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关键当口,全力加快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这是摆在我国管理学界面前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虽然从总体上讲,构建我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任务艰巨,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管理理论的生命力和鲜活度永远依存于话语体系这一载体,学术思想与理论“失语”其根本原因就是话语体系的缺失,只有当我们构建了自主性的学术话语体系,并且把管理学科发展优势与学术创新优势转化为话语体系优势,我们才能够在国际管理学术界真正站立起来并且为人类管理文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 韦建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资本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Marx, Engels, Wei Jianhua. Collected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Das Kapital[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in Chinese)
[2]潘玥斐. “三大体系”建设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迈向未来[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02-22.
Pan Yuefei. Leading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to the future via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systems’[N].Chinese Social Science Today, 2019-02-22.(in Chinese)
[3]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7 (2).
Xi Jinping. Remarks at the symposium on the work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 People’s Daily, 2016-05-17(2).(in Chinese).
[4]米歇尔·福柯. 话语的秩序[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Michel Foucault. The order of discourse[M].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01.(in Chinese)
[5]盛昭瀚. 管理: 从系统性到复杂性[J]. 管理科学学报, 2019, 22(3): 2-14.
Sheng Zhaohan. Management: From systematicness to complexity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2019, 22(3): 2-14. (in Chinese)
[6]钱学森.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11, 12(6): 526-532.
Qian Xuesen. A new discipline of science: The study of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and its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12(6): 526-532. (in Chinese)
[7]于景元 .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综合集成方法论——祝贺钱学森院士九十华诞[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1(04): 267-275.
Yu Jingyuan. Qian Xuesen’s contemporary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eta-synthesi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2011(04): 267-275.(in Chinese)
[8]盛昭瀚, 张 维. 管理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实验方法[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5): 1-10.
Sheng Zhaohan, Zhang Wei.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i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2011, 14(5): 1-10. (in Chinese)
[9]约翰·奈斯比特, 多丽丝·奈斯比特. 掌控大趋势: 如何正确认识、 掌控这个变化的世界[J]. 杭州(周刊), 2018(12): 54-55.
John Naisbitt, Doris Naisbitt. Mastering megatrends: Understanding and leveraging the evolving new world[J]. Hangzhou (weekly), 2018(12): 54-55.(in Chinese)
[10]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 (第一卷)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6.
Einstein. Collected works of Einstein (Vol. 1)[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76.(in Chinese)
[11]Sheng Zhaohan.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Mega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Chinese Practices[M]. International Serie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 Berlin: Springer, 2018.
[12]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Yuval Harari.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M]. Beijing: China Citic Press, 2017.(in Chinese)
[13]于景元.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科学体系[J]. 科学决策, 2014(12): 1-22.
Yu Jingyuan. Qian Xuesen’s system science thought and system science[J].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2014(12): 1-22. (in Chinese)
[14]于景元. 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 科学决策, 2017(12): 1-18.
Yu Jingyua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J].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2017(12): 1-18. (in Chinese)
[15]盛昭瀚. 重大工程管理基础理论[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Sheng Zhaohan.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Mega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9.(in Chinese)
[16]盛昭瀚, 薛小龙, 安 实. 构建中国特色重大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J].管理世界, 2019, 35(04): 2-16+51+195.
Sheng Zhaohan, Xue Xiaolong, An Shi. Constructing theoretical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of mega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Management World, 2019, 35(04): 2-16+51+195.(in Chinese)
[17]游宇明. 学术不是为标签而生[N]. 江苏科技报, 2017-08-09.
You Yuming. Academics are not made for labels[N]. 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2017-08-09.(in Chinese)
[18]胡 键. 中国学术话语应走出“洋教条”[N]. 解放日报, 2016-09-27.
Hu Jian.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should step out of ‘foreign dogma’[N]. Jiefang Daily, 2016-09-27.(in Chinese)
RestructuringdiscourseofmanagementknowledgewithChinesecontext
SHENGZhao-ha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Discourse is the carrier of science and theory. Discourse system not only contains discourse content, also it gives vitality and right characterization to discourse at the institutional and platform level. No autonomous and influential discourse system, no places or opportunities for narrating or expressing scientific though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r knowledge claims, just as it is impossible to breathe in vacuum.
Today, in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academic sinic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utonomous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which is commensurate with China’ great power status should be accelerated, that is the connotation of speaking good Chinese management academic innovation. Otherwise, it could make us still be repeating or fall into the trap of follower on the platform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scours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anagement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Chinese high-level management researches, also the self-cultivation of our scholars should be improved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front or breakthrough achievements, which is the qualification and confidence to construct our autonomous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Du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right technique routines and operation methods should be chosen, the origin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which also be reflective of time should be regarded as characteristic discourse content, the platform of discourse system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civilization of management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Keywords: management science; academic innovation; discourse system
①收稿日期: 2019-04-29; 修订日期: 2019-05-14.
盛昭瀚(1944—),男,江苏镇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zhsheng@nju.edu.cn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07(2019)06-0001-14
标签:话语论文; 体系论文; 学术论文; 理论论文; 中国论文; 《管理科学学报》2019年第6期论文;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