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互扩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涂层,热障,系数,高温,磁电,混合物。
互扩散论文文献综述
冀红艳,陈明辉,鲍泽斌,王福会,朱圣龙[1](2019)在《镍基高温合金再涂覆NiCoCrAlY涂层的高温氧化及互扩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CrAlY涂层由于其优异的抗高温及抗热腐蚀性能,在国内外航空、航天、舰船等军工产品上得到广泛应用,以达到提高性能及延长寿命的目的。然而高温服役过程中,涂层内抗氧化元素被消耗,涂层出现缺陷,导致高温防护涂层退化与失效,从而引起叶片报废,而叶片制造及加工成本非常昂贵,此时如果能够对退化或失效的涂层进行去除,在原有的叶片或者基体上进行再涂覆,就可以极大地降低发动机叶片的制造及维护成本。国内外已经开展了(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谭晓晓,孙丹[2](2019)在《CeO_2颗粒含量和尺寸对铝化物涂层和基体互扩散行为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Ni基体电沉积纳米CeO_2颗粒(15~30nm)含量~0,~1%,~2%,~3%(质量分数,下同)和微米CeO_2颗粒(5μm)含量~1%的Ni-CeO_2复合镀层并对其进行部分渗铝,制备了不同CeO_2颗粒含量和尺寸掺杂的δ-Ni_2Al_3/Ni涂层体系。将以上CeO_2掺杂的铝化物涂层在1000℃真空退火不同时间,研究CeO_2颗粒含量和尺寸对铝化物涂层和基体互扩散行为的影响。退火结果表明,纳米CeO_2颗粒的添加可有效减轻δ-Ni_2Al_3/Ni涂层体系的退化,而且随着CeO_2颗粒含量的增加,其对互扩散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但微米CeO_2颗粒的添加对涂层和基体的互扩散几乎没有影响。这是因为CeO_2颗粒含量和尺寸会影响高温过程中铝化物/Ni镀层界面处CeO_2富集层的形成,该富集层可作为扩散障,阻碍铝化物涂层和基体的互扩散。(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王翠萍,林远靖,卢勇,魏振帮,张晏清[3](2019)在《Ni-Nb-Ti叁元系富Ni侧fcc相的互扩散及原子迁移率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PMA技术测定了Ni-Nb-Ti叁元系富Ni侧合金在1273K下的扩散数据,并使用Whittle和Green方法计算了Ni-Nb-Ti叁元系在1273 K下的互扩散系数。通过DICTRA软件优化得到Ni-Nb-Ti叁元系的fcc相的原子迁移率,运用优化得到的的原子迁移率计算出的互扩散系数与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所得的原子迁移率的可靠性。同时通过运用原子迁移率拟合各扩散偶的的浓度-距离曲线和扩散路径,进一步验证了原子迁移率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杨文慧,牟仁德[4](2019)在《热处理温度对热障涂层微观形貌及元素互扩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热障涂层抗氧化性能,并减小二次反应区的形成。方法采用真空电弧离子镀技术在二代单晶高温合金DD32表面制备NiCoCrAlYHf(HY5)金属粘结层,分别在870℃及1000℃下进行真空扩散处理,利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技术制备氧化钇部分稳定氧化锆(YSZ)陶瓷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EPMA)以及能谱(EDS)等测试方法,研究高温循环氧化过程中热障涂层的微观形貌、成分及扩散机制,同时计算了1、125 h氧化时间下Al元素互扩散系数。结果经过1000℃热循环、1000℃热处理的涂层氧化质量增量的绝对值较小,氧化速率常数为7.21×10-4,抗循环氧化性能较好。1100℃热处理试样,从涂层表面到基体方向Ni、Al、Cr等元素分布都比较均匀,在涂层与基体界面处,元素含量变化较为平滑。870℃热处理试样,Ni等元素质量分数分布不均,在涂层与基体界面处元素含量陡然变化,元素均质化程度低。Al元素扩散系数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粘结层与高温合金之间的元素扩散程度加剧,Al元素扩散系数减小。经过125h循环氧化,粘结层/基体界面出现互扩散区,互扩散区局部区域富Cr,Al含量低。循环氧化250 h后,热障涂层试样扩散区下方有拓扑密堆相TCP析出,形成二次反应区SRZ。真空扩散温度为870℃的试样,二次反应区更加明显。结论金属粘结层在1000℃下进行真空热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抗氧化性能。涂层内部元素均质化程度高,Al元素扩散速率慢。同时,扩散区宽度较小,二次反应区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刘林涛,李争显,陈云飞,彭易发[5](2019)在《N5基体与NiCrAlY粘结层界面元素互扩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B-PVD技术在镍基合金ReneN5基体表面沉积NiCrAlY粘结层,并对试样进行1000℃不同时间的恒温氧化处理,通过SEM、EDS、XRD研究了基体与粘接层界面元素互扩散行为和反应区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1000℃条件下,NiCrAlY粘结层中的Al、Cr元素会向N5基体扩散,形成以β-NiAl和α-Cr相为主的互扩散反应区;而N5基体中的Ni元素则会向NiCrAlY粘结层扩散,形成以γ′-Ni_3Al相为主的二次反应区和以难熔金属为主的TCP相。(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彭晓文,陈冷[6](2018)在《缓冲层Ta对退火Co/Cu/Co薄膜微观结构和界面互扩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Si/SiO_2基底上制备了Co/Cu/Co薄膜和加入缓冲层的Ta/Co/Cu/Co薄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俄歇电子能谱研究了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织构和界面互扩散现象。结果表明:退火后薄膜中均存在{111}和{002}衍射峰,加入缓冲层Ta后,Co/Cu/Co薄膜的衍射峰强度明显增强,并存在较强的{111}纤维织构,薄膜表面孔洞及粗糙度大幅减小。退火后薄膜界面处产生互扩散现象,层状结构被破坏。缓冲层Ta提高了薄膜与基底材料间的润湿性,可有效缓解界面互扩散现象。(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22期)
刘兴军,余涌,卢勇,杨应来,王翠萍[7](2018)在《Co-Cr-V叁元系富Co侧fcc相的互扩散及原子迁移率参数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制备了一系列Co-Cr-V合金,在1200℃下扩散处理259 200 s。利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技术测定了各扩散偶的浓度-距离曲线,并根据测得的浓度-距离曲线用Whittle and Green方法计算了Co-Cr-V叁元系在1200℃下的互扩散系数。基于本研究的实验数据和文献报道的热力学信息和相关子二元系的动力学参数,利用DICTRA软件优化得到Co-Cr-V体系fcc相的原子迁移率参数。运用优化得到的原子迁移率参数计算互扩散系数,并与实验数据比对,取得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所得迁移率参数的可靠性。同时运用该迁移率参数计算了各扩散偶的浓度-距离曲线和扩散路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均符合良好,进一步验证了参数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张颖,张诗,何茂刚[8](2018)在《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二元溶液互扩散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一维无限长扩散模型入手,建立了探测光相位与液体互扩散系数之间的数学模型,进而在现有数字全息干涉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二元液体互扩散系数测量方法。由于该方法直接利用探测光相位求取互扩散系数,因此可有效避免外界噪声信号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降低了数字全息干涉法对外界光学环境的要求。该方法的互扩散系数测量相对合成不确定度为0.7%。测量了25℃下、0.33 mol/L KCl水溶液的互扩散系数,实验结果与文献值符合良好,验证了该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利用该方法,测量了甲醇/环己烷二元系在其不互溶区附近的互扩散系数,揭示了其在该区域的变化规律。依据实验数据,预测了该二元系的热力学亚稳定和非稳定区域的分界线——Spinodal曲线。(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泽荣,尹孝辉,钱余海,李美栓[9](2018)在《Ti_3AlC_2-Ti_3SiC_2扩散偶在1373-1673K温度下互扩散系数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将Ti_3AlC_2和Ti_3SiC_2这两种典型的叁元层状陶瓷通过固态扩散在1373K-1673K温度下进行连接。采用电子探针检测扩散后的元素浓度分布,结果表明仅有Al和Si元素发生了互扩散。运用Boltzmann-Matano方法计算了互扩散系数,结果发现在Matano面对应成分处(≈Ti_3Al_(0.5)Si_(0.5)C_2),不同温度下的互扩散系数变化近似符合Arrhenius关系式:D_(int)(m~2/s)=5.6*10~(-4)exp[-246(kJ/mol)/RT],(本文来源于《第九届无机材料结构、性能及测试表征技术研讨会(TEIM2018)摘要集》期刊2018-06-12)
时龙,辛丽,王福会,陈庆[10](2018)在《两种MCrAlY涂层与DD98M合金的互扩散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MCrAlY涂层与DD98M合金的互扩散行为,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DD98M合金表面制备了NiCrAlY与NiCoCrAlY涂层,运用XRD、SEM/EDS、EPMA、TEM等方法分别分析了两种MCrAlY涂层对DD98M合金恒温氧化及互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050℃氧化100 h后,NiCrAlY和NiCoCrAlY涂层表面均形成了一层连续致密的以α-Al2O3为主的保护膜,显着提高了DD98M合金的抗氧化性能。两种MCrAlY涂层与DD98M合金之间形成了因互扩散而导致的互扩散区(IDZ);在NiCoCrAlY涂层试样中还形成了二次反应区(SRZ),但在NiCrAlY涂层试样中却并未发现。NiCoCrAlY涂层试样形成的SRZ中析出了很多针状与颗粒状的μ-TCP相;NiCrAlY涂层试样,合金基体γ/γ′结构中γ′相的体积分数没有明显增加,基体的化学组成与原始成分相比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因此抑制了SRZ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互扩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在Ni基体电沉积纳米CeO_2颗粒(15~30nm)含量~0,~1%,~2%,~3%(质量分数,下同)和微米CeO_2颗粒(5μm)含量~1%的Ni-CeO_2复合镀层并对其进行部分渗铝,制备了不同CeO_2颗粒含量和尺寸掺杂的δ-Ni_2Al_3/Ni涂层体系。将以上CeO_2掺杂的铝化物涂层在1000℃真空退火不同时间,研究CeO_2颗粒含量和尺寸对铝化物涂层和基体互扩散行为的影响。退火结果表明,纳米CeO_2颗粒的添加可有效减轻δ-Ni_2Al_3/Ni涂层体系的退化,而且随着CeO_2颗粒含量的增加,其对互扩散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但微米CeO_2颗粒的添加对涂层和基体的互扩散几乎没有影响。这是因为CeO_2颗粒含量和尺寸会影响高温过程中铝化物/Ni镀层界面处CeO_2富集层的形成,该富集层可作为扩散障,阻碍铝化物涂层和基体的互扩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扩散论文参考文献
[1].冀红艳,陈明辉,鲍泽斌,王福会,朱圣龙.镍基高温合金再涂覆NiCoCrAlY涂层的高温氧化及互扩散行为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谭晓晓,孙丹.CeO_2颗粒含量和尺寸对铝化物涂层和基体互扩散行为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3].王翠萍,林远靖,卢勇,魏振帮,张晏清.Ni-Nb-Ti叁元系富Ni侧fcc相的互扩散及原子迁移率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4].杨文慧,牟仁德.热处理温度对热障涂层微观形貌及元素互扩散的影响[J].装备环境工程.2019
[5].刘林涛,李争显,陈云飞,彭易发.N5基体与NiCrAlY粘结层界面元素互扩散行为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6].彭晓文,陈冷.缓冲层Ta对退火Co/Cu/Co薄膜微观结构和界面互扩散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8
[7].刘兴军,余涌,卢勇,杨应来,王翠萍.Co-Cr-V叁元系富Co侧fcc相的互扩散及原子迁移率参数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8].张颖,张诗,何茂刚.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二元溶液互扩散系数[J].化工学报.2018
[9].张泽荣,尹孝辉,钱余海,李美栓.Ti_3AlC_2-Ti_3SiC_2扩散偶在1373-1673K温度下互扩散系数的计算[C].第九届无机材料结构、性能及测试表征技术研讨会(TEIM2018)摘要集.2018
[10].时龙,辛丽,王福会,陈庆.两种MCrAlY涂层与DD98M合金的互扩散行为[J].中国表面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