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母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幻电影,超级英雄,历史演化逻辑,身份认同
叙事母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胡静[1](2019)在《电影《大黄蜂》的叙事母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蜂》作为《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单行本番外篇,在上映之后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为《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延展出了翻新创作的方向与活力。这部影片在电影叙事框架、角色设置和视觉色彩上较之前序作品均有所突破。通过这部影片综观美国科幻电影创作,其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母体创作框架。如超级英雄类影片的创作中,宇宙历史的演化逻辑和神化的超级英雄形象的身份认同两大议题已成为核心母题贯穿美国科幻影片。(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20期)
涂童童[2](2019)在《迷惘成长,青春狂欢——近十年大陆青春电影共载的叙事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的叙事母题通常具有符号化、类型化的特征。2010年前后,青春成长历程中曾美好也迷乱过的爱情与性,祭奠青春的暴力与死亡仪式,或颓堕或拼搏的梦想与现实博弈等叙事母题,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电影的发展历程后,作为大陆青春电影的主要表现内容沉积下来,反复地出现在近十年的大陆青春电影的叙事文本里,从而形成大陆青春电影文本中共载的具有程式性的叙事母题。(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6期)
王明好,赵英彬[3](2019)在《追寻母题下的叙事张力——纪录片《中山国》的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相继在央视纪录频道、河北卫视播出,引发各界关注。《中山国》以追寻为叙事母题,运用纵横捭阖的时空叙事、张弛有度的镜头语言、宏大视角与历史细节结合,打造出富有张力的影像风格。(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05期)
王鹏[4](2019)在《复仇母题的解构叙事与审美倾向——沈从文《渔》与汪曾祺《复仇》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从叙事策略与结构阅读这两个叙事学角度对沈从文的《渔》和汪曾祺的《复仇》两部作品的复仇主题解构进行对比分析,展现沈从文"回归自然本心式"的复仇解构与汪曾祺"超道德情感式"的复仇解构的异同之处,剖析"隐形矛盾"与"诗意留白"等细节之处两位作家所展现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审美价值倾向。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简要的横纵向比较展现两位作家不同于传统作家以及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9年01期)
许双如[5](2018)在《“沉默面具”与“隐性叙事”——伍慧明《骨》中的“沉默”母题及“纸张”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沉默"是伍慧明小说《骨》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小说塑造一个沉默寡言的华人"契纸儿子"形象,揭示沉默寡言并非亚裔固有文化特征,而是权力压迫下的保护性选择,是弱势族裔"他者"应对种族歧视及压迫的生存策略和抵抗策略。本文受冯品佳"隐无叙事"概念的启发,提出"隐性叙事"一说,认为小说运用"隐性叙事"的叙事手法,通过"纸张"的意象将沉默符号化,让无言转为言说的文本,让隐藏的家庭/族裔历史在沉默中自我呈现,以此帮助弱势"他者"打破沉默,钩沉族裔历史,对于族裔记忆及身份书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公光哲[6](2018)在《浅析婚姻主题民间故事的叙事母题、结构以及文化意蕴在韩国多文化主题小说中的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因韩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不少国外女性移居韩国,韩国在短时期内形成了多文化社会,体现相关多文化主题的小说也随之而起。在2000年代体现国外移居者生活现状和文学再现的相关主题小说成为了当时的一个文学思潮。本文将对韩国这一时期代表作之一的《别了!马戏》与婚姻主题的民间事故"樵夫与仙女"进行对比。通过对叙事母题、结构、文化意蕴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出民间故事的结构要素在韩国多文化婚姻主题小说中的再现形式。(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7期)
陈佳冀[7](2018)在《“冲突+对抗”:作为一种悖论性的母题模式书写——当代动物叙事研究中的一个考察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作为自然象征母题的书写,一方面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沟通,另一方面呈现为相对立的表现形态,即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对立。后者融入作家强烈的自省与批判意识,按照"难觅对手的尴尬与无奈""野兽带有主动性的出场方式""主人公再不复当年之勇"以及"‘冲突与对抗’细节描摹"四类主述逻辑的事序顺序进行,彰显出"冲突+对抗"母题书写模式的类型特质与价值规约。这一母题模式凝聚着作家自身矛盾而纠结的创作心态与伦理诉求,而更多形而上的思考则指向生态、现代性、精神家园等诸多急迫的时代课题。(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赫云[8](2018)在《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主题与叙事理论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母题是构成主题叙事的意象、题材等基本元素以及具有修辞性的意义。探讨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主题与叙事的关系,是建构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与主题学体系的逻辑条件之一。艺术母题不是偶然孤立的现象,它应该是贯穿了历时性的集体认知,在绵延变迁中所发生的特殊价值具有建构艺术主题学体系的意义,历时性演变的母题可能还是共同意境与主题叙事之源,即原型。因此,艺术作品的母题、主题不仅在同时性也在历时性的叙事演变中绵延呈现,从叙事的视角出发探讨母题、主题叙事的变迁,再返回到艺术主题理论层面的探讨,此结果便是建构母题与主题学体系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屈波[9](2018)在《“路”作为母题:“十七年”时期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现代化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七年"时期关于西部民族地区题材的美术创作中,"路"成为一个重要的母题。美术家围绕着路进行巧思妙作并精心设计作品的标题,以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部民族地区的崭新气象。将众多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关于路的图像排列在一起,可以展现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历史。美术家以此进行国家现代化的叙事。(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8年04期)
陈龙[10](2018)在《纳入母题框架叙事:一种网络传播的修辞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事件中的某些故事反复叙述,就会形成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母题,这些母题产生的背后往往都伴随着民粹主义的影子,它提供了简单的是非判断,却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纳入母题框架叙事是一种"事实包装",本质上是一种古典修辞策略。在民粹主义影响下,新媒体事件往往都隐含一个对抗母题,修辞成瘾是其形成机制,借助格式化策略,传播者可以将事件尽快定性,从而误导网民。社交网络空间的发帖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动,它追求的是话语张力。选择纳入某种母题框架叙事,是传播效果导向的修辞策略,无疑也是当下互联网政治中的常见行为。(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叙事母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影的叙事母题通常具有符号化、类型化的特征。2010年前后,青春成长历程中曾美好也迷乱过的爱情与性,祭奠青春的暴力与死亡仪式,或颓堕或拼搏的梦想与现实博弈等叙事母题,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电影的发展历程后,作为大陆青春电影的主要表现内容沉积下来,反复地出现在近十年的大陆青春电影的叙事文本里,从而形成大陆青春电影文本中共载的具有程式性的叙事母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母题论文参考文献
[1].刘娟,胡静.电影《大黄蜂》的叙事母题探析[J].电影文学.2019
[2].涂童童.迷惘成长,青春狂欢——近十年大陆青春电影共载的叙事母题[J].视听.2019
[3].王明好,赵英彬.追寻母题下的叙事张力——纪录片《中山国》的叙事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9
[4].王鹏.复仇母题的解构叙事与审美倾向——沈从文《渔》与汪曾祺《复仇》之比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
[5].许双如.“沉默面具”与“隐性叙事”——伍慧明《骨》中的“沉默”母题及“纸张”意象[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
[6].公光哲.浅析婚姻主题民间故事的叙事母题、结构以及文化意蕴在韩国多文化主题小说中的再现[J].北方文学.2018
[7].陈佳冀.“冲突+对抗”:作为一种悖论性的母题模式书写——当代动物叙事研究中的一个考察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8
[8].赫云.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主题与叙事理论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屈波.“路”作为母题:“十七年”时期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现代化叙事[J].艺术探索.2018
[10].陈龙.纳入母题框架叙事:一种网络传播的修辞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