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不懈地反对伪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苏彬[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欧阳倩烨[3](2020)在《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伪科学事件对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等都产生了多重影响,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领域也无法置身事外。虽然伪科学事件具有社会危害性,然而从反面来看,伪科学事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本研究源于对社会与教育关系的思考,旨在探究社会中存在的伪科学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力图从理论上论证伪科学事件作为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所内蕴的教育价值以及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实践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原则和途径。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来探讨以上问题,具体概括如下: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和主要研究问题,对伪科学事件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梳理,为研究后续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也介绍了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论述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从“教育本体作用是满足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发展需要”的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伪科学事件案例,探讨伪科学事件内蕴的“培养学生求真的精神、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怜悯心和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这四方面教育价值。第三部分,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采访一线教师,试图发现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与阻碍因素。首先,提出访谈提纲的设计思路,阐释访谈提纲的内容。其次,根据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思考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阻碍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诸多因素。第四部分,提出有效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思路。其中,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人文关怀的目的性原则、多学科审视的融合性原则、内容选择的层次性原则、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原则、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原则。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下:对教育内部而言,学校创建伪科学事件资源库,教育工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发探究伪科学事件,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编写伪科学事件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伪科学事件的认知。此外,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并且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相关课题,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
张小林[4](2011)在《扞卫科学精神的足迹——关于两科联盟的历史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人帮"打倒后,中国科协在百废待兴的历史环境下,于1979年恢复。1980年3月15日-23日,在与中国科协"一大(1958年9月18日-25日)"相距22年后,第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
龙兴娜[5](2010)在《论龚育之的科学技术观》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分析的系统理论,它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科学技术工作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龚育之同志作为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党史理论专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科学技术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关注。对龚育之的科学技术观进行研究和阐述,可以为我国科技政策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分析龚育之同志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论着、论点,从中概括龚育之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观点,形成了龚育之的科学技术理论体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龚育之的科学技术观。第一章阐述了龚育之科学技术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了龚育之同志进行科学技术理论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并论述了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二章对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论述了龚育之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思想;第二部分论述了龚育之关于科技与人文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成果、二者交融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龚育之关于“科学精神是第一精神力量”的思想,并分析了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第三部分阐述了龚育之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论述了龚育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由来及其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阐释;第四部分论述了龚育之关于无神论的思想,对龚育之无神论思想形成的过程、基本观点和研究龚育之无神论思想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分析了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龚育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理论贡献,并对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实践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进行了阐释和论证。
李建强[6](2008)在《在反对伪科学破除迷信的斗争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深入、经济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的今天,各种利益重新分配,多种价值评价体系相互碰撞、整合。由于受各种不良观念、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影响以及工作中的缺失,导致一些人的思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给伪科学及各种迷信活动以可乘之机。这些愚昧迷信活动毒化了人们的思想,扰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对社会危害极大。在反对伪科学破除迷信的斗争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罗晰[7](2008)在《伪科学的实质、成因与防治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伪科学”也大肆泛滥,给人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反伪人士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和召开研讨会等方式揭露作伪者的伎俩,让人们逐渐认清伪科学的真实面目。但是,学术界也有一些人士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反伪科学制造了“科技三大冤案”,反伪科学扩大化不但打击了我国传统文化,而且阻碍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压制了民间科学家的成果。因此,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宋正海通过电子邮件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号召学者联合签名废除“伪科学”提法,并发布“征集废除‘伪科学’提法网络签名”的公告,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自此围绕是否应该反对“伪科学”问题的争论进一步的激化。是否反对“伪科学”的双方不仅在网上争论激烈,而且在凤凰卫视举办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中唇枪舌剑,但是关于何谓“伪科学”,如何界定“伪科学”,它的划界标准又是什么,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为了澄清这场争论,使反“伪科学”斗争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发展,笔者认为理清“伪科学”概念,认清“伪科学”的危害及其泛滥的原因和寻求恰当的“伪科学”对策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界定了“伪科学”的概念,在分析逻辑实证主义标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标准、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标准及萨伽德和邦格等西方科学哲学派别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基础上,将伪科学与科学、非科学、科学中的谬误及反科学加以区别,并归纳出伪科学的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伪科学在我国泛滥和造成巨大危害的实际,全面、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治理与防范“伪科学”的措施,并在科技管理、科技立法和规范民间反伪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龚育之[8](2008)在《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四)——回顾:五年和八十年》文中提出《科学与无神论》杂志顾问龚育之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龚育之一生,笔耕不辍,着作甚丰,撰写了大量文章和着作。1999年完成的"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回顾:五年和八十年",是一篇将理论、政策和历史研究同党、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兴旺紧密相联系的力作。该文三万多字,是以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文稿共分六部分:三令五申、历史传统、触目惊心、心所谓危、理论研究、政策界限。这篇文章出台背景,作者在本文前言中已经说明。勿容置疑,这篇文章在当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仍然有质有文,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材料与观点的统一。他才思敏捷、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会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中。经龚育之同志夫人孙小礼教授的同意,本文将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分四次连载。相信这篇文章的魅力、论理和时代的高度,仍然会感染我们,赞叹它对今天现实的重大意义。
龚育之[9](2007)在《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回顾:五年和八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与无神论》杂志顾问龚育之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龚育之一生,笔耕不辍,着作甚丰,撰写了大量文章和着作。1999年完成的"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回顾:五年和八十年",是一篇将理论、政策和历史研究同党、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兴旺紧密相联系的力作。该文三万多字,是以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文稿共分六部分:三令五申、历史传统、触目惊心、心所谓危、理论研究、政策界限。这篇文章出台背景,作者在本文前言中已经说明。勿容置疑,这篇文章在当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仍然有质有文,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材料与观点的统一。他才思敏捷、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会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中。经龚育之同志夫人孙小礼教授的同意,本文将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分四次连载。相信这篇文章的魅力、论理和时代的高度,仍然会感染我们,赞叹它对今天现实的重大意义。
孙颖通[10](2007)在《1979-1994年中国“伪科学事件”与科普政策的互动影响——以人体特异功能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考察了1978-1994年这段时期从“耳朵认字”引发的人体特异功能、气功、伪气功、人体科学研究从产生、发展,到被反对者定性为“伪科学”而逐渐衰弱的过程。也叙述了有关人体特异功能现象是否存在,是否可以进行科学的研究,从哲学角度怎么解释这类现象等方面激烈的争论过程。这段有关“人体科学”争论时期,前期是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引导了社会的主流,后期是反对“伪科学”一方占领了社会的这片阵地。文章主要讨论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热是怎么兴起、发展和为什么又逐渐低落的。本文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那就是以科普政策同“伪科学”事件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角度来考察这段历史。文章重心主要放在这段时期内,中国早期的科普政策对此类事件是怎么起影响作用的,以及有关这方面的科普政策怎么受到此类事件的影响而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互动关系。初步结论是,中国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热现象以及人体科学研究的兴起,同思想解放-科学的春天的政策环境和受到双百方针的指导有关。人体科学研究活动的迅速低落是受到1994年中央针对此类事件而发布的一个有关科普工作的政策密切相关。最后,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性的思考和有关建议。
二、坚持不懈地反对伪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不懈地反对伪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基础 |
1.4 核心概念阐释 |
1.4.1 无神论 |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二节 伪科学事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伪科学事件和科学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伪科学事件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伪科学事件与教育关系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文献的局限与启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 |
第一节 培养学生求真的精神 |
一、伪科学事件的肇事者提供虚假信息 |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促进学生求真精神的养成 |
第二节 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
一、伪科学事件中理性的缺失 |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
第三节 升华学生的怜悯心 |
一、伪科学事件的肇事者缺乏怜悯心 |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升华学生的怜悯心 |
第四节 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 |
一、伪科学事件具有社会危害性 |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 |
第三章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访谈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半开放式访谈问题的具体内容及分析 |
第二节 从访谈资料审视“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 |
一、教师对伪科学事件辨识模糊 |
二、教师对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探究意向不高 |
三、教师缺乏关于将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设计能力 |
第三节 阻碍“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诸多因素 |
一、片面的科学教育观忽视社会中的伪科学事件 |
二、学校对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探索缺乏支持力度 |
三、教师对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全面 |
第四章 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思路 |
第一节 合理地选择伪科学事件 |
一、选择社会广泛关注的伪科学事件 |
二、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伪科学事件 |
三、选择已产生连锁反应的伪科学事件 |
第二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人文关怀的目的性原则 |
二、多学科审视的融合性原则 |
三、内容选择的层次性原则 |
四、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原则 |
五、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原则 |
第三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途径 |
一、学校创建伪科学事件资源库 |
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探究伪科学事件 |
三、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探究伪科学事件 |
四、编写伪科学事件的教学案例 |
五、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论龚育之的科学技术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一章 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形成与发展 |
一、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形成 |
(一) 时代背景 |
(二) 理论基础 |
二、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历史演变 |
(一) 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形成时期 |
(二) 科学技术观发展时期 |
(三) 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时期 |
第二章 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 |
一、龚育之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思想 |
(一) 科学实验论 |
(二) 关于自然科学理论的性质和特点 |
(三) 科学技术的功能 |
二、龚育之关于科技与人文交融思想 |
(一) 龚育之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析 |
(二) 关于"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的思想 |
三、龚育之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阐发 |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来的三个阶段论 |
(二) 龚育之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阐释 |
(三) 龚育之对邓小平科学技术观点的重构 |
四、龚育之关于无神论的思想 |
(一) 龚育之无神论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二) 龚育之关于无神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
第三章 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 |
一、龚育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理论贡献 |
(一) 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论精髓的继承 |
(二) 对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发展 |
(三) 对邓小平科学技术论体系的理论创新 |
二、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实践价值 |
(一) 对我国科学技术思想研究的理论贡献 |
(二) 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实践的贡献 |
(三) 龚育之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局限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伪科学的实质、成因与防治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2、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
3、本文的创新 |
4、研究方法 |
5、困难和局限 |
第1章 关于是否反“伪科学”的争论 |
1.1 争论双方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
1.1.1 支持方的主要人物 |
1.1.2 反对方主要人物 |
1.2 是否反“伪科学”之争 |
1.2.1 争论的过程 |
1.2.2 双方争论的焦点和基础 |
第2章 伪科学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 |
2.1 伪科学的界定 |
2.1.1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 |
2.1.2 伪科学概念的界定 |
2.2 伪科学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形式 |
2.2.1 伪科学的主要特征 |
2.2.2 伪科学的表现形式 |
第3章 伪科学产生的基础及其泛滥的原因分析 |
3.1 伪科学产在的基础 |
3.1.1 经济基础 |
3.1.2 政治基础 |
3.1.3 文化基础 |
3.2 “伪科学”在我国泛滥的原因分析 |
3.2.1 伪科学泛滥的主观原因 |
3.2.2 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经济根源 |
3.2.3 伪科学泛滥的思想根源 |
3.2.4 伪科学泛滥的体制因素 |
第4章 治理与防范“伪科学”的措施 |
4.1 营造科学文化氛围 |
4.1.1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4.1.2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推广《科普法》 |
4.1.3 加强科技伦理道德的建设 |
4.2 加强科技管理 |
4.2.1 加强科学共同体的道德建设 |
4.2.2 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
4.3 健全科技法制 |
4.3.1 健全科技立法制度 |
4.3.2 加强新闻媒介的法律约束 |
4.3.3 完善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坚持不懈地反对伪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D]. 欧阳倩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扞卫科学精神的足迹——关于两科联盟的历史回顾[J]. 张小林. 科学与无神论, 2011(06)
- [5]论龚育之的科学技术观[D]. 龙兴娜. 山东大学, 2010(09)
- [6]在反对伪科学破除迷信的斗争中要坚持以人为本[J]. 李建强. 党史文苑, 2008(10)
- [7]伪科学的实质、成因与防治对策的研究[D]. 罗晰.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 [8]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四)——回顾:五年和八十年[J]. 龚育之. 科学与无神论, 2008(01)
- [9]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回顾:五年和八十年[J]. 龚育之. 科学与无神论, 2007(04)
- [10]1979-1994年中国“伪科学事件”与科普政策的互动影响——以人体特异功能事件为例[A]. 孙颖通.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07年研讨会论文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