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中部农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区,中国,农业,展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经济。
中国中部农区论文文献综述
曾文凤,高更和[1](2019)在《中国中部农区农民工多阶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6个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逐次二元Logistic方法,对农民工空间流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农民工多阶流动假说。研究认为,农民工对务工地的选择是一个趋于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务工地逐渐趋于稳定,区位务工时间延长,村落附近的城镇渐成主要务工地选项,流动动因中的主观动因强化,被动动因弱化,逐次流动模型中务工年限、务工地域类型、务工者年龄、家庭人口规模、家庭耕地面积、村地形、村务工人数比例、村区位等主要因子的显着性程度和方向也发生相应变化。经过多次流动,务工地愈加符合务工者预期。(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梁解,陈赛[2](2011)在《中国中部农博会11月在湘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梁解 记者陈赛 发自湖南 由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山西等其他中部五省农业部门以及湖南省农办等省直相关部门协办,湖南省农业厅和长沙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1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定于11月18日至24日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安全报》期刊2011-09-03)
杨利华[3](2010)在《我市名特优农产品备受青睐》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24日,2010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在长沙圆满闭幕。我市九嶷山兔、福田香茶、舜皇牌如意香米、湘颖牌香柚等6个产品获金奖,并获最佳组织奖。异蛇王酒、富硒钙柚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在农博会上亮相,大受青睐。 今年农博会以“现代农业与品牌、区(本文来源于《永州日报》期刊2010-11-29)
赵振杰[4](2010)在《2010中国中部农博会11月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赵振杰) 9月3日,记者从在长沙召开的 “2010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农业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将于11月18日至24日在湖南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本届(本文来源于《河南日报》期刊2010-09-04)
李京文[5](2010)在《《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李小建教授为核心的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以超前的思维、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对中部农区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推出了新作《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期刊2010年06期)
黄季焜[6](2010)在《《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农问题"是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中共中央从1982年至1986年和2004年至2010年,连续12年发布以"叁农"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十七届叁中全会又重点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央对"叁农问题"的重视,更表明解决(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7](2010)在《李小建教授新作——《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小建等着的《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将于2010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中部农区发展问题的专着,也是李小建教授继《农户地理论》(科学出版社,2009.11)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基于内外力相互耦合共同推动中部农区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分析专业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全球化等内外部因素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二是(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0年03期)
高更和[8](2007)在《中国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始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农户是农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开展对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农户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性,丰富区位论的研究,而且可以为科学调控农户空间活动和制定科学的农区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本文在实地入户调查6村444户农户的基础上,建立了288×157农户打工区位数据库和156×196农户农业生产区位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在相关理论如区位论、地理空间交互作用理论、农户组织理论、行为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打工区位和农业生产区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论述了本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农户是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农区人文景观的主要塑造者,也是农区人地关系的主要调控者,农户行为直接关系到农区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长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对农户研究比较薄弱、对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较为忽视的状况,本文将微观的农户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了自己研究的主题。第二部分,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从农户相关研究、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及其评价与扩展、农户农业生产活动区位和打工区位四方面,对该领域直接相关研究和间接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的研究存在以下特点。第一,有关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的研究,只有个别零星的分析见诸于相关的文献之中,很少有系统的成果发表。第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分析,已有的农业区位的微观分析主要还限制在国外,美国大农场的空间尺度很大,其他的实证研究样本空间尺度亦较大,很少发现中国中部人口稠密区村域尺度的实证研究,尤其还很少见到从农户微观角度分析农户活动区位的研究。第叁,对农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而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分析很少见到。总之,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理论体系的构建还十分薄弱。第叁部分,农户打工区位研究。本章从村域农户打工者微观视角,探讨了打工地的地理分布问题,重点分析了打工距离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并从打工空间距离扩展到打工方位、打工地带、打工行政区域空间、打工城市类型,对打工地的空间分布特点、形成的微观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打工距离整体分散、局部集中,打工人数随距离的变化呈U型分布,打工者在打工目的地的分布上具有群聚特征。第二,农户对打工地的选择是在能够预期取得一定收入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个人、家庭和社区因素的结果,是理性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打工距离有明显差别,男性、年龄较小者、未婚者到较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低学历的人在更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而高学历的人在距离较近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农户家庭中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男性劳动力越多,越趋向于到较远的地方打工。人均耕地与打工距离成正比,即人均耕地越少,在附近打工的概率越大。打工者社会网络的引导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人均GDP越高,在较近地方打工的概率越大,经济越落后,在较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越大。地形越崎岖,越到较远的地方打工,反之亦然。城郊村在附近就业的概率较大,而非城郊村在较远地方就业的概率较大。在打工地的选择中,个人人力资本状况、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与贡献、对打工风险的规避、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家庭内部管理的成本具有关键作用,关系网络的引导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第四部分,农户农业生产区位研究。本章以黄庄平原城郊村、蛟龙碑丘陵村和北庄山区村为典型样本案例,论述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距离对农业生产区位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农业生产区位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距离是影响农户农业生产区位的重要因素,但是其显化程度受到农户耕作地块均一性程度和农作物多样化的影响。第二,农作物的劳动密集度,决定着隐性交通成本,从而决定农业区位。农户在收益最大化的规律支配下,首先依据微地形和地块的自然适宜性来确定农业生产的内容和投入的强度,当地块的自然条件比较均一时,农户将根据农作物劳动密集的程度确定其布局,如果不存在或较少存在多样化的不同劳动密集程度的作物时,我们会看到普遍存在的均一的农业布局:不论距村多远多近,均种植同样的农作物。然而,在农作物类型多样化,尤其是在作物劳动密集度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距离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将会凸显。第五部分,结语。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分析了主要结论的政策含义,并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7-04-01)
李二玲[9](2006)在《中国中部农区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研究中部农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网络不仅能将企业网络研究与产业集群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而且对解决中部地区的“叁农”问题、提高企业和区域的竞争力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本文在企业网络理论综述与探讨的基础上,沿着现象——过程——绩效——战略实践的分析思路,建立了一个研究企业网络统一的5C(Cluster ,Chain——Capability, Contract——Competitiveness)分析框架(反映了企业网络的空间分析、机制分析和绩效分析),来回答:中国中部农区中小企业如何通过结网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问题。中部农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和价值链两种有效的结网方式,增加资源外取与合作互动来提高自己的内生能力、改善外部契约关系,进而提高自己及所在区域的竞争力。根据国际实践,中部农区可以从创建企业网络入手对产业集群进行培育和升级。鉴于河南省乡镇企业发展在中部农区的代表性,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交易成本分析法及时空耦合法,着重对河南省偃师市庞村钢制家具、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和许昌县发制品叁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网络进行个案研究,从而探讨中部农区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结网形式和结网过程、企业网络的演化机理以及它是如何提高企业和区域竞争力的。论文共分为八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区域的选择,并对企业网络已有研究进行跨学科梳理,从而提出本文的5C分析框架。第二部分对企业网络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理论(集群理论和价值链理论)进行了研究回顾和探讨。认为,企业网络的理论基础是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企业网络是一种能力整合装置。提出了企业网络心理契约的概念,并认为,企业网络的契约类型包括正式的经济契约和非正式的心理契约两个部分。当心理契约一致时交易双方可以表现为关系型契约,而心理契约的违背能使双方信任水平下降,进而破坏农村社区整体的诚信体系。对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部农区中小企业来说,心理契约决定了其结网的方式。企业网络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它通过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对产业集群发生作用。产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本地联系,但这种地方性网络必须沿价值链延伸到区域甚至国外,集群才充满活力并得以升级。第叁部分是现象分析。通过对河南省乡镇企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区位商分析,结合对河南农区产业集群进行的面上调查挑选出叁个集群案例,并对案例集群的企业网络形式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叁个案例集群中的企业网络代表了叁种不同的网络类型,已加入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实(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6-05-01)
乔家君[10](2004)在《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有关学科理论,根据实地调查的大量农户数据,从微观视角对村域人地关系系统进行了定量分析,用人地关系系统熵来表征人地关系系统的状态函数,用熵变来反映人地关系系统的发展变化,用熵流来表示人地关系系统各空间型式地域主体之间的流动。从微观地域、微观个体视角,提出了村域人地关系系统相应的调控措施。全文除前言外,共分为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综述有关人地关系研究成果,在介绍有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的研究文献进行相关评述,对国内外人地关系的思想变迁进行了梳理,并概述了人地关系系统的研究内容、特征、结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等。在界定村域人地关系系统的边界、尺度、基本组分、结构与功能、状态与演进的基础上,阐明了微观视角、自然村域、调研农户选取的科学依据,并对调研村域的人地关系状况做以简要介绍。最后介绍了本文的数据来源及其数据处理等。 第二部分,量化分析了村域人地关系系统中的人类活动无序度。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标准选取了反映村域农户活动无序程度的52个相关指标,采用改进的熵值法进行指标体系的赋权,通过设计的农户活动无序度模型,量化评估了调研村域的农户活动无序度。分析结果显示,在村域农户活动类型中,以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无序影响最大,其次为农户商业等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农户自生产与生活活动;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1990年、2002年农户活动无序度均表现出依次增大的特点;在农户季节活动变化中,吴沟村、滹沱村农户活动主要集中于两个传统的农忙季节,而孝南村则相反,在传统的农忙季节里,农户活动强度反而较小,而在春节前后,农户活动则较为频繁;在农户活动月份差异中,滹沱村最大,吴沟村其次,孝南村最小;在农户活动年际变化中,孝南村变化最大,其次为吴沟村,滹沱村最小。 第叁部分,村域承载容量受制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由人类所创造的历史积淀的人文承载量等。本文研究表明,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承载容量依次增大。在1990年村域承载容量的结构中,自然承载、人文承载贡献相当,到2002年,人文承载贡献明显增强。1990至2002年村域承载容量变化中,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承载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孝南村增长最大,滹沱村其次,吴沟村最小。在承载容量结构的变化中,人文承载增长更快。就本文所选指标、所选方法的总体评价效果而言,村域人文承载容量的增加大于其自然承载容量的损失量。而叁个村域的差异在明显扩大。 第四部分,描述了村域人地关系系统的状态与动态变化。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在人地关系系统态函数——系统熵基础上,提出了人地关系系统变化的判据——熵变。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各地域空间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熵流,进而影响着村域人地系统的状态与动态变化。在所调研的叁个村域中,2002年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嫡的总体平均水平为负值,表明,对调研村域人地系统整体来说,村域的人类活动无序程度目前还没有超出村域的承载容量。其中,溥沱村人地关系系统相对和谐,吴沟村人地关系系统也较协调,而孝南村人地关系系统则相对失调。2002年,溥沱村人地关系系统最富有弹性,孝南村其次,吴沟村最小。在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变化中,调研村域系统嫡值有一定增大,说明调研村域人地关系基本上是朝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从各项环境监测指标的数据变化中也可证实这一点。其中,吴沟村退化程度最大,孝南村其次,淖沱村最小。叁个调研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变化的瓶颈因素有显着差异,吴沟村为水资源医乏,淖沱村为小农意识浓厚,孝南村则受制于新技术的应用不足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等。 第五部分,在所调研村域,农田系统是村域人地关系的重要反映之一,从农田地块投入产出及效率视角,探寻了相应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地形因子(如农田地块的高程、坡度、坡向、坡型、坡位等)对村域农田系统能量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有显着差异,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吴沟村、淖沱村、孝南村叁个村域的农田系统效率依次降低,其相应的农田系统产投比依次为0.50:1、2.41:l、7.92:1。研究发现,调研村域不同作物种植的农田系统类型中,玉米的产投比均大于小麦,但叁村差异显着:吴沟村>溥沱村>孝南村。在水浇地、菜地、旱平地、早坡地等类型地块中,农田系统能量产投效率依次降低,即水浇地>菜地>旱平地>旱坡地;其产投比依次为3.29、2.92、2.49、0.40。研究发现,农民对农田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的经济收入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农户的非农业收入越低,对农田的投入也就越多。 第六部分,村域人地关系系统调控,从微观个体(农户、企业、地方政府)视角,制定相应的调控方案。农家庭院对村域人地系统起到重要作用,建议发展庭院经济、绿化庭院空间、丰富庭院文化等。农田对调研村域起着重要作用,建议要制定相应的农田措施,如:合理的农田种植结构、执行秸秆还田、广泛采用节水技术等。在地方企业管理中,要加强企业绿色生产、改进管(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4-05-01)
中国中部农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梁解 记者陈赛 发自湖南 由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山西等其他中部五省农业部门以及湖南省农办等省直相关部门协办,湖南省农业厅和长沙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1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定于11月18日至24日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中部农区论文参考文献
[1].曾文凤,高更和.中国中部农区农民工多阶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6个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9
[2].梁解,陈赛.中国中部农博会11月在湘举行[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
[3].杨利华.我市名特优农产品备受青睐[N].永州日报.2010
[4].赵振杰.2010中国中部农博会11月召开[N].河南日报.2010
[5].李京文.《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评介[J].中国工业经济.2010
[6].黄季焜.《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评述[J].地理学报.2010
[7]..李小建教授新作——《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
[8].高更和.中国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D].河南大学.2007
[9].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研究[D].河南大学.2006
[10].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