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胡美兰(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421001)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279-02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妇科门诊患者8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2.99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法和清热解毒佐活血祛瘀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3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愈率82.5%;对照组治愈23例,有效9例,无效8例,治愈率57.5%。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西医常规疗法的同时,配合应用中医药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疗效。

【关键词】急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

急性盆腔炎是常见的妇科炎症性疾病,给妇女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是子宫、附件及盆腔结缔组织等部位急性炎症的总称。随着性行为的开放,性传播疾病的蔓延以及非法坠胎,该病有上升趋势。为此,我院妇科门诊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将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上述时间在我院妇科门诊治疗的急性盆腔炎患者80例。其中8例患者多次因急性盆腔炎入院治疗(5例入院2次,2例入院3次,1例入院1次),平均年龄为32.99岁,病程2个月~2.5年,均有性生活史。80例患者均有月经不调,带下均见增多的症状。其中黄稠秽臭者50例;黄赤相兼者28例;淡黄质稀无秽臭者18例;有流产史11例;有剖宫史30例;经期有不洁性生活史35例;放环取环术后13例。80例患者体温均升高37.5-40℃不等,均有下腹痛、腹坠等症状和附件区压痛、子宫压痛、宫颈举痛、附件增厚和附件包块等体征。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青霉素或红霉素与甲硝唑配伍,青霉素480万u+甲硝唑250ml静滴Bid,5天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法和清热解毒佐活血祛瘀法治疗。

用于中药灌肠法的处方:红藤30克,丹参、赤芍、土茯苓各15克,丹皮、黄柏、金铃子、甘草,桃仁,乳香各10克,官桂6克,败酱草30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在每晚睡前大小便后,取左侧卧位(臀部略垫高),用5号橡皮导尿管,上连灌肠筒或自制简便密闭的灌肠瓶,插入肛门15Cm以上,相当于乙状结肠部位,用5~10分钟灌入中药煎剂150ml。

清热解毒佐活血祛瘀法治疗处方:蒲公英13克,紫花地丁12克,银花10克,败酱草20克,赤芍12克,白术10克,苡米20克,台乌药11克,甘草4克,茜草11克,海螵蛸14克,三剂,水煎服。

1.3疗效判定

30例患者经西医常规疗法加中药治疗5个疗程彻底治愈,随诊无复发,8例患者5个疗程后症状缓解,又经1疗程灌肠加中药口服,彻底治愈。采用中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后,显效:患者下腹部坠胀感、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等临床症状以及附件区压痛、子宫压痛、宫颈举痛、附件增厚和附件包块等体征完全消失;血象及阴道分泌物检查正常;子宫附件正常,压痛消失。有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阴道分泌物检查正常或接近正常,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压痛明显减轻;无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明显改变,子宫检查结果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患者所采得的各项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4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经本院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后,临床治愈3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经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后,临床治愈23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效果的比较

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40336197.5%

对照组40239880.0%

3讨论

本研究显示急性盆腔炎患者中,67.5%与近期宫腔手术有关,43.7%与月经、性生活等有关,提示预防盆腔炎一方面应注意严格遵守手术规范严格术前准备,术时无菌操作及术后护理。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做好经期,孕期及产褥期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不少盆腔感染是由于月经期,孕期及产褥期不注意个人卫生所引起的,所以要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女性盆腔感染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葡萄球菌,是产后、手术后盆腔炎症及伤口感染的多见病原菌,多经阴道、子宫颈旁淋巴结传播至盆腔结缔组织、输卵管、卵巢及腹腔。急性盆腔炎皆有发冷、发热感,体温升高,检查时有明显压痛。病变部位虽不局限某一器官,但多有某一器官受累较重。严重者有可能引起慢性腹膜炎、败血症以致感染性休克等。治疗盆腔炎应采用综合疗法,包括物理疗法,抗炎药物,手术及中医中药治疗等。

中药口服药组方中以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银花为主药,据药理实验证明这些药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又有利尿作用,败酱草又有活血祛瘀作用。赤芍、丹参既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又有清热解毒凉血祛瘀之效,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元胡、赤芍、败酱草三味合用,可加强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使炎症更快的吸收。全方共具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理气渗湿之功。

中药灌肠法组方中以红藤为主药,具有活血通络,败毒散瘀之效;丹参,赤芍有活血祛瘀止痛,清热凉血消痈之效;而土茯苓应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等。中药灌肠法的优点在于可直接将药液送入直肠以上的病变部位,很快发挥药效,利于炎症迅速消退。同时可以减少胃肠刺激。

总之,单纯应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女性急性盆腔炎临床疗效不甚满意,还有可能引发其他妇科炎症和疾病。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一些本不重要的菌属因容易产生抗药性,而成为重要的致病因子。而中医药治疗的副作用较小,并发症少。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日益被临床所推崇。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9.

[2]樊尚荣.盆腔炎的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061-1063.

[3]高志刚,成晓杰.桑叶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2,11(7):77-78.

标签:;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