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论文和设计-刘素兰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涉及人防工程制造的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在于:包括输送带,设置于输送带一端的传送组件,滑移连接于传送组件上的夹持组件,沿平行于夹持组件运动方向依次设置于传送组件下方的第一安装组件、翻转组件、第二安装组件和收料箱,翻转组件包括底座,沿垂直于夹持组件运动方向设置于底座上的两个支撑座,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支撑座上正对的侧壁上的转动块,分别与转动块连接的驱动件,连接于每一转动块上的第一驱动缸,以及与第一驱动缸的活塞杆连接的夹持板,且两个夹持板处于第一驱动缸之间。本实用新型具有减少作业人员劳动量,提高作业效率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带(1),设置于所述输送带(1)一端的传送组件(2),滑移连接于所述传送组件(2)上的夹持组件(3),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传送组件(2)下方的第一安装组件(4)、翻转组件(5)、第二安装组件(6)和收料箱(77),所述翻转组件(5)包括底座(51),沿垂直于所述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设置于所述底座(51)上的两个支撑座(52),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座(52)上正对的侧壁上的转动块(53),分别与所述转动块(53)连接的驱动件(7),连接于每一所述转动块(53)上的第一驱动缸(54),以及与所述第一驱动缸(54)的活塞杆连接的夹持板(55),且两个所述夹持板(55)处于所述第一驱动缸(54)之间。

设计方案

1.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带(1),设置于所述输送带(1)一端的传送组件(2),滑移连接于所述传送组件(2)上的夹持组件(3),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传送组件(2)下方的第一安装组件(4)、翻转组件(5)、第二安装组件(6)和收料箱(77),所述翻转组件(5)包括底座(51),沿垂直于所述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设置于所述底座(51)上的两个支撑座(52),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座(52)上正对的侧壁上的转动块(53),分别与所述转动块(53)连接的驱动件(7),连接于每一所述转动块(53)上的第一驱动缸(54),以及与所述第一驱动缸(54)的活塞杆连接的夹持板(55),且两个所述夹持板(55)处于所述第一驱动缸(5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驱动件(7)均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座(52)上的齿轮(72),与所述齿轮(72)啮合的齿条(73),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座(52)上且与所述齿条(73)连接的第二驱动缸(74),所述齿轮(72)与所述转动块(53)通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座(52)上的转动轴(7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撑座(52)上均沿平行于所述齿条(73)运动方向设置有第一导轨(75),所述第一导轨(75)上滑移连接有第一导向块(76),所述齿条(73)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块(76)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组件(2)包括机架(21),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排布的两个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21)上的带轮(22),连接于两个带轮(22)之间的皮带(23),以及与任一所述带轮(22)连接的第一电机(24),所述机架(21)上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滑移连接有承重板(28),所述承重板(28)与设置于所述皮带(23)上的转接块(29)连接,所述夹持组件(3)设置于所述承重板(28)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板(28)上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开设有活动槽(281),所述夹持组件(3)包括穿过所述活动槽(281)且转动连接于所述承重板(28)上的双向螺杆(31),与所述双向螺杆(31)连接的第二电机(32),分别连接于所述双向螺杆(31)两个不同螺纹段上的丝杠螺母,以及分别与所述丝杠螺母连接的连接板(33),每一所述连接板(33)底端均设置有夹持块(34),所述活动槽(281)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的两个内壁均开设有滑槽(282),所述连接板(33)两侧均设置有可沿所述滑槽(282)滑移的滑块(33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4)和第二安装组件(6)均包括安装架(41),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安装架(41)上的顶升板(42),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架(41)上且与所述顶升板(42)连接的第三驱动缸(43),所述顶升板(42)顶壁设置有安装座(45),所述安装座(45)顶壁开设有与进风扩散器(82)或出风扩散器(83)匹配的安装槽(45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夹持板(55)正对的侧壁均设置有第一防滑纹(55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1)接近所述传送组件(2)的两侧边均设置有导料板(11),两个所述导料板(11)远离所述传送组件(2)的一端均设置有开口向外的导向板(12)。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防工程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

背景技术

人防是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空袭,抗灾救灾措施,实施救援行动,防范和减轻灾害危害的活动;人防过滤吸收器属于人防设备,主要应用于人防工程中的涉毒通风系统,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毒烟、毒雾、灰尘等各种有害物质。

参照图4,人防过滤吸收器8包括外罩,以及设置于外罩内部的过滤装置,外罩包括壳体81,以及分别设置于壳体81两个开口端的进风扩散器82和出风扩散器83。组装时,需要预先将过滤装置安装于壳体81内部,再分别将进风扩散器82和出风扩散器83分别安装于壳体81的两个开口端。安装进风扩散器82和出风扩散器83时,通常为作业人员将涂好胶水的进风扩散器82和出风扩散器83分别拿起,然后粘在壳体81的两个开口端。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进风扩散器和出风扩散器的重量较重,作业人员将进风扩散器和出风扩散器分别粘附与壳体两端时较为费力,且作业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其具有减少作业人员劳动量,提高作业效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包括输送带,设置于所述输送带一端的传送组件,滑移连接于所述传送组件上的夹持组件,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运动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传送组件下方的第一安装组件、翻转组件、第二安装组件和收料箱,所述翻转组件包括底座,沿垂直于所述夹持组件运动方向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两个支撑座,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座上正对的侧壁上的转动块,分别与所述转动块连接的驱动件,连接于每一所述转动块上的第一驱动缸,以及与所述第一驱动缸的活塞杆连接的夹持板,且两个所述夹持板处于所述第一驱动缸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业时,将壳体由输送带输送至输送带端部,然后夹持组件将壳体夹紧;传送组件将夹持组件和壳体输送至第一安装组件处,第一安装组件将涂好胶的出风扩散器与壳体底部的端口粘接;粘接好之后传送组件将夹持组件和壳体输送至翻转组件处,然后第一驱动缸推动夹持板运动将壳体夹紧,然后夹持组件松开壳体,驱动件再驱动转动块转动,转动块带动夹持板转动180°,然后夹持组件将壳体夹紧,夹持组件将壳体夹紧后,第一驱动缸带动夹持板运动至原位便可将壳体松开;然后传送组件驱动夹持组件运动至第二安装组件处,第二安装组件将进风扩散器安装于壳体此时的底端的开口处;安装好进风扩散器之后,夹持组件运动至收料箱处,然后夹持组件松开壳体,壳体便可掉落至收料箱上。通过将进风扩散器和出风扩散器分别粘附与壳体两端的过程改为自动化粘接,既减少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量,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设置翻转组件将壳体翻转,保证进风扩散器和出风扩散器均可以粘附于壳体两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一所述驱动件均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座上的齿轮,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且与所述齿条连接的第二驱动缸,所述齿轮与所述转动块通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座上的转动轴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驱动转动块转动时,即为第二驱动缸推动齿条做直线运动,齿条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转动,齿轮转动时带动转动块转动,转动块便可带动第一驱动缸和夹持板转动,从而带动壳体转动。由于转动壳体所需的扭矩较大,而驱动缸可提供较大的力,因此设置为通过齿条带动齿轮转动的传动方式可使得驱动块转动的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一所述支撑座上均沿平行于所述齿条运动方向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上滑移连接有第一导向块,所述齿条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驱动缸推动齿条运动时,齿条带动第一导向块沿着第一导轨滑移。由于齿轮转动时,会对齿条有一定的反作用力,设置第一导轨可使得第一导轨承受一部分反作用力,减少第二驱动缸的活塞杆所受到的反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二驱动缸的使用寿命,同时设置第一导轨和第一导向块也可使得齿条的运动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送组件包括机架,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运动方向排布的两个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上的带轮,连接于两个带轮之间的皮带,以及与任一所述带轮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机架上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运动方向滑移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与设置于所述皮带上的转接块连接,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承重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送组件带动夹持组件运动时,即为第一电机带动与之连接的带轮转动,带轮转动时带动另一带轮和皮带同步转动,皮带运动时带动转接块和承重板运动,承重板运动时便可带动夹持组件运动。将驱动夹持组件运动的方式设置为带轮与皮带的方式,可适应较长距离的传输,同时也可使得夹持组件可停止于任何位置,便于夹持组件取放壳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重板上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运动方向开设有活动槽,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穿过所述活动槽且转动连接于所述承重板上的双向螺杆,与所述双向螺杆连接的第二电机,分别连接于所述双向螺杆两个不同螺纹段上的丝杠螺母,以及分别与所述丝杠螺母连接的连接板,每一所述连接板底端均设置有夹持块,所述活动槽沿平行于所述夹持组件运动方向的两个内壁均开设有滑槽,所述连接板两侧均设置有可沿所述滑槽滑移的滑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取组件取放壳体时,第二电机带动双向螺杆转动,双向螺杆转动时带动两个丝杠螺母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两个丝杠螺母运动时,便可带动连接板和夹持块运动,夹持块运动时便可将壳体夹起或放下,此种夹紧方式夹持较为稳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和第二安装组件均包括安装架,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安装架上的顶升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且与所述顶升板连接的第三驱动缸,所述顶升板顶壁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顶壁开设有与进风扩散器或出风扩散器匹配的安装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业人员在放置于安装槽中的进风扩散器或出风扩散器上涂好胶水,当夹持组件将壳体分别夹持至第一安装组件或第二安装组件处时,第三驱动缸带动顶升板和安装座向上运动,安装座带动进风扩散器或出风扩散器向上运动,直至进风扩散器或出风扩散器的顶壁与壳体底壁接触,然后停留一段时间直至进风扩散器或出风扩散器与壳体完全固定,然后第三驱动缸带动安装座运动至原位。通过设置第三驱动缸带动进风扩散器或出风扩散器向上运动将其与壳体连接,可使得进风扩散器或出风扩散器与壳体连接的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夹持板正对的侧壁均设置有第一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夹持板上设置防滑纹可使得夹持板夹持壳体时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送带接近所述传送组件的两侧边均设置有导料板,两个所述导料板远离所述传送组件的一端均设置有开口向外的导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输送带上设置导料板可将壳体输送至固定位置,防止壳体在输送带上传输至接近传送组件处时发生偏移,便于夹取组件夹取壳体,设置导向板可使得壳体可使得壳体进入两个导料板之间的过程更加顺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夹持组件、安装组件以及其他各个组件,实现自动化将外罩粘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作业人员的作业量,同时也提高了作业效率;

2.通过将带动转动块转动的方式设置为用第一驱动缸带动齿轮和齿条运动,可提供较大的扭矩,使得转动块转动的更加顺畅;

3.通过在两个夹持板正对的侧面设置防滑纹,可将壳体夹持的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人防过滤吸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送带;11、导料板;12、导向板;2、传送组件;21、机架;22、带轮;23、皮带;24、第一电机;25、第二导轨;26、第二导向块;27、连接座;28、承重板; 281、活动槽;282、滑槽;29、转接块;3、夹持组件;31、双向螺杆;32、第二电机;33、连接板;331、滑块;34、夹持块;341、第二防滑纹;4、第一安装组件;41、安装架;411、导向孔;42、顶升板;43、第三驱动缸;44、导向杆;45、安装座;451、安装槽;5、翻转组件;51、底座;52、支撑座;53、转动块;531、限位槽;54、第一驱动缸;55、夹持板; 551、第一防滑纹;6、第二安装组件;7、驱动件;71、转动轴;72、齿轮;73、齿条;74、第二驱动缸;75、第一导轨;76、第一导向块;77、收料箱;8、人防过滤吸收器;81、壳体;82、进风扩散器;83、出风扩散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包括输送带1,设置于输送带1一端的传送组件2,滑移连接于传送组件2上的夹持组件3,沿平行于夹持组件3的运动方向依次设置于传送组件2下方的第一安装组件4、翻转组件5、第二安装组件6和收料箱77。

参照图1,输送带1接近传送组件2的两侧边均设置有导料板11,两个导料板11远离传送组件2的一端均设置有开口向外的导向板12。

参照图1和图2,传送组件2包括机架21,沿平行于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排布的两个转动连接于机架21上的带轮22,连接于两个带轮22之间的皮带23,以及与任一带轮22 连接的第一电机24,本实施例中皮带23为V带;机架21上沿平行于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并排设置有两个第二导轨25,每一第二导轨25上均滑移连接有第二导向块26,机架21两端部设置有连接座27,两个带轮22均转动连接于连接座27上,且第一电机24固定连接于连接座27上,两个第二导向块26上跨接设置有承重板28,承重板28与设置于皮带23上的转接块29连接。

参照图1和图2,承重板28上沿平行于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开设有活动槽281,夹持组件3包括穿过活动槽281且转动连接于承重板28上的双向螺杆31,与双向螺杆31连接的第二电机32,分别连接于双向螺杆31上两个不同螺纹段上的丝杠螺母(图中未示出),以及分别与丝杠螺母连接的连接板33,每一连接板33底端均设置有夹持块34,两个夹持块 34正对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二防滑纹341,活动槽281沿平行于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的两个内壁均开设有滑槽282,连接板33两侧均设置有可沿滑槽282滑移的滑块331,本实例中滑槽282为矩形槽,滑块331为矩形块。

参照图1和图3,第一安装组件4和第二安装组件6均包括安装架41,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于安装架41上的顶升板42,以及设置于安装架41上且与顶升板42连接的第三驱动缸43;本实施例中第三驱动缸43为液压缸,为防止顶升板42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朝向一侧倾斜,顶升板42底壁设置有两个导向杆44,安装架41上开设有供导向杆44穿过的导向孔411,导向杆44滑移连接于导向孔411内,顶升板42顶壁设置有安装座45,安装座45 顶壁开设有与进风扩散器82或出风扩散器83匹配的安装槽451。

参照图1和图3,翻转组件5包括底座51,沿垂直于夹持组件3运动方向设置于底座51上的两个支撑座52,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支撑座52上正对的侧壁上的转动块53,分别与转动块53连接的驱动件7,连接于每一转动块53上的第一驱动缸54,以及与第一驱动缸54的活塞杆连接的夹持板55,且两个夹持板55处于两个第一驱动缸54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缸54为液压缸,两个夹持板55正对的侧壁均设置有第一防滑纹551,转动块53 上开设有限位槽531,第一驱动缸54固定连接于限位槽531内壁。

参照图1和图3,每一驱动件7均包括转动连接于支撑座52上的齿轮72,与齿轮72啮合的齿条73,以及设置于支撑座52上且与齿条73连接的第二驱动缸74,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缸74为液压缸,齿轮72与转动块53通过转动连接于支撑座52上的转动轴71连接;每一支撑座52上均沿平行于齿条73运动方向设置有第一导轨75,第一导轨75上滑移连接有第一导向块76,齿条73连接于第一导向块76上。

第一驱动缸54、第二驱动缸74、第三驱动缸43、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32分别与设置于机架21上的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连通。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作业时,将壳体81由输送带1输送至输送带1端部,直至壳体81进入两个导料板11之间,然后夹持组件3将壳体81夹紧,传送组件2将壳体81输送至第一安装组件4处时,传送组件2停止运动,然后第三驱动缸43推动顶升板42向上运动,直至将出风扩散器83顶升至出风扩散器83顶壁与壳体81底壁接触,此时顶升板42在此处停留一段时间以保证出风扩散器83与壳体81连接牢固,然后控制器发出使得第三驱动缸43恢复至原位的信号,第三驱动缸43便带动顶升板42运动至原位。

然后控制器发出使传送组件2继续运动的信号,传送组件2继续带动夹持组件3运动至翻转组件5处,控制器便发出使得传送组件2停止运动的信号,传送组件2停止运动时,第一驱动缸54驱动夹持板55朝向壳体81运动将壳体81夹紧,当两个夹持板55将壳体81 夹紧后,夹持组件3松开壳体81,驱动件7驱动转动块53转动,当转动块53带动夹持板 55转动180°之后夹持组件3将壳体81夹紧。夹持组件3将壳体81夹紧后,控制器发出使得第一驱动缸54恢复原状的信号,然后第一驱动缸54带动夹持板55运动至原位便可将壳体81松开。

夹持板55将壳体81松开后,控制器发出使得传送组件2继续运动的信号,传送组件2驱动夹持组件3运动至第二安装组件6处,第二安装组件6将进风扩散器82与壳体81 连接于一起的过程与出风扩散器83的安装方法相同,此处不做具体阐述。

第二安装组件6将进风扩散器82和壳体81安装好之后,控制器发出使得传送组件2继续运动的信号,传送组件2带动夹持组件3运动至收料箱77处,夹持组件3将壳体81松开后壳体81落至回收槽中即可。

传送组件2驱动夹持组件3运动的过程为:当第一电机24接收到控制器发出运动的信号时,第一电机24带动带轮22转动,带轮22转动时带动皮带23转动,皮带23转动时带动转接块29和承重板28同步运动,承重板28运动时便可带动夹持组件3运动,当第一电机24接收到控制器发出的停止运动的信号时,第一电机24停止转动,承重板28和连接于承重板28上的夹持组件3便可停止运动。

夹持组件3夹取壳体81的运动过程为:当第二电机32接收到控制器发出的信号时,第二电机32开始带动双向螺杆31转动,双向螺杆31转动时,位于双向螺杆31中不同螺纹段上的连接板33便可沿着滑槽282朝向不同的方向运动,当两个连接板33朝向相对的方向运动时,两个夹持块34将壳体81夹紧,当两个连接板33朝向相反方向运动时,两个夹持块34便可将壳体81松开。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9512.8

申请日:2019-01-1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7(西安)

授权编号:CN209714536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B01D46/00

专利分类号:B01D46/00;A62B11/00

范畴分类:23A;

申请人:西安北方惠安防化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西安北方惠安防化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710302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余下镇

发明人:刘素兰;王卫军;冯立;陈俊巧;张媛媛

第一发明人:刘素兰

当前权利人:西安北方惠安防化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人防过滤吸收器的外罩组装装置论文和设计-刘素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