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曹铁平[1](2021)在《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探究》文中认为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和新的会计思想、会计理念的建立,会计制度、会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会计电算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会计行业的发展,其给会计工作带来促进优势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和作用,结合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了其对传统会计构成的影响。
魏琛,林文华[2](2021)在《新文科视域下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文中认为新文科建设旨在从顶层设计方面指导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代表了一种适应时代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既可以用于指导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也可用于指导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重在思辨、厘清新思路,试图基于互动假说从形式和内容2个方面探讨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施行新思路,具体体现为:在形式上,从录播模式到在线直播的转向,从对标时代科技发展到对标科技、重在应用服务的转向;在内容上,应以"立德树人"为顶层设计,对标会计行业新法规精神,对标财会管理的学科前沿,主动更新知识结构,规范会计行为、提高财会服务能力。文章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构建学习型会计人等理念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青,周琳[3](2021)在《“互联网+”时代“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各行各业也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会计行业来说,"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会计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中职会计旨在为社会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来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本文就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析,旨在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王曦[4](2021)在《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软件实操培养策略探索》文中研究指明
李金灵[5](2021)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刘丽丽[6](2021)在《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质量事关我国教育发展大局。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河北省Y校课程“诊改”实践,探究了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问题。首先,基于OBE理论,明确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及目标遵从,确认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形成亦应遵循课程生成逻辑与目标。目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存在升学、就业、证书(证书制度)3重导向。据此,比较《会计基础》和《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标准》要求,发现不同导向下课程内容具有一定差异,需要中职专业教师予以适当增减。其次,调查了河北省Y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实状况,确认中职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依然较弱。主要表现在:课程“诊改”认知仍不够全面,“诊改”实践能力依然不强,课程“诊改”适应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均未达到“较好”的状态。做好专业课程“诊改”工作,推进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教师持续提升课程“诊改”能力水平。再次,立足调查结果,按照国务院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要求,并借鉴域外经验,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和实用性3项原则,设计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框架,具体包括课程“诊改”认知、“诊改”实践、“诊改”适应、“诊改”反馈、“诊改”发展能力等5项一级指标,下设14个二级指标,可用于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实践。最后,基于河北省Y校课程“诊改”实践,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存在的弱项,提出了专业课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发展的行动建议,具体包括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实践功力、凝聚发展合力和寻求外部助力等5个方面,供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建设和发展课程“诊改”能力实践参考,供同类院校专业教师提升课程“诊改”能力借鉴。
孙瑶[7](2021)在《“学生评教”对“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研究 ——基于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提升中职学校质量水平的主要途径,也中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亟需培养一批高质量财经商贸类人才。提升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最具发言权”的理念,调查确认“学生评教”在促进教师“教学改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有关中职学校“学生评教”是否促进了教师“教学改进”的认知却不尽统一,直接影响了“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了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调查分析了河北省L中职学校“学生评教”“教学改进”和“以评促改”的现状。调查发现,L中职学校将“学生评教”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评教方式。由于评教结果未向全校师生公开,导致教师在“教学改进”方面缺乏应有的动力,使得“学生评教”未能发挥对教师“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教学改进”力度不够。本研究调查确定,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以“学生评教”促进教师“教学改进”工作(以评促改)存在3个方面问题。“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程序缺乏“规范性”;问卷缺乏“权威性”;指标缺乏“专业性”;活动缺乏“客观性”。“教学改进”存在问题表现在:改进服务对象模糊;动力尚待加强;循证不够有力;方法尚待明确;时间尚需及时;实践尚需推进。“以评促改”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缺乏“衔接性”“可信性”和“充分性”。本研究提出了3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学校层面,应完善评教指标;规范评教程序;改善评教方式;完善评教问卷。二是教师层面,应提高对“学生评教”的认知;强化“教学改进”自觉行动;运用“评教结果”改进教学弱项;提升“学生评教”结果应用能力;推动教学“以评促改”成为常态。三是学生层面:调动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谢小乐[8](2021)在《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我国教育水平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剧增的生源和多元化的财政收入给高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业务需求。业务流程不统一、数据信息混乱等都是高校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5G互联网到来的当下,急需利用信息技术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本文致力于信息化环境下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通过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的成果和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归纳,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以Q高校为案例研究,通过经验总结、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Q高校的财务管理现状,诊断出Q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内控制度监管难、管理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软件落后等问题,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等理论,提出了建立数据交互平台、内部控制信息化、制定信息化标准、业务流程信息化等建设性对策,为了保证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有效实施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本文将企业中广泛运用的财务数据共享理念应用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理论结合实际,为Q高校设计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此举不仅能够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而且对同类其他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蒲雅倩[9](2021)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文中研究表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下虽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但是也存在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输入式学习下学习效率低、得不到全面发展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在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做中教、做中学”等相关政策的改革倡导下,结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及特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输出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项目特点,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习特点,将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融入了项目教学法来降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难度,从而创新地构建了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DLWS学校的《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研究背景的研究来分析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采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阅读归纳大量相关文献来分析现有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二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来界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和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并以DLWS学校为观察及调查对象来分析《医用化学基础》的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和行动研究所具备的基础,然后基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构建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四是选择DLWS学校为行动研究对象来根据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在每一次教学实践后都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分析和教学反思来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模式。通过行动研究表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多次输出知识的过程中深入内化吸收了知识点,有效提高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并且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胡君[10](2021)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合作学习的思想都蕴含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众多学者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作出了具体的实验研究,形成了成熟的思想体系。通过在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的认知和情意功能,推动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全方面发展。不过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中小学课程比较常见,针对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应用相对较少。但是当前这类实训课的课堂管理陷入困境,亟需寻找一种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又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体能动性的方式来改善现状。鉴于此,本研究尝试把具有历史韵味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帮带”结合起来,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突破口,立足于会计电算化课堂,选取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班采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对照班继续采用传统的课堂管理,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课堂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可以利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改善对课堂环境、课堂纪律和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合作意识和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等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在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本研究针对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进一步探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策略和模式,深入挖掘“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实训课程中的价值,希望能够提供给其他实训课程借鉴和经验,对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课堂管理有所启迪。
二、浅谈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概述 |
1. 会计电算化概念 |
2. 会计电算化作用 |
二、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之间的区别 |
1. 人员结构不同 |
2. 账务处理程序不同 |
3. 会计控制制度不同 |
4. 工作方式存在差别 |
三、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
1. 对传统会计工作方式的影响 |
2. 对传统会计记账规则的影响 |
3. 对传统会计核算的影响 |
4. 对传统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四、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策略 |
1. 优化财务管理软件 |
2. 培养复合型人才 |
五、结语 |
(2)新文科视域下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新文科视域下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 |
(一)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现有对策 |
(二)新文科视域下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 |
(三)基于互动假说的案例阐释与实施路径 |
二、新文科视域下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
(一)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现有对策 |
(二)新文科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思路 |
(三)新文科视域下基于技术融合的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路径 |
四、结语 |
(3)“互联网+”时代“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互联网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有效融合的优势 |
1.1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
1.2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
二、“互联网+”时代财会人才的需求现状 |
2.1用人理念更加理性 |
2.2对财会人才参与企业管理的需求有所提高 |
2.3对财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 |
三、“互联网+”时代“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
3.1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
3.2围绕任务驱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
3.3基于互联网+构建“三结合,四阶段”混合教学模式 |
四、结束语 |
(6)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教学“诊改”研究 |
1.3.2 课程“诊改”研究 |
1.3.3 教师能力发展研究 |
1.3.4 会计电算化专业特点研究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核心概念 |
1.5.1 中职学校 |
1.5.2 课程诊改 |
1.5.3 专业课程教师 |
1.5.4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 |
第二章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目标向度 |
2.1 内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 |
2.1.1 OBE理论及其应用现状 |
2.1.2 OBE视域下的课程生成 |
2.1.3 OBE理论的“诊改”价值 |
2.2 外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三重导向 |
2.2.1 升学导向 |
2.2.2 就业导向 |
2.2.3 证书导向 |
2.3 差异:同门课程之间内容及标准比较 |
2.3.1 《基础会计》与《会计基础》比较 |
2.3.2 《会计基础》与《考试标准》比较 |
2.3.3 比较分析的结果与结论 |
2.4 目标: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向度 |
2.4.1 基于普通教育课程实施能力的分析 |
2.4.2 基于中职课程“诊改”要求的分析 |
2.4.3 基于中职教育三重目标要求的分析 |
第三章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状调查 |
3.1 案例学校及专业 |
3.1.1 案例学校的基本情况 |
3.1.2 会计电算化专业情况 |
3.1.3 课程“诊改”实践情况 |
3.2 调查过程及方法 |
3.2.1 调查过程 |
3.2.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1 访谈对象情况 |
3.3.2 访谈内容编码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框架与能力发展 |
4.1 课程诊改能力框架的设计 |
4.1.1 设计依据 |
4.1.2 设计原则 |
4.1.3 框架内容 |
4.2 课程诊改能力现状分析 |
4.2.1 诊改认知能力 |
4.2.2 诊改实践能力 |
4.2.3 诊改适应能力 |
4.2.4 诊改反馈能力 |
4.2.5 诊改发展能力 |
4.3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发展 |
4.3.1 激发内生动力 |
4.3.2 增强发展活力 |
4.3.3 提升实践功力 |
4.3.4 凝聚发展合力 |
4.3.5 寻求外部助力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
5.1 主要结论 |
5.1.1 确定了中职学校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目标向度 |
5.1.2 调查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状 |
5.1.3 设计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框架 |
5.1.4 提出了中职教师发展课程“诊改”能力的行动建议 |
5.2 存在不足 |
5.3 研究前瞻 |
5.3.1 普及职业教育评价知识 |
5.3.2 创建职业教育改进学科 |
5.3.3 课程“诊改”能力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证书(初级)考试标准》 |
附件2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现状访谈提纲(面向中职任课教师) |
附件3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现状访谈提纲(面向校长、财经部主任、任课教师) |
致谢 |
(7)“学生评教”对“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研究 ——基于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学生评教研究 |
1.3.2 教学改进研究 |
1.3.3 以评促改研究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5.1 中职学校 |
1.5.2 学生评教 |
1.5.3 教学改进 |
第二章 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评教”现状的调查 |
2.1 案例学校概况 |
2.2 调查目的 |
2.3 调查过程 |
2.3.1 调查准备过程 |
2.3.2 调查实施过程 |
2.4 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
2.4.1 基本信息 |
2.4.2 评教态度 |
2.4.3 评教程序 |
2.4.4 评教指标 |
2.4.5 评教结果 |
2.5 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
2.5.1 样本的基本信息 |
2.5.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三章 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改进”现状的调查 |
3.1 调查对象与内容 |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3.1.2 调查内容的设计 |
3.2 调查方法及过程 |
3.2.1 调查方法 |
3.2.2 调查过程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教学改进主体 |
3.3.2 教学改进动力 |
3.3.3 教学改进内容 |
3.3.4 教学改进方法 |
第四章 “以评促改”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框架 |
4.2 “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2.1 实施程序缺乏“规范性” |
4.2.2 评教问卷缺乏“权威性” |
4.2.3 指标设计缺乏“专业性” |
4.2.4 评教活动缺乏“客观性” |
4.3 “教学改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3.1 改进服务对象模糊 |
4.3.2 改进动力尚待加强 |
4.3.3 改进循证不够有力 |
4.3.4 改进方法尚待明确 |
4.3.5 改进时间尚需及时 |
4.3.6 改进实践尚需推进 |
4.4 “以评促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4.1 以评促改缺乏“衔接性” |
4.4.2 以评促改缺乏“可信性” |
4.4.3 以评促改缺乏“充分性” |
第五章 提升“以评促改”作用的措施建议 |
5.1 学校层面 |
5.1.1 完善“学生评教”指标 |
5.1.2 规范“学生评教”程序 |
5.1.3 改善“学生评教”方式 |
5.1.4 完善“学生评教”问卷 |
5.2 教师层面 |
5.2.1 提高教师对“学生评教”的认知 |
5.2.2 强化教师“教学改进”自觉行动 |
5.2.3 运用“评教结果”改进教学弱项 |
5.2.4 提升“学生评教”结果应用能力 |
5.2.5 推动教学“以评促改”成为常态 |
5.3 学生层面 |
5.3.1 调动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 |
5.3.2 提高学生参与评教的主动性 |
5.3.3 培育学生参与评教的责任感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
6.1 研究结论 |
6.1.1 调查了中职学校“学生评教”的现状 |
6.1.2 分析了中职学校“教学改进”的现状 |
6.1.3 解析了“以评促改”存在问题及成因 |
6.1.4 提出了“以评促改”作用的措施建议 |
6.2 研究前瞻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职学生对评教认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中职学校评教体系访谈提纲(面向教师) |
附录3:中职学校评教体系访谈提纲(面向教务处负责人) |
附录4:中职学校教师教学改进访谈提纲 |
致谢 |
(8)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务管理信息化概念 |
2.1.2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概念 |
2.1.3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概述 |
2.1.4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内部控制理论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章 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Q高校基本情况分析 |
3.1.1 学校概况 |
3.1.2 组织架构分析 |
3.1.3 信息化资金来源与投入现状 |
3.2 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 |
3.2.1 财务管理信息传递现状 |
3.2.2 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 |
3.3 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调查的设计发放 |
3.3.2 调查结果的初步统计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3.4 Q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信息化建设落后 |
3.4.2 内部控制监管难 |
3.4.3 业务办理效率低 |
3.4.4 管理机制不完善 |
3.4.5 管理人员不专业 |
第4章 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
4.1 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意义 |
4.1.1 提高师生服务体验 |
4.1.2 实现财务信息共享 |
4.1.3 实现业务流程信息化 |
4.1.4 全面融合管控 |
4.2 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原则 |
4.2.1 符合新形势下的改革需求 |
4.2.2 结合实际业务和自身特点 |
4.2.3 采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 |
4.2.4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升级改造 |
4.3 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
4.3.1 建立数据交互平台 |
4.3.2 制定信息化标准 |
4.3.3 组织机构融合管控 |
4.3.4 业务流程信息化 |
4.3.5 实现终端查询信息化 |
第5章 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
5.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
5.2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
5.3 建立评估考核体系 |
5.4 维护数据交互平台 |
5.5 引进人才培育队伍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与展望 |
附录1 问卷调查样表 |
附录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政策鼓励中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
二、目前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亟待课堂教学改革 |
三、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对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进展 |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二、项目教学法 |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分析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地位与目标 |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内容 |
三、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项目的选择 |
第二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师教学现状 |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学习现状 |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基础分析 |
一、研究者具备实施条件 |
二、行动研究对象具有实施基础 |
第四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前期分析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评价 |
第四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
第一节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资源制作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资源制作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效果 |
一、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 |
二、构建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三、教学实践效果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学生问卷 |
附录 B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
附录 D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
附录 E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F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学生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
二、历史发展潮流的推动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
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的研究 |
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与会计电算化结合的研究 |
四、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与“传帮带”结合的研究 |
五、简要评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基础 |
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二、已具备的研究基础 |
第二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中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实验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动机理论 |
四、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 |
二、 “传帮带”概念的界定 |
三、课堂管理概念的界定 |
第三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实施 |
第一节 实验目的、对象与内容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内容 |
第二节 实验实施过程 |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
二、第二阶段:开发阶段 |
三、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一、学生上机实操成绩分析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三、访谈调查分析 |
第四节 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五节 实验结论 |
第四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教师管理能力不足 |
一、划分学习小组缺乏科学性 |
二、进行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 |
三、推行合作课堂缺乏技巧性 |
四、实施课堂管理缺乏热情度 |
第二节 学生学习态度不佳 |
一、积极性不高,缺乏合作意识 |
二、参与度不够,缺乏主动精神 |
三、责任感不强,缺乏自律能力 |
第三节 学校管理重视不够 |
一、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管理 |
二、对“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 |
第五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改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保持教学热情 |
第二节 增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合理调控课堂 |
一、课堂环境管理方面 |
二、课堂纪律管理方面 |
三、课堂人际关系管理方面 |
第三节 建立良好的激励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当前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
附录 B:当前课堂管理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
附录 C:当前课堂管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影响 |
附录 D:当前课堂管理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
附录 E:实验班学生前测访谈内容提纲 |
附录 F:实验班学生后测访谈内容提纲 |
附录 G: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探究[J]. 曹铁平. 全国流通经济, 2021(33)
- [2]新文科视域下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思路[J]. 魏琛,林文华. 武夷学院学报, 2021(11)
- [3]“互联网+”时代“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吕青,周琳. 中国新通信, 2021(20)
- [4]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软件实操培养策略探索[D]. 王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李金灵.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6]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D]. 刘丽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7]“学生评教”对“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研究 ——基于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调查[D]. 孙瑶.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8]Q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 谢小乐.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D]. 蒲雅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D]. 胡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