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眼显示设备论文和设计-不公告发明人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近眼显示设备,本实用新型中的近眼显示设备中包含互为独立结构的镜框及镜架,所述镜框左右两侧向后延伸形成侧翼结构,所述侧翼结构中容置光学模组,所述镜框对应于左右眼的位置分别设有镜片,所述镜片接收所述光学模组出射的图像光束用于显示叠加于外部环境的虚拟图像,所述镜框与镜架的横梁转动连接,所述镜框按照平行于横梁的轴向在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以用于当所述近眼显示设备被佩戴时,调节镜片与用户视线的角度,从而更适于用户佩戴观看。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容置有光学模组的镜框以及具有佩戴功能的镜架,所述镜框及所述镜架互为独立结构;所述镜框左右两侧向后延伸形成侧翼结构,所述侧翼结构中容置光学模组,所述镜框对应于左右眼的位置分别设有镜片,所述镜片接收所述光学模组出射的图像光束用于显示叠加于外部环境的虚拟图像;所述镜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镜腿及连接两个所述镜腿的横梁;所述镜框与镜架的横梁转动连接,所述镜框按照平行于横梁的轴向在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以用于当所述近眼显示设备被佩戴时,调节镜片与用户视线的角度。

设计方案

1.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容置有光学模组的镜框以及具有佩戴功能的镜架,所述镜框及所述镜架互为独立结构;

所述镜框左右两侧向后延伸形成侧翼结构,所述侧翼结构中容置光学模组,所述镜框对应于左右眼的位置分别设有镜片,所述镜片接收所述光学模组出射的图像光束用于显示叠加于外部环境的虚拟图像;

所述镜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镜腿及连接两个所述镜腿的横梁;

所述镜框与镜架的横梁转动连接,所述镜框按照平行于横梁的轴向在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以用于当所述近眼显示设备被佩戴时,调节镜片与用户视线的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上沿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镜架横梁中间位置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含两端设有连接槽的连杆,所述第二连接部包含与所述连接槽配合的转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两侧端面分别开设连接槽,或,

所述连杆沿其轴向为中空结构,在两侧端面形成连接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镜腿对称且以设定弧度呈抱箍状,以便在佩戴时贴合用户头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腿远离横梁的尾段设有容置腔体,用于容置电池、处理器中至少一种部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腿远离横梁的末端设有收紧部件。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架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镜框的第二连接部之间电性连接,以向镜框中的光学模组供电和\/或传输显示所需的图像数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架及镜框内布设有导线或印刷电路,用于传输电流和\/或图像数据。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至少包括:光源、光纤扫描器、处理器、传输光纤、光源调制电路及扫描驱动电路;

所述镜片包括波导片,从所述光学模组出射的图像光束输入至波导片并在波导片中传输,波导片中传输的图像光束通过波导片的输出区域输出,进入至人眼形成与叠加于外部环境的虚拟图像。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扫描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近眼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显示,是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信息实时叠加至同一个画面或空间的新兴显示技术。使用者佩戴上相应的近眼显示设备后,人眼可实时接收自然环境光线以及叠加于自然环境中的虚拟图像,实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通常而言,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通过诸如AR眼镜等近眼显示设备实现AR显示。

对于目前市面上推出的部分诸如AR眼镜的近眼显示设备而言,在头部后侧的位置通常设有锁紧结构,一方面是为了将近眼显示设备箍紧于用户的头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用户将近眼显示设备调整在较佳的观看角度。用户将近眼显示设备调整至较佳观看角度,通常需要通过锁紧结构配合耳廓及鼻梁支撑点整体调整近眼显示设备的佩戴角度,但可能导致锁紧结构的佩戴位置造成用户不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眼显示设备,用以适于用户佩戴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包括:内部容置有光学模组的镜框以及具有佩戴功能的镜架,所述镜框及所述镜架互为独立结构;

所述镜框左右两侧向后延伸形成侧翼结构,所述侧翼结构中容置光学模组,所述镜框对应于左右眼的位置分别设有镜片,所述镜片接收所述光学模组出射的图像光束用于显示叠加于外部环境的虚拟图像;

所述镜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镜腿及连接两个所述镜腿的横梁;

所述镜框与镜架的横梁转动连接,所述镜框按照平行于横梁的轴向在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以用于当所述近眼显示设备被佩戴时,调节镜片与用户视线的角度。

可选地,所述镜框上沿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镜架横梁中间位置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含两端设有连接槽的连杆,所述第二连接部包含与所述连接槽配合的转动件。

可选地,所述连杆两侧端面分别开设连接槽,或,

所述连杆沿其轴向为中空结构,在两侧端面形成连接孔。

可选地,两个所述镜腿对称且以设定弧度呈抱箍状,以便在佩戴时贴合用户头部。

可选地,所述镜腿远离横梁的尾段设有容置腔体,用于容置电池、处理器中至少一种部件。

可选地,所述镜腿远离横梁的末端设有收紧部件。

可选地,所述镜架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镜框的第二连接部之间电性连接,以向镜框中的光学模组供电和\/或传输显示所需的图像数据。

可选地,所述镜架及镜框内布设有导线或印刷电路,用于传输电流和\/或图像数据。

可选地,所述光学模组至少包括:光源、光纤扫描器、处理器、传输光纤、光源调制电路及扫描驱动电路;

所述镜片包括波导片,从所述光学模组出射的图像光束输入至波导片并在波导片中传输,波导片中传输的图像光束通过波导片的输出区域输出,进入至人眼形成与叠加于外部环境的虚拟图像。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光纤扫描器自身具备小型化的特点,且使用光纤扫描器并不需要复杂的光路设计,故可将包含有光纤扫描器的光学模组容置于镜框的侧翼结构53中,一方面,此种方式有利于减小近眼显示设备的整体体积;另一方面,与一些将光源设置于镜腿的方案相比,对于使用光纤扫描器的光学模组而言,从光源输出的光线将通过传输光纤输入至光纤扫描器,若光源设置于镜腿中,则需要布设较长的传输光纤,且传输光纤将从镜架布设至镜框中的光学模组上,光纤越长其损坏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按照此方式,如果镜框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则极有可能对光纤造成损坏。

因此,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前述内容可知,对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近眼显示设备而言,采用包含光纤扫描器的光学模组使得光学模组整体更加小型紧凑,可容置于镜框的侧翼结构中,同时配合镜框中的镜片,构成了可进行虚拟图像显示的光学系统。也就是说,镜框中包含了进行光学显示所必备的光学系统,使得镜框整体可相对于镜架成为独立结构。基于此,在镜框的上沿和镜架的横梁上均设有连接结构,使得镜框和镜架作为相互独立的结构可转动连接,具体的转动连接方式可采用阻尼转动,使得镜框能够以与镜架的连接部为转动中心进行轴向平行于镜架横梁的阻尼转动,并可在转动范围内的任意角度悬停,故当用户佩戴后,能够通过调节镜框的角度获得较佳观看角度,而无需调整镜架的佩戴角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说明性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扫描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模组配合波导所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及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近眼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及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近眼显示设备中的镜框处于不同角度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中,近眼显示设备具体可为AR眼镜,也即,在近眼设备中需要设置光学模组,以便生成相应的虚拟图像。同时考虑到实现近眼显示设备的轻量化、小体积,对光学模组的要求较高,故本实用新型的近眼显示设备中采用包含光纤扫描器的光学模组实现虚拟图像的显示,为便于理解,首先对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到的光学模组进行阐述。

说明性光学模组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说明性的光学模组,其中主要包括:

处理器100、激光器组110、光纤扫描器120、传输光纤130、光源调制电路140、扫描驱动电路150及合束单元160。

处理器100可以为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者其它具有控制功能、图像处理功能的芯片或电路,这里并不进行具体限定。

工作时,处理器100可根据待显示的图像数据控制光源调制电路140对激光器组110进行调制,激光器组110中包含多个单色激光器,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束。从图1中可见,激光器组中具体可采用红(Red,R)、绿(Green,G)、蓝(Blue,B)三色激光器。激光器组110中各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由合束单元160合束为一束激光并耦入至传输光纤130中。

处理器100控制扫描驱动电路150驱动光纤扫描器120进行扫动,从而将传输光纤130中传输的光束扫描输出。

从传输光纤130输出端出射的光束作用于介质表面上某一像素点位置,并在该像素点位置上形成光斑,便实现了对该像素点位置的扫描。在光纤扫描器120带动下,传输光纤130输出端按照一定扫描轨迹扫动,从而使得光束移动至对应的像素点位置进行扫描。实际扫描过程中,传输光纤130输出的光束将在每个像素点位置形成具有相应图像信息(如:颜色、灰度或亮度)的光斑。在一帧的时间里,光束以足够高的速度遍历每一像素点位置,由于人眼观察事物存在“视觉残留”的特点,故人眼便无法察觉光束在每一像素点位置上的移动,而是看见一帧完整的图像。

继续参考图2,为光纤扫描器120的具体结构,其中包括:致动部121、光纤悬臂122、透镜123、扫描器封装壳124以及固定件125。致动部121通过固定件125固定于扫描器封装壳124中,传输光纤130在致动部121的自由端延伸形成光纤悬臂122,工作时,致动部121在扫描驱动信号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Y方向)及第二方向(X方向)振动,受致动部121带动,光纤悬臂122出射端输出的光束便可按预定轨迹在介质表面上扫描。需要说明的是,传输光纤130从A端接入致动部121,其中的光束可传输至B端的光纤悬臂122,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传输光纤130贯穿致动部121,并在致动部121的自由端延伸形成光纤悬臂122;或者,传输光纤130从A端接入致动部121,并在致动部121内部与B端的光纤悬臂122的精密对接,从而可将光束输出至光纤悬臂122中,也就是说,传输光纤130和光纤悬臂122并不是一体的。

前述图1及图2所对应的内容示出了光学模组的基本结构,对于近眼显示设备,特别是AR眼镜而言,除了前述的光学模组之外,还需要相应的波导配合构成完整的光学系统,以实现虚拟图像与真实世界环境光线的叠加显示。

进一步可参考图3,光学模组所出射的光束输入至波导后,可在波导中传输并输出至人眼。其中,图3中的光学模组包括:扫描器组300、第一激光器311、第二激光器312以及传输光纤330。扫描器组300中包含至少一个光纤扫描器,图3所示实施例的扫描器组300中,包含两个光纤扫描器,即,第一光纤扫描器301及第二光纤扫描器302,但这并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波导可采用波导片,图3所示实施例中由波导片41和波导片42构成堆叠型波导,第一光纤扫描器301输出的光束经过波导片41上的输入区域411进入波导片41,相应地,第二光纤扫描器302输出的光束经过波导片42上的输入区域422进入波导片42。这里的输入区域411及422可认为是光栅或光学结构,使得光束在此处发生转折,在波导片中传输。

作为AR眼镜时,波导片41和波导片42所构成的堆叠型波导可构成镜片,故各波导片均可采用透明材料,以便于自然光从波导片中透过。当然,图3中所示出的内容仅是AR眼镜其中一侧的光学系统,容易理解,若仅实现单眼显示,则在一侧设置上述光学系统即可;而若要实现双眼显示,则AR眼镜的左右两侧可对称设置光学系统,这里便不过多赘述。

应理解,前述内容示出了应用于近眼显示设备中的光学模组、光学系统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另外,为了便于后续实施例中的描述,前述内容中所示出的方向坐标系可沿用至后续实施例中,这里并不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轻量化、小体积需求的推动下,AR眼镜等近眼显示设备的外形逐渐向普通眼镜的形态演变,其佩戴方式也越来越贴近普通眼镜的佩戴方式,即,以人的上耳廓和鼻梁受力支撑近眼显示设备,镜腿末端的箍紧结构可逐渐减小,在理想情况下,甚至可以取消箍紧结构。但AR眼镜近眼显示设备不同于普通眼镜,用户佩戴普通眼镜时,仅需通过普通眼镜的镜片观察外部环境,而用户佩戴AR眼镜等近眼显示设备后,人眼除了接收外部环境光线之外,还要接收近眼显示设备发出的虚拟图像光线,虚拟图像光线若要在人眼清晰成像,则需要考虑近眼显示设备的出瞳、视场等因素,换言之,当用户在佩戴上近眼显示设备后,对佩戴角度的要求远高于普通眼镜,经过对佩戴角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达到较佳观看效果。

然而,用户在佩戴上AR眼镜等近眼显示设备后,上耳廓和鼻梁两处支撑点对佩戴角度的调节作用较小,用户不得不依赖相应的箍紧部件通过箍紧头部的方式调节近眼显示设备的显示角度,这便可能造成用户不适,特别是随着佩戴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不适感极有可能增加。

为此,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其镜框角度可依据不同使用者自身因素进行调整,将镜片保持在人眼视线的较佳角度范围内。

近眼显示设备

参考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中的近眼显示设备至少包括:内部包含光学模组的镜框50及具有佩戴功能的镜架60,且镜框50和镜架60并不是一体式结构,而是相互独立的。镜框50与镜架60可转动连接,使得镜框50能够以连接处为转动中心调节与镜架60之间的角度。

具体地,镜框50对应左右眼可视区域的位置分别设有镜片51,镜框50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具有容置空间的侧翼结构53,侧翼结构53中容置有光学模组,该光学模组用于产生图像光束并输入至镜片51中。侧翼结构既可以采用图5中所示的带有弧度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侧翼结构呈向后延伸的方形等,这里并不进行具体限制。一般性地,为实现双眼显示,在两侧的侧翼结构53中均容置有光学模组,当然,在某些只需单眼显示的场景中,则可仅在一侧的侧翼结构53中容置光学模组。实际应用中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这里并不进行限制。

镜片51具体可采用透明材料的波导片,换言之,光学模组出射的图像光束进入波导片后在波导片中进行扩展传输,并从波导片上对应于人眼的区域出射进入人眼,同时,外部环境光也可透过波导片进入人眼,从而使用户观看到叠加于现实环境中的虚拟图像。

镜框50上还设有多个摄像头(并未在图4或图5中示出),在用于固定左右两个镜片51的固定框周围,可设置一定数量的摄像头,并且,在用于连接左右两个镜片51固定框的连接梁下方,也可设置摄像头,应理解,设置的摄像头不应影响用户通过镜片51观看周围环境以及叠加与周围环境上的虚拟图像。在本实施例中,部分摄像头用于拍摄实际环境得到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可反馈至相应的处理器,以便于处理器完成虚拟图像的叠加处理;另一部分摄像头可用于进行眼动追踪。具体涉及的处理过程不在此过多赘述。

镜框50上沿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连接部520,也即,在如图4及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20,设于连接左右两个镜片51固定框的连接梁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20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或多个,按照数量对称的方式分别设于左右两个镜片51的固定框的上沿,容易理解,此时镜架60的横梁上也设置相配合的连接结构,当然,这里便不再过多赘述。

在图4及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20具体可为两侧端面分别开设连接槽的连杆,连接槽的形状可以诸如是方形、多边形、圆形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杆可沿其自身轴向贯通,从而在连杆两侧端面上形成连接孔。

镜架60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镜腿61、连接两个镜腿61的横梁62以及设于所述横梁62上的鼻托63。两个镜腿61以设定弧度形成抱箍状,以便在佩戴时贴合用户的头部。当然,镜腿61整体的弧度可以采用固定值,也可以不采用固定值,具体将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定。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可能方式,镜腿61远离横梁62的尾段设有容置腔体611,用于容置电池、处理器等元件,上述元件可向镜框50中的光学模组提供电能、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等。从图4及图5中可见,两个镜腿61远离横梁62的末端还设有收紧部件612,用于调节镜腿61的箍紧力度,当然,该收紧部件612可以采用弹性部件(如:弹簧),也可以采用包含可调式紧固条或紧固带的收紧器等,当然,采用何种结构将视实际应用需要而定,这里并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镜架60的横梁62上设有用于与镜框50上第一连接部520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部620。在图4及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620设于横梁62的中间位置并向外延伸,与镜框50上的第一连接部520配合连接,使得镜框50能够以连接处为轴转动。具体地,第二连接部620包含两个转动件621,以分别固定于第二连接部520两侧端面开设的连接槽或连接孔中,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转动件621可为阻尼转轴,当与第一转动部520连接后,转动件621与第一连接部520之间可实现阻尼转动,换言之,镜架60和镜框50通过转动件621实现转动,并且由于阻尼转轴的阻力,可平衡镜框50的重量,从而实现任意角度的悬停。转动件621可通过诸如铆接等连接方式固定于第二连接部620上(图5中示出了两个转动件621旁边的成对螺母),这里对于固定连接方式并不具体限定。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上述阻尼转轴之外,还可以采用诸如旋转阻尼器等实现阻尼转动。并且,可在连接部上设置限位机构,使得镜框50只能够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这里具体将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定,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制。

从图4和图5中可见,横梁62并不是平直的,而是以对称的方式按照设定的曲率弯曲,使得左右两个镜片61的固定框与横梁62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从而保证了当镜框50进行转动时,镜框50的上沿不会与横梁62发生抵触或摩擦。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横梁62也可以是平直的,前提是横梁62上的第二连接部620向外延伸足够长的距离,从而保证当镜框50转动时,其上沿不与横梁62发生接触。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正如前述,镜框50和镜架60之间的连接部可能位于左右两个镜片61的固定框的上沿,对于此种方式来说,横梁62呈平直状或呈非平直状均可。当然,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将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定。

在申请的实施例中,镜腿61和横梁62内部可设有线槽(或是相应的布线通道),以便布设导线和\/或印刷电路等,同样,这里并不进行具体限制。

参考图6a及6b,为近眼显示设备的侧视图,可见,镜框50可以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也就是说,当用户佩戴近眼显示设备后,便可通过转动镜框50实现对观看角度的调整。

当然,前述内容中示出了连接部可能采用的具体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连接部还可能采用一维接头、齿轮连接、关节轴承等多种具有转动功能的连接结构,故前述实施例中连接部的具体结构并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其它实施例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镜框10和镜架20是可拆卸的,此实施例的一种可能应用场景为:近眼显示设备配置具有不同屈光度的多组镜片(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光学系统不受影响,镜片不可拆卸,故所谓多组镜片分别对应多组镜框),以适用于不同近视程度的用户。此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应用场景为:近眼显示设备配置多组镜框,各组镜框的颜色、图案、材质或外形各不相同,用户可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的镜框。

当然,上述示例仅是可能的应用方式,并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针对前述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光纤扫描器自身具备小型化的特点,且使用光纤扫描器并不需要复杂的光路设计,故可将包含有光纤扫描器的光学模组容置于镜框的侧翼结构53中,一方面,此种方式有利于减小近眼显示设备的整体体积;另一方面,与一些将光源设置于镜腿的方案相比,对于使用光纤扫描器的光学模组而言,从光源输出的光线将通过传输光纤输入至光纤扫描器,若光源设置于镜腿中,则需要布设较长的传输光纤,且传输光纤将从镜架布设至镜框中的光学模组上,光纤越长其损坏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按照此方式,如果镜框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则极有可能对光纤造成损坏。

因此,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前述内容可知,对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近眼显示设备而言,采用包含光纤扫描器的光学模组使得光学模组整体更加小型紧凑,可容置于镜框的侧翼结构中,同时配合镜框中的镜片,构成了可进行虚拟图像显示的光学系统。也就是说,镜框中包含了进行光学显示所必备的光学系统,使得镜框整体可相对于镜架成为独立结构。基于此,在镜框的上沿和镜架的横梁上均设有连接结构,使得镜框和镜架作为相互独立的结构可转动连接,从而当用户进行佩戴后,便可通过调节镜框的角度获得较佳观看角度,而无需调整镜架的佩戴角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设备和介质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至此,已经对本主题的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可以是有利的。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表述“第一”、“第二”、“所述第一”或“所述第二”可修饰各种部件而与顺序和\/或重要性无关,但是这些表述不限制相应部件。以上表述仅配置为将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分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表示不同的用户设备,虽然两者均是用户设备。例如,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的前提下,第一元件可称作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可称作第一元件。

当一个元件(例如,第一元件)称为与另一元件(例如,第二元件)“(可操作地或可通信地)联接”或“(可操作地或可通信地)联接至”另一元件(例如,第二元件)或“连接至”另一元件(例如,第二元件)时,应理解为该一个元件直接连接至该另一元件或者该一个元件经由又一个元件(例如,第三元件)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相反,可理解,当元件(例如,第一元件)称为“直接连接”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第二元件)时,则没有元件(例如,第三元件)插入在这两者之间。

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设计图

一种近眼显示设备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813473.1

申请日:2019-05-3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842240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G02B27/01

专利分类号:G02B27/01;G02C5/00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世纪城路1129号天府软件园A区8栋1层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第一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当前权利人: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近眼显示设备论文和设计-不公告发明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