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母婴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妊娠,替诺福韦,母婴传播
母婴安全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英,沈利娟[1](2019)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治疗血清HBV高载量孕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阻断HBV高载量孕妇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诊治的HBV高载量孕妇83例,其中56例在妊娠28周接受替诺福韦口服抗病毒药物至分娩结束,另2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在婴儿出生12个月时检测血清HBV DNA、HBeAg和HBsAg水平,判断感染阻断情况。结果在分娩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妇女血清HBV DNA水平为(3.9±0.7) lg IU/ml,显着低于未抗病毒组[(7.6±0.5)lg IU/ml,P<0.05],血清HBsAg水平为(674.3±301.9) IU/ml,显着低于未抗病毒组[(1104.1±401.2) IU/ml,P<0.05],血清HBeAg水平为(2059.8±996.4) s/co,显着低于对照组[(3479.4±1287.6) s/co,P<0.05];抗病毒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为100.0%,显着高于未抗病毒组的81.5%(P<0.05);抗病毒孕妇均未出现因药物治疗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HBV高载量孕妇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好,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尹秀丽[2](2019)在《妊娠中晚期使用替诺福韦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于妊娠中晚期接受替诺福韦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应用方法、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100例HBV高载量孕妇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孕妇不接受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孕妇在妊娠24~28周时接受替诺福韦口服治疗直到分娩,两组新生儿出生之后全部接受标准免疫预防。比较两组孕妇孕24~28周和分娩之前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新生儿出生7个月后的HBV-DNA阳性情况;新生儿出生时的生长发育情况;研究组孕妇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孕妇孕24~28周的HBV-DNA水平为(7.48±1.32)×106 IU/ml,分娩之前的HBV-DNA水平为(3.14±0.72)×106 IU/ml;对照组孕妇孕24~28周的HBV-DNA水平为(7.46±1.34)×106 IU/ml,分娩之前的HBV-DNA水平为(7.44±1.38)×106 IU/ml。两组孕妇孕24~28周的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分娩之前的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分娩新生儿7个月后查HBV-DNA阳性率为0(0/50),对照组孕妇分娩新生儿7个月后查HBV-DNA阳性率为10.0%(5/50)。研究组孕妇分娩新生儿7个月后查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孕妇分娩新生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身长为(50.2±1.3)cm,头围为(33.8±1.9)cm,体质量为(3470±391)g,Apgar评分为(9.88±1.39)分;对照组新生儿身长为(50.0±1.1)cm,头围为(33.7±1.6)cm,体质量为(3472±322)g, Apgar评分为(9.82±1.31)分。研究组新生儿的身长、头围、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接受药物治疗后产生轻微头晕2例,轻度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结论临床中对于妊娠中晚期孕妇采用替诺福韦口服抗HBV治疗,能够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治疗安全性理想,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6期)
周玉闻[3](2019)在《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析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60例母婴同室产妇,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分为实验组(80例,应用反馈式健康宣教方法)和对照组(80例,应用基础护理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母婴同室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产妇自护评分、婴儿护理评分)。结果实验组产妇自护评分、婴儿护理评分等健康教育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8期)
毕小宝,张永福,李煜,陈金海,谭永红[4](2019)在《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母婴安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阻滞行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产妇产程、产前发热率、胎心变异率的影响。方法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628例,随机分为2组:腰-硬联合自控镇痛组(S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E组)。另设未行镇痛168例为对照组(D组)。S组:L3-4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舒芬太尼4 μg,硬膜外置管持续泵注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2 μg/mL。D组:L2-3椎间隙穿刺置管,分次注入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 μg/mL 5 mL试验剂量及10 mL首剂量,随后持续泵注上述药物。观察各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各产程时间以及产前发热率、胎心变异率、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瘙痒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S组、E组VAS评分均≤3分,镇痛起效时间S组显着快于E组(P<0.05);与D组相比,S组、E组第一产程时间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第叁产程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组相比,S组、E组产前发热率、胎心变异率以及瘙痒发生率显着增加(P<0.05),且S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E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相比,患者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对于初产妇均为行之有效的镇痛方式,腰-硬联合阻滞相比硬膜外阻滞,镇痛起效迅速,但产妇发热率、胎心变异率及瘙痒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与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张国虎[5](2019)在《抗病毒治疗对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孕妇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及其安全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孕妇中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6例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结果、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变化,统计母婴传播率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为(42.61±5.71)×10~5copies/ml,治疗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为(0.68±0.12)×10~5 copies/ml;治疗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50, P=0.000<0.05)。治疗前ALT、AST、TBIL和DBIL水平分别为(306.85±38.96)U/L、(212.83±29.74)U/L、(63.71±8.75)μmol/L、(28.96±4.77)μmol/L,治疗后ALT、AST、TBIL和DBIL水平分别为(77.02±10.13)U/L、(61.22±9.07)U/L、(24.26±5.08)μmol/L、(6.59±1.52)μmol/L;治疗后ALT、AST、TBIL和D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孕妇均顺利分娩,对新生儿进行检测发现有2例感染HBV, HBV母婴传播率为5.56%(2/36);治疗期间均无肾功能损伤,无消化道不适表现,新生儿未发现畸形。结论对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孕妇采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病毒载量,改善肝功能,阻断HBV母婴传播,并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7期)
王彦会,孙丽,黄显娇,李薇,赵文静[6](2019)在《妊娠晚期服用替诺福韦酯阻断HBV 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口服替诺福韦(tenofovir,TDF)对HBV DNA高载量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于吉林省肝胆病医院母婴阻断门诊检查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0例HBV DNA高载量(HBV DNA> 1.0×106 IU/ml)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案分为治疗组(128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孕妇在孕28周口服TDF直至产后4周,对照组孕妇在妊娠期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均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比较两组孕妇在分娩时和分娩后12周血清HBV DNA载量。评估两组新生儿在28周龄时血清HBsAg、HBe Ag及HBV DNA阳性率,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胎龄、身长、头围、体质量和Apgar评分。结果治疗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为(4.79±0.89)IU/ml,显着低于对照组[(7.60±0.73)IU/ml]和治疗前[(7.87±0.51) IU/ml](P <0.05)。新生儿28周龄时,治疗组HBV感染率为0.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5.6%(χ2=7.256,P=0.007)。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胎龄、身长、头围、体质量和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孕妇早产率、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和分娩时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服用替诺福韦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且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2期)
魏影[7](2019)在《产后访视对母婴保健的安全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产后访视对母婴保健的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并分娩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回院方式的措施,对照组实施电话访视的措施,观察两组访视措施的对母婴保健产生的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出院产妇实施不同的访视措施,观察组产妇以及患儿出院后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13.3%、10.0%较对照组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30. 0%、25. 0%显着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产褥期产妇实施回院访视的措施,有助于提升母婴保健效果,对于促进产妇恢复以及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凤娥[8](2019)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78例。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将其分成观察组(HBIG+乙肝疫苗)与对照组(乙肝疫苗),各39例。比较两组母婴传播指标、新生儿出生时的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阻断传播失败率、宫内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性别、身长、体重、头围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应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加强新生儿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型肝炎传播,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15期)
高庆伟[9](2019)在《HBeAg阳性感染孕妇抗病毒短期干预的临床安全性及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孕妇孕中期给予核苷类药物替比夫定(LDT)短期干预后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到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就医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孕妇,剔除脱落者,在获取知情同意后,共54例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孕妇纳入观(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5-16)
那妍,娄宪芝,张晓旭,姜镔[10](2019)在《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策略中替比夫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给予孕28周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口服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更优化的乙肝母婴阻断策略。方法选择70例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分别在中孕晚期接受口服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联合新生儿出生后主、被动免疫的母婴阻断策略(实验组,n=50)或仅进行新生儿主、被动免疫的母婴阻断策略(对照组,n=20),比较2组孕妇孕32周和分娩前乙肝病毒DNA (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e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凝血酶原时间(PT)、宫高、腹围、胎心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比较2组胎儿出生时Apgar评分以及出生后7个月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2组孕妇在孕32周及分娩前HBV-DN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婴儿母婴阻断失败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孕妇在孕32周和分娩前ALT、Crea、CK-MB、P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孕妇在孕32周和分娩前腹围、宫高、胎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孕28周时对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进行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乙肝母婴阻断失败率,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更优化的母婴阻断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母婴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于妊娠中晚期接受替诺福韦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应用方法、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100例HBV高载量孕妇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孕妇不接受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孕妇在妊娠24~28周时接受替诺福韦口服治疗直到分娩,两组新生儿出生之后全部接受标准免疫预防。比较两组孕妇孕24~28周和分娩之前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新生儿出生7个月后的HBV-DNA阳性情况;新生儿出生时的生长发育情况;研究组孕妇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孕妇孕24~28周的HBV-DNA水平为(7.48±1.32)×106 IU/ml,分娩之前的HBV-DNA水平为(3.14±0.72)×106 IU/ml;对照组孕妇孕24~28周的HBV-DNA水平为(7.46±1.34)×106 IU/ml,分娩之前的HBV-DNA水平为(7.44±1.38)×106 IU/ml。两组孕妇孕24~28周的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分娩之前的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分娩新生儿7个月后查HBV-DNA阳性率为0(0/50),对照组孕妇分娩新生儿7个月后查HBV-DNA阳性率为10.0%(5/50)。研究组孕妇分娩新生儿7个月后查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孕妇分娩新生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身长为(50.2±1.3)cm,头围为(33.8±1.9)cm,体质量为(3470±391)g,Apgar评分为(9.88±1.39)分;对照组新生儿身长为(50.0±1.1)cm,头围为(33.7±1.6)cm,体质量为(3472±322)g, Apgar评分为(9.82±1.31)分。研究组新生儿的身长、头围、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接受药物治疗后产生轻微头晕2例,轻度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结论临床中对于妊娠中晚期孕妇采用替诺福韦口服抗HBV治疗,能够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治疗安全性理想,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母婴安全性论文参考文献
[1].马丽英,沈利娟.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治疗血清HBV高载量孕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2].尹秀丽.妊娠中晚期使用替诺福韦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3].周玉闻.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4].毕小宝,张永福,李煜,陈金海,谭永红.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母婴安全性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9
[5].张国虎.抗病毒治疗对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孕妇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及其安全性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9
[6].王彦会,孙丽,黄显娇,李薇,赵文静.妊娠晚期服用替诺福韦酯阻断HBV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9
[7].魏影.产后访视对母婴保健的安全性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8].李凤娥.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9
[9].高庆伟.HBeAg阳性感染孕妇抗病毒短期干预的临床安全性及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分析[C].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2019
[10].那妍,娄宪芝,张晓旭,姜镔.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策略中替比夫定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