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情机制论文-卢雪艳

社会舆情机制论文-卢雪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舆情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四个转化

社会舆情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卢雪艳[1](2018)在《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基于广西桂林市的调研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应从深化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舆情引导联席制度、健全网络舆情全程引导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引导保障制度入手,实现四个转化。(本文来源于《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萍[2](2018)在《新媒体生态下社会舆情管理机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媒体生态下社会舆情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的不断改变,社会舆情不断呈现新特点。分析新媒体生态下社会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新媒体生态下科学有效的社会舆情管理机制。(本文来源于《烟台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冉朝霞[3](2018)在《浅析大数据技术下社会舆情的收集研判处置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成为人类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大数据背景下社会舆情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和重要,如何抓住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管理变革带来的机遇,改变传统社会舆情管理思维,准确把握社会舆情的内在特征及其演进过程中的规律,实现社会舆情管理在模式和技术上的创新,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社会舆情引导工作,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邓天之[4](2018)在《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其他城市,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利益分配、城乡结构等方面的深层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建立健全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机制,既是维护区域稳步发展,为其他城市提供舆情应对指导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呈现出传播效率高、传播空间广、政治关注度强等特征。建立健全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机制既要考虑这些特征,形成以政府主导模式、媒体引导模式、公众参与模式为代表的运行模式。目前,我国很多省会城市在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机制方面进行了实践,其中杭州保姆纵火案较为典型。该事件中,政府准备充分及时响应,媒体全面报道及时跟进,公众积极配合参与讨论,都有力地推进了舆情危机的化解。但该事件也暴露了社会舆情监控意识不够、动态追踪不力、引导方法不正确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组织机构不健全、基层协作有缺陷、个体认知有偏差、民间企业不重视。国外的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机制建设方面积累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启示我国在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中必须提升技术水平,注重舆情源头预防和信息公开,完善网络信息立法。根据这些经验启示,反思自身问题,我国亟需创新政府对舆情的预控机制、健全媒体的舆情引导机制,优化公众在舆情紧急应对中的参与机制、建立富含城市特色的舆情应对平台。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以社会学、传播学等理论为基础,从公共管理、城市治理等角度出发,将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作为一个新舆情类型进行分析;二是以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舆情为切入点,就我国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的应对经验、问题、成因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5)

南长森[5](2017)在《社会舆情传播的运行机制及其演进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社会舆情传播秉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正面宣传报道为主与舆论监督并行不悖的辩证关系,使中国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显着增强。但是,舆情传播既是触动意识形态发展的敏感神经,也使中国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处于矛盾状态。对此本文梳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发生的渤海二号沉船事故到近期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刘伶利患癌症事件舆情发展的现状,认为在舆情传播和新旧媒介融合发展的前提下,从国家形象传播维度认为舆情传播对党与政府具有异体同构的社会作用;从社会形象传播维度认为媒体正面报道为主和舆论监督具有党与社会同步同建的教育功能;从受众形象传播维度认为舆情传播具有增强党与人民群众同行同调的教化作用,叁者共同形成的运行机制共同作用有利于我国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同时,舆情传播遵循新闻信息传播的正面报道为主的导向规律、舆情传播遵循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演进规律、舆情传播遵循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性的同步发展规律、舆情传播从边缘到中心和从外部到内部全覆盖的演进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高屋建瓴的统筹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郑万军[6](2016)在《批评的社会舆情疏导功能与保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开的批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集体的沉默。保护民众的合法批评权,支持和鼓励民众的善意批评,既是我们了解社情民意、发现错误与不足、改进工作的良机,也是有效消解社会民怨的排气阀。作为民意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批评既可助力社会舆情疏解,也可能异变为形式化的走秀过场,或是恶意攻击的借口和手段。为有效发挥批评的正功能,既要端正对待批评的态度,更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正常批评的良好政治生态和法治氛围,同时构建批评的保障机制。(本文来源于《理论视野》期刊2016年05期)

李梅,张毅,陈瑞学[7](2015)在《面向决策支持的社会舆情大数据服务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舆情大数据高度复杂化、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不可控化的发展态势,推动政府逐渐改变以往消极管控的社会舆情治理模式,转而关注社情民意面向政府决策的信息服务能力。本文深入揭示了社会舆情大数据与公共决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舆情大数据搜集、组织、分析和应用的动态系统过程,从社会舆情大数据的开放机制、组织机制、技术与方法以及生态机制等方面,构建基于决策支持的社会舆情大数据服务机制。(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5年09期)

喻国明[8](2015)在《社会舆情演变的特点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力量和技术发展是零和竞争关系,政治力量多一点,技术带来的话语释放空间必然就会少一些。政治力量总是希望将技术力量带来的话语表达松动再重新管理起来,而技术是不断前进革新的。(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5年12期)

李彪[9](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情生态演变机制及其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演进,中国社会舆情整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根据社会舆情演变的不同特点和阶段,本研究将其演进分为叁个阶段:1949—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6—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2012—2015年十八大以来。在每个阶段选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分析其中技术、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博弈关系。研究最后得出中国社会舆情演进的基本规律:中国社会舆情生态演变是个政治、技术、社会叁方力量博弈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其中技术在不断促进民间社会力量的强大,成为社会话语力量对比的重要推手和变革力量,政治力量与技术手段的零和竞争关系决定着未来社会舆情演变的基本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期刊2013年00期)

邓咏涛[10](2014)在《社会舆情预警问题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机制建立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发展状况,人们对其所持的政治态度问题。由于社会舆情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建立社会舆情预警机制对于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对于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探讨社会舆情预警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特征,阐明了社会舆情预警问题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措施,为社会舆情预警问题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机制建立提供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4年Z6期)

社会舆情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新媒体生态下社会舆情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的不断改变,社会舆情不断呈现新特点。分析新媒体生态下社会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新媒体生态下科学有效的社会舆情管理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舆情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卢雪艳.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基于广西桂林市的调研情况分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

[2].李萍.新媒体生态下社会舆情管理机制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8

[3].冉朝霞.浅析大数据技术下社会舆情的收集研判处置机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

[4].邓天之.省会城市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应对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8

[5].南长森.社会舆情传播的运行机制及其演进规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

[6].郑万军.批评的社会舆情疏导功能与保障机制[J].理论视野.2016

[7].李梅,张毅,陈瑞学.面向决策支持的社会舆情大数据服务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15

[8].喻国明.社会舆情演变的特点及机制[J].人民论坛.2015

[9].李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情生态演变机制及其特点分析[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3

[10].邓咏涛.社会舆情预警问题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机制建立的思考[J].前沿.2014

标签:;  ;  ;  

社会舆情机制论文-卢雪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