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酸测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氨基酸,蛋白,假发,乙肝,脱羧酶,稻瘟病,序论。
氨基酸测序论文文献综述
杨皓,迟浩,曾文锋,周文婧,刘超[1](2017)在《pSite:肽段从头测序结果中氨基酸层次假发现率的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质谱数据的蛋白质鉴定算法主要分为两类:数据库搜索和肽段从头测序。肽段从头测序方法不依赖于数据库信息,直接根据谱图中谱峰信息推断肽段序列。尽管该方法已经成为基于质谱数据的蛋白质鉴定的主流方法之一,目前仍然缺乏假发现率的质量控制手段。前人研究表明[1],从头测序方法得到的高分结果,其全长序列正确率不足70%。由于缺乏数据库信息,从头测序方法无法借助反库序列来模拟随机匹配,从而无法基于目标诱饵库的策略[2]来估计并控制FDR(false discoveryrate)。实际上,从头测序得到的结果往往存在部分氨基酸正确、部分错误的情况,所以我们进一步需要去估计氨基酸层次的假发现率(FAR, false amino-acid rate),FAR的概念是由本文第一次提出,其定义为超过某打分阈值的错误氨基酸数目除以所有氨基酸数目。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 p Site,可以估计从头测序结果中每个氨基酸的可信度,从而估计FAR。p Site针对待估计的氨基酸,将其领域氨基酸组成的序列标签进行全枚举,得到质量近似等于原始序列标签的背景序列标签,然后与剩余氨基酸连接得到背景肽段,计算原始肽段与打分最好的背景肽段间的打分分差作为特征,使用机器学习方法 SVM[3]对待估计氨基酸进行可信度的打分(如图1)。对于所有氨基酸的打分分布,使用两个Gamma分布去分别拟合正确、错误氨基酸的打分分布,并且使用EM算法[4]估计分布的参数,从而可以估计任意打分阈值之上的FAR。(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期刊2017-12-09)
史新昌,杨靖清,韩春梅,陶磊,饶春明[2](2016)在《N-末端氨基酸测序数据估计N-末端不均一的单链重组蛋白制品主肽链比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应用N-末端氨基酸测序数据估计N-末端不均一的单链重组蛋白制品主肽链比例的方法。方法利用氨基酸测序仪的摩尔归一化数据,经信号和噪音分离、信号的筛选等数据处理过程,将主肽链N-末端序列数据与其他次要序列数据分开,进而估计主肽链所占比例。将本方法计算结果与质谱结果进行比较,另用混合样品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本方法所计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可较准确地估计主肽链比例。结论初步建立了应用N-末端氨基酸测序数据估计N-末端不均一的单链重组蛋白制品主肽链比例的方法,为相关蛋白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辅助。(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王蕾[3](2014)在《HBsAg+HBsAb+双阳患者S区α抗原决定簇直接与克隆测序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传统观念中,在HBV的抗原、抗体系统,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是HBV的唯一中和抗体。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共存的临床研究报告逐渐增多。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双阳现象可能与HBV S区基因突变有关,因此推论S区基因突变可能引起HBsAg抗原性改变,导致双阳现象出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整个S基因序列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氨基酸突变显着增多,尤其在MHR区a决定簇的第一个环状结构,统计学差异显着。因此我们推论由于HBsAg+/HBsAb+患者S基因区尤其是α决定簇第一个环内氨基酸突变使HBsAg抗原性改变,导致了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现象。但双阳患者HBV S基因区内氨基酸的突变导致HBsAg抗原性改变的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实验将对双阳标本同时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进一步了解S区α决定簇的氨基酸突变与双阳现象的关系。目的:探讨HBsAg+/HBsAb+双阳乙肝患者S区基因α抗原决定簇内氨基酸位点突变及其与HBsAg+/HBsAb+双阳现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例HBsAg+/HBsAb+双阳标本进行S区直接测序;同时建立S区克隆株,对其S区基因克隆测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例标本中有3例为基因型C,2例基因型B;5例标本克隆测序时检测到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多于直接测序时的突变位点,克隆测序结果显示2号标本有129位突变,3号标本发生126、131、133位点突变,剩余3例标本未见α决定簇氨基酸突变,仅有N端、C端的氨基酸突变。α决定簇内氨基酸突变次数最多的3号标本HBsAg检测值最低,其次为2号标本,α决定簇内无氨基酸突变的1、4、5号标本HBsAg检测值则相对较高。结论:双阳患者S基因区a决定簇存在较多突变尤其是在第一环,结合HBsAg检测值提示α决定簇第一个环内氨基酸突变使HBsAg抗原性降低,导致部分HBsAg无法被相应抗体检测到,即导致HBsAg抗原性改变,从而不能被HBsAb中和,出现双阳现象。(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唐松山,唐治华,李红枝,游娟[4](2009)在《尖吻蝮蛇蛇毒类凝血酶Agacutin的亚基的拆分和氨基酸残基测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Agacutin两个相近亚基的N端15个氨基酸残基序列,酶分子的2个亚基需拆分以获得亚基单肽链并测序。方法通过生物化学方法获得高纯化Agacutin,经SDS-PAGE电泳分离、亚基胶条回收及PVDF膜电转移技术等方法制备了可供鉴定和测序的单亚基样品,后者通过Edman降解法,测定了亚基N端15个氨基酸残基序列。结果大亚基(16kDa)的序列为:DCSSGWSSYEEHQYY,小亚基(15kDa)序列为DSSGWSSYEGHEYYV。结论测序结果经NCBI数据库检索发现,Agacutin为新的蛇毒类凝血酶。(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周华强,谭芙蓉,周颖,郑爱萍,李平[5](2007)在《ETPMG极端嗜热多肽N-末端氨基酸测序及其对苗瘟的防效(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用加热法从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LM-3菌株的发酵液中纯化得到2个极端嗜热多肽。平板拮抗实验表明,5μL纯化多肽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抑菌率达89.6%。SDS-PAGE电泳显示纯化多肽分子量介于6000~7000D之间。多肽复性后,其中之一对稻瘟病菌表现出强的拮抗活性,命名为ETPMG(extreme thermophilic polypeptide against M.grisea);另一个则无此活性,命名为ETPL3(extreme thermophilic polypeptide from LM-3)。ETPMG经氨基酸测序,获得了其N-末端5个氨基酸序列(H2N-ANDPR)。以ETPMG为主效成分配得5种微生物源生防乳剂,对水稻苗瘟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5种乳剂的防效都优于LM-3拮抗液直接喷雾,其中处理AB4的防效最佳,达80.73%,其拮抗成分、吐温80、乳化剂OP、溶剂的质量比为50:6.5:1.75:41.75。ETPMG为首次报道的兼具极端嗜热性和稻瘟病菌拮抗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7年03期)
潘竹林,李津婴,闵碧荷,应康,周虹[6](2003)在《人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Ⅰ分子量鉴定、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其微量测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讨遗传性红细胞嘧啶 5′ 核苷酸酶Ⅰ (P5′N Ⅰ )缺乏症的发病机制 ,在纯化人红细胞P5′N Ⅰ的基础上 ,分别用质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分析其分子量及氨基酸组成 ,同时将该酶经胰蛋白酶水解后进行微量测序 ,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 :质谱分析表明在蛋白电泳呈一条带的纯化的人红细胞P5′N Ⅰ中发现 3种分子量成倍数关系 ,且质谱图曲线非常吻合的蛋白 ,分子量分别为 2 6 95 2 .9,5 5 4 76及 110 938。测出 1个酶解肽片段N末端的 10个氨基酸序列为 :I E G P T I R Q I E。在数据库中未发现同源性片段。氨基酸分析表明该酶至少由 18种氨基酸 ,约 2 5 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结论 :人红细胞P5′N Ⅰ可能为一种多亚基组成的变构酶 ,生理状态下可能存在同源二聚体或四聚体。所测氨基酸序列可作为筛选目的基因的探针。所测氨基酸组成为确定其蛋白一级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03年01期)
刘军,邢诒刚,梁秀龄,陶恩祥[7](2001)在《人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测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RT PCR法获得人类神经元性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 (AADC)基因全序列 ,并建立优化方法。【方法】从人嗜铬细胞瘤中提取组织总RNA ,自行设计引物 ,采用两步RT PCR法扩增出长约 15 5 0bp的基因片断 ,凝胶回收后与高效克隆PCR产物的新型载体T 载体连接 ,并转化入大肠杆菌 ,通过蓝白斑反应筛选出重组体 ,质粒提取后进行重组体的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结果】BamHⅠ和HindⅢ酶切证实了目的基因同克隆载体进行了有效的连接 ,基因测序证实了所克隆的片断为人AADC基因。【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引物 ,Taq酶的选择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保证了扩增的有效性和特异性。新型的克隆载体明显提高了克隆效率。基因测序证实了AADC基因扩增的成功。本研究为AADC基因治疗帕金森病等多巴胺能缺乏疾病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刘洪波,姜卫红,杨蕴刘,赵国屏,焦瑞身[8](1999)在《叁角酵母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跨越内含子的PCR技术,从叁角酵母(Trigonopsisvariabilis)变种FA110中扩增得到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daao),并通过TA克隆的方法将其克隆至pGEMT载体。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得daao基因的5′端内含子已被删除,基因总长度为1071bp,它与Trigonopsisvariabilis的D氨基酸氧化酶同源性达983%,与Fusariumsolani和Rhodotorulagracilis的同源性分别是389%和308%。为提高表达水平,又将此基因转移至高表达载体pET28b上,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经IPTG诱导,目的蛋白的产生量可占菌体总蛋白量的46%,分子量约为38kD。D氨基酸氧化酶的活力可达802u/L。(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氨基酸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应用N-末端氨基酸测序数据估计N-末端不均一的单链重组蛋白制品主肽链比例的方法。方法利用氨基酸测序仪的摩尔归一化数据,经信号和噪音分离、信号的筛选等数据处理过程,将主肽链N-末端序列数据与其他次要序列数据分开,进而估计主肽链所占比例。将本方法计算结果与质谱结果进行比较,另用混合样品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本方法所计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可较准确地估计主肽链比例。结论初步建立了应用N-末端氨基酸测序数据估计N-末端不均一的单链重组蛋白制品主肽链比例的方法,为相关蛋白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辅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酸测序论文参考文献
[1].杨皓,迟浩,曾文锋,周文婧,刘超.pSite:肽段从头测序结果中氨基酸层次假发现率的控制方法研究[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2017
[2].史新昌,杨靖清,韩春梅,陶磊,饶春明.N-末端氨基酸测序数据估计N-末端不均一的单链重组蛋白制品主肽链比例方法的建立[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6
[3].王蕾.HBsAg+HBsAb+双阳患者S区α抗原决定簇直接与克隆测序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4].唐松山,唐治华,李红枝,游娟.尖吻蝮蛇蛇毒类凝血酶Agacutin的亚基的拆分和氨基酸残基测序[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
[5].周华强,谭芙蓉,周颖,郑爱萍,李平.ETPMG极端嗜热多肽N-末端氨基酸测序及其对苗瘟的防效(英文)[J].分子植物育种.2007
[6].潘竹林,李津婴,闵碧荷,应康,周虹.人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Ⅰ分子量鉴定、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其微量测序[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
[7].刘军,邢诒刚,梁秀龄,陶恩祥.人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测序[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
[8].刘洪波,姜卫红,杨蕴刘,赵国屏,焦瑞身.叁角酵母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