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中的反射片包括本体部和自本体部的边缘向外延伸的斜面部,以形成槽状结构,本体部与斜面部的连接处呈圆滑曲面过渡。上述反射片,通过使本体部和斜面部之间呈圆滑曲面过渡,避免了光源照射至反射片上的光线的反射面角度发生突变,进而消除了扩散片上的暗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反射片,包括本体部和自本体部的边缘向外延伸的斜面部,以形成槽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斜面部的连接处呈圆滑曲面过渡。
设计方案
1.一种反射片,包括本体部和自本体部的边缘向外延伸的斜面部,以形成槽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斜面部的连接处呈圆滑曲面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斜面部沿所述本体部边缘依次相邻设置;
每相邻的两个斜面部中,其中一个所述斜面部与另一个斜面部相邻的侧边设有搭接部,两个所述斜面部通过所述搭接部搭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部与对应的斜面部的连接处设有自所述斜面部的外边缘至所述本体部的边缘延伸的虚折线,以使所述搭接部和对应的所述斜面部形成开口朝内的凹陷结构;
所述虚折线靠近所述本体部的端部设有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引导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虚折线端部的两个引导线的夹角为60°-9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线的长度为5mm-10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搭接部远离对应的斜面部的侧边与对应的虚折线的夹角为50°-6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虚折线与对应的斜面部远离本体部的侧边的夹角为40°-50°。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折线的长度为90mm-120mm。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等没有自发光单元的显示设备通常需要背光模组提供背光,在背光模组中,光源发射的光线经反射片的本体部和斜面部反射后投射至扩散片。
但是,如图1所示,反射片一般包括本体部100和自本体部100向外周围延伸的斜面部200,并且将反射片贴合于背板中,使本体部100与背板500的底部贴合、斜面部200与背板500的内侧壁贴合,现有的反射片结构容易导致:光源400发射的光线经反射片反射至扩散片300形成的光斑出现空白区,即在扩散片300处容易形成环形的暗带310。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射片,用于消除扩散片上的暗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反射片,包括本体部和自本体部的边缘向外延伸的斜面部,以形成槽状结构,所述本体部与所述斜面部的连接处呈圆滑曲面过渡。
上述反射片中,光源发出的光线分别经本体部和斜面部反射至扩散片,本体部与斜面部的连接处呈圆滑曲面过渡,使得照射至本体部与斜面部的连接处的光线的反射面角度缓慢变化,而不会发生突变,因此,由本体部、本体部与斜面部的连接处、以及斜面部反射至扩散片的光线始终连续分布,扩散片上不易形成暗带。
优选地,所述斜面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斜面部沿所述本体部边缘依次相邻设置;
每相邻的两个斜面部中,其中一个所述斜面部与另一个斜面部相邻的侧边设有搭接部,两个所述斜面部通过所述搭接部搭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搭接部与对应的斜面部的连接处设有自所述斜面部的外边缘至所述本体部的边缘延伸的虚折线,以使所述搭接部和对应的所述斜面部形成开口朝内的凹陷结构;
所述虚折线靠近所述本体部的端部设有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引导线。
优选地,每个所述虚折线端部的两个引导线的夹角为60°-90°。
优选地,所述引导线的长度为5mm-10mm。
优选地,搭接部远离对应的斜面部的侧边与对应的虚折线的夹角为50°-60°。
优选地,虚折线与对应的斜面部远离本体部的侧边的夹角为40°-50°。
优选地,所述虚折线的长度为90mm-120mm。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用于消除扩散片上的暗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反射片。
所述的背光模组与上述的反射片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用于消除扩散片上的暗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背光模组。
所述的显示装置与上述的背光模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反射片出现暗带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本体部;110-灯孔;200-斜面部;210-第一斜面部;211-虚折线;212-搭接部;213-切边;220-第二斜面部;231-第一引导线;232-第二引导线;300-扩散片;310-暗带;400-光源;500-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包括本体部100和自本体部100的边缘向外延伸的斜面部200,以形成槽状结构,本体部100与斜面部200的连接处呈圆滑曲面过渡。
上述反射片中,光源400发出的光线分别经本体部100和斜面部200反射至扩散片300,本体部100与斜面部200的连接处呈圆滑曲面过渡,使得照射至本体部100与斜面部200的连接处的光线的反射面角度缓慢变化,而不会发生突变,因此,由本体部100、本体部100与斜面部200的连接处、以及斜面部200反射至扩散片300的光线始终连续分布,扩散片300上不易形成暗带310。
优选地,斜面部2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斜面部200沿本体部100边缘依次相邻设置;
每相邻的两个斜面部200中,其中一个斜面部200与另一个斜面部200相邻的侧边设有搭接部212,两个斜面部200通过搭接部212搭接固定。
具体地,以图3为例,本体部100呈矩形,本体部100其中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设有一个第一斜面部210,另两个相对的侧边分别设有一个第二斜面部220,第一斜面部210的左右两侧分别一体式连接有一个搭接部212,搭接部212与第二斜面部220;如此设置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采用一张一体成型的矩形反射板结构,左右两侧边分别划分出一个第二斜面部220,在第二斜面部220的上下两侧分别自矩形反射板结构的外侧边缘向内侧剪开一个缝隙,即形成上述本体部100、第一斜面部210、搭接部212和第二斜面部220,将第一斜面部210和第二斜面部220向本体部100的同一侧弯曲,并将第二斜面部220两端的搭接部212与其搭接并固定,以形成槽状结构的反射片;而矩形反射板结构是生产中比较常见的原材料,因此,以上方案便于反射片的制作取材。
其中,如图3所示,本体部100上成阵列式分布有多个灯孔110,以供光源400穿过;
其中,在图3中,最左侧一列灯孔110至本体部100左侧边的距离为10mm-30mm,例如可以是10mm、15mm、20mm、25mm和30mm;最右侧一列灯孔110至本体部100右侧边的距离为10mm-30mm,例如可以是10mm、15mm、20mm、25mm和30mm;最上侧一排灯孔110至本体部100上侧边的距离为20mm-40mm,例如可以是20mm、25mm、30mm、35mm和40mm;最下侧一排灯孔110至本体部100下侧边的距离为20mm-40mm,例如可以是20mm、25mm、30mm、35mm和40m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2中只画有一个光源400,而图3画有多个灯孔110,其中,图2中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部产生暗影的原理,而将光源400的数量简化为一个,即图2呈现的是反射片的原理,而图3呈现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射片展开后的实际结构。
优选地,搭接部212与对应的斜面部200的连接处设有自斜面部200的外边缘至本体部100的边缘延伸的虚折线211,以使搭接部212和对应的斜面部200形成开口朝内的凹陷结构;
虚折线211靠近本体部100的端部设有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引导线。
如图3所示,虚折线211靠近本体部100的末端设有一个圆孔,以消除虚折线211末端的应力集中现象,引导线包括第一引导线231和第二引导线232,第一引导线231的延长线和第二引导线232的延长线在上述圆孔处汇合,第一引导线231用于引导第一斜面部210与本体部100之间形成圆滑过渡曲面,第二引导线232用于引导第二斜面部220与本体部100之间形成圆滑过渡曲面,其中,引导线可以是折痕或者狭缝。
上述的虚折线211具体结构包括沿直线分布于间隔分布有多个狭缝,以便于搭接部212与对应的斜面部200(即图3中的第一斜面部210)之间形成折角,而使得反射片与背板500的内侧壁良好贴合。
优选地,每个虚折线211端部的两个引导线的夹角为60°-90°,例如,可以是60°、70°、80°、85°和90°。
其中,引导线的长度为5mm-10mm,例如,可以是5mm、6mm、7mm、8mm、9mm和10mm。
优选地,搭接部212远离对应的斜面部200的侧边(即图3中的切边213)与对应的虚折线211的夹角为50°-60°,例如,可以是50°、53°、55°、57°和60°。
优选地,虚折线211与对应的斜面部200远离本体部100的侧边的夹角为40°-50°,例如可以是40°、42°、46°、48°和50°。
优选地,虚折线211的长度为90mm-120mm,例如可以是90mm、100mm、105mm、110mm和120mm。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反射片。
上述背光模组中,在其中的反射片中,光源400发出的光线分别经本体部100和斜面部200反射至扩散片300,本体部100与斜面部200的连接处呈圆滑曲面过渡,使得照射至本体部100与斜面部200的连接处的光线的反射面角度缓慢变化,而不会发生突变,因此,由本体部100、本体部100与斜面部200的连接处、以及斜面部200反射至扩散片300的光线始终连续分布,扩散片300上不易形成暗带310。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实施例二提供的背光模组。
上述显示装置中,在其中的反射片中,光源400发出的光线分别经本体部100和斜面部200反射至扩散片300,本体部100与斜面部200的连接处呈圆滑曲面过渡,使得照射至本体部100与斜面部200的连接处的光线的反射面角度缓慢变化,而不会发生突变,因此,由本体部100、本体部100与斜面部200的连接处、以及斜面部200反射至扩散片300的光线始终连续分布,扩散片300上不易形成暗带310。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8383.3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070277U
授权时间:20190705
主分类号:G02F 1/13357
专利分类号:G02F1/13357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15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
发明人:代海龙
第一发明人:代海龙
当前权利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郭润湘
代理机构:1129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背光模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