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调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德,领导,效能,利他行为,倾向,社会支持,社会。
道德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唐贵瑶,陈琳,袁硕[1](2019)在《道德型领导对企业声誉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研究探讨了道德型领导对企业声誉的影响,以及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和小企业导向在以上关系中分别所起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道德型领导对企业声誉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道德型领导和企业声誉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小企业导向程度越高,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声誉之间的关系越弱,同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中介作用越弱。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道德型领导、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小企业导向的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12期)
贠兆恒,李建清[2](2019)在《技术调节视角下的人工物道德功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中介理论认为技术对人的感知和行为发挥着调节作用。维贝克在道德物化思想中进一步提出,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能动者,能够对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从伦理实践进路来看,技术人工物的引导功能侧重于主体性的"个人-德性",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塑造和养成;而规范功能侧重于主体间的"社会-秩序",强调社会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规范。尽管技术人工物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仍需理性对待其在伦理实践中的局限性。总之,道德物化从"后人类主义"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实践进路。(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甘雄,李蒙蒙[3](2019)在《大学生积极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学生积极道德品质量表、抑郁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广东省叁所高校4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道德品质不仅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也能通过心理控制源间接作用于抑郁、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6%、19.4%。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积极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间起调节作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积极道德品质的交互作用可解释抑郁变异的8%,可解释生活满意度变异的2%。(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武玉玺,贾巧娜,孙百发,吴景霞,杜秀芳[4](2019)在《道德推脱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内疚的中介作用及移情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58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道德推脱是否通过内疚影响大学生的合作倾向,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移情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以后,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的合作倾向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2)内疚在道德推脱与大学生的合作倾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移情调节了道德推脱通过内疚影响合作倾向问题的中介作用前半路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博[5](2019)在《摭谈婚姻关系的双重调节机能——法律与道德》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关系不仅事关个人和家庭的幸福,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由于婚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契约,所以导致其调整手段的特殊化,其既需要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规制,又需要凭借社会道德进行调整,而法律与道德作为调节社会的两种重要手段,二者既有共性,又存在区别,在调节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还可彼此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了特殊的共存状态。本文通过对通过婚姻法律和婚姻道德做进一步的探究,以期二者在婚姻关系的调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23期)
王哲,张爱卿[6](2019)在《内部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组织认同的中介和理想主义道德标准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认同理论为基础,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切入,引入组织认同作为中介变量、理想主义道德标准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探索与分析内部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通过对6家企业301份有效员工样本的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内部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正向影响组织认同进而有效降低员工组织导向和人际导向的反生产行为;(2)组织认同在内部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反生产行为间起到中介效应;(3)个人道德标准中的理想主义道德标准负向调节了组织认同和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解释了内部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扩展了反生产行为的前因变量,并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对企业提升组织绩效、降低员工反生产行为提出有益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08期)
赵倩[7](2019)在《特质移情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特质移情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认同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特质移情量表、道德认同问卷、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郑州市142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特质移情、道德认同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特质移情、道德认同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道德认同在特质移情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过程中具有显着调节作用。结论:在高道德认同水平下,特质移情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在低道德认同水平下,这一预测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高立英,张喆,窦志信[8](2019)在《道德领导与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同理心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道德领导对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道德领导可以有效抑制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员工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员工同理心水平正向调节了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违规之间的关系,同理心水平越高,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违规行为之间的负向关系越弱。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道德领导与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08期)
杨慧娟,田春燕,李丹[9](2019)在《不同道德情境中大学生的道德情绪与干预倾向:人际身份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特定情境诱发的道德情绪与后续的道德干预行为关系密切;而面对不同人际身份的违规者,当事人的道德情绪感受可能差异较大。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探究不同道德情境中道德情绪和道德干预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违规者人际身份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不道德程度低的情境,在不道德程度高的情境中被试感受到更多内疚、羞耻和愤怒等道德情绪。(2)人际身份不同,被试体验到的情绪水平不同。当违规者是家人而非生疏的人时,被试体验到更多的内疚、羞耻和愤怒情绪。(3)人际身份调节高低不道德情境下羞耻和道德干预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低不道德情境下内疚和道德干预倾向之间的关系。羞耻和内疚正向预测道德违规者为家人时个体的道德干预倾向,羞耻、内疚程度越高,道德干预倾向越强。结论:不同道德情境和人际身份会影响个体的道德情绪体验,人际身份在道德情绪与道德干预倾向之间起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学通讯》期刊2019年02期)
吴新辉[10](2019)在《领导班子结构与运行有效性: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政府和公共组织中,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注重对个体品德的考量,且注重集体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基于71个乡镇/街道办领导班子的党委书记及534名班子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班子年龄异质性与班子认同和班子效能间具有积极关系;领导者道德认同在班子年龄异质性与班子认同和班子效能的关系间具有积极调节作用,即当班子党委书记道德认同水平高时,班子年龄异质性与班子认同和班子效能的积极关系更强。(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道德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技术中介理论认为技术对人的感知和行为发挥着调节作用。维贝克在道德物化思想中进一步提出,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能动者,能够对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从伦理实践进路来看,技术人工物的引导功能侧重于主体性的"个人-德性",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塑造和养成;而规范功能侧重于主体间的"社会-秩序",强调社会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规范。尽管技术人工物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仍需理性对待其在伦理实践中的局限性。总之,道德物化从"后人类主义"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实践进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1].唐贵瑶,陈琳,袁硕.道德型领导对企业声誉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管理评论.2019
[2].贠兆恒,李建清.技术调节视角下的人工物道德功能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3].甘雄,李蒙蒙.大学生积极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4].武玉玺,贾巧娜,孙百发,吴景霞,杜秀芳.道德推脱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内疚的中介作用及移情的调节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李博.摭谈婚姻关系的双重调节机能——法律与道德[J].法制与社会.2019
[6].王哲,张爱卿.内部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组织认同的中介和理想主义道德标准的调节[J].经济管理.2019
[7].赵倩.特质移情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8].高立英,张喆,窦志信.道德领导与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同理心的调节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9
[9].杨慧娟,田春燕,李丹.不同道德情境中大学生的道德情绪与干预倾向:人际身份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通讯.2019
[10].吴新辉.领导班子结构与运行有效性: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J].江西社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