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旋钮论文和设计-孙浩然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移动旋钮,包括底座和与底座相互套接、用以相对于底座定轴旋转的旋转体;旋转体的旋转轴与底座的回转轴重合;旋转体的底面嵌有多个用以当旋转体相对于底座旋转时与控制零件主体内的霍尔传感器感应以实现旋钮调节的第一磁铁;全部第一磁铁以旋转体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旋转体相对于底座也即相对于控制零件主体旋转的过程中,全部第一磁铁与控制零件主体内的霍尔传感器感应以实现旋钮调节,一方面无需在控制零件主体设置用于连接扭杆与旋转的开口即可实现旋钮调节的功能,另一方面底座与控制零件主体可采用不破坏控制零件主体完整性的方式实现连接。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可移动旋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8)和与所述底座(8)相互套接、用以相对于所述底座(8)定轴旋转的旋转体(3);所述旋转体(3)的旋转轴与所述底座(8)的回转轴重合;所述旋转体(3)的底面嵌有多个用以当所述旋转体(3)相对于所述底座(8)旋转时与控制零件主体内的霍尔传感器感应以实现旋钮调节的第一磁铁(5);全部所述第一磁铁(5)以所述旋转体(3)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设计方案

1.一种可移动旋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8)和与所述底座(8)相互套接、用以相对于所述底座(8)定轴旋转的旋转体(3);所述旋转体(3)的旋转轴与所述底座(8)的回转轴重合;所述旋转体(3)的底面嵌有多个用以当所述旋转体(3)相对于所述底座(8)旋转时与控制零件主体内的霍尔传感器感应以实现旋钮调节的第一磁铁(5);全部所述第一磁铁(5)以所述旋转体(3)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8)为回转体;所述旋转体(3)具有用以套设于所述底座(8)的回转面外周的内腔(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旋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8)与所述内腔(32)之间的轴承(4)。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3)的底面还嵌有多个第二磁铁(2);所述底座(8)的顶面嵌有多个当所述旋转体(3)相对于所述底座(8)旋转时用以与全部所述第二磁铁(2)间断性吸合以产生旋钮手感的第三磁铁(7);全部所述第二磁铁(2)和全部所述第三磁铁(7)分别以所述旋转体(3)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且全部所述第一磁铁(5)与全部所述第三磁铁(7)的数目相等且等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移动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3)的底面设有一组呈环形阵列分布且直径不同、用以嵌装全部所述第二磁铁(2)的第一安装槽(31);所述底座(8)的顶面设有一组呈环形阵列分布、用以嵌装全部所述第三磁铁(7)的第二安装槽(8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移动旋钮,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磁铁(5)和任一所述第二磁铁(2)的规格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移动旋钮,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磁铁(5)距离所述旋转体(3)的旋转轴的距离大于任一所述第二磁铁(2)距离所述旋转体(3)的旋转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移动旋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8)的底面、用以吸附于控制零件主体的表面以实现定位的第四磁铁(6)。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钮开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旋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旋钮开关通常包括控制零件主体和旋钮,控制零件主体上设有扭杆,扭杆直接与旋钮连接,使用时旋转旋钮以带动扭杆转动,从而实现对控制零件主体的相应功能的控制与调节。

为了在控制零件主体设置旋钮,需要在控制零件主体用于安装旋钮的表面设置开口以设置扭杆并连接旋钮,而在控制零件主体设置开口会降低控制零件主体的密封度,导致控制零件主体容易积灰进水。例如为了在触摸显示屏表面设置旋钮开关,则需要在触摸显示屏的表面挖设开口,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成本,而且对触摸显示屏的制造工艺要求过高。

基于上述问题,如何提供一种不破坏控制零件主体的旋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旋钮,无需在控制零件主体设置开口即可实现旋钮对控制零件主体的操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旋钮,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相互套接、用以相对于所述底座定轴旋转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与所述底座的回转轴重合;所述旋转体的底面嵌有多个用以当所述旋转体相对于所述底座旋转时与控制零件主体内的霍尔传感器感应以实现旋钮调节的第一磁铁;全部所述第一磁铁以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优选地,所述底座为回转体;所述旋转体具有用以套设于所述底座的回转面外周的内腔。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内腔之间的轴承。

优选地,所述旋转体的底面还嵌有多个第二磁铁;所述底座的顶面嵌有多个当所述旋转体相对于所述底座旋转时用以与全部所述第二磁铁间断性吸合以产生旋钮手感的第三磁铁;全部所述第二磁铁和全部所述第三磁铁分别以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且全部所述第一磁铁与全部所述第三磁铁的数目相等且等径设置。

优选地,所述旋转体的底面设有一组呈环形阵列分布且直径不同、用以嵌装全部所述第二磁铁的第一安装槽;所述底座的顶面设有一组呈环形阵列分布、用以嵌装全部所述第三磁铁的第二安装槽。

优选地,任一所述第一磁铁和任一所述第二磁铁的规格相同。

优选地,任一所述第一磁铁距离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的距离大于任一所述第二磁铁距离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的距离。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的底面、用以吸附于控制零件主体的表面以实现定位的第四磁铁。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移动旋钮包括底座和套接于底座的旋转体;旋转体的旋转轴与底座的回转轴重合,因而旋转体能够相对于底座定轴转动;旋转体的底面嵌设有多个以旋转体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磁铁,当底座固定于控制零件主体用于安装旋钮的表面时,转动旋转体使其相对于底座旋转,则全部第一磁铁能够与控制零件主体内的霍尔传感器感应以实现旋钮调节的功能。

上述装置中的旋转体通过多个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磁铁与控制零件主体内的霍尔传感器感应以实现旋钮调节,无需通过扭转连接旋钮与控制零件主体,也就无需在控制零件主体用于安装旋钮的表面设置开口;而底座与控制零件主体用于安装旋钮的表面的固定方式则可采用粘贴、吸附等无需破坏控制零件主体完整性的方式,而该装置的可移动性也体现于底座与控制零件主体的连接方式中,从而扩大了该装置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其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可移动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可移动旋钮的爆炸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旋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顶盖、2-第二磁铁、3-旋转体、31-第一安装槽、32-内腔、33-顶盖安装凹槽、4-轴承、5-第一磁铁、6-第四磁铁、7-第三磁铁、8-底座、81-固定槽、82-第二安装槽、83-凸部、84-基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可移动旋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可移动旋钮的爆炸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旋转体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旋钮,包括相互套接的底座8和旋转体3;底座8固定于控制零件主体用于安装旋钮的表面,起到固定作用;旋转体3能够对底座8定轴旋转,且旋转体3的底面嵌有多个用以当旋转体3相对于底座8旋转时与控制零件主体内的霍尔传感器感应以实现旋钮调节的第一磁铁5。

其中,全部第一磁铁5以旋转体3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当旋转体3相对于底座8也即相对于控制零件主体旋转时,霍尔传感器能够间断性地与任一第一磁铁5正对。由于霍尔传感器正对任一第一磁铁5和霍尔传感器处于相邻两个第一磁铁5之间时产生的霍尔电动势不同,因此能够借助这一变换的霍尔电动势作为旋钮调节信号,以取代扭杆运动产生的旋钮调节信号,避免在控制零件主体设置用于安装扭杆和旋钮的开口。

上述装置中的底座8的作用仅在于将旋转体3固定于控制零件主体的表面且供旋转体3定轴旋转,因而底座8可采用不破坏控制零件主体完整性的方式固定于控制零件主体,例如采用粘贴、吸附的方式。由于底座8与控制零件主体的连接不依赖于二者的结构,因而底座8能够安装至控制零件主体的任一位置,也即该可移动旋钮具有可移动性;当然,只有控制零件主体的该位置内置有霍尔传感器时该可移动旋钮才具备旋钮调节的作用,当同一控制零件主体的不同位置均设有霍尔传感器时,该可移动旋钮能够满足多个位置的旋钮调节的需求;反之,出于节省空间或者方便后续操作的目的时,则将可移动旋钮暂时移动至其他位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移动旋钮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底座8与旋转体3相互套接,且旋转体3的旋转轴与底座8的回转轴重合、以实现旋转体3绕底座8定轴旋转;其中,底座8的回转轴并不局限于底座8为回转体结构则底座8的回转中心则为底座8的回转轴这一种情形,还包括当底座8的内部具有用以供旋转体3插入且旋转的回转空腔时回转空腔的回转中心则为底座8的回转轴这一情形,此时底座8的外周的形状并不限制为回转面。

简而言之,前述两种形成底座8的回转轴的方式中,前者相当于旋转体3的尺寸大于底座8的尺寸,旋转体3套设于底座8的外周;后者相当于底座8的尺寸大于旋转体3的尺寸,旋转体3插入底座8的内部。

以下以旋转体3套设于底座8的外周这一实施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底座8呈回转体状;旋转体3具有敞口朝下、用以自上而下套设于底座8外周且相对于底座8旋转的内腔32。显而易见,无论底座8的回转体具有何种轮廓线,则内腔32相应地具有与之吻合的内壁以供旋转体3与底座8相对转动。此时,全部第一磁铁5嵌于旋转体3的下端面且环绕于内腔32外周,当底座8固定于控制零件主体的表面时,底座8相对于控制零件主体不动,转动旋转体3时全部第一磁铁5相对于控制零件主体转动。当底座8恰好处于控制零件主体设有霍尔传感器的位置的表面时,全部第一磁铁5能够与霍尔传感器感应以实现旋钮调节。

在此基础上,为了减少旋转体3相对于底座8旋转时的磨损,该可移动旋钮还包括设置于底座8与内腔32之间的轴承4;相应地底座8可设置为凸台状,也即底座8具有基面84和凸部83两级圆台结构,旋转体3的内腔32与凸部83凹凸配合,内腔32的上端面与凸部83朝上设置的第二凸台面贴合,内腔32的侧壁与第二凸台面的邻面接触;基于上述设置,设置于底座8与内腔32之间的轴承4的外轴承面与内腔32接触,轴承4的内轴承面与第二凸台面的邻面接触。

为了进一步完善该可移动旋钮的功能,例如在旋钮调节的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旋钮手感,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移动旋钮的旋转体3的底面还嵌有多个第二磁铁2,而底座8的顶面嵌有多个用以当旋转体3相对于底座8旋转时与全部第二磁铁2间断性吸合以产生旋钮手感的第三磁铁7;其中,全部第二磁铁2以旋转体3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全部第三磁铁7以底座8的回转轴也即旋转体3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且第二磁铁2和第三磁铁7的数量相等且等径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等径设置具体指全部第二磁铁2形成的圆周的直径与全部第三磁铁7形成的圆周的直径相等,在旋转体3绕底座8定轴旋转的过程中,全部第二磁铁2和全部第三磁铁7存在一一对立分布的状态,由于这一状态下的吸力(或斥力)大于其他状态下的吸力(或斥力),因而这一力的变化趋势能够对应于该可移动旋钮的旋转趋势,从而实现旋钮手感这一功能。

作为优选,全部第三磁铁7可设置于第二凸台面,相应地全部第二磁铁2则设置于内腔32的上端面,以便合理分配第一磁铁5与第二磁铁2在旋转体3内的安装空间。

由于相邻两个第二磁铁2(或第三磁铁7)所对应的圆心角与可移动旋钮的最小调节角度对应,或者说是该可移动旋钮以最小调节角度转动一次,若全部第二磁铁2(或第三磁铁7)的个数为N个,则全部第二磁铁2(或第三磁铁7)所形成的圆周转动2π\/N,因此改变第二磁铁2(或第三磁铁7)的数目能够改变该可移动旋钮调节至同一状态时所需要旋转的角度,以适用于不同控制零件主体的调节范围。

针对这一特点,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旋转体3的底面设有一组用以供全部第二磁铁2安装的第一安装槽31,底座8的第二凸台面设有一组用以供全部第三磁铁7嵌装的第二安装槽82。第一安装槽31和第二安装槽82的数目相同,且能够在旋转体3相对于底座8旋转的过程中一一对立分布。第一安装槽31的个数为一个旋转体3所能嵌装的第二磁铁2的最大值,例如,第一安装槽31的个数为12个,则旋转体3能够安装的第二磁铁2的个数通常为3~12之间的任一数值。当然,第二磁铁2的个数优选为能够相对于全部第一安装槽31均匀分布的数值。底座8与第三磁铁7的安装方式可参照旋转体3与第二磁铁2的安装方式。类似地,全部第一磁铁5与旋转体3的安装方式也可采用前述设置方式。

作为优选,任一第二磁铁2与第三磁铁7的规格相同,更具体的,第二磁铁2的形状、材质与第三磁铁7的形状、材质均相同。

为了方便更换安装于旋转体3的第二磁铁2的个数,任一第一安装槽31均贯穿旋转体3,以便第二磁铁2能够从旋转体3的上端面向下装配于第一安装槽31内,再将顶盖1安装于旋转体3的顶盖安装凹槽33内以封堵旋转体3的上端面。

进一步的,任一第一磁铁5距离旋转体3的旋转轴的距离大于任一第二磁铁2距离旋转体3的旋转轴的距离,也即全部第一磁铁5所形成的圆周的直径大于全部第二磁铁2所形成的圆周的直径。通常,全部第一磁铁5可设置于轴承4外侧。

本实用新型中的底座8还设有第四磁铁6,第四磁铁6嵌于底座8中心的固定槽81内,用于吸附于控制零件主体的表面。显而易见,控制零件主体的表面应当具有能够被第四磁铁6吸合的结构,该结构可通过第四磁铁6的吸附实现底座8与控制零件主体的可移动的连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移动旋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可移动旋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795983.0

申请日:2019-05-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641563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H01H 19/14

专利分类号:H01H19/14;H01H36/00

范畴分类:38C;

申请人:科世达(上海)机电有限公司;上海科世达-华阳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科世达(上海)机电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1814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园高路77号3幢1层A区、B区

发明人:孙浩然;胡琦

第一发明人:孙浩然

当前权利人:科世达(上海)机电有限公司;上海科世达-华阳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魏晓波

代理机构:1130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可移动旋钮论文和设计-孙浩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