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林:论马克思理论探求的几种精神论文

李学林:论马克思理论探求的几种精神论文

摘 要:马克思建立起的理论体系历经一百多年历史和现实的验证,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指引着许多国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进步,这与马克思在理论探求生涯中始终秉持严谨求真的实证精神、大公忘我的牺牲精神、辩证否定的批判精神以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只有全面秉承马克思在其理论探求过程中的精神,即以实证精神规范理论研究、以牺牲精神服务于崇高理想信念、以批判精神革新现状、以创新精神推动理论实践前进,充分挖掘马克思理论的当代价值,才能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探求;精神;当代价值

马克思以其卓越的理论探求精神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历史文明进程。时至今日, 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马克思在国际上仍然被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注详见习近平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道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并实现了经济腾飞。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注详见习近平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矛盾风险与艰难挑战不断增多的当代中国,全面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理论探求精神,有利于我们“全面而立体地把握马克思”注详见习近平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其理论探求精神,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动我们在新时代改革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注详见冯争著《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三个维度》,原载于《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18~24页。

下变频电路通过SI4133得到本振时钟;本振时钟与前级输入的卫星导航信号通过AD8347混频器进行混频。下变频电路设计的关键是SI4133外部电感的计算与布线,AD8347混频器混频输出后外部中频滤波器电路设计。

一、实证精神

马克思终身都秉持着严谨治学的实证精神,从方法论的维度探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并展开科学的实证分析,以“感性材料”即现实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实践经验证据为基础,从“理性方法”即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逻辑理性视角出发,把实证的思维方式作为处理大量客观事实并形成科学理论的坚实基础,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用实证分析挖掘实践彰显出的本质规律,最终“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一定的社会关系秩序的必然性”注详见马克思著《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和10页。。

在马克思的理论探求生涯中,始终保持着逻辑的严谨性,秉持着求真务实的实证精神,以现实为根据,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进行实证考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其结果是建立在现实解释和实证分析基础之上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6和542页。。

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的理论探求方法便开始由青年时期的哲学思辨研究法转向后期的科学实证研究法。正如其在文中所写,“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由此,马克思从分工、劳动、社会等客观存在出发,以唯物史观为价值原则,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证研究并作出了哲学观点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在进行《共产党宣言》理论探求时依然采用了以现实物质条件即生活时代背景为基础的实证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所处社会地位与现实生存情况的实证研究,自然引申并科学阐释了日趋严重的两极分化终将使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抗走向政治对立与暴力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6和542页。。再来看《资本论》这一极具代表性的马克思实证研究著作。在此部鸿篇巨制中,马克思全面系统地运用实证科学研究方法,从商品价值问题入手,以严谨的逻辑推演突破传统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以大量社会经济现象为研究起点,深刻分析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用理性逻辑逐步引申出社会形态发展的下一阶段蓝图。在对其理论探求成果的检验维度上,马克思也坚守着实证精神,强调对来源于自己的社会科学研究结论的验证,应该借助于未来人们行为活动与社会发展真实状况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客观现象,在长期的历史中接受社会实践的真理性检验。

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9]中的二级标准和广西地区土壤背景值[10]为依据,对荸荠地土壤中锌、铜和铬含量进行分析。由表4可知,锌、铜和铬在荸荠土壤中含量范围分别为 63.9~126.8、9.1~18.9、1.2~26.8 mg/kg,均值分别为 83.8、12.6、11.4 mg/kg。锌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其平均值已超出广西地区土壤背景值;铜、铬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和广西地区土壤背景值,且含量相对较低。从变异系数来看,铬元素在土壤中的变异较大,而锌元素在土壤中的变异较小。

1843年10月以后,马克思曾在法国巴黎进行新哲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此时,其研究方法逐渐由以思辨为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了实证科学领域的经济学研究。他在这一时期写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地租、工资、利润等要素的观察、统计、分析和验证,进而推导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已经成为与人的本质相矛盾的异化劳动的结论;同时也为之后《资本论》这一经济学理论丰碑的铸成奠定了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基石,勾勒出后者的理论草图并成为后者开展科学论证的开端。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注详见马克思著《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和10页。,就是要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描述与理解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马克思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运用实证方法来研究的科学立场,始终贯穿在其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建设中,从对大量经济现象进行客观、严谨的实证分析中得出了有关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惊人论断。为了能够准确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不仅以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最为典型的英国社会现实作为《资本论》的主要研究范例,还大量阅读并摘录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詹姆斯·穆勒等众多经济学家具有历史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采用多种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方法排除偶然随机性因素的干扰,力图最终做到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譬如,在《资本论》的理论研究中,马克思合理地运用了统计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相关研究法、观察法、个案法、实验法等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穿针引线、环环相扣,形成了《资本论》理论研究的方法架构,充分展现了其成果取得过程的科学性。

1867年,在完成《资本论》第1卷后,马克思曾在写给齐·迈耶尔的信中说:“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3页。从马克思的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以极大的牺牲作为代价来从事《资本论》的写作的,他将大半生的理论学术生涯都付与了《资本论》。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的最高利益而奋斗,他坚持承受着身体疾病的痛苦、生活贫困的折磨以及各方反对势力的打击,为《资本论》的完成耗尽了自己的生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未能将这一巨著的余下卷次亲自整理出版。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在世界所有著名思想家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本研究中ALDH2基因Glu487Lys多态性分布情况:OSAHS组G/G、G/A和A/A频率分布分别为61.54%(128/208)、26.92%(56/208)和11.54%(24/208),对照组为65.49%(74/113)、25.66%(29/113)和8.85%(10/113);OSAHS组和对照组比较,ALDH2各基因型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在对客观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时,判断一个理论科学与否的标准,还应包括按照实证科学的原则,“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确定的预言”注详见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和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资本论》中对事实进行客观描述解释、对未来进行准确预测的实证研究内容贯穿全书、比比皆是。例如,马克思在对英国资本主义工厂的相关经济现象及数据进行整理汇编的基础上,大篇幅地实证描述了英国资本主义工厂的历史与现状;全书各处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已知经济现象的实证解释及其相互转化的理论阐述,共同构成了《资本论》的内容主体;《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预言——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就是根据对已知客观事实的描述和解释,而对未知经济现象作出的实证科学预测。

二、牺牲精神

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他以无产阶级大公忘我的牺牲精神,为同时代和未来社会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从青年时代起,他便将为全人类服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立志为人类幸福贡献自己的一切。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现实性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价值只有在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个人的发展只有在为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努力中才能变得更加有意义。马克思始终践行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价值理念,始终以全世界人民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幸福为自身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牺牲了自我来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他将“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作为毕生追求,自觉地把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价值目标同无产阶级最终的价值追求联系起来,以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让“私人利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终生探索人类走向解放的道路,为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类理想贡献了一切,做出了极大的牺牲。

新的时代趋势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改革教学手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每一位高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课程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已取得一些经验。

The routing latency for the packet consists of the processing latency on the router (LR) and the transmitting latency through the network (LNoC). For each routing algorithm i, its latency (L(i)) can be defined in Eq. (1):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批判精神的灵魂。马克思的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扬弃,即辩证的否定,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理解,是在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所有思想文化精华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否定其中的糟粕。马克思通过解释世界的理论批判和改变世界的实践批判,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批驳了资产阶级理论家的错误观点,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当前时代是商品经济时代,商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中生也不例外。人们在挑选商品时,包装成为了影响大众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包装,不仅能保护商品免于挤压,而且还能让商品更显美观,能够拉近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距离。事实上,包装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且还是商品价值构成中的因素。当前商品过度包装活动的综合表现为:

三、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贯穿马克思整个理论探求生涯的基本精神。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人类理性的高度出发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现实及其理论家的种种辩护性言论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批判,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并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指明了方向。

从某种角度上说,现实的个人就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和社会活动基础之上的存在物,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为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最高利益,马克思主动放弃了获得优裕物质享受的机会,甚至牺牲了身体、家庭、财富等。马克思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经济条件极为窘迫的环境中度过的,主要是依靠恩格斯的物资接济和写作通讯稿获得微薄的补贴来维持生计。他将继承父亲遗产所获得的大笔资金都倾尽于为革命事业发声,将本可以用于赚钱的才华和精力都用于革命的探索,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1848年,为支持《新莱茵报》公开问世,马克思动用了父亲所留下的大笔遗产。当该报刊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又“把报纸当作个人的财产接了过来,换句话说,就是他把从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全都花在报纸上面了”[注]详见弗·梅林著、樊集译《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1页。。随着该报被迫停刊,马克思曾经拥有的这一大笔财产也消耗殆尽,又迅速沦为穷人。

从马克思的许多文本来看,其是通过对理论的批判来使自身理论更加科学和系统。这些理论批判,或是对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生活层面观念的批判,或是对自身理论进行的反身批判,其中无不深刻蕴含着马克思理论探求的批判精神。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建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在辩证地否定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创建的带有虚幻色彩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新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基础,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同时期为《共产党宣言》所撰写的序言中,马克思不断地对自身理论进行着反思和批判。比如,在1872年对德文版序言部分观点的修正中,马克思在肯定其中基本原理正确性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具体变化,对其理论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改,并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54、9页。。通过对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批判,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重要文本中,马克思批判地揭露了传统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这一基本视域的主要缺点及问题实质,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54、9页。,并在批判中进一步确立了自身哲学体系的科学的实践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从对黑格尔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引申到对国家真实政治体系的批判,犀利地指出德国现存的国家制度及意识形态体系是不合理的,并通过理论批判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现实斗争中去。

酿酒酵母的交配型是由位于酵母染色体Ⅲ上MAT座控制的,MAT座上的两个等位基因MATa和MATα大约相差100 bp[21]。PCR产物仅有一条544 bp条带的为a型单倍体,PCR产物仅有一条404 bp条带的为α型单倍体,两条产物都有的为二倍体[22]。如图2,得到4株Y17a型单倍体,3株Y17α型单倍体。两种交配型单倍体分别挑取3株与原始出发菌株Y17同时培养测定RNA含量,结果如图3。两种配型单倍体RNA含量分配不均,a型单倍体RNA含量比α型单倍体约高50%。

“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价值两方面都是思想的巨人”注详见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卡尔·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页。,这一成就与他在理论探求中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马克思提倡创新并不断地进行着理论创新。与一切旧哲学不同的是,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论断的马克思,不是仅把创新作为一种直观活动或思辨活动,而是将创新置于实践活动之上,并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为了坚守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政治立场,马克思在博士毕业后以《莱茵报》为阵地,勇敢地批判不合理的普鲁士政治现实。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马克思让《莱茵报》真正成为了为莱茵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发声的报刊。《莱茵报》政治立场的改变,自然为普鲁士当局所不容,“1843年1月21日的内阁御前会议已决定查封这个报纸”注详见弗·梅林著、樊集译《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6页。。此时,《莱茵报》的股东们便要求“降低报纸格调”来挽回利益。在事关个人利益的紧急关头,坚持革命立场的马克思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毅然辞去了主编之职。随后,他创办了《新莱茵报》,“这家日报成了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注详见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著、易廷镇和侯焕良译《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和163页。。即使在接到政府勒令停刊的通知后,《新莱茵报》最后一期报纸的首页上依然刊登着“无论何时何地,他们(即《新莱茵报》)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注详见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著、易廷镇和侯焕良译《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和163页。。继续坚持走理论革命道路的马克思,在被普鲁士当局驱逐出境后,又在巴黎继续为当地出版的德文版《前进报》撰稿并参与报刊编辑工作,深刻揭露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批判非无产阶级思想,反对资本主义政府。对此,普鲁士当局继续迫害已经离开德国的马克思,施压法国政府将其逐出了法国。不仅如此,在马克思被迫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以后,普鲁士当局又继续要求比利时政府将其驱逐出境。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国籍。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既是理论批判导向下的实践批判,又是以实践批判为根基并在实践批判中升华的理论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是在理论批判指导下的自觉的实践批判,只有将理论批判作为实践批判的内在环节,内化于实践批判的过程当中,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批判。马克思的理论批判是以实践批判为基础的科学的理论批判,只有在实践批判中进行对时代的理论批判,才能随时让理论批判接受实践批判的真理性检验。对理论和实践的批判精神,不仅是马克思手中的“解剖刀”,更是他改造世界的武器,用否定的形式来构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批判与反思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

四、创新精神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54、9页。。理论批判所形成的科学理论,只是一种“批判的武器”,为了对时代的迫切问题进行解答,马克思进一步通过“武器的批判”来“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在对现实旧世界的实践批判中,马克思努力探求通往新世界的实践道路。实践批判具有革命性和否定性的力量,马克思运用现实的、多样的实践批判尺度,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各实践领域进行了全面批判。首先是对现实的经济运动进行经济尺度的实践批判。马克思始终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物质利益需求的实现问题,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适应情况的实践批判中,马克思不断地进行着探索,《资本论》这一鸿篇巨制的诞生便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其次是对政权运行机制进行的政治尺度的实践批判。伴随着真实革命活动的逐步深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实践的分析批判也愈发深刻,并完成了《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系列著作,形成了无产阶级的政党、革命和国家学说,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导。最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人与人(社会) 关系进行的生态尺度的实践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探讨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重建问题,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生态图景。

马克思把创新的内涵赋予实践之中,不仅将实践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还将改变世界的实践作为其哲学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着眼于通过实践创新的手段和途径将创新目的、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相统一,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绘制未来世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蓝图。马克思极具创新性地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以全新的哲学逻辑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实践哲学,“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马克思建立起的新哲学,突破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由于缺乏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事物所存在的不足,不再是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客体的活动,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突破了包括康德和黑格尔在内的一切唯心主义仅从纯粹主体出发的局限,不再是只从抽象的理性角度去理解实践,而是让主观精神回归现实的人的生活。马克思实践创新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使命还在于更好地改造世界,“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揭示现实世界本质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改变现存世界、创造未来理想社会。马克思赋予了实践以创新的涵义,不仅超出了以往一切哲学对实践的理解,也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实践,其是以创新为内容的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创新。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目的就是力求在把握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变现存世界、构建未来社会。要实现这一目的,显然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所创建的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正是优化人们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应包含否定理解,并从一切事物是不断运动的角度去理解现存事物,以批判性和怀疑性的眼光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科学地认识、评价一切现有的事物现象和理论知识,创造性地革新现有理论、改造现存世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进步。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要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在运动中认识事物,在发展中不断修正已有理论或提出新的思想。按照这一观点,现存事物的不断变化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认识能力要永无止境地随之进步,不断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辩证法的联系观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创造性地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要善于把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宏观整体性、多角度多向性、开放吸收性和动态变化性的视角,创新思维、开阔思想、扩展视野,更加全面真实确切地揭示复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事实上,正是由于马克思运用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思想体系,才辩证地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和哲学,创新性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辩证地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创新性地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从不把自己的理论思想看作绝对真理,反对将自己的观点看成是不容更改的教条,始终坚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撰写序言对其基本观点进行修改完善,就是其创新精神的生动展现。马克思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对其理论中许多原理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创新性再造。其原理创新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要求,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对已过时的观点进行修正,对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以此再创造和再丰富自身的理论成果;二是在没有前人可供借鉴或可直接利用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革命实际,以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为主,结合前人的相关思想观点,自我创新基本原理。就《共产党宣言》而言,马克思对其中某些过时观点的修正,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之后的1872 年德文版序言当中。在经历法国二月革命的实践后,基于巴黎公社的实际探索,马克思坦承,“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和52页。。他还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道,“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和52页。。由此,马克思对自己有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问题的论述进行了重大修正,为此后部分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其中联系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进行的理论创新,在1882年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有着鲜明的体现。马克思不仅阐明了俄国利用《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历史任务的方法,同时基于俄国农村公社的情况以及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与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双方互相补充”条件的新论断,并且有力批判了当时民粹派的错误观点。这一理论创新成果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便是这一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和有力验证。

五、马克思理论探求精神的当代价值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国际上,我国正从“跟跑者”转向“领跑者”;在国内,在深化改革正进入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现代化强国建设正在奋发之时,新时代面临的历史性新问题对理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体系“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注详见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全面秉承马克思在理论探求中的创新研究精神和实证批判治学态度,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灵敏捕捉时代新音,才能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理论探求中始终秉持的实证精神对步入新时代的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理论成果历经百年,时至今日仍被奉为科学的真理性学说,这与他始终坚持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崇拜真理”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马克思以客观事实为基底、用辩证逻辑来思考、用实践标准来检验的研究方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路径。要进一步克服深化改革的阻力,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辩证思考,在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积极展开调查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实现突破,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新特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问题解答和系统分析。马克思对每一个具体理论研究方向都博观约取,“把一切相关的科学都涉猎一遍”注详见顾兆熊著《马克思学说》,原载于《红藏: 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的周详审慎、细致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破旧的理论视界和思维界域提供了研究思路。随着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发达国家为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应对战略和贸易保护策略相继实施,中国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局面,只有不拘于单一知识领域广泛涉猎,积极拓展理论视野并跳出思维界域,才能紧跟时代前沿,真正做到厚积而薄发。

马克思在理论探求中为追求科学真理、实现崇高理想而甘于奉献、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为新时代青年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彰显了榜样的力量。马克思一生都矢志不移地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刻苦钻研理论学说、奋勇投身实践战斗,即使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那“由献身的精神显示出的伟大人格”[注]详见TTS著《马克思逸话一节》,原载于《星期评论》,1920(新年号)。依然成就了他辉煌壮丽的不朽人生。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注]详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的原因所在。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社会各领域正在经历整体的转型升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需要更多志存高远的有志之士,以为人类谋福祉为使命,将个人理想系于时代之责,将人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连,将有限的个体人生投入到历史发展的无限长河中。历史的变革与社会的进步总要历经曲折坎坷和艰难险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正面临着涉入改革发展深水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现代化强国奋发建设的关键之期,只有秉承马克思的“坚忍不拔之决心,献身救世之精神”[注]详见渊泉著《马克思奋斗生涯》,原载于《红藏: 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不畏艰险、决不退缩,以无私无畏的价值选择为精神支撑,团结人民共同奋斗,才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真正担负起新时代的新使命。

马克思在理论探求中贯穿始终的批判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当今中国,思想理论领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不断增强,只有以深刻而彻底的批判精神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局限性进行多维度批判,方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变化的时代中历久弥新,坚定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领导权、话语权。“批判的武器”离不开“武器的批判”,只有以当代中国的现实需求为问题导向,将理论批判介入现实进行实践批判,才能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便是在历史变化中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以反身批判手法在理论反思与实践反诘中突破自我理论体系局限所获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政治判断就是从“暂时性方面去理解”[注]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原有理论体系,从实事求是的维度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客观成就、现实变革、实际经验进行批判性总结和解读,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开启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新指南。

马克思在理论探求中发挥出的巨大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也为正处于深度变革中的新时代中国进一步开创“中国道路”提供了指导性的思维方式。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与时代文明的更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稳中向好地继续前进,离不开以创新驱动引领时代改革方向、指明社会前进道路。当前,诸多以资本、理性为内核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注]详见王青著《马克思的人格力量及其在新时代的精神价值》,原载于《西北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第80~87页。的危机,鲜明对比下,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愈发受到世界的瞩目和期待。要更好地把握此时参与塑造国际新秩序的有利时机,需要我们以马克思的创新性思维方法为指导,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辩证思考,突破原有理论知识框架的限制和束缚,通过解释新变化来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从最高层次的价值观维度推出富有独创性和超越性的理论成果,以对新规律的现实性解释和对其趋势的历史性预见,来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的思想领域高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全新探索和创新实践,随着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未解决的旧问题和诸多新情况并存,只有坚持马克思的创新精神,从新事实的客观实际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整合国内国外相关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思——疑——破——立”的理论创新路径来探索新思路,才能整体推进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注]详见习近平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与马克思本人在理论探求中所秉持的严谨求真的实证精神、大公忘我的牺牲精神、辩证否定的批判精神和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今国际国内形势都已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全面而立体地分析和把握马克思在理论探求中所秉持的精神,有利于理论工作者以实证精神规范研究、以牺牲精神服务科研、以批判精神革新现状、以创新精神推动理论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M].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冯争.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三个维度[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8(1):18-24.

[7]王青.马克思的人格力量及其在新时代的精神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2019(1):80-87.

On Spirits of Marx's Theory Exploration

LI Xuelin, MAO Jiaqi

(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Chengdu610500,China)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system established by Carl Marx is still full of strong vitality after one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and reality, guiding the progress of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many countries. And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rigorous pursuit-of-truth spirit of empirical archduke, unselfish sacrifice, dialectical negation of critical spirit as well as innovation spirit in hi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career quest. Entering a new er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ac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where the historic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Only fully by adhering to the spirits of Marx in the process of the theory exploration, standardize the theory study in the spirit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serve the lofty ideal and faith in the spirit of sacrifice, innov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critical spirit, promote theory practice in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can we fully excavat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t theory and enrich Chinese Marxist theor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arl Marx; theory exploration; spirit; contemporary value

收稿日期:2018-12-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5XKS002);四川省巴中市巴文化重点研究课题“巴人精神与巴中红色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李学林(1963—),男,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嘉琪(1995—),女,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19)02-0047-09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19.02.006

【责任编辑:孙竹青】

标签:;  ;  ;  ;  ;  ;  ;  ;  ;  ;  ;  ;  ;  ;  ;  

李学林:论马克思理论探求的几种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