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宿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eAg血清学转换,抗病毒治疗,细胞因子
自然宿主论文文献综述
常宇南[1](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儿童HBeAg血清学不同临床转归的宿主免疫学特点和儿童肝生化指标性别、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儿童HBe Ag血清学发生不同临床转归的宿主免疫学特点目的:分析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HBe Ag血清学发生不同临床转归的免疫学特点,筛选与其相关的关键免疫学指标以区分出不同的HBe Ag临床结局,为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随访监测、治疗效果判断提供新的视角。方法:纳入15名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平均随访2.8年(范围:0.7-6.2年)。研究结束时根据HBe Ag血清学的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叁组:自发性HBe Ag清除/转换组(Group1,n=5)、持续性HBe Ag阳性组(Group2,n=5)和抗病毒药物诱导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组(Group3,n=5)。收集血清检测其肝功能、乙肝标志物及HBV-DNA载量等临床指标并采用半定量芯片检测IFN-γ、TNF-α、IL-2、IL-4、IL-6、TGF-β、IL-10、IL-17、IL-22和IL-21等34种细胞因子表达谱。通过检测各组患儿在不同时间点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比较与分析其组间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应用布尔模型探讨细胞因子与HBe Ag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并筛选能区分HBe Ag不同临床转归的关键免疫学指标。结果:自发性HBe Ag血清学清除/转换组(Group1)的细胞因子表达模式的总体水平较低。抗病毒药物诱导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组(Group3)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最高,且在抗病毒治疗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仍较高。在基线时,Group3的IL-1b、IL-6R、IL-17F、IL-21R、MIP-3α及IL-17R、IL-22、IL-28A、GIT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在随访结束时,Group3的IL-1b、IL-6R、IL-23p19、IL-28A、MIP-3α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持续性HBe Ag阳性组(Group2)的IL-1s RⅠ、IL-1s RⅡ、IL-4、IL-12p40、IL-17F、GITR以及TGF-β3的表达水平随时间进展显着升高。基线GITR、IL-22、IL-21R、IL-17R的表达水平能够较好地区分血清HBe Ag不同的临床转归。此外,进一步通过基线GITR、IL-21R的表达情况建立可以判断慢乙肝儿童HBe Ag不同临床结局的简易流程。结论: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发生不同临床转归时宿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细胞因子表达的总体模式能更好地反映其免疫特征。通过联合基线GITR、IL-22、IL-21R、IL-17R的表达水平,能够较好地区分血清HBe Ag发生不同临床转归的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并建立了基于基线GITR和IL-21R表达情况的简易流程来判断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血清HBe Ag的临床转归。第二部分儿童血清ALT、AST、AKP、GGT的性别和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中的应用目的:建立儿童血清ALT,AST,AKP和GGT的性别和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并利用新的ALT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重新评估儿童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方法:从医院电子数据库系统收集1-14岁健康儿童的年龄、性别及肝生化学等信息。利用百分位数(第3位百分位数-第97位百分位数)确定血清ALT,AST,AKP和GGT年龄和性别特异性的参考区间。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判断新提出的ALT ULN检出慢性HBV感染儿童的能力。结果:基于4232名健康儿童的肝生化学指标检测结果,我们建立了ALT,AST,AKP和GGT年龄和性别特异性的参考区间。与现在的ALT ULN相比,新的ALT阈值区分慢性HBV感染儿童的灵敏度更高(男孩:31.2%,女孩:35.5%),而特异度仅略有下降。HBe Ag(+)慢性感染期儿童的肝生化学指标水平随年龄、性别的变化趋势与健康儿童大致相同,但仍存在一些差异。根据新提出的ALT ULN,大约16.1%的男孩和19.0%的女孩被划分为HBe Ag(+)慢性肝炎期,但使用目前的ALT ULN,他们被认为处于HBe Ag(+)慢性感染期。结论:基于大样本健康儿童人群,我们建立了儿童ALT,AST,AKP和GGT性别和年龄特异性的参考区间。同时,我们描述了HBe Ag(+)慢性感染期患儿的血清肝生化指标水平的特征。并且,新提出的肝生化学指标的参考区间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健康儿童及HBe Ag(+)慢性感染期儿童的肝功能特征和慢性HBV感染患儿的自然史。(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万惠,王雪,郭文涛,何建,柏吉祥[2](2018)在《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标本档案建立与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更好地利用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标本档案,为今后鼠疫防治和鼠疫流行的预测预警提供方便、快捷、科学而准确的档案资料。方法采集的兽类一般制作成简剥制标本,一部分制作成生态造型标本;采集的蚤、螨、吸虱均制作成玻片封片标本。所有标本均登记采集信息,建立标本档案后保存。结果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共保存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相关标本30 420件,包括兽类标本6目26科45属110种,蚤类标本6科43属174种,蜱类标本12种,吸虱类标本16科18属68种,螨类标本12科35属123种。结论通过收集、制作、保存大量鼠疫疫源地内与鼠疫流行相关的宿主媒介标本,为开展鼠疫疫源地调查、研究和动物鼠疫监测基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史献明,杜国义,尤殿平[3](2017)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耶尔森菌存在形式初步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鼠疫静息期,检测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同源菌或变异菌株。方法 2016年5-6月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监测点,采用夹日法捕获长爪沙鼠,采用弓形夹法捕获达乌尔黄鼠,取各鼠的小肠和舌尖,分离耶尔森菌,进行形态学和生化鉴定、PCR鉴定其种类。结果在363份标本中,93份为叁糖铁琼脂试验阳性菌株,但PCR鉴定排除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结论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静息期可能存在鼠疫菌的近缘菌,需要进一步鉴定叁糖铁阳性菌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张长国[4](2016)在《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和媒介的群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和媒介的群落生态,了解其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玉龙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和媒介在不同生境、不同垂直梯度和不同季节等情况下的群落分布特征和规律,进一步揭示玉龙鼠疫疫源地群落分布格局与鼠疫流行之间存在的联系。方法以丽江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所在地为调查空间范围,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和不同垂直梯度的条件下,对疫源地内小型兽类及寄生蚤开展生态学调查,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明确宿主和媒介群落生态学即群落组成、结构、群落多样性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等,探讨疫源地群落与鼠疫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调查总共选择了32个点,捕获小型兽类1568只,隶属于4目6科12属24种;蚤有1007匹,属于3科6亚科8属13种。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玉龙鼠疫疫源地的整体调查群落的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46.17%、17.67%和14.54%;方叶栉眼蚤、特新蚤指名亚种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为群落寄生蚤的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38.63%、30.88%和16.19%。在小型兽类的优势种和寄生蚤的优势种之间,来源于小型兽类优势种的寄生蚤优势种,占总寄生蚤优势种的84.80%。2)小型兽类和寄生蚤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和丰富度呈相关关系。3)在不同生境中,林地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大于耕地,优势度小于耕地;不同海拔中,小型兽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沿海拔梯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优势度呈升高趋势,蚤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单峰形变化,优势度呈“V”形变化;不同季度中,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标、丰富度和均匀度随季度的变化而呈上升趋势,优势度随季度呈递减趋势;蚤随季度物种多样性指标变化不典型,均匀度变化趋势呈单峰形,优势度呈“V”形变化。4)在海拔梯度中,小型兽类随海拔梯度的升高相似性系数q下降,Cody指数升高,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反。蚤随海拔梯度的升高相似性系数q呈单峰变化,Cody指数升高。5)小型兽类和蚤的生态位宽度优势种位居前列,群落生态位宽度中小型兽类最高值为0.9455,蚤最高值为0.9333;小型兽类优势种最小值为0.8664,蚤最小值为0.5926,其数值总体趋势呈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生态位重迭指数小型兽类以玉龙绒鼠和大耳姬鼠最大(0.9948),优势种以齐氏姬鼠和大绒鼠最大(0.9651),蚤以方叶栉眼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最大(0.9980)。6)蚤寄生生态位宽度最高值为0.394,优势种以特新蚤指名亚种生态位宽度最高(0.3795),方叶栉眼蚤最低(0.3274);生态位重迭指数以特新蚤指名亚种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重迭最大(0.9714)。结论1)玉龙鼠疫疫源地小兽优势种为齐氏姬鼠、大绒鼠,寄生蚤优势种为方叶栉眼蚤、特新蚤指名亚种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分布优势以耕地、高海拔和冬末春初季节明显。2)两种生境中小型兽类生态学指标存在差异,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呈林地大于耕地,优势度则相反,显示耕地更有利于鼠疫的暴发和流行。3)研究发现该疫源地IV梯度带的整体环境更有利于小型兽类和蚤类的生存与繁殖,小兽及其寄生蚤容量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有利于鼠疫的流行和暴发。4)两种生境中小兽及其蚤类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季节分布特征都表明在时间分布格局中呈现聚集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季度(冬末春初)小兽及其蚤类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指数较低,而生态优势度较高的规律,是该疫源地鼠疫反复流行于冬末春初的重要原因。5)综合考虑生境和海拔梯度因素,小兽及其寄生蚤群落在IV梯度带的耕地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最低,而生态优势度最高,因此从群落生态学角度进一步证实,IV梯度带的农耕地环境,是该疫源地鼠疫暴发和流行的最适环境。6)齐氏姬鼠和大绒鼠显示出较高的生态位宽度,说明它们不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对于鼠疫的流行和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新蚤指名亚种生态位宽度(以海拔和小型兽类计算)的不同,不仅反映它与主要宿主齐氏姬鼠的生态位宽度的同步适应,也体现了它对宿主动物齐氏姬鼠的依赖性,为它们作为重要宿主和媒介提供了生态学依据。7)从群落生态学角度,依据鼠疫宿主动物的划分条件,由于玉龙绒鼠在该疫源地不是优势种,且分布较为集中,生态位宽度较窄等特点,我们认为玉龙绒鼠在该疫源地不是主要宿主动物,仅为次要宿主或流行宿主。(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6-06-07)
高菽蔓,靳红亮,张守峰,扈荣良[5](2016)在《探寻新型HCV同源病毒的自然宿主》一文中研究指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慢性肝炎。由于HCV的宿主范围较窄,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免疫预防等,至今也无证据表明动物源的HCV同源病毒可能跨种传播给人类。最近,研究者在小型野生动物(如啮齿类动物、蝙蝠)和家养动物(如犬、马、牛)中相继发现了新型HCV同源病毒(HCV样病毒和GBV样病毒),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丙型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或持续性G病毒属(pegivirus),研究这些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有助于HCV的起源及其致病机制和免疫等研究。本综述从HCV基本特征、相关病毒谈起,着重介绍新型HCV同源病毒,并探寻其自然宿主,进而讨论了人类重要病原之一HCV的起源问题。(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景正朝,郑英,黄远贵,雷坤,卢波[6](2016)在《蒙自市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体表染蚤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蒙自市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鼠体染蚤情况,为鼠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3年间蒙自市鼠疫监测工作中捕获的活鼠鼠体染蚤实验室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蒙自市共捕获3种鼠5种蚤,平均蚤指数3.48;3个鼠种印鼠客蚤、缓慢细蚤染蚤率46.51%,蚤指数0.46(χ2=4.58,P<0.05);褐家鼠印鼠客蚤坝区染蚤率最高(χ2=4.58,P<0.05);黄胸鼠蚤指数最高,褐家鼠次之(χ2=169.36,P<0.01)。黄胸鼠、褐家鼠人蚤染蚤率坝区高于山区(χ2=8.58,P<0.05)。结论蒙自市黄胸鼠印鼠客蚤染蚤率、蚤指数坝区和山区差异大;褐家鼠印鼠客蚤染蚤率、蚤指数坝区和山区差异小。(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6年08期)
王丽英,文莉,吕诚,林毅,庞代文[7](2016)在《基于宿主细胞中磷脂“自然嵌合”的杆状病毒叶酸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是节肢动物特异性的DNA病毒,具有载体容量大、增殖滴度高、易于大量扩增且对脊椎动物无致病性等优点,在新型基因载体及疫苗开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然而,杆状病毒缺乏对脊椎动物细胞的靶向性,因此有必要对杆状病毒进行修饰[3~5].叶酸(FA)是一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具有分子量小、稳定性好、无免疫原性及易于与其它载体或药物键合等优点.由于叶酸受体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叶酸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通用型肿瘤靶向分子[6~9].本文采用宿主细胞中磷脂"自(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8](2015)在《抓住自然宿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小星星(高年级版)》期刊2015年11期)
万露露,张斌,胡亮钉[9](2015)在《自然杀伤细胞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是制约HSCT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供者来源的自然杀伤(NK)细胞在发挥抗肿瘤效应的同时,可能存在抗a GVHD作用,为预防a GVHD的发生带来了新的希望[1]。但由于HSCT后重建的NK细胞处于功能不成熟阶段,不表达或弱表达NK细胞免疫球蛋白受体(KIR)、Ly49D等受体,不能有效发挥(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10](2015)在《《自然-免疫学》:研究发现结核杆菌抑制宿主免疫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刘翠华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小波及其团队合作的一项研究揭示,结核分枝杆菌(Mtb)中分泌性酪氨酸磷酸酶(Ptp A)可通过抑制宿主天然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而促进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研究人员还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可利用宿主细胞的泛素分子进而抑制宿主的固有免疫功能。这一研究结果于2月3日在国际免疫学权威期刊《自然-免疫学》在线发表。固有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中巨噬细胞是机体识别外源病原体入侵的重要免疫细胞。结核分枝杆菌作为一种典(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13期)
自然宿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更好地利用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标本档案,为今后鼠疫防治和鼠疫流行的预测预警提供方便、快捷、科学而准确的档案资料。方法采集的兽类一般制作成简剥制标本,一部分制作成生态造型标本;采集的蚤、螨、吸虱均制作成玻片封片标本。所有标本均登记采集信息,建立标本档案后保存。结果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共保存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相关标本30 420件,包括兽类标本6目26科45属110种,蚤类标本6科43属174种,蜱类标本12种,吸虱类标本16科18属68种,螨类标本12科35属123种。结论通过收集、制作、保存大量鼠疫疫源地内与鼠疫流行相关的宿主媒介标本,为开展鼠疫疫源地调查、研究和动物鼠疫监测基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宿主论文参考文献
[1].常宇南.慢性乙型肝炎儿童HBeAg血清学不同临床转归的宿主免疫学特点和儿童肝生化指标性别、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中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9
[2].万惠,王雪,郭文涛,何建,柏吉祥.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标本档案建立与管理[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8
[3].史献明,杜国义,尤殿平.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耶尔森菌存在形式初步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7
[4].张长国.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和媒介的群落[D].大理大学.2016
[5].高菽蔓,靳红亮,张守峰,扈荣良.探寻新型HCV同源病毒的自然宿主[J].病毒学报.2016
[6].景正朝,郑英,黄远贵,雷坤,卢波.蒙自市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体表染蚤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16
[7].王丽英,文莉,吕诚,林毅,庞代文.基于宿主细胞中磷脂“自然嵌合”的杆状病毒叶酸修饰[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
[8]..抓住自然宿主[J].小星星(高年级版).2015
[9].万露露,张斌,胡亮钉.自然杀伤细胞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
[10]..《自然-免疫学》:研究发现结核杆菌抑制宿主免疫机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
标签:慢性乙型肝炎; HBeAg血清学转换; 抗病毒治疗; 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