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黄赟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城镇一中,广西宁明532500)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70-02

摘要:自主性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欲,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化的需要,真正实现“人人需要创造,人人可以创造。”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再创造;转变观念

众所周知,学生过去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接受与掌握的被动者。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合作性、思维的多面性、创造性不断销蚀与埋没,也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学困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年后也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于在社会上立足。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也就是说,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重要一万倍。而自主学习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理解自主学习,加强合作交流

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有目的的自觉探究,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际活动,即“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多交流,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交流可分为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这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最好形式。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一节,教学开始我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存在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改变,另一个变量也随之改变的数学问题。如买学习用品时数量与总费用;手机话费与时间;路程与时间;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打字时打字的总数与时间。通过交流研讨,学生找出许多生活中存在函数关系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懂得函数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克服了以往学生只求”师”不求”思”,当忠实”听众的不良习惯,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解决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尝试新知.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包办代替,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二、解放思想,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放下思想包袱,勇于探索创新,开拓进取,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和方法,才能把握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转变学习观念,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转变学习观念,主要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封闭型、接受型、依赖他人的系统学习转变为开放的、自主的、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我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图形的事物,比如:动物、植物、服装、建筑、人体、符号中的对称现象,先感知轴对称的意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图形的共性是什么?(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的核心。然后让学生动手剪纸,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继续拓展,生活中还有那些轴对称图形或轴对称的现象?比如在我们的校园有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等等,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开始的感性认识到动手操作到获得知识这一变化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深刻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进而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获取所要学习的知识,才能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的脉络体系,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体验“再创造”的过程

布鲁纳说:“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自主探究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获取知识。而探究活动的有效与否,关键要看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本人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计划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探究。如何让学生经历、卷入探究活动,形成真正的问题,产生真正探究的内在需要和兴趣呢?本人认真思考后,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这样的设计:

(一)发现问题

师: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现在老师发给同学每人一根同样长的吸管,你们能把它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操作完成后交流。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

师:同样的一根吸管,剪成三段后有的同学说能围成三角形,有的说不能,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来围。(是两位围不成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跃跃欲试。)

(二)形成初步猜想

师:刚才用三根细管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1:因为用的三根吸管不一样长。(下面同学一片反对声)

生2:那两根太短了,够不着。

生3:这三根细管长度相差太大。差不多长的三根细管肯定能围成。

(三)验证猜想

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想法,下面请你们在拿一根吸管,老师要你们剪成围不成的三段,先别剪,先想一想,怎样剪下来才围不成三角形。

生1:我把吸管剪成一段很长,两段很短。

生2:我先剪成一长一短的两段,再把短的剪成两段。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就围不成三角形?

生3:因为两段加起来还没有另一段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请你们总结一下三根细管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得道理。

生:两根短得细管加起来比另外一根长得细管短,就围不成三角形。

(四)再次形成猜想并验证

师:说得真好。你们能把这三根围不成得细管变成围成得吗?先别急,动手前想一想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并把你得想法与组里得同学交流一下。

师:在这由围不成三角形到能围成三角形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再用其他细管验证你得想法吗?

活动完成后进行学生交流。

(五)能初步发现规律

师:下面哪个小组起来交流一下,怎样把原来围不成得三根细管变成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1:很简单,我把最长的一段剪短一些,就可以围成了。

师:剪短到什么程度呢,你想过吗?

生1:另外两根加起来能够得着。

生2:只要两根加起来比长得长就可以了。

师:真了不起。用三根细管能否围成三角形,这个规律你知道吗?

生2:就是看两根得细管加起来有没有长得细管长,如果比长的细管长就能围成,如果比长的细管短,就围不成。

(六)进一步思考(略)

师:说得真好,那如果短得细管加起来和长的一样长呢?

意想不到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又调动起来了……

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探索,本人认为必须要把握两点:第一,要让学生发现真问题。发现问题是数学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只要当学生在现实生活或创造的情景中自己发现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才觉得这样的问题有价值,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和内在需求。我设计问题时,学生在把一根细管剪成三段围成三角形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同样的吸管,由于不同的剪法,就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出乎学生的意料,这样的现象学生是非常想弄清楚的,这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要让学生发现真正问题还必须创设好问题情景,要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抽象出数学问题,并且通过探究能够解决问题。第二,要真正地解决问题。学生真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在创造’。”他认为学生具有潜在的发现能力,他们本身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已经具备教师甚至研究人员的特征,在他们身上实现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数学教育应当发展这种潜能,使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实现数学的“再发现”。也就是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了真正解决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世纪需要地就是创造型人才,如果学生的自主选择与能力上不去,其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自主性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欲,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形成全民创新的氛围,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化的需要,真正实现“人人需要创造,人人可以创造。”

标签:;  ;  ;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