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卧式环形电感器及电源装置,其中,卧式环形电感器用于连接到电路板上,包括骨架、环形磁芯、线圈、支撑座及导电件,骨架具有容置腔室,环形磁芯设置于容置腔室的内部,环形磁芯的轴线与电路板的一板面垂直,线圈设置于骨架上,线圈具有引出端部,支撑座与骨架固定连接,导电件固定设置于支撑座上,导电件具有第一连接端部及第二连接端部,第一连接端部连接引出端部,第二连接端部与电路板接触并连接,第二连接端部与环形磁芯的轴线垂直;电源装置包括上述卧式环形电感器。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小卧式环形电感器与电路板连接后对电路板的空间占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卧式环形电感器,用于连接到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具有容置腔室;环形磁芯,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室的内部,所述环形磁芯的轴线与电路板的一板面垂直;线圈,设置于所述骨架上,所述线圈具有:引出端部;支撑座,与所述骨架固定连接;导电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导电件具有:第一连接端部,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连接所述引出端部;及第二连接端部,与电路板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与所述环形磁芯的轴线垂直。
设计方案
1.一种卧式环形电感器,用于连接到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骨架,具有容置腔室;
环形磁芯,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室的内部,所述环形磁芯的轴线与电路板的一板面垂直;
线圈,设置于所述骨架上,所述线圈具有:
引出端部;
支撑座,与所述骨架固定连接;
导电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导电件具有:
第一连接端部,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连接所述引出端部;及
第二连接端部,与电路板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与所述环形磁芯的轴线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环形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环形磁芯的轴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环形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环形磁芯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连接端部沿着远离所述环形磁芯轴线的方向延伸,在沿着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伸出至所述支撑座的侧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环形电感器,其特征在于,设所述线圈的数量为m个,且设所述支撑座的数量为n个,则n>2m,n个所述支撑座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环形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支撑座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座沿圆形方向阵列设置,其中所述圆形方向与所述环形磁芯同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环形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开口端部;及
第二壳体,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开口端部,所述第二开口端部与所述第一开口端部扣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卧式环形电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卡角,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卡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角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
第二卡角,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卡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角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卡角与两个所述第一卡角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卡角及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卡角之间间隔排列;及
盖体,包括:
盖板;
第三卡角,固定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第三卡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卡角分别位于所述盖板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三卡角与两个所述第一卡角一一对应,所述第三卡角及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卡角之间卡接;及
第四卡角,固定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第四卡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四卡角分别位于所述盖板的两端,两个所述第四卡角与两个所述第三卡角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四卡角及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三卡角之间间隔排列,两个所述第四卡角与两个所述第二卡角一一对应,所述第四卡角及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卡角之间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卧式环形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
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固定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支撑块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块分别位于所述盖板的两端,所述支撑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接触。
9.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及
电感器,为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卧式环形电感器,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与所述电路板接触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为电源模块、汽车充电器、充电桩或光伏电源。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本电气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环形电感器及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电感器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件,其一般由骨架、绕组、屏蔽罩、封装材料以及磁芯或铁心等部件组成。电感器分为差模电感及共模电感,其中差模电感用于抑制差模干扰(骚扰电磁场在线-线之间产生差模电流,在负载上引起的干扰)。卧式环形电感器是将环形磁芯按照卧式放置,其属于差模电感器的一种细分的型号。
现有的卧式环形电感器为直插式结构,即其线圈的引出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在当电感器与PCB板连接时,引出线从PCB板的一板面穿过PCB板至PCB板的另一板面上,并与PCB板连接。
但本申请实用新型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现有卧式环形电感器在与PCB板连接后,占用了PCB板另一板面的空间,因此,存在占用PCB板空间大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卧式环形电感器及电源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卧式环形电感器在与电路板连接后占用电路板空间大的技术问题,减小了卧式环形电感器与电路板连接后对电路板的空间占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卧式环形电感器,用于连接到电路板上,包括:
骨架,具有容置腔室;
环形磁芯,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室的内部,所述环形磁芯的轴线与电路板的一板面垂直;
线圈,设置于所述骨架上,所述线圈具有:
引出端部;
支撑座,与所述骨架固定连接;
导电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导电件具有:
第一连接端部,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连接所述引出端部;及
第二连接端部,与电路板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与所述环形磁芯的轴线垂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环形磁芯的轴线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环形磁芯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连接端部沿着远离所述环形磁芯轴线的方向延伸,在沿着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伸出至所述支撑座的侧方。
作为优选,设所述线圈的数量为m个,且设所述支撑座的数量为n个,则n>2m,n个所述支撑座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
作为优选,所述线圈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支撑座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座沿圆形方向阵列设置,其中所述圆形方向与所述环形磁芯同轴。
作为优选,所述骨架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开口端部;及
第二壳体,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开口端部,所述第二开口端部与所述第一开口端部扣接。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卧式环形电感器还包括:
第一卡角,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卡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角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
第二卡角,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卡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卡角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卡角与两个所述第一卡角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卡角及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卡角之间间隔排列;及
盖体,包括:
盖板;
第三卡角,固定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第三卡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卡角分别位于所述盖板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三卡角与两个所述第一卡角一一对应,所述第三卡角及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卡角之间卡接;及
第四卡角,固定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第四卡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四卡角分别位于所述盖板的两端,两个所述第四卡角与两个所述第三卡角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四卡角及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三卡角之间间隔排列,两个所述第四卡角与两个所述第二卡角一一对应,所述第四卡角及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卡角之间卡接。
作为优选,所述盖体还包括:
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固定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支撑块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块分别位于所述盖板的两端,所述支撑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接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源装置,包括:
电路板;及
电感器,为如上所述的卧式环形电感器,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与所述电路板接触并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源装置为电源模块、汽车充电器、充电桩或光伏电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骨架、环形磁芯、线圈、支撑座及导电件,同时,导电件固定设置于支撑座上,导电件的第一连接端部连接线圈的引出端部,导电件的第二连接端部与电路板接触并连接,第二连接端部与环形磁芯的轴线垂直,在当卧式环形电感器与电路板连接时,仅需要将第二连接端部与电路板的一板面接触后固定,即可完成卧式环形电感器与电路板间的组合,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无需占用电路板另一板面的空间,解决了技术中卧式环形电感器在与电路板连接后占用电路板空间大的技术问题,进而降低了卧式环形电感器对电路板的空间占用,提高了卧式环形电感器与电路板连接后的紧凑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连接端部沿着远离环形磁芯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使得第一连接端部伸出至支撑座的侧方,在组装的过程中,能够为引出端部缠绕于第一连接端部的操作提供较大的运动空间,进而能够提高引出端部在第二连接端部上缠绕的效率,更进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支撑座的数量设置为多于线圈数量的两倍,同时将多个支撑座沿着第二壳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将线圈缠绕骨架的过程中,所需引出端部的连接位置有较多的选择,从而能够减小线圈缠绕骨架的局限性,进而能够提高线圈缠绕骨架时的灵活性,更进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卡角、第二卡角及盖体,同时将盖体设置为与第一卡角及第二卡角卡接,在自动化生过程中,盖体作为对产品自动选取时的定位基准面及抓取面,进而适用于无铅回流焊的工艺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卧式环形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去掉线圈后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立体图;
图6为图5在其他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卧式环形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的立体图;
图9为图8在其他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卧式环形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0在其他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图7和图10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13的侧视图;
图15为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以上各图中:100、骨架;110、第一壳体;111、第一限位凸起;112、第一限位凹槽;113、第二限位凸起;114、第二限位凹槽;120、第二壳体;121、第三限位凸起;122、第三限位凹槽;123、第四限位凸起;124、第四限位凹槽;200、环形磁芯;300、线圈;310、引出端部;400、支撑座;500、导电件;510、第一连接端部;520、第二连接端部;600、第一卡角;700、第二卡角;800、盖体;810、盖板;820、第三卡角;830、第四卡角;840、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卧式环形电感器既可以是卧式环形差模电感器,也可以是卧式环形共模电感器;(2)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3)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本实用新型卧式环形电感器包括骨架、环形磁芯、线圈、支撑座及导电件,相对于现有插接式结构,导电件固定设置于支撑座上,导电件具有第一连接端部及第二连接端部,第一连接端部连接线圈的引出端部,第二连接端部与电路板接触并连接,第二连接端部与环形磁芯的轴线垂直。本实用新型在当卧式环形电感器与电路板连接时,仅需要将第二连接端部与电路板的一板面接触后固定,即可完成卧式环形电感器与电路板间的组合,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无需占用电路板另一板面的空间,解决了技术中在与电路板连接后占用电路板空间大的技术问题,进而降低了对电路板的空间占用,提高了卧式环形电感器与电路板连接后的紧凑性。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卧式环形电感器既可以是卧式环形差模电感器,也可以是卧式环形共模电感器,即本实用新型同时要求对卧式环形差模电感器及卧式环形共模电感器进行保护,由于二者发明构思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前者线圈300的数量为一个,支撑座400的数量通常不少于两个,后者线圈300的数量为两个,支撑座400的数量不少于四个,因此以下实施例中仅选择卧式环形差模电感器做具体的说明即可达到清楚完整的目的,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卧式环形差模电感器的基础上,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对线圈300和支撑座400的数量做适应性调整,进而毫无疑义地获得包括上述发明构思的卧式环形共模电感器的整体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6,一种卧式环形电感器,用于连接到电路板(PCB板)上,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与电路板连接后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该卧式环形电感器包括骨架100、环形磁芯200、线圈300、支撑座400及导电件500。
骨架100具有容置腔室。具体而言,如图2至图4所示,容置腔室为环形,容置腔室用于容纳环形磁芯200,骨架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具有第一开口端部,第二壳体120与支撑座400通过一体化成型、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20具有第二开口端部,第二开口端部与第一开口端部扣接,此时容置腔室由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形成。
详见图3,第一壳体110整体呈圆柱形,第一壳体110的内部具有第一连接柱,第一连接柱为中空的圆柱形,第一连接柱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同轴并固定连接,第一开口端部具有第一限位凸起111、第一限位凹槽112、第二限位凸起113及第二限位凹槽114,其中,第一限位凸起111及第一限位凹槽112位于第一壳体110外壁的开口端处,第一限位凸起111及第一限位凹槽112沿着第一壳体110的周向延伸,第二限位凸起113及第二限位凹槽114均位于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第二限位凸起113及第二限位凹槽114沿着第一连接柱的周向延伸。
继续详见图3,第二壳体120整体呈圆柱形,第二壳体120的内部具有第二连接柱,第二连接柱为中空的圆柱形,第二连接柱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0同轴并固定连接,第二开口端部具有第三限位凸起121、第三限位凹槽122、第四限位凸起123及第四限位凹槽124,其中,第三限位凸起121及第三限位凹槽122位于第二壳体120外壁的开口端处,第三限位凸起121及第三限位凹槽122沿着第二壳体120的周向延伸,第四限位凸起123及第四限位凹槽124均位于第二连接柱的另一端,第四限位凸起123及第四限位凹槽124沿着第二连接柱的周向延伸,第二开口端部与第一开口端部扣接时,第三限位凸起121与第一限位凹槽112配合,第三限位凹槽122与第一限位凸起111配合,第四限位凸起123与第二限位凹槽114配合,以及第四限位凹槽124与第二限位凸起113配合,从而对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之间的相对转动给予稳定的约束,进而提高了骨架100结构的稳定性,更进而提高了卧式环形电感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环形磁芯200设置于容置腔室的内部,环形磁芯200的轴线与电路板的一板面垂直,以实现卧式设置。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环形磁芯200与第一外壳110同轴,环形磁芯200套设于第一连接柱及第二连接柱的外部。
线圈300设置于骨架100上,线圈300具有引出端部310,以实现电流的输入及输出。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6所示,线圈300可以为漆包铜线,线圈300为一个,线圈300缠绕于骨架100的外部,由于其缠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技术,故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支撑座400与骨架100固定连接。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6所示,支撑座400用于固定导电件500,支撑座400用绝缘材料制成,支撑座400为两个,以分别对应于线圈300的两个引出端部310,两个支撑座400间隔设置,详见图1,两个支撑座400对称设置于骨架100的两侧,每个支撑座4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电件500,支撑座400与第二壳体120通过一体化成型或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支撑座400具有连接通孔,用于设置导电件500。
导电件500固定设置于支撑座400上,导电件500具有第一连接端部510及第二连接端部520,第一连接端部510连接引出端部310,实现线圈300与电路板间电流的传送,第二连接端部520与电路板接触并连接,第二连接端部520与环形磁芯200的轴线垂直,以与电路板板面平行的姿态贴于电路板的板面上。具体而言,如图1、图2、图5及图6所示,导电件500为PIN线,导电件500可以为片状,以提高第二连接端部520与电路板间的接触面积,同时能够较好的保证多个第二连接端部520之间的共面性,进而提高了卧式环形电感器在电路板上的稳定性,以及与电路板连接的效率,导电件500与连接通孔套接,导电件500与支撑座400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端部510自连接通孔的一端伸出至支撑座400的外部,引出端部310缠绕于第一连接端部510的外部,引出端部310通过锡焊固定于第一连接端部510上,第二连接端部520自连接通孔的另一端伸出至支撑座400的外部,详见图1,第一连接端部510与环形磁芯200的轴线平行,即第一连接端部510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从而无需折弯,即可连接第一连接端部510,即以较少的折弯工序操作导电件500,第二连接端部520的延伸方向为沿着远离环形磁芯200轴线的方向延伸,即随着第二连接端部520的延伸,第二连接端部520的末端与环形磁芯200的轴线距离越来越远,第二连接端部520沿着平行于第二壳体120的径向(对应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方向延伸,该第二壳体120的径向为:存在一直线,该直线与第二壳体120垂直且相交。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电件500还可以为针状;第二连接端部520的延伸方向还可以为沿着靠近环形磁芯200轴线的方向延伸,即随着第二连接端部520的延伸,第二连接端部520的末端与环形磁芯200的轴线距离越来越近;第二连接端部520还可以沿着平行于第二壳体120的切向(对应垂直于图1的方向)方向延伸,该第二壳体120的切向为:存在一切线,该切线与第二壳体120的周向相切。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参见图1至图6,下面就本实施例中将卧式环形电感器的组装,及其与电路板连接的操作进行具体的说明:
将环形磁芯200放置于骨架100的容置腔室中,将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开口端部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开口端部扣接,将线圈300缠绕于骨架100的外部,将两个支撑座400与第二壳体120的外壁固定连接;
将线圈300的两个引出端部310分别向两个支撑座400引出,将引出端部310缠绕于与其相邻的第一连接端部510的外部,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引出端部310的缠绕圈数,引出端部310及与其相邻的第一连接端部510通过沾锡的方式固定在一起,保持第一连接端部510的竖直状态,将第二连接端部520折弯,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将第二连接端部520与电路板一板面接触,并通过沾锡的方式与电路板固定在一起。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卧式环形电感器,通过设置骨架100、环形磁芯200、线圈300、支撑座400及导电件500,同时,导电件500固定设置于支撑座400上,导电件500的第一连接端部510连接线圈300的引出端部310,导电件500的第二连接端部520与电路板接触并连接,第二连接端部520与环形磁芯200的轴线垂直,在当卧式环形电感器与电路板连接时,仅需要将第二连接端部520与电路板的一板面接触后固定,即可完成卧式环形电感器与电路板间的组合,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无需占用电路板另一板面的空间,解决了技术中在与电路板连接后占用电路板空间大的技术问题,进而降低了对电路板的空间占用,提高了与电路板连接后的紧凑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其可以为但不限于电源模块、汽车充电器、充电桩、光伏电源,该电源装置包括电路板及电感器,该电感器为如上所述的卧式环形电感器,即该电感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感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第二连接端部520与电路板接触并连接。
实施例二
参见图7至图9,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卧式环形电感器为了提高引出端部310在第二连接端部520上缠绕的效率,第一连接端部510与环形磁芯200的轴线垂直,第一连接端部510沿着远离环形磁芯200轴线的方向延伸,即随着第一连接端部510的延伸,第一连接端部510的末端与环形磁芯200的轴线距离越来越远,在沿着第一连接端部510延伸的方向(对应图7所示的水平方向)上,第一连接端部510伸出至支撑座400的侧方(对应图7所示的左方及右方),从而为将引出端部310缠绕于第一连接端部510的操作提供了较大的运动空间,进而提高了引出端部310在第二连接端部520上缠绕的效率。
具体而言,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连接端部510沿着平行于第二壳体120的切向(对应垂于图7的方向)方向延伸,该第二壳体120的切向为:存在一切线,该切线与第二壳体120的周向相切。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部510沿着平行于第二壳体120的径向(对应图7中的水平方向)方向延伸,该第二壳体120的径向为:存在一直线,该直线与第二壳体120垂直且相交。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参见图7至图9,下面就本实施例中将卧式环形电感器的组装,及其与电路板连接的操作进行具体的说明:
将环形磁芯200放置于骨架100的容置腔室中,将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开口端部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开口端部扣接,将线圈300缠绕于骨架100的外部,将两个支撑座400与第二壳体120的外壁固定连接;
通过折弯,将第一连接端部510的延伸方向保持为第二壳体120的切向,将线圈300的两个引出端部310分别向两个支撑座400引出,将引出端部310缠绕于与其相邻的第一连接端部510的末端外部,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引出端部310的缠绕圈数,引出端部310及与其相邻的第一连接端部510通过沾锡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将第二连接端部520折弯,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将第二连接端部520与电路板一板面接触,并且通过沾锡的方式与电路板固定在一起。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卧式环形电感器,在提高了与电路板连接后的紧凑性的同时,通过将第一连接端部510沿着远离环形磁芯200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使得第一连接端部510伸出至支撑座400的侧方,在组装的过程中,为将引出端部310缠绕于第一连接端部510的操作提供了较大的运动空间,进而提高了引出端部310在第二连接端部520上缠绕的效率。
实施例三
参见图10至图12,与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卧式环形电感器为了提高线圈300缠绕骨架100时的灵活性,设线圈300的数量为m个,且设支撑座400的数量为n个,则n>2m,n个支撑座400间隔设置,每个支撑座4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电件,从而在将线圈300缠绕骨架100的过程中,所需引出端部310的连接位置有较多的选择,减小了线圈300缠绕骨架100的局限性,进而提高了线圈300缠绕骨架100时的灵活性。
具体而言,如图10至图12所示,线圈300的数量为一个,支撑座40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座400沿圆形方向阵列设置,其中圆形方向与环形磁芯200同轴,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是,阵列设置是将四个支撑座400沿圆形方等间距设置,或者说,四个支撑座400中任一相邻两个支撑座400之间的间距为同一个定值。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参见图10至图12,下面就本实施例中将卧式环形电感器的组装,及其与电路板连接的操作进行具体的说明:
将环形磁芯200放置于骨架100的容置腔室中,将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开口端部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开口端部扣接,将线圈300缠绕于骨架100的外部,将两个支撑座400与第二壳体120的外壁固定连接;
通过折弯,将第一连接端部510的延伸方向保持为第二壳体120的径向,将线圈300的两个引出端部310分别向与其相邻的支撑座400引出,将引出端部310缠绕于与其相邻的第一连接端部510的末端外部,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引出端部310的缠绕圈数,引出端部310及与其相邻的第一连接端部510通过沾锡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将第二连接端部520折弯,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将第二连接端部520与电路板一板面接触,并且通过沾锡的方式与电路板固定在一起。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卧式环形电感器,在提高了与电路板连接后的紧凑性的同时,通过将支撑座400的数量设置为多于线圈300数量的两倍,同时将多个支撑座400沿着第二壳体12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将线圈300缠绕骨架100的过程中,所需引出端部310的连接位置有较多的选择,从而减小了线圈300缠绕骨架100的局限性,进而提高了线圈300缠绕骨架100时的灵活性。
实施例四
参见图13至图15,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基础上,为了适用于无铅回流焊的工艺要求,本实施例卧式环形电感器还包括第一卡角600、第二卡角700及盖体800。
第一卡角600固定设置于第一壳体110上,第一卡角6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卡角600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10的两端。
第二卡角700,固定设置于第一壳体110上,第二卡角7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卡角700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10的两端,两个第二卡角700与两个第一卡角600一一对应设置,第二卡角700及与其对应的第一卡角600之间间隔排列。
盖体800用于与第一卡角600及第二卡角700卡接,以在自动化生过程中,作为对产品自动选取时的定位基准面及抓取面,可适用于无铅回流焊的工艺要求,盖体800包括盖板810、第三卡角820、第四卡角830及支撑块840。
第三卡角820固定设置于盖板810上,第三卡角8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卡角820分别位于盖板810的两端,两个第三卡角820与两个第一卡角600一一对应,第三卡角820及与其对应的第一卡角600之间卡接,优选的,第三卡角820为由塑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第三卡角820远离盖板810的一端面具有第一斜面,以在当第三卡角820及与其对应的第一卡角600之间卡接时,该第一斜面起导引的作用,其在与第一卡角600接触时,迫使第三卡角820发生适应性形变,从而使得第三卡角820及与其对应的第一卡角600之间快速卡接在一起,进而提高了盖体800固定于骨架100的效率。
第四卡角830固定设置于盖板810上,第四卡角8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四卡角830分别位于盖板810的两端,两个第四卡角830与两个第三卡角820一一对应设置,第四卡角830及与其对应的第三卡角820之间间隔排列,两个第四卡角830与两个第二卡角700一一对应,第四卡角830及与其对应的第二卡角700之间卡接,优选的,第四卡角830远离盖板810的一端面具有第二斜面,以在当第四卡角830及与其对应的第二卡角700之间卡接的过程中,该第二斜面起导引的作用,其在与第二卡角700接触时,迫使第四卡角830发生适应性形变,从而使得第四卡角830及与其对应的第二卡角700之间快速卡接在一起,进而提高了盖体800固定于骨架100的效率。
支撑块840固定设置于盖板810上,支撑块840为两个,两个支撑块840分别位于盖板810的两端,支撑块840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接触,以提高盖提800在骨架100上的稳定性。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参见图13至图15,下面就本实施例中将卧式环形电感器组装的操作进行具体的说明:
将环形磁芯200放置于骨架100的容置腔室中,将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开口端部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开口端部扣接,将线圈300缠绕于骨架100的外部,将两个支撑座400与第二壳体120的外壁固定连接;
通过折弯,将第一连接端部510的延伸方向保持为第二壳体120的径向,将线圈300的两个引出端部310分别向与其相邻的支撑座400引出,将引出端部310缠绕于与其相邻的第一连接端部510的末端外部,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引出端部310的缠绕圈数,引出端部310及与其相邻的第一连接端部510通过沾锡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将第二连接端部520折弯,使其处于水平状态;
将盖体800与第一卡角600及第二卡角700卡接,以支撑于骨架100上,其中,第三卡角820与第一卡角600卡接,第四卡角830与第二卡角700卡接,支撑块840与第一壳体110接触。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卧式环形电感器,通过设置第一卡角600、第二卡角700及盖体800,同时将盖体800设置为与第一卡角600及第二卡角700卡接,在自动化生过程中,盖体800作为对产品自动选取时的定位基准面及抓取面,进而适用于无铅回流焊的工艺要求。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5415.2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5(青岛)
授权编号:CN209133298U
授权时间:20190719
主分类号:H01F 17/06
专利分类号:H01F17/06;H01F27/26;H01F27/30;H01F27/02
范畴分类:38B;
申请人:青岛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青岛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66200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蓝村镇火车站西(城西工业园)
发明人:王世伟;李兵;李学华
第一发明人:王世伟
当前权利人:青岛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华楠
代理机构:37256
代理机构编号: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