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答语论文_黄秋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称赞答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赞语,汉语,语境,社交,中国大学生,策略,理论。

称赞答语论文文献综述

黄秋凤[1](2008)在《中国大学生称赞答语顺应社交世界的动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称赞答语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其中大多数是基于英语文化的研究,对汉语文化语境下的研究则不够充分,而且其结果大相径庭。本项研究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把称赞答语看作是对社交世界的动态顺应,从而揭示了与以往研究结果迥异的根源,本项研究为二语习得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余玉萍[2](2006)在《汉语称赞答语的语用顺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称赞语及其应答语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用语,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维系社会交际关系。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称赞应答语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其中大多数是基于英语文化的研究,对汉语文化语境下的称赞答语研究则不够充分。并且,对于汉语称赞答语的研究结果很大部分是千差万别的。笔者以为,鉴于研究者所用方法和调查范围,目前已存在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他们研究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固定在一些特别的社会团体:大学学生,或者是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人。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进行调查的方法单一,多采用DCT形式,因此,调查数据的来源也很局限。其次目前称赞应对的研究大多是以静态视角来做,但文化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发生变化,一种语言团体中的言语策略肯定也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来做研究,必定有它的缺陷。本论文主要通过采用动态的视觉,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称赞答语的策略进行调查(定性研究指问卷调查,自然观察,访问式调查。定量研究指把以各种渠道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并以图表方式表达出来),研究日常会话环境中的汉语称赞答语策略及其使用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释人们在称赞回应中对语言的顺应性使用的情况。本文所参考的理论框架包括言语行为理论、礼貌理论以及Verschueren(1987,1999)提出语言顺应理论,其中前两个理论为本文论题提供了基本的出发点,而顺应理论则是本文用于称赞答语使用过程的理论依据和工具。根据顺应理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出于语言内部或(和)语言外部的原因。在语言选择过程中,结构要与语境相互顺应。而且,言语交际一旦发生,交际双方都要作出顺应。换句话说,在言语交际中,无论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要对交际语境因素和语言现实作出顺应,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恰当的选择。交际语境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人们使用语言以策略为基础,以顺应交际需要为目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把称赞答语的使用过程看作是为了满足交际者的交际目的并获得交际成功而对各种语境因素做出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性选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自身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据此本文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以便我们能够更系统地研究汉语称赞答语的顺应性。我们发现人们不仅会选择各种语言策略的手段来顺应语境,而且还会积极地利用各种语境因素来满足自己的交际目的以获得交际成功。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自然观察,访问式调查总共收到2480条称赞答语。结果显示,中国人倾向于接受称赞。他们的答语策略与称赞者的权势关系、社会距离,以及称赞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所谈的话题有关。另外,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汉语称赞答语是人们动态顺应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6-10-01)

谢芳[3](2006)在《英汉称赞答语中“同意”应答策略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美国语言学家Herbert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参照,结合我们搜集的818例汉语同意类称赞答语实例,对比分析旨在阐述英汉文化背景下人们在称赞答语中“同意”应答策略的使用方面体现出的共性与异性,并提出了叁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同意”应答策略:赞扬降级、假问以及原因性接受。(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黄秋凤[4](2003)在《中国大学生称赞答语顺应社交世界的动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称赞答语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其中大多数是基于英语文化的研究,对汉语文化语境下的称赞答语研究则不够充分。并且,对于中国人称赞答语的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大相径庭。陈融、高航、郭爱先和贡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拒绝称赞的被调查者分别为96%,42.53%,10%和6.818%。这种分歧的存在是本项研究的主要动因之一。 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中国大学生回答称赞语时所采取的策略。主要调查说话人之间的权势关系,社会距离,以及被称赞者的性别和所学专业对称赞答语的影响。 理论框架:本文所参考的理论框架主要是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把称赞答语看作是一个对社交世界动态顺应的言语行为。 研究方法和过程:本项研究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指问卷调查。定量研究指笔者把从学生中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归类统计,并以图表方式显示被调查者的称赞答语策略。 笔者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个英语专业班和两个非英语专业班14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1440条答语。 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 当代中国大学生倾向于接受称赞,只有6.8%的英语专业学生和11.2%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拒绝称赞。他们的答语策略受到与称赞者的权势关系、社会距离、以及被称赞者的性别、所学专业有关。 (2)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称赞答语是他们动态顺应社交世界的结果。包括对大学社交场合、传统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顺应。 (3) 在对言语行为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我们应该采取动态的眼光。因为语言是文化的反应,而文化又是发展的变动的。(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3-06-01)

称赞答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称赞语及其应答语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用语,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维系社会交际关系。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称赞应答语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其中大多数是基于英语文化的研究,对汉语文化语境下的称赞答语研究则不够充分。并且,对于汉语称赞答语的研究结果很大部分是千差万别的。笔者以为,鉴于研究者所用方法和调查范围,目前已存在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他们研究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固定在一些特别的社会团体:大学学生,或者是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人。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进行调查的方法单一,多采用DCT形式,因此,调查数据的来源也很局限。其次目前称赞应对的研究大多是以静态视角来做,但文化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发生变化,一种语言团体中的言语策略肯定也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来做研究,必定有它的缺陷。本论文主要通过采用动态的视觉,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称赞答语的策略进行调查(定性研究指问卷调查,自然观察,访问式调查。定量研究指把以各种渠道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并以图表方式表达出来),研究日常会话环境中的汉语称赞答语策略及其使用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释人们在称赞回应中对语言的顺应性使用的情况。本文所参考的理论框架包括言语行为理论、礼貌理论以及Verschueren(1987,1999)提出语言顺应理论,其中前两个理论为本文论题提供了基本的出发点,而顺应理论则是本文用于称赞答语使用过程的理论依据和工具。根据顺应理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出于语言内部或(和)语言外部的原因。在语言选择过程中,结构要与语境相互顺应。而且,言语交际一旦发生,交际双方都要作出顺应。换句话说,在言语交际中,无论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要对交际语境因素和语言现实作出顺应,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恰当的选择。交际语境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人们使用语言以策略为基础,以顺应交际需要为目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把称赞答语的使用过程看作是为了满足交际者的交际目的并获得交际成功而对各种语境因素做出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性选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自身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据此本文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以便我们能够更系统地研究汉语称赞答语的顺应性。我们发现人们不仅会选择各种语言策略的手段来顺应语境,而且还会积极地利用各种语境因素来满足自己的交际目的以获得交际成功。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自然观察,访问式调查总共收到2480条称赞答语。结果显示,中国人倾向于接受称赞。他们的答语策略与称赞者的权势关系、社会距离,以及称赞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所谈的话题有关。另外,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汉语称赞答语是人们动态顺应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称赞答语论文参考文献

[1].黄秋凤.中国大学生称赞答语顺应社交世界的动态性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2].余玉萍.汉语称赞答语的语用顺应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谢芳.英汉称赞答语中“同意”应答策略的对比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4].黄秋凤.中国大学生称赞答语顺应社交世界的动态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传统型和跨文化语用变

标签:;  ;  ;  ;  ;  ;  ;  

称赞答语论文_黄秋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