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走滑拉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作用,济阳,莱阳,莱州,营口,潍坊。
走滑拉分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武,张树林,韩文明,赵红岩,赵佳奇[1](2019)在《走滑—拉分盆地构造特征及盆地成因模式探讨:以中非多赛奥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足于中非剪切带的构造演化,文章分析了中非剪切带对多赛奥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多赛奥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并从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分析入手,探讨了多赛奥盆地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强—弱"两期走滑作用控制,多赛奥盆地经历了扭张期、压扭期、拗陷期叁期的构造演化阶段,扭张期为盆地的主要形成期,压扭期为盆地构造定型期。在晚白垩世压扭期,盆地东、西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压扭作用,形成东部主坳区和西部压扭区,东部主坳区遭受后期压扭作用较弱,表现为不对称的双断结构特征,而西部压扭区遭受强烈的后期压扭作用,地层发生弯曲变形,Borogop Ⅱ断裂发生正反转作用,形成大型正花状构造区。受早期扭张作用和后期压扭作用双重控制,多赛奥盆地发育两类五种构造样式。右阶右旋作用机制形成的扭张作用控制了多赛奥和塞拉迈特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源,Konietzky,Heinz[2](2019)在《基于离散元方法对走滑拉分盆地演化及次级断裂扩展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分盆地是一种与走滑断裂带密切相关的特殊拉张构造,因其重要的构造意义,及其与火山活动、中小地震群集、特殊的成矿作用间的伴生关系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关于拉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缺少对盆地演化中次级断裂扩展过程的研究。基于离散元的数值计算方法是研究断裂扩展方式的理想方法。本文采用基于离散元的颗粒流方法,揭示纯走滑拉分盆地发育过程中的断裂扩展和连接过程,为拉分盆地演化机理和断裂扩展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同时,根据主走滑断层与块体运动方向的夹角不同,建立不同的张扭性拉分盆地模型,系统研究张扭性盆地的断裂扩展和演化机理。将上述理论研究结果与死海盆地等经典拉分盆地实例相结合,探讨了死海盆地、土耳其Cinarcik盆地、哥伦比亚El Paraiso盆地等的形成演化机理和断裂扩展方式。(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许欣雨,陈清华[3](2017)在《走滑拉分构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走滑拉分作用和目前已确认的走滑拉分构造的研究,从理论上总结了走滑拉分构造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实例,分析了走滑拉分构造的形成特点,对走滑拉分构造有一个明确的厘定.走滑拉分构造指的是由走滑断裂活动产生的横向拉张作用所形成的构造.这种横向拉张作用就是走滑拉分作用.而走滑拉分构造由走滑拉分作用形成,但也受控于区域走滑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许欣雨,陈清华[4](2016)在《走滑拉分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目前,前人对走滑拉分作用及其构造的实际研究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较少见,关于走滑拉分作用的定义尚未有明确的结论。而其中以周荔青等人(2005)为代表,他多次使用走滑拉分构造作用、走滑拉分作用、走滑拉分构造、走滑拉分带等涉及走滑拉分的多个名词,并且提出走滑拉张裂陷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气区[1]。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嘉文华(2010)曾使用"走滑拉分构造层"一词[2],蔡嵩等人(2014)曾提过"走滑拉分构造带"[3],蔡蕊和刘浩(2013)曾使用的"走滑(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32: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专题33:盆地动力学与能源》期刊2016-10-15)
张樱巾,陈清华[5](2016)在《济阳坳陷垦东地区走滑拉分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气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走滑拉分作用是走滑断裂活动过程中衍生出的扭张作用[1-8],兼具一般走滑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伸展作用的表现形式[2-5,8]。走滑拉分构造是指由于走滑断裂作用产生的局部伸展环境下所产生的构造[1-5],对拉分构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合理开发地球资源,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1,3-5]。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背景分析,对垦东地区的拉分构造和小型拉分盆地进行分类,总结走滑拉分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期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32: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专题33:盆地动力学与能源》期刊2016-10-15)
乔秀夫,李海兵[6](2008)在《新疆乌恰含油气盆地早侏罗世走滑拉分的古地震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期刊2008-08-01)
曹忠祥[7](2008)在《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走滑拉分—裂陷盆地伸展量、沉降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通过营口—潍坊断裂带及相关新生代盆地的地震剖面,采用专业软件分别计算了潍北凹陷、青东凹陷、莱州湾凹陷、黄河口凹陷、渤中凹陷、渤东凹陷、辽中凹陷和辽东凹陷的伸展量及构造沉降量,表明虽然同受断裂带走滑和软流圈上涌控制,但不同区段新生代伸展作用方向、主要发生时间和强度都有差别。南段是南北方向伸展,伸展作用主要发生在古新-始新世孔店组—沙河街组叁段沉积时期;中段渤中—辽东湾南部地区具有多向伸展特征,近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伸展作用最为强烈,主要伸展作用发生在中-晚始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特别是以新近纪强烈伸展作用区别于其它地区;北段即辽东湾中-北部地区主要是北西—南东方向伸展,主要伸展活动发生在中始新世沙河街组叁段和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时期。文章总结了4种不同类型的沉降,指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随时间有自南向北推移和自两侧向中间迁移的规律,提出不同方向断裂带的活化和新近纪北东东向新生构造的形成是裂陷强度向中间迁移并产生4种不同沉降类型盆地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唐华风,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8](2006)在《走滑拉分盆地层序构成特征——以胶莱盆地莱阳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胶莱盆地莱阳群有4个层序界面和3个叁级层序,其中SB1、SB2和SB4是区域性不整合面,而SB3是平行不整合面。根据水进体系域中泥质含量和水进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的厚度比值,将层序类型划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将冲积型层序直接判定为浅水层序,将TST中含有深湖相沉积的层序直接判定为深水型。层序Ⅰ,莱阳地区为深水型层序,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诸城地区缺失TST和HST,层序类型不能确定,低水位体系域(LST)以冲积扇相沉积为主。层序Ⅱ,莱阳地区为深水型层序,以湖相沉积为主,发育了厚层暗色半深湖泥岩;诸城、高密和莒县地区为浅水型层序,以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为主。层序Ⅲ,莱阳和诸城两地为深水型层序,以浅湖—半深湖相沉积为主,发育了厚层暗色泥岩;高密和莒县两地为浅水型层序,以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为主。胶莱走滑拉分盆地层序特征表现为:(1)靠近走滑断层的区域发育浅水型层序,而远离走滑断层的区域发育深水型层序;(2)低水位体系域发育迭瓦状扇体;(3)低水位体系域下部单个扇体厚度小,上部单个扇体厚度大。(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06年03期)
邱爱金,郭令智,舒良树,郑大瑜[9](2001)在《走滑拉分作用与相山产铀火山盆地的就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山火山盆地是我国着名的产铀火山盆地。本文依据相山盆地深部地质研究成果以及大陆动力学理论 ,探讨了相山产铀火山盆地的就位机制。研究表明 ,相山火山盆地火山活动划分为两个旋回 ,其就位受制于区域深断裂的走滑拉分作用。即第一旋回的火山机构就位于NE向深断裂右旋走滑复活产生的EW向拉分构造 ,形成了东西向展布的裂隙式火山喷溢带 ;第二旋回的火山机构就位于NE向深断裂左旋走滑复活产生的SN向拉分构造与EW向基底断裂的结点 ,产生了中心式火山岩浆喷溢侵出。此外 ,还探讨了富大铀矿的形成机制(本文来源于《铀矿地质》期刊2001年05期)
蔡东升,罗毓晖,姚长华[10](2001)在《渤海莱州湾走滑拉分凹陷的构造研究及其石油勘探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明确提出莱州湾凹陷为走滑拉分成因。估算郯-庐断裂营(口)-潍(坊)段新生代在莱州湾地区的右旋走滑量约为40km。利用平衡剖面计算其拉分伸展量达5~7km,伸展率达20%左右。根据凹陷断裂发育特征及沉降史分析结果指出:莱州湾凹陷经历了始新世的强断陷初始沉降阶段,渐新世的弱断陷、强坳陷-热沉降作用为主的断坳阶段和晚第叁纪以来的区域热沉降背景上新的断裂作用(构造事件)迭加活化阶段,与一般的裂陷盆地有显着不同。探讨了其陆壳拉分伸展变形模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并指出其东、西两侧的走滑构造带与凹陷中央构造带是该凹陷最有前景的油气勘探区带。(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走滑拉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拉分盆地是一种与走滑断裂带密切相关的特殊拉张构造,因其重要的构造意义,及其与火山活动、中小地震群集、特殊的成矿作用间的伴生关系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关于拉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缺少对盆地演化中次级断裂扩展过程的研究。基于离散元的数值计算方法是研究断裂扩展方式的理想方法。本文采用基于离散元的颗粒流方法,揭示纯走滑拉分盆地发育过程中的断裂扩展和连接过程,为拉分盆地演化机理和断裂扩展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同时,根据主走滑断层与块体运动方向的夹角不同,建立不同的张扭性拉分盆地模型,系统研究张扭性盆地的断裂扩展和演化机理。将上述理论研究结果与死海盆地等经典拉分盆地实例相结合,探讨了死海盆地、土耳其Cinarcik盆地、哥伦比亚El Paraiso盆地等的形成演化机理和断裂扩展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走滑拉分论文参考文献
[1].孔令武,张树林,韩文明,赵红岩,赵佳奇.走滑—拉分盆地构造特征及盆地成因模式探讨:以中非多赛奥盆地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19
[2].刘源,Konietzky,Heinz.基于离散元方法对走滑拉分盆地演化及次级断裂扩展过程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9
[3].许欣雨,陈清华.走滑拉分构造研究[J].河南科学.2017
[4].许欣雨,陈清华.走滑拉分作用研究[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32: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专题33:盆地动力学与能源.2016
[5].张樱巾,陈清华.济阳坳陷垦东地区走滑拉分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气规律[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32: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专题33:盆地动力学与能源.2016
[6].乔秀夫,李海兵.新疆乌恰含油气盆地早侏罗世走滑拉分的古地震证据[C].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08
[7].曹忠祥.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走滑拉分—裂陷盆地伸展量、沉降量估算[J].地质科学.2008
[8].唐华风,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走滑拉分盆地层序构成特征——以胶莱盆地莱阳群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
[9].邱爱金,郭令智,舒良树,郑大瑜.走滑拉分作用与相山产铀火山盆地的就位[J].铀矿地质.2001
[10].蔡东升,罗毓晖,姚长华.渤海莱州湾走滑拉分凹陷的构造研究及其石油勘探意义[J].石油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