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相岭论文_鄢圣武,伍文湘,李小平,杨辉,马继跃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相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熊猫,凉山彝族自治州,植被,扬子,山系,火山岩,国际劳动节。

小相岭论文文献综述

鄢圣武,伍文湘,李小平,杨辉,马继跃[1](2019)在《扬子西缘小相岭地区苏雄组古火山机构的发现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扬子西缘小相岭地区苏雄组火山岩由巨厚的酸性-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基性熔岩组成,在小相岭山脊两侧首次厘定4处古火山机构。其中,阳糯雪山古火山机构最壮观,是由火山颈相、溢流相、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构成的完整古火山机构。通过系统的地质剖面研究,发现该古火山机构存在2次喷发亚旋回和15个火山韵律,2次喷发亚旋回之间出现了1次明显的火山间歇期。小相岭地区古火山机构的发现,进一步厘定了苏雄组火山岩的喷发方式和构建特征,对进一步研究苏雄组酸性火山碎屑岩的起源及新元古代陆内裂谷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期刊2019年03期)

何流洋[2](2019)在《小相岭山系放归大熊猫活动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归是孤立小种群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量放归失败的例子说明,物种的放归仍然存在着很高的风险。在动物放归后,对其行为进行持续的监测,了解其在放归后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并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及时的采取人为救助措施,甚至终止放归程序可以减少放归项目失败的风险。然而通常情况下通过传统的方式很难在动物放归野外后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测,尤其是对于大熊猫等生活于森林中的物种。为了解大熊猫放归后的适应过程,本研究基于GPS项圈技术,对放归于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只圈养大熊猫(“淘淘”,“张想”,“雪雪”,“华姣”,“华研”和“张梦”)和1野外救护大熊猫“泸欣”在放归后的活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圈养大熊猫在放归后的适应过程可分为初始移动期、初始稳定期、探索期和稳定期4个阶段。而“泸欣”在放归后未表现出类似的适应过程,而是很快的进入稳定期。(2)圈养大熊猫放归初期集中在放归点附近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步适应后才开始进入较远的区域;而“泸欣”在放归后立即离开放归点,并很快形成稳定的活动范围。(3)“泸欣”对环境的利用更为集中,而圈养个体则更倾向于探索新的环境。(4)同时于同一放归点放归的个体在空间利用上表现出更多的重迭,并且在日活动水平上存在较大的波动。(6)在日活动性上,放归后存活大熊猫的日活动水平均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变化;而死亡个体“雪雪”在放归后日活动性水平低于存活个体,并表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7)存活个体和野生大熊猫类似,表现出昼行性;而死亡个体表现出夜行性。(8)日活动水平和昼夜节律,可以作为预测放归个体在野外适应能力指标之一。结合以上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经野化培训后,圈养大熊猫放归后能够适应野外环境,但其适应能力还不及野外救护的个体;其次多只大熊猫同时放归可能会影响放归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直接放归和延时放归这两种放归方式对大熊猫放归后的适应过程影响不大;行为模式可以指示大熊猫放归后的生存状况。本研究结果对改进今后大熊猫放归规程,提高大熊猫放归工作的成功率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王旭阳[3](2018)在《牢记总书记厚望嘱托 打造扶贫精品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4月27日,中国中铁隧道局在成昆铁路小相岭隧道项目建设指挥部举行了“牢记总书记厚望嘱托,打造扶贫精品工程”誓师动员大会。向全集团发出了“忠诚担当,打造精品”活动倡议书,激励全体员工不忘初心,放飞梦(本文来源于《凉山日报(汉)》期刊2018-04-29)

贰哥[4](2015)在《俄尔则俄穿越记 小相岭探寻水晶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有一片绵延起伏的群山,那便是俄尔则俄——小相岭。在这里,有星罗棋布的高山海子、落差巨大的林泉飞瀑、成片的高山杜鹃老林,更有晶莹剔透的水晶……但由于山势险峻和茫茫的原始森林,基本上无路可循,因此鲜有人迹,至今仍保持着原生态环境。5月初,作者一行爬山涉水,历经艰辛跋涉,在深入腹地之后,终于领略到了当地的遗世之美,还探寻到了梦寐以求的水晶……(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5年15期)

青菁,胥池,杨彪,杨志松,齐敦武[5](2016)在《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廊道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廊道能有效地增加栖息地斑块间的大熊猫种群交流,降低种群灭绝的风险。小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通过MAXENT(Maximum Entropy)分析,发现小相岭山系存在7个相对隔离的栖息地斑块,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为了增加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交流,利用最小代价路径原理和电流理论,从保护管理角度出发,在该区域划定了9条连接大熊猫栖息地斑块的廊道。其中紫马-麻麻地廊道连接该区域面积最大、大熊猫痕迹点最多的两个栖息地斑块,生态意义重大,建议优先建设该廊道。此外,研究划定的多个廊道彼此邻近,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迭。将这些极其邻近或者重迭的廊道合并,并提出"廊道群"的概念。廊道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极其相邻的廊道构成的网状结构,廊道群作为景观上的网状结构,能同时连接多个栖息地斑块,更有效地增加多个栖息地斑块间的种群交流。由于农田的挤压,部分廊道难以达到大熊猫廊道的最低宽度需求(2230 m),制约了其生态效应的发挥,建议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探索农田区域的栖息地恢复方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黄尤优[6](2015)在《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30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小相岭山系进行森林植被景观相关研究分析,从该山系的主要研究课题、植被景观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邱鹏[7](2015)在《小相岭山地阔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阔叶林是经过长期演替形成的相当稳定的森林群落,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对整个区域范围内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山地阔叶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种群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以及演替过程中空间格局的变化已成为目前对川西南山地阔叶林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小相岭山地天然阔叶林不同林分(常绿落叶阔叶林、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重点在于分析两种阔叶林的树种组成,分布特点和空间结构特征,发现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种群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提出进一步改善其林分空间结构的方法与措施,为小相岭山系山地阔叶林资源开展科学合理的保护以及如何发展和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以雅安市石棉县公益海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Ripley'sK函数研究了样地群落内种群内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两两之间的空间分布关联性,并选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拟合林木总树高和胸径、地理空间位置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的结果如下:(1)原始林样地和次生林样地的种群中处于较低林层(<10m)的树木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而较高林层(至10m)在多数空间尺度内呈现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符合物种的聚集程度随着林层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2)袍栎在绝大多数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均表现为均匀分布;中华石楠、荚蓬在给定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均表现出聚集分布或者显着聚集分布;天师栗多存在于次生林样地中,在小尺度下呈均匀分布,周围环境因子对其诱导作用较小,随尺度的增加,趋向于随机分布。麻栎在两个样地内,大多表现为均匀分布,在原始林的小尺度范围内,主要是呈聚集分布,在在中尺度范围内表现为均匀分布。从次生林样地到原始林样地,林地内的主要树种出现聚集分布越来越少的情况,趋向于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的空间格局;(3)在两个不同类型样地内,麻栎与其伴生树种中华石楠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在原始林样地中,麻栎与其伴生树种枹栎在15-30m的尺度内表现出明显的负关联关系,而与伴生树种桦木在整个研究尺度范围内的空间关联性基本表现不明显;(4)在不同的尺度范围下,袍栎、麻栎、中华石楠树种两两之间的空间关联性表现出从次生林样地到原始林样地,空间不相关的现象增多的情况;(5)利用GWR模型在原始林和次生林样地中的拟合结果均比较理想,结果表明树高和胸径、冠幅、地理空间位置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影响林分树高的3类因子中,以胸径因子的重要性最强,冠幅次之,地理空间位置最弱。(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韩志远,凌佳[8](2014)在《小相岭公路隧道几种预测涌水量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相岭公路隧道涌水量预测为例,详细介绍了预测隧道涌水量的方法,讨论了其计算步骤、公式及适用条件,指出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适用条件,合理选择预测方法,以获得较好的预测效果。(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4年07期)

布约克期[9](2013)在《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名胜区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消费不同于购买房产和汽车,有重复消费的特点,再加上如今公路、铁路和航空建设的逐渐完善使得出行方式的变得快捷且多样化,使得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娱乐活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信息化的脚步,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业信息化起步于近几年,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旅游业务的流程得到了优化,更多的旅游业务脱离了繁琐的手工操作,信息共享方便了人们出行旅游对信息搜索的需求,同时,信息化的推广也提高了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所以,信息化使得旅游对于消费者和旅游部门管理者来说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在网络技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结合的大背景下,设计和开发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名胜区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变得势在必行,此举能有效提高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管理效率,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以Visual Studio 2010为网站开发工具,SQL Server 2008为数据库开发软件,在.NET平台下应用C#语言作为开发语言进行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章首先对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状况进行了需求分析,归纳出系统的不同用户需求,然后通过结构化的方法对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依据B/S模式开发出了拥有账户管理、查询旅游信息、景点评价、留言板、旅游信息管理和管理员六大功能模块的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名胜区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最后,文章还对系统测试进行了介绍。本系统的成功开发为游客游览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名胜区提供了便捷的了解信息的通道,同时节约了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成本。(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4-16)

甘蓝,涂德海[10](2012)在《喜德小相岭 奇险“天路”上的苍凉往事》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访南丝绸之路西线第四站:汉源-喜德-西昌嵌于凉山越西、喜德、冕宁叁县之间的小相岭,北起石棉,南达西昌,山势褶皱挺拔,脊若锯齿,它的彝文名"俄而则俄"是当地人对川西平原交接处数十座起伏山峰的统称,穿越人迹罕至的山林,纵横天外,方圆数千里,沿称"俄而则俄",意思是"神龙出没的冰雪之峰"。连绵百里的俄而则俄是一个天然的屏障,与其说是绵远相连的一座座山,不如说是一条崎岖蜿蜒的漫漫长路,遥遥几千里,每一个峡谷、每一处险地、每一个危峰都散落着古人的血泪和白骨。"登高一望何雄(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2年14期)

小相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放归是孤立小种群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量放归失败的例子说明,物种的放归仍然存在着很高的风险。在动物放归后,对其行为进行持续的监测,了解其在放归后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并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及时的采取人为救助措施,甚至终止放归程序可以减少放归项目失败的风险。然而通常情况下通过传统的方式很难在动物放归野外后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测,尤其是对于大熊猫等生活于森林中的物种。为了解大熊猫放归后的适应过程,本研究基于GPS项圈技术,对放归于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只圈养大熊猫(“淘淘”,“张想”,“雪雪”,“华姣”,“华研”和“张梦”)和1野外救护大熊猫“泸欣”在放归后的活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圈养大熊猫在放归后的适应过程可分为初始移动期、初始稳定期、探索期和稳定期4个阶段。而“泸欣”在放归后未表现出类似的适应过程,而是很快的进入稳定期。(2)圈养大熊猫放归初期集中在放归点附近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步适应后才开始进入较远的区域;而“泸欣”在放归后立即离开放归点,并很快形成稳定的活动范围。(3)“泸欣”对环境的利用更为集中,而圈养个体则更倾向于探索新的环境。(4)同时于同一放归点放归的个体在空间利用上表现出更多的重迭,并且在日活动水平上存在较大的波动。(6)在日活动性上,放归后存活大熊猫的日活动水平均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变化;而死亡个体“雪雪”在放归后日活动性水平低于存活个体,并表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7)存活个体和野生大熊猫类似,表现出昼行性;而死亡个体表现出夜行性。(8)日活动水平和昼夜节律,可以作为预测放归个体在野外适应能力指标之一。结合以上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经野化培训后,圈养大熊猫放归后能够适应野外环境,但其适应能力还不及野外救护的个体;其次多只大熊猫同时放归可能会影响放归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直接放归和延时放归这两种放归方式对大熊猫放归后的适应过程影响不大;行为模式可以指示大熊猫放归后的生存状况。本研究结果对改进今后大熊猫放归规程,提高大熊猫放归工作的成功率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相岭论文参考文献

[1].鄢圣武,伍文湘,李小平,杨辉,马继跃.扬子西缘小相岭地区苏雄组古火山机构的发现及意义[J].中国地质调查.2019

[2].何流洋.小相岭山系放归大熊猫活动模式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

[3].王旭阳.牢记总书记厚望嘱托打造扶贫精品工程[N].凉山日报(汉).2018

[4].贰哥.俄尔则俄穿越记小相岭探寻水晶之旅[J].环球人文地理.2015

[5].青菁,胥池,杨彪,杨志松,齐敦武.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廊道规划[J].生态学报.2016

[6].黄尤优.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天津农业科学.2015

[7].邱鹏.小相岭山地阔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8].韩志远,凌佳.小相岭公路隧道几种预测涌水量方法的比较[J].山西建筑.2014

[9].布约克期.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名胜区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甘蓝,涂德海.喜德小相岭奇险“天路”上的苍凉往事[J].环球人文地理.2012

论文知识图

区域地貌分区特征(据四川省地矿局1:...小相岭大熊猫A、B种群位置示意图小相岭及其附近的安宁河断裂带平...小相岭及其附近的安宁河断裂带...彝海-小相岭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彝海-小相岭地区地质遗迹景观分...

标签:;  ;  ;  ;  ;  ;  ;  

小相岭论文_鄢圣武,伍文湘,李小平,杨辉,马继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