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变性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变性,原理,电磁,广义,无源,系统,狭义相对论。
不变性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韩忠磊,胡叁宝,刘继鹏[1](2017)在《基于不变性原理解耦的半主动悬架控制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悬架系统中,由于路面激励,簧上质量耦合了轮胎的振动.为了更好的对簧上质量减振,建立了1/4汽车半主动悬架模型,视路面激励为干扰输入.利用不变性原理对系统干扰解耦,得出半主动悬架作动器作动力的反馈控制律,使得簧上质量的振动不受路面激励影响.并利用磁流变阻尼器的磁滞多项式逆模型求得控制电流,使得控制律得以工程实现.仿真结果表明,簧上质量振动明显减弱,说明了该解耦方法在悬架控制方面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7年05期)
李晨松[2](2016)在《切换非线性系统的耗散性及不变性原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切换系统是一类重要和特殊的混杂系统。近几十年来,切换系统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主要因为大量的实际系统需要建模成切换系统,并且还有许多系统不能用单一的控制器达到控制目标而需要在一些备选的控制器之间切换才能完成控制任务。然而,由于切换系统中连续动态和离散动态的相互作用,使得系统的行为十分复杂,同时也使得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变得非常困难,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耗散性与不变性原理早已广泛地应用于非切换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并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对于切换系统而言,耗散性与不变性原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未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切换系统的耗散性、不变性原理及其在异步切换镇定问题、H∞控制问题与离散时间动态网络的输出同步问题等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用平均驻留时间方法研究了在异步切换下切换系统的镇定问题。当切换系统由无源子系统与非无源子系统组成时,在给定的平均驻留时间、无源率和容许的滞留时间条件下,给出了镇定该系统的控制器设计方法。(二)分别使用平均驻留时间方法与设计状态依赖型切换律方法,研究了两类切换非线性系统的H∞控制问题。对于第一类切换系统,即当切换系统是由无源子系统与非无源子系统组成时,利用平均驻留时间方法,给出了解决含有不确定性项的切换非线性系统的H∞控制问题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对于第二类切换系统,通过设计状态依赖型切换律和每个子系统的控制器,基于无源性给出了切换非线性系统H∞控制问题的可解条件。此外,当每个子系统在激活区域内没有无源性时,通过反馈无源化方法给出了解决切换非线性系统的H∞控制问题的切换律与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叁)研究了具有恒等节点的离散时间动态网络的输出同步化问题。首先,当每个节点具有增长几何耗散性时,选择特定的输入与输出,网络就可以转化成具有几何耗散性的非线性系统;其次,利用几何耗散性,给出了在任意切换拓扑下离散时间动态网络输出同步的判定准则;最后,当每个网络都不能达到输出同步时,给出了输出同步化的切换律设计方法。(四)分别研究了离散与连续切换非线性系统解的渐近性质。针对于离散时间切换非线性系统,分别给出了基于公共Lyapunov函数、多Lyapunov函数与弱Lyapunov函数的不变性原理,其中基于弱Lyapunov函数的不变性原理允许在某些集合上一阶差分为正。这些结果表明切换系统的解吸引到某个特定区域中的最大弱不变集。针对连续切换非线性系统,给出基于类Lyapunov函数的不变性原理。(五)研究了具有非恒等节点的离散时间动态网络的广义输出同步问题。主要分为叁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基于几何耗散性,给出两个在固定拓扑下输出同步的判定准则;第二种情形,基于几何耗散性与本文中所建立的不变性原理,给出了在任意切换拓扑下广义输出同步的判定方法;第叁种情形,当每个网络单独工作不能达到广义输出同步时,基于几何耗散性与本文中所建立的另一个不变性原理,给出了达到广义输出同步化的切换律设计方法。(六)利用多Lyapunov函数方法研究了切换非线性系统的广义向量L2性质与设计问题。首先,用广义向量L2性质描述每个子系统单独工作时子系统的非一致L2增益性质,即每个子系统的增益是状态的函数;其次,对于两个切换非线性系统的互联问题,基于广义向量L2性质,给出了广义小增益定理;最后,当每个子系统不具有广义L2性质时,给出了为获得切换非线性系统的广义向量L2增益的切换律设计方法。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05-01)
马杨[3](2016)在《基于重整化群不变性原理探讨最优重整化能标的设定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重整化群不变性(RGI)的要求,一个有效的物理预言不应该依赖于理论计算过程中所采用的重整化方案和重整化能标。然而,有限阶的微扰量子色动力学(p QCD)计算结果是不能满足这一重整化方案和能标不变性的,即有限阶的p QCD微扰计算结果中存在着对于重整化过程中非物理参数选择的依赖性。传统的重整化能标选取办法是取所研究的物理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动量转移作为该过程对应的重整化能标,并将重整化能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来估计理论计算可能的误差。这一基于猜测的能标的处理方式不仅给有限阶p QCD计算结果引入了一个不必要的系统误差,也会在应用于量子电动力学(QED)中时得出错误的理论预言。理论上来说,p QCD理论计算结果的误差会随着微扰阶数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但是p QCD计算本身十分复杂,人们很难将所有的物理过程都计算到足够高阶。另一方面由于高阶中存在形式为n!β~nα_s~s的renormalon项带来的发散效应,p QCD微扰计算的收敛性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消除p QCD理论计算中的重整化方案/能标不确定性对于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和提高高能物理实验对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的灵敏度十分重要。重整化能标设定问题的本质是找到一个不依赖于具体物理过程的方法客观地设定p QCD计算中的重整化能标。为了解决重整化方案/能标不确定性问题,人们需要从QCD基本理论本身出发构建出一种能够系统地对精确到任意有限阶的p QCD理论计算结果进行能标设定的方法。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介绍重整化群方程(RGE)和其拓展形式,利用拓展的重整化群方程讨论重整化群不变性原理本身,并进一步对重整化能标设定问题给出了深入的探讨。在简短介绍了早期的叁种重整化能标设定方法之后,本文重点探讨了两种从重整化群不变性原理本身出发的重整化能标设定方法,即基于标准的重整化群不变性的最大共形原理(PMC)和基于局域的重整化群不变性(但是破坏了标准的重整化群不变性)的最小敏感度原理(PMS)。PMC能标设定原理指出,p QCD展开系数中所有与重整化群方程相关的非共形的b项都应该被吸收到每一阶的跑动耦合常数中以设定其对应的重整化能标。PMC给出了Brodsky-Lepage-Mackenzie(BLM)机制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其拓展到了任意高阶。PMS则是通过要求有限阶p QCD计算的理论预言结果对于重整化方案和能标参数的敏感性最小来确定最佳的方案和能标的选取。本文分别给出了PMC和PMS两种能标设定方法的具体实现算法,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们的不同原理和性质。基于R_(e~+e~-),R_τ和Γ(H→b(?))叁个物理过程精确到四圈的p QCD近似计算结果,本文给出了对PMS和PMC各自不同特性的详细分析与对比。我们发现PMC和PMS都可以有效的压低由于renormalon项带来阶乘的发散效应,并在足够高阶的p QCD计算中给出比传统方案更好的理论预言。不同在于PMS给出的微扰级数本身的收敛行为并不很好,而PMC可以给出更加收敛的级数。并且,PMS在处理只精确到次领头阶修正的p QCD结果时并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误差估计。研究结果表明PMC给出了理论上更基本且完善的能标设定方案,而PMS只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4-01)
秦宗伟[4](2014)在《基于Maxwell方程形式不变性原理的电磁隐身屏蔽结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精密电子设备对电磁屏蔽要求越来越高。采用吸收电磁波方式进行屏蔽会造成电子设备发热,而采用反射方式会产生次级电磁干扰。本文基于引导电磁波“流动”的基本思想,对电磁屏蔽理论及结构展开了研究。在第二章中,本文基于坐标变换理论计算了不同空间及不同坐标系组合下材料本构参数。第叁章则提出了基于顶点控制法的任意多边形隐身屏蔽设计方法,采用叁角形分割图元,通过多边形顶点逐一在分割图元中进行坐标变换,并严格推导了将电磁场完美地从屏蔽区域转移出去所需的本构材料参数通式,该方法亦可推广至任意图形。第四章针对典型的图形以及“屏蔽罩”厚度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材料本构参数分布、电场分布以及关键电磁特性。并提出了以图形奇异参数、网格质量、介质损耗、图形波长比、壁厚比五个参数来评价仿真效果的思路及体系。本文为电磁屏蔽提供了新思路,为优化电子设备结构和形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1-01)
魏明逊[5](2013)在《利用图象加深对“光速不变性”和“相对性原理”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学生对狭义相对论中"光速不变性"与"相对性原理"的理解感觉比较困难,我们在课堂上探索利用图象表述的方法让概念更加直观。(本文来源于《物理教学》期刊2013年10期)
张瑞,舒虹[6](2012)在《基于几何不变性原理图像分割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图像分割精度质量问题,由于图像中存在噪声和伪影,造成区域边界不连续,影响提取质量。传统的图像分割算法提取的图像质量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几何旋转不变性特征和直线特征的图像分割算法,有效地提高了图像分割的准确率。算法首先分别对图像提取SIFT和LOFO特征,并在两种特征基础上进行匹配,获得匹配值,然后算法将两个匹配结果有机的结合起来,得到最终的匹配值。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新的几何不变性原理图像分割算法能快速的有效的分割图像,不仅可以得到了比较高的分割精度,获得有效的提取。还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并能够改善图片分割的效率和质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2年01期)
李继堂,郭贵春[7](2011)在《从相对论到规范不变性原理——从剩余结构的观点看外尔和爱因斯坦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规范理论的创始人外尔,在1918年运用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思想和方法,把"尺度相对性原理"同"运动相对性原理"相比较,大胆地提出了规范不变性原理,这勇敢的一步在得到了爱因斯坦由衷赞赏的同时,也遭到爱因斯坦的严厉批评,可贵的是外尔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自己规范不变性原理的思想。文章使用"剩余结构"理论详细分析了规范理论发展的这关键一步,有利于深刻理解规范不变性原理与数学和物理的关系问题。(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林相泽,邹云[8](2011)在《线性切换系统的积分不变性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积分不变性原理进行推广,用来讨论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作为LaSalle不变性原理的推广,文中推广的积分不变性原理无需构造Lyapunov函数,而是利用系统输出的可积性,讨论线性切换系统输出为零的状态集合的稳定性.另外,讨论了切换系统状态集合稳定性与切换信号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切换系统的可观测性,讨论了系统平衡点的渐近稳定性.数值例子说明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王传东,刘世兴,梅凤翔[9](2010)在《广义Pfaff-Birkhoff-d'Alembert原理与广义Birkhoff系统的形式不变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广义Pfaff-Birkhoff-d'Alembert原理和广义Birkhoff系统在群的无限小变换下的形式不变性质.给出了形式不变性的判据,并由形式不变性导出Noether守恒量和新型守恒量.(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冯宇晨,刘乔,吴新跃[10](2009)在《结构不变性补偿原理在电液伺服舵机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型电液伺服舵机负载干扰大,控制精度低的问题,应用结构不变性原理设计了一种模糊补偿器,对强干扰力进行了有效补偿。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控制精度高,鲁棒性强,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船海工程》期刊2009年01期)
不变性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切换系统是一类重要和特殊的混杂系统。近几十年来,切换系统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主要因为大量的实际系统需要建模成切换系统,并且还有许多系统不能用单一的控制器达到控制目标而需要在一些备选的控制器之间切换才能完成控制任务。然而,由于切换系统中连续动态和离散动态的相互作用,使得系统的行为十分复杂,同时也使得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变得非常困难,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耗散性与不变性原理早已广泛地应用于非切换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并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对于切换系统而言,耗散性与不变性原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未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切换系统的耗散性、不变性原理及其在异步切换镇定问题、H∞控制问题与离散时间动态网络的输出同步问题等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用平均驻留时间方法研究了在异步切换下切换系统的镇定问题。当切换系统由无源子系统与非无源子系统组成时,在给定的平均驻留时间、无源率和容许的滞留时间条件下,给出了镇定该系统的控制器设计方法。(二)分别使用平均驻留时间方法与设计状态依赖型切换律方法,研究了两类切换非线性系统的H∞控制问题。对于第一类切换系统,即当切换系统是由无源子系统与非无源子系统组成时,利用平均驻留时间方法,给出了解决含有不确定性项的切换非线性系统的H∞控制问题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对于第二类切换系统,通过设计状态依赖型切换律和每个子系统的控制器,基于无源性给出了切换非线性系统H∞控制问题的可解条件。此外,当每个子系统在激活区域内没有无源性时,通过反馈无源化方法给出了解决切换非线性系统的H∞控制问题的切换律与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叁)研究了具有恒等节点的离散时间动态网络的输出同步化问题。首先,当每个节点具有增长几何耗散性时,选择特定的输入与输出,网络就可以转化成具有几何耗散性的非线性系统;其次,利用几何耗散性,给出了在任意切换拓扑下离散时间动态网络输出同步的判定准则;最后,当每个网络都不能达到输出同步时,给出了输出同步化的切换律设计方法。(四)分别研究了离散与连续切换非线性系统解的渐近性质。针对于离散时间切换非线性系统,分别给出了基于公共Lyapunov函数、多Lyapunov函数与弱Lyapunov函数的不变性原理,其中基于弱Lyapunov函数的不变性原理允许在某些集合上一阶差分为正。这些结果表明切换系统的解吸引到某个特定区域中的最大弱不变集。针对连续切换非线性系统,给出基于类Lyapunov函数的不变性原理。(五)研究了具有非恒等节点的离散时间动态网络的广义输出同步问题。主要分为叁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基于几何耗散性,给出两个在固定拓扑下输出同步的判定准则;第二种情形,基于几何耗散性与本文中所建立的不变性原理,给出了在任意切换拓扑下广义输出同步的判定方法;第叁种情形,当每个网络单独工作不能达到广义输出同步时,基于几何耗散性与本文中所建立的另一个不变性原理,给出了达到广义输出同步化的切换律设计方法。(六)利用多Lyapunov函数方法研究了切换非线性系统的广义向量L2性质与设计问题。首先,用广义向量L2性质描述每个子系统单独工作时子系统的非一致L2增益性质,即每个子系统的增益是状态的函数;其次,对于两个切换非线性系统的互联问题,基于广义向量L2性质,给出了广义小增益定理;最后,当每个子系统不具有广义L2性质时,给出了为获得切换非线性系统的广义向量L2增益的切换律设计方法。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变性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1].韩忠磊,胡叁宝,刘继鹏.基于不变性原理解耦的半主动悬架控制仿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7
[2].李晨松.切换非线性系统的耗散性及不变性原理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6
[3].马杨.基于重整化群不变性原理探讨最优重整化能标的设定方案[D].重庆大学.2016
[4].秦宗伟.基于Maxwell方程形式不变性原理的电磁隐身屏蔽结构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魏明逊.利用图象加深对“光速不变性”和“相对性原理”的理解[J].物理教学.2013
[6].张瑞,舒虹.基于几何不变性原理图像分割算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
[7].李继堂,郭贵春.从相对论到规范不变性原理——从剩余结构的观点看外尔和爱因斯坦之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
[8].林相泽,邹云.线性切换系统的积分不变性原理[J].自动化学报.2011
[9].王传东,刘世兴,梅凤翔.广义Pfaff-Birkhoff-d'Alembert原理与广义Birkhoff系统的形式不变性[J].物理学报.2010
[10].冯宇晨,刘乔,吴新跃.结构不变性补偿原理在电液伺服舵机控制中的应用[J].船海工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