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刘震云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一句,一万,小说,总体性,儿女们,世风,时代。
刘震云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万士端[1](2019)在《隐喻叙事与“贱民”视角:现代中国“精神之塔”的建构与危机——重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一文中研究指出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那种初读起来像是重读,而每次重读又像是初读的作品。以此为标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庶几近之。阅读《一句顶一万句》,不仅要明白它写了什么,更要了解它没写什么。这部小说时代背景模糊,大致可判断出上部"出延津记"的叙事时间是民国,下部"回延津记"的叙事时间是当下,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它几乎都没有写到,亦甚少涉及影响时代发展的大人物和知识分子,内中多是从事打铁、卖豆腐、剃头、杀猪、赶大车这类卑微(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徐翔[2](2019)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小说创作——论刘震云新作《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空前繁荣,报纸、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等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文化也因此发生了巨变,极大地影响到文学的生存环境。新世纪以来的小说从结构到审美都呈现出"新闻化"倾向,具有某种大众传媒时代的独特魅力。刘震云的新作《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摄取多个网络热门事件,提供了一个网络时代小说创作的典型范本。小说以荒诞的手法折射出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价值失范社会的怪现状,揭示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英群[3](2019)在《用新闻的素材 建小说的房子——以刘震云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基本上是由近年来的若干热点新闻连缀而成,刘震云不着痕迹地把几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融合在故事情节之中,不管是普通的农村女性,还是显赫的政府官员,他们一旦冲破了道德和法律的防线,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范君竹[4](2019)在《刘震云小说中生存困境的呈现与流变——以《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震云创作的《一地鸡毛》因展现琐屑日常生活而名噪一时,随后又有传达中国式孤独感和友情观的《一句顶一万句》荣获茅盾文学奖。如果说《一地鸡毛》呈现的是小市民夫妻在冗杂沉闷的日常中丧失理想的无奈妥协,那么《一句顶一万句》关注的则是现代人在"说与不说"的言说艰难中被放大的逼仄与孤独。从《一地鸡毛》到《一句顶一万句》,可以窥见刘震云小说前后期关于人的生存困境的思索与探寻。(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润桦[5](2019)在《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语言影像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众传播媒体对各个领域的辐射,文学中具有语言影像特征的小说不断出现,其中刘震云的小说颇具代表性。本文立足于刘震云小说文本,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语言影像化特征。(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10期)
郑家蔚[6](2019)在《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叙述方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是作家刘震云的又一力作。这部小说的叙述方法主要分为叁个方面:第一,叙述时序的闪回与闪前。根据闪回、闪前的不同分类,结合文本分析其产生的叙事效果;第二,叙述焦点透视。在非聚焦叙述统筹下,向内在式聚焦方式隐蔽流转的叙事策略;第叁,隐蔽性与含混性交织的非叙事评论。从叙事距离与焦点视野的控制来分析叙述者如何于无形中引导读者的情感趋向,含蓄地表达其人生态度与思想倾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平[7](2019)在《刘震云小说的乡土文化与历史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震云的小说大都以故乡为题材,以平民视角观察现实生活,体悟历史与人生,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刘震云一直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一种崭新的历史观念,对乡村进行重构,展现着对乡村文化中人性、女性以及历史深刻的反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1期)
徐勇[8](2019)在《“关系”叙事学与社会总体性的重建——八九十年代文学转型视域中的刘震云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震云的小说,虽然可以分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但有其一以贯之的线索。某种程度上,"关系"一词,以及作者对这一词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表现构成了他的小说的内在关联性。他从关系的角度试图去把握这个世界,这使他的小说与以下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总体性坍塌后,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有无建立的可能?如何建立?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有无重建社会总体性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震云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有整体意识并自有其宏阔构想的作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7期)
赵黎明[9](2019)在《刘震云小说写作的“语言学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震云是一位极具文体意识的作家,其文体实践无不打上"语言学转向"的鲜明烙印。从《故乡相处流传》开始,其小说叙事开始实现从"写实"向"叙述"的转变。从文本事实来看,刘震云小说写作的几次变化都与"语言学转向"的相关论题若合符契:语言哲学的"正名""说话"与"交往"等命题,被小说以母题形式加以呈现;其虚化事实、凸显讲述的"喷空叙事",也与现代语言学思潮影响下的历史叙事学声气相通。现代语言哲学的润泽,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共振,不仅使作家的文学观发生了裂变,也使其小说获得了一定的哲学深度。这种影响是一柄双刃剑,在给其小说带来若干文体新质的同时,也带来了非现实化、非历史化等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待。(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4期)
黄雨[10](2019)在《论刘震云小说的幽默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震云是当代文坛着述颇丰的作家之一。他具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哲学意识和创新精神。他的创作跨度大、数量多、创作手法诡谲多变,理清文脉极其不易。但其作品中隐含的幽默意识却是永恒不变的,是创作的精髓和灵魂。刘震云的幽默意识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意识是我们这个历尽众多磨难的民族所独有的生存秘籍。目前,对刘震云小说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对其思想意识、主题选择、作品语言艺术风格、叙事风格及人文关怀的研究。立足于创作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存在意识、平民意识角度,对作者幽默意识的探究仅限于对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我叫刘跃进》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者们探讨了刘震云幽默感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艺术手法的表现,但未对刘震云的幽默意识在其创作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系统地梳理。因此,本文试图以刘震云的幽默意识为主线,从宏观上对其幽默意识进行文化溯源,探索其与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的关系;从微观上探索它对作者小说创作的主题选择、人物形象塑造及叙事艺术的影响;进而反观蕴藏在其幽默意识之中的人文关怀。本文试图从横向上拓宽研究的角度,从纵向上深入探究其作品的内涵。除绪论与结语外,全文主体由五章组成,如下:第一章概说刘震云小说中幽默意识并展开文化溯源。本章揭示了作者的幽默意识是“雪山下的幽默”,探索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理”。作者幽默意识的形成深受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精神及中原人民生存方式的影响。第二章主要从命运的波折、人性的异化、情感冷漠叁个方面揭示幽默意识对刘震云小说主题选择的影响。平民百姓历史循环的悲剧人生源于官本位思想和儒家传统“君臣之道”,平民与英雄是历史的统一,但平民难以摆脱悲剧的命运。权力异化源于集权官制并导致人性异化,科技更新后,手机运用形成的虚拟时空对话导致人们情感的疏离,U盘这一存储工具的空间流转更导致了情感的变异。这些悲剧性的人生是跨时空、跨地域存在的,是难以摆脱的生存困境。作者身在其中却抽身其外,冷眼旁观背后的“理”,这一过程受到其幽默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叁章主要探究幽默意识对刘震云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本章主要分析刘震云小说塑造的寻找存在意义的迷失者,争夺权力的迷狂者和信任缺失的孤独者叁类形象。这些形象大多带有悲剧色彩,他们为找寻自我存在意义而四处奔走却迷失自我;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明争暗斗却被权力奴役;为维护自身权利而四处求告却孤独无助。他们面临着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是典型的悲剧形象,需要“用荒诞化解严峻”(1),因而作者着力塑造了这叁类形象。第四章探讨了刘震云小说中体现幽默意识的叙事艺术特征。本章主要分析作者如何用以喜写悲、反讽和戏仿的艺术手法体现其幽默意识。作者主要通过口语词的巧妙运用、错位拧巴的语言风格、以及主次颠倒的叙事方式将喜剧的风格融入悲剧的情境之中。同时用反讽的艺术不动声色地从细节上表现官员们表里不一的滑稽可笑、人性异化的麻木虚无。最后,运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对经典历史和权力话语进行无情嘲讽和批判,消解传统历史固有观念。第五章重点探讨幽默意识对刘震云小说表达的人文关怀精神效果的强化。本章主要通过对底层平民这一集体的人文关怀和个体生命生存的人文关怀两个层次进行探讨。刘震云的创作初心是作家的良知和责任。他自身的经历便是其创作的摇篮,也是他进行人生思考的基石。作者对社会广大底层平民的生存状态始终保持着一种悲悯的态度。(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刘震云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世纪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空前繁荣,报纸、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等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文化也因此发生了巨变,极大地影响到文学的生存环境。新世纪以来的小说从结构到审美都呈现出"新闻化"倾向,具有某种大众传媒时代的独特魅力。刘震云的新作《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摄取多个网络热门事件,提供了一个网络时代小说创作的典型范本。小说以荒诞的手法折射出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价值失范社会的怪现状,揭示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刘震云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万士端.隐喻叙事与“贱民”视角:现代中国“精神之塔”的建构与危机——重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J].当代作家评论.2019
[2].徐翔.大众传媒时代的小说创作——论刘震云新作《吃瓜时代的儿女们》[J].新乡学院学报.2019
[3].陈英群.用新闻的素材建小说的房子——以刘震云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19
[4].范君竹.刘震云小说中生存困境的呈现与流变——以《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5].杨润桦.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语言影像化特征[J].文化月刊.2019
[6].郑家蔚.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叙述方法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7].王平.刘震云小说的乡土文化与历史重构[J].青年文学家.2019
[8].徐勇.“关系”叙事学与社会总体性的重建——八九十年代文学转型视域中的刘震云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9].赵黎明.刘震云小说写作的“语言学转向”[J].当代文坛.2019
[10].黄雨.论刘震云小说的幽默意识[D].湖北民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