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和县三召学区北大召小学柴英革
〔摘要〕教育,与其说是驯化,不如说是对生命的爱的具体体现,是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未来人生的关怀。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的道德情操、人格精神、心路历程、生存状态,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安全、发展与命运等。
〔关键词〕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每一个“我”都会希望教育成为自己生命的资源,会希望语文教学帮助“我”理解历史、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希望语言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个体的我与世界的一种交流。因此可以说:体验他人、表达自己,努力恢复语文学科的生命性,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教育性”的价值追求。回归生命,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宝贵的教育生活中能感受语文的魅力,能在丰富绚丽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的生命形式。这种时候,语文就不再是一门学科那么简单,语文就成了生命的图腾!
1立足工具性
1.1哲学层面。这是宏观层面的。语文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语文的根本属性是什么?作为语文老师,如若不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无法与语文老师这个名词相适配。如同一个司机,如果不知道这趟车将开往何方,就无法完成司机的使命一样。司机开车的过程,是具有工具性意味的,而司机开车要去的地方,则是具有人文意味的。没有了人文目的———要去往何方,也就失去了工具性———开车的过程存在的意义。语文是什么?就我的浅显理解而言,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而母语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习得祖国的语言文字,在练语习文中获得语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生命、道德文明等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实现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共同成长。如果老师把握住了母语教育这一根本属性,那么,练语习文———工具性的过程就同时承载着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共同成长的使命,就同时拥有了人文性的意味。
1.2课程层面。这是中观层面的。语文课程的性质怎么定位?《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第二条“基本理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款表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总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建构语文课程的概念:“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课程。”如此定位的语文课程,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及个性和人格的形成都是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的,从这个层面上看,工具性就是人文性。
1.3教学层面。这是微观层面的。学生在语文课上要学什么?学习母语。我们教学的内容,课文是什么?无非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贾老师有一句话,不要教“课文”,要把课文当作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来教。那语言是什么?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就完美统一了。
2回归生活性
21世纪的课程在科学世界陷得很深,课程(绝大部分课程,当然包括语文课程)就像是一个个科学标准的、客观静止的“跑道”,人们在这个跑道上不停地跑着,甚至迷失了主体价值。而事实上,人们却是生活世界的主体,能被人们知觉到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体验与感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应该是围绕“跑道”跑的动态的过程,应该强调主体“跑”的经验。“生命语文”正是是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了“语文就是建构自我生命,建构主体性生活经验的过程”,“语文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意义创造的过程”,提倡在语文中回归主体生活,在语文中体验主体生活,在语文中交互主体生活,在语文中超越主体生活。
3走向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内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活语文生命动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特别是言语生命动力的滋长。综合性学习的关键策略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整合;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贯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新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