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创新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络,区域,长江,技术创新,城市群,关联性,空间。
区域创新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锁利铭[1](2019)在《网络型治理: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叁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相继实施,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逐渐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与过去强调依靠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着重竞争性激励不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19-12-09)
谢其军,冯楚建,宋伟[2](2019)在《合作网络、知识产权能力与区域自主创新程度: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区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和知识产权能力的视角,研究影响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根据区域之间的创新合作矩阵,计算31个省份的网络特征指标值;然后,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五个方面构建区域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方法计算各省份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最后,利用回归分析验证合作网络通过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路径以及开放度与制度因素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知识产权能力以及表征合作网络特征的集聚性、结构洞、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正向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程度;知识产权能力在集聚性、结构洞、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开放度正向调节知识产权能力与区域自主创新程度之间的关系,制度因素负向调节知识产权能力对自主创新程度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不仅理清了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机制,而且为促进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吴奇[3](2019)在《合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龙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10月17日,第七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论坛暨市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年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合肥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加强区域合作,共建一批创新平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转化链条。创新是合肥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也是合肥最独特的城市气(本文来源于《合肥晚报》期刊2019-10-18)
曹清峰[4](2019)在《协同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研究——网络外部性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创新活动空间集聚的"马太效应"及其溢出效应的地理限制、区域协同创新中的市场失灵会导致区域协同创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时存在明显局限性。本文基于网络外部性的新视角,在对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进行重构的基础上,从网络外部性的超距离、去中心化与共享特征叁方面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中国应构建以中心城市为关键节点、城市群为主体的国内区域创新网络,深度嵌入并逐步构建自身主导的全球创新网络,实施积极有为的创新政策来推动创新网络建设。(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9年10期)
雷翔霄,唐春霞,徐立娟[5](2019)在《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在中职教师教学中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以湖南省网络联校项目实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中职学校的青年教师大多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如何提升中职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作为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补充,是破解传统教师"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难题的有效手段,可与教育专家和同行进行跨越时空域的交流、协作、共享,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灵感。文章介绍了高职院校教师、中职学校教师、合作企业员工叁方协同的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共同体,创新性地提出"四阶段六环节"的主题网络教研活动模式。在3年多的实践过程中,网络协作教研促进了中职教师的成长,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来源于《创新与创业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何明俊,刘静,廖祖君[6](2019)在《中国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空间关联性特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区域创新的增长极,在当前要求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型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可替代。研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空间关联特征对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创新有效联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创新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特征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统筹创新空间布局、放大创新溢出效应等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西部》期刊2019年04期)
戴勇,王诗卉[7](2019)在《创新网络守门人区域比较研究:以电信领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区域间合作创新中,守门人扮演着知识吸收和传递的重要角色。结合多维邻近性理论,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创新网络中守门人的识别框架和贡献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采集1985-2017年我国电信领域的合作专利数据,对九大城市群之间的创新网络进行守门人识别和贡献度测量,并分析守门人角色构成、内外部联系特征及贡献度大小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城市群在守门人数量、内外部联系强度方面均表现出显着差别; 2)产学研不同角色的守门人贡献度差异显着,多数城市群的高校守门人对其所在城市群具有更大的贡献; 3)尽管区域本身在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会影响守门人的贡献度,但通过对几大类城市群的数据分析表明——双向活跃型或外向活跃型的守门人,对区域间合作创新发挥着更为显着的效用。(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9年07期)
热娜·艾尔肯[8](2019)在《区域创新网络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梳理了创新网络的内涵与研究机制,从创新网络的不同主体入手将创新网络分为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以及多层次创新网络,并对这些不同主体的创新网络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梳理发现,创新网络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创新网络研究的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物价》期刊2019年07期)
马双,曾刚[9](2019)在《网络视角下中国十大城市群区域创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理开放、区域协同和创新能力3个维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网络视角刻画2015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特点,并据此划分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模式。研究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模式存在显着差异。长叁角、京津冀和珠叁角城市群已具有较好基础,海西城市群缺乏高水平的内部协同,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过度依赖外部联系,北部湾城市群拥有较明显的核心-边缘内部网络结构,哈长、中原和关中城市群各维度评价均不高,区域创新模式最差。(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郭建杰,谢富纪,王海花,王蒙怡[10](2019)在《产学协同中自我中心网络动态性、区域间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溢出效应,运用2004~2015年间产学联合申请并授权的专利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与负二项回归,将产学协同中自我中心网络与区域间合作网络结合,探究自我中心网络动态性对企业整体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区域间合作网络对企业自我中心网络动态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企业自我中心网络扩张性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而自我中心网络稳定性阻碍了企业创新;区域间合作网络中心性、结构洞能够缓解自我中心网络稳定性给企业绩效带来的负向影响,而聚集系数加剧了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区域间合作网络结构指标在自我合作网络扩张性与创新绩效间没有起到预设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区域创新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区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和知识产权能力的视角,研究影响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根据区域之间的创新合作矩阵,计算31个省份的网络特征指标值;然后,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五个方面构建区域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方法计算各省份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最后,利用回归分析验证合作网络通过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路径以及开放度与制度因素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知识产权能力以及表征合作网络特征的集聚性、结构洞、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正向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程度;知识产权能力在集聚性、结构洞、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开放度正向调节知识产权能力与区域自主创新程度之间的关系,制度因素负向调节知识产权能力对自主创新程度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不仅理清了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机制,而且为促进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创新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锁利铭.网络型治理: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方向[N].学习时报.2019
[2].谢其军,冯楚建,宋伟.合作网络、知识产权能力与区域自主创新程度: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科研管理.2019
[3].吴奇.合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龙头[N].合肥晚报.2019
[4].曹清峰.协同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研究——网络外部性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9
[5].雷翔霄,唐春霞,徐立娟.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在中职教师教学中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以湖南省网络联校项目实施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
[6].何明俊,刘静,廖祖君.中国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空间关联性特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J].中国西部.2019
[7].戴勇,王诗卉.创新网络守门人区域比较研究:以电信领域为例[J].科研管理.2019
[8].热娜·艾尔肯.区域创新网络研究综述[J].中国物价.2019
[9].马双,曾刚.网络视角下中国十大城市群区域创新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19
[10].郭建杰,谢富纪,王海花,王蒙怡.产学协同中自我中心网络动态性、区域间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