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甘二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米糠油,甘油酯,脂肪,乙酯,阿魏,分子,丙醇。
甘二酯论文文献综述
朱梦云[1](2018)在《甘一酯甘二酯及油脂精炼过程对3-MCPDEs和GEs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MCPDEs(3-氯丙醇酯)和GEs(缩水甘油酯)是油脂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两类危害因子,其水解产物会刺激并引发人体器官的癌变,关于3-MCPDEs和GEs的食用油安全问题是国内外油脂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表明,玉米油是受3-MCPDEs和GEs严重污染的食用油之一。食用油中3-MCPDEs和GEs的形成主要受油脂中甘一酯、甘二酯、氯离子等成分和油脂精炼过程的影响。本课题探讨了玉米油在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冬化脱蜡、蒸馏脱臭等精炼过程中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对3-MCPDEs和GEs含量的影响;研究了玉米油在脱胶、脱酸、脱色、脱蜡、脱臭等精炼过程中3-MCPDEs和GEs含量的变化,并基于3-MCPDEs和GEs的控制优化了玉米油精炼工艺。首先,通过向玉米毛油、玉米脱胶油、玉米碱炼油、玉米脱色油和玉米脱蜡油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甘一酯和甘二酯,并进行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冬化脱蜡、水蒸气蒸馏脱臭试验,探究玉米精炼过程中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对3-MCPDEs和GEs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水化脱胶过程中:脱胶油中的3-MCPDEs和GEs含量均随着毛油中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的增多而增多,甘二酯含量对3-MCPDEs和GEs含量的影响大于甘一酯对其的影响。碱炼脱酸过程:碱炼油中3-MCPDEs含量随着脱胶中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的增多而增多,甘一酯含量对3-MCPDEs含量的影响大于甘二酯对其的影响。而GEs的含量在碱炼脱酸过程中随着甘一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甘二酯含量的增加有所减少。吸附脱色过程:脱色油中的3-MCPDEs和GEs含量随着碱炼油中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的增多而增多,且甘二酯含量对3-MCPDEs的影响大于甘一酯对其的影响。冬化脱蜡过程中:脱蜡油中3-MCPDEs和GEs含量随着脱色油中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的增多而增多,但是,3-MCPDEs含量的增加量远大于GEs的。蒸馏脱臭过程中:随着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的增多,脱臭油中的3-MCPDEs和GEs含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GEs的增加量远大于3-MCPDEs的,其中,甘二酯含量对GEs的影响大于甘一酯对其的影响。其次,研究了玉米油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冬化脱蜡和水蒸气蒸馏脱臭等过程中3-MCPDEs和GEs含量的变化。对7种玉米毛油、脱胶油、碱炼油、脱蜡油和脱臭油中的3-MCPDEs和GEs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玉米毛油经水化脱胶后3-MCPDEs含量均有所降低,降低幅度为5.67%~32.82%,GEs含量的变化没有规律。玉米脱胶油经碱炼后,3-MCPDEs和GEs的含量均是有增有减。其中,脱胶油2经碱炼后,3-MCPDEs含量增长的最多,由0.531 mg/kg增到0.685 mg/kg,增加了29.01%;碱炼油4中3-MCPDEs含量减少的最多,由0.611 mg/kg降到0.423 mg/kg,减少了30.76%;脱胶油7中GEs含量增加的最多,由0.312 mg/kg增到0.554 mg/kg,增加了77.56%,碱炼油4中GEs含量减少的最多,由0.585 mg/kg降到0.233 mg/kg,减少了60.17%。玉米碱炼油经吸附脱色后,3-MCPDEs含量均上升,增幅范围在22.91%~52.95%之间,而GEs的含量均下降,降幅在4.04%~64.55%之间。玉米脱色油在脱蜡过程中3-MCPDEs含量均有所降低,其降幅在10.54%~34.93%之间,而GEs含量的降幅范围是-25.19%~31.84%。脱臭过程中玉米脱蜡油的3-MCPDEs和GEs含量均大幅度增加,其中,3-MCPDEs含量增加的倍数范围是3.62~7.52,GEs含量增加的倍数范围是12.42~25.41。最后,基于对3-MCPDEs和GEs含量的控制,优化了玉米油的精炼工艺。水化脱胶工艺的最佳条件为:磷酸添加量0.05%,温度65°C,时间35 min。在此条件下,3-MCPDEs含量由0.662 mg/kg降低到0.597 mg/kg,降幅是9.81%;GEs含量由0.338 mg/kg降低到0.205 mg/kg,降幅是39.34%;甘一酯含量由1.41%降低到0.38%,降幅是74.04%;甘二酯含量由6.02%降低到2.10%,降幅是65.11%;脱胶后,油脂中磷脂含量为0.03 mg/g。碱炼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液浓度16oBe、超量碱用量0.3%、碱炼温度15°C、碱炼反应时间35 min。此时,3-MCPDEs的最大减少量为30.56%,GEs的最大减少量为41.70%,碱炼后,油脂的酸价为0.44 mg/g。吸附脱色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白土用量2%、脱色温度110°C、脱色时间20 min。尽管该工艺不能减少油脂中3-MCPDEs的含量,但能最大程度的减少GEs的含量,脱色油色泽Y:30 R:3.0。冬化脱蜡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蜡温度22°C、硅藻土添加量3%、脱蜡时间13 h。该工艺条件下,3-MCPDEs含量可减少25.74%,GEs含量可减少10.74%,冷冻试验结果合格。脱臭过程中,当脱臭时间一定(120 min)时,随着温度的增加,3-MCPDEs和GEs含量均增多。温度在210°C~230°C间,3-MCPDEs和GEs含量增长缓慢;当温度达到230°C以上时,3-MCPDEs和GEs的含量快速增长。在脱臭温度(230°C)一定时,随着脱臭时间的增加,3-MCPDEs和GEs含量逐渐上升。100 min前,脱臭油中3-MCPDEs和GEs含量缓慢上升;120 min后,3-MCPDEs和GEs含量快速增长。据此并兼顾脱臭的其他技术指标,确定脱臭最佳工艺为:温度230°C,时间120 min,残压80 Pa。在此条件下,油脂酸价为0.05 mg/g,既能达到理想的脱臭效果,也能适当控制3-MCPDEs和GEs的含量不剧烈增长。(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霞,程娟,易伟民,赵忠杉,鹿保鑫[2](2015)在《米糠油制备甘二酯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米糠油制备甘二酯的工艺条件。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及反应物质量比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构矩阵的建立,构建以甘二酯产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6℃、反应时间为10h、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为8.5%及反应物质量比为14∶1时,甘二酯产率理论为60.36%,实际为58.31%,相对误差为3.4%。(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5年02期)
孙亚辉,马传国,王伟,王化林,殷俊俊[3](2015)在《分子蒸馏分离提纯甘二酯中试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中试分子蒸馏分离提纯甘二酯的工艺方法。棕榈油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中试分子蒸馏设备蒸馏,得到重相与轻相。轻相主要是甘二酯,重相主要是甘叁酯。通过进料量、温度及刮膜转速的控制可以得到纯度70%以上的甘二酯。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220℃、压力0.01 Pa、进料量10 L/h、蒸发器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通过脱气,薄膜蒸发与短程蒸馏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甘二酯。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TLC–FID)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RP–HPLC–ELSD)分别分析测定了棕榈油以及轻相、重相中甘油酯的含量,并进行了对比;用气相色谱分析了棕榈油以及轻相、重相脂肪酸组成。(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5年03期)
卢雍贇,李秋,王珊珊,王兴国[4](2014)在《酶法制备富含甘二酯油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脂肪酶、酰基受体和酯化合成工艺(一步法、二步法)角度出发,综述了酶法脱酸制备富含甘二酯油脂的方法,以及后续油脂精炼过程中如何减少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等危害因子含量的方法,为富含甘二酯的功能性油脂制备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4年04期)
程娟[5](2014)在《米糠油酶法制备甘二酯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二酯是由甘油叁酯里的一个羟基取代了脂肪酸而形成的结构脂质。具有减少内脏脂肪抑制肥胖的功能,并且通过研究发现甘二酯可以有效的降低血脂的功能,因其使用价值,在当今社会,越发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本实验是利用酶法制备甘二酯,把脂肪酶进行固定化后作为催化剂,通过反应制备甘二酯后,采取分子蒸馏技术对甘二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甘二酯。实验中多次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及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用这些方法来得到更准确可靠的理论数据,确定最佳的工艺优化条件,得到以下试验结论:(1)酶的固定化的研究。在这部分的试验中主要有四个因素对脂肪酶固定化活力有影响。包含了硅烷化试剂添加量、硅藻土颗粒与酶的质量比、以及固定化的温度、固定化的时间。并应用响应面法优化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是:硅烷化试剂添加量为0.35%、硅藻土与酶的质量比3.5:1、温度为29℃、时间为4.5h,此时固定后的脂肪酶活力为2206.67U/g。通过验证性实验预测固定脂肪酶活力相对误差为1.27%,验证了响应分析模型的可靠性。(2)米糠油制备甘二酯的研究。在这部分的试验中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反应物质量比这四个因素对DAG产率的影响。并对米糠油甘二酯制备反应的条件进行优化试验。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是:温度为26℃、反应时间为10h、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为8.5%、米糠油与油酸甘油酯质量比为14,此时DAG产率为58.31%。通过验证性试验验证实际条件预测的理论值为60.36%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3.4%,确定响应分析的模型是可靠的。(3)甘二酯的分离纯化的研究。在这部分的试验中研究了进料速率、刮膜转速、进料预热温度、蒸馏温度对DAG分离的影响。并对分子蒸馏条件进行优化试验。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是:进料速率为0.4L/h,刮膜转速为280r/min,进料温度为80℃,蒸馏温度为200℃,经过验证性实验后得出DAG含量为82.57±0.91(%)。(4)对产物的指标进行检测的研究。研究得到产物的指标测定值为:酸值为0.29mgKOH/g,皂化值为188.7mgKOH/g,不皂化物为3.06%,过氧化值为2.13mmol/kg。符合国家对二级米糠油的指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4-06-01)
周文雅[6](2014)在《不同反应体系中酶催化阿魏酸乙酯与甘二酯酯交换反应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阿魏酸(Ferulic acid, FA)的生理功能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保留其活性的同时,对FA分子的改造以扩大其应用范围成为又一热门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采用甘二酯与阿魏酸乙酯(Ethyl Ferulate, EF)合成阿魏酰基结构脂,并比较了不同反应体系对酯交换反应选择性规律的影响,为FA衍生物的合成探索了一条新的路线,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实验主要比较了无溶剂体系、离子液体体系、有机溶剂体系对反应的影响,并研究了各个体系中的反应规律,同时对其中的反应热力学和酶催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无溶剂体系中,通过分析对比叁种甘二酯原料(双硬脂酸甘油酯、双油酸甘油酯、甘二酯油)对EF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确定双硬脂酸甘油酯作为阿魏酰基受体。通过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加酶量叁个因素对EF转化率的影响分析,确定这叁个因素作为响应面的叁个因素进响应面设计及分析,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78oC,反应时间24h,加酶量为14%(以底物总质量计),底物比为1:1(EF:甘二酯,mol/mol),反应系统压力90kPa。在此优化条件下,EF转化率为97.6±2.2%,亲水性产物FG和DFG的产率分别为9.4±1.1%和11.1±0.7%,亲脂性产物FMAGs和FDAGs的产率分别为43.2±0.9%和33.3±1.3%。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出EF与双硬脂酸甘油酯反应的活化能为51.1KJ/mol,生成FG+DFG水解反应的活化能为40.3KJ/mol,生成FMAGs+FDAGs的酯交换反应的活化能为57.8KJ/mol。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S)体系中,通过比较不同ILS对EF转化率及产物相对选择性的影响,[Emim]TF2N为最佳的反应体系。对此体系中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酶量对EF转化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确定这叁个因素作为响应面的叁个因素进响应面设计及分析,由此确定反应的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110oC,反应时间21h,加酶量为15%(以底物总质量计),底物比为1:1(EF:甘二酯,mol/mol),ILS:底物=1:1(w/w),反应系统压力90kPa。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能够得到EF的转化率为97.9±2.3%,亲水性产物FG和DFG的产率分别为15.6±1.1%和27.9±0.7%,亲脂性产物FMAGs和FDAGs的产率分别为34.7±0.9%和21.8±1.2%。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出EF与双硬脂酸甘油酯反应的活化能为44.4KJ/mol,生成FG+DFG的水解反应的活化能为41.4KJ/mol,生成FMAGs+FDAGs的酯交换反应活化能的为59.9KJ/mol。动力学参数为:Vm=4.54mmol/(L·h),K BM=0.12mol/L,K AM=0.02mol/L。有机溶剂体系中,通过比较九种有机溶剂对EF转化率的分析,异辛烷体系为酶促双硬脂酸甘油酯与EF酯交换反应的最佳有机溶剂体系。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实验分析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7oC,反应时间18h,加酶量为11%(以底物的总质量计),底物比(EF:甘二酯,mol/mol)为1:1,异辛烷:总底物=1:1(w/w),常压。在此条件下,EF转化率为79.7±2.1%,亲水性产物FG和DFG的产率分别为12.3±1.5%和4.7±1.6%,亲脂性产物FMAGs和FDAGs的产率分别为37.8±2.1%和22.2±1.5%,与预测值80%基本相符。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出EF与双硬脂酸甘油酯反应的活化能为65.9KJ/mol,生成FG+DFG的水解反应的活化能为57.7KJ/mol,生成FMAGs+FDAGs的酯交换反应的活化能为72.9KJ/mol。(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4-05-01)
任国卫[7](2014)在《富含甘二酯的棕榈油制备及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棕榈油和单硬脂酸甘油脂作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量的Novozym RMIM酶,在一定的催化条件下进行酶催化酯交换反应,从而确定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最佳评价指标: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加酶量,单因素最佳的评价指标为甘二酯在混合油样中的百分比,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对所得数据进行响应面分析,从而确定含甘二酯最多油样的反应条件;并探究富含甘二酯的棕榈油在面包中的特性变化,根据食品的感官、质构上的不同选出最佳的原料配比。1.以棕榈油和单硬酯酸甘油脂为原料,加入定量的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加酶量8%、温度65℃、反应时间6h、原料配比为4:1(棕榈油:单硬酯酸甘油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知该条件下的甘二酯含量为46.8%,甘一酯的含量为12.5%,甘叁酯的含量为37.7%。2.在单因素最佳反应条件的基础上,用响应面分析法更直观立体的分析生成物中甘二酯含量最多的反应条件,使得实验数据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便于观察、分析以及应用。经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到在响应面中,甘二酯含量最佳的的反应条件为:加酶量8%、温度65℃、反应时间6h、原料配比为4:1(棕榈油:单硬酯酸甘油脂),甘二酯的浓度最好达到了50.2%,甘一酯的百分比为12.8%,甘叁酯的百分比为37.0%。影响程度:温度>加酶量>时间>原料配比,且效果明显。3.在响应面分析的基础上,加酶量8%、温度65℃、反应时间6h、原料配比为4:1(棕榈油:单硬酯酸甘油脂)条件下,制备出一定量的富含甘二酯的棕榈油,应用于面包的烘焙实验中。并且对其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变化和甘二酯的组织结构进行检测和分析。4.在烘焙实验中,发酵分为两个阶段。发酵时间分别为55min和50min。烘烤温度为上行温度175℃,下行温度为195℃,烘烤时间为25-30min。然后对面包的体积、质量、比容、感官特性(外部和内部特性)进行质构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周文雅,孙尚德,毕艳兰[8](2013)在《响应面优化溶剂体系酶催化阿魏酸乙酯与甘二酯酯交换合成阿魏酰基脂肪酰基结构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异辛烷体系中,通过Novozym 435脂肪酶催化阿魏酸乙酯与甘二酯酯交换反应,以得到阿魏酰基脂肪酰基结构脂。利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对响应面进行设计,通过对响应面实验优化和分析得出,3个因素对EF转化率影响大小顺序为:反应时间>加酶量>反应温度。并确定在此体系下酶法催化双硬脂酸甘二酯酯交换合成阿魏酰基脂肪酰基结构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7℃,反应时间18 h,加酶量11%,在此工艺条件下,可得到阿魏酸乙酯转化率为79.4%,亲脂性产品阿魏酰基脂肪酰基结构脂得率为60.0%。(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3年12期)
马传国[9](2013)在《高酸价米糠油酯化和酯交换反应及其制备甘二酯油脂》一文中研究指出甘二酯是油脂的天然成分,常用食用油中含量相对较少。1,3-甘二酯的特殊代谢途径,使其具有独特生理功能,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米糠中含有大量的解脂酶,解脂酶水解米糠中的油脂,使其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高酸价米糠油受到现有技术的制约难以加工和使用,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本文主要以高酸价米糠油为原料,通过酯化、酯交换反应,研究高酸价米糠油中游离脂肪酸合成甘叁酯,从而降低米糠油酸价;研究高酸价米糠油制备甘一酯和甘二酯的方法和影响因素。通过化学酯化、酶促酯化以及化学酯化与酶促酯化联用的方法,降低米糠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以酯化反应体系中酸价为评价指标,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添加量、催化剂添加量、单甘酯和甘油的比例等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化学酯化反应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6 h、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添加量150%、催化剂添加量0.4%、单甘酯和甘油比例为1:1(w/w)。在此条件下,验证实验得出酯化后米糠油酸价为2.2 mg/g。酶促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9.32 h、酶添加量9.66%、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的添加量144.31%、单甘酯和甘油的比例为1:1(w/w),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测得酯化后米糠油的酸价为7.2 mg/g,与预测值比较接近。化学/酶促酯化后的米糠油酸价为3.2 mg/g;酶促/化学酯化后的米糠油酸价为3.1 mg/g。实验还研究了酯化前后油脂中谷维素含量、VE含量、反式酸含量、聚合物含量的变化,以及酯化后油脂中微量营养物质的损失程度以及有害物质的生成量。以高酸价米糠油为原料,在无溶剂及溶剂体系中分别进行了酶促制备甘一酯的研究,并对甘一酯的结晶动力学进行了探讨。脂肪酶催化高酸价米糠油制备甘一酯,反应体系以油脂酯交换反应为主,游离脂肪酸酯化与酯交换反应同时发生,而酯化反应较快发生。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出了制备甘一酯的最佳工艺条件。无溶剂体系:① Novozym 435作催化剂,在底物物质的量比1:3、酶添加量5%(占油脂质量百分比)、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80℃的条件下,甘一酯的产率21.39%。② Lipozyme TL IM作催化剂,在底物物质的量比1:1、反应时间9 h、反应温度40℃、酶添加量14%,甘一酯的产率11.51%。③Lipozyme TL IM与Novozym 435联合酶促反应,底物物质的量比1:3、反应时间7 h、反应温度80℃,Lipozyme TL IM/435比例为3:2,酶总量为油脂质量的6%,甘一酯的产率19.71%。研究表明在催化高酸价米糠油制备甘一酯的研究中,两种酶联合产生的是协同效应。在溶剂体系中,Novozym 435作催化剂,底物物质的量比1:6、油脂:叔丁醇1:2(m/v)、酶添加量7%、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50℃,甘一酯的产率66.82%。通过分子蒸馏后甘一酯的纯度高达98.56%。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对甘一酯进行了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甘一酯的结晶放热峰为双峰,随着降温速率的减慢,结晶所用的时间延长,结晶峰向高温处移动,高温结晶峰的结晶量减少,低温结晶峰的结晶量增加,而结晶总量是增加的。用Takhor方程和Kissinger方程得到了甘一酯的非等温结晶活化能。高温结晶的活化能分别为-246.74 kJ/mol和-251.64 kJ/mol;低温结晶活化能分别为-99.30 kJ/mol和-103.63 kJ/mol。用莫志深法对甘一酯的结品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到高温峰a值为1.43-1.90,F(T)值为0.77-1.28;低温峰a值为1.20-1.50,F(T)值为1.12-1.60。以高酸价米糠油和甘油为底物,分别研究化学法和酶促制备富含甘二酯油脂。对于化学催化反应,影响甘二酯得率的因素依次为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230℃,催化剂添加量0.2%,底物物质的量比1:1。在无溶剂体系和溶剂体系中利用Novozym435分别进行酶促反应制备甘二酯。无溶剂体系中响应面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物质的量比1:2、反应时间6.5 h、反应温度86℃、酶添加量5.8%,Novozym435酶促反应活化能(Ea)为23.64 kJ/mol。溶剂体系中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5℃、溶剂:油脂(m:m)10:25、底物物质的量比1:1、酶添加量6%、反应时间7 h。以甘一酯为原料,在溶剂体系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设计试验,得到了Lipozyme RM IM催化甘一酯制备甘二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4 h,正已烷:甘一酯5:1(v/m)、反应温度52℃、酶添加量14.7%。甘二酯的最大产率为74.08%。对于高酸价米糠油制备的富含甘二酯的油脂,采用分子蒸馏和尿素包合法分离纯化。在操作压力6.0 Pa时,一级分子蒸馏工艺单因素最佳工艺为蒸馏温度为163℃,流速为2.0 mL/min。尿素包合时问18 h,包合温度21℃,尿素:乙醇(m:v)1:5。采用分子蒸馏和尿素包合联用,产品中甘二酯纯度达87.44%,甘叁酯10.89%,满足甘二酯油脂要求。(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肖新生,杨天奎[10](2012)在《树脂催化酯化制备甘二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732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以甘油与大豆油脂肪酸为原料合成甘二酯,其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00℃,树脂用量为脂肪酸质量的10%,底物质量比(脂肪酸与甘油质量比)5∶1,反应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得到反应产物中甘二酯的含量可达45%以上,经分子蒸馏一次提纯后,甘二酯含量可达74%。不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大豆油脂肪酸制得的甘二酯含量基本不变。(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2年12期)
甘二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米糠油制备甘二酯的工艺条件。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及反应物质量比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构矩阵的建立,构建以甘二酯产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6℃、反应时间为10h、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为8.5%及反应物质量比为14∶1时,甘二酯产率理论为60.36%,实际为58.31%,相对误差为3.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二酯论文参考文献
[1].朱梦云.甘一酯甘二酯及油脂精炼过程对3-MCPDEs和GEs影响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8
[2].王霞,程娟,易伟民,赵忠杉,鹿保鑫.米糠油制备甘二酯工艺优化[J].食品与机械.2015
[3].孙亚辉,马传国,王伟,王化林,殷俊俊.分子蒸馏分离提纯甘二酯中试工艺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5
[4].卢雍贇,李秋,王珊珊,王兴国.酶法制备富含甘二酯油脂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4
[5].程娟.米糠油酶法制备甘二酯技术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6].周文雅.不同反应体系中酶催化阿魏酸乙酯与甘二酯酯交换反应规律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4
[7].任国卫.富含甘二酯的棕榈油制备及应用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4
[8].周文雅,孙尚德,毕艳兰.响应面优化溶剂体系酶催化阿魏酸乙酯与甘二酯酯交换合成阿魏酰基脂肪酰基结构脂[J].粮食与油脂.2013
[9].马传国.高酸价米糠油酯化和酯交换反应及其制备甘二酯油脂[D].华中农业大学.2013
[10].肖新生,杨天奎.树脂催化酯化制备甘二酯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