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镀层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镀层,合金,成分,相图,质量,正交,形貌。
镀层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朱彤珺,王莹[1](2018)在《镀液成分对静电喷雾喷杆表面Ni-Co镀层与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稳压直流法对静电喷雾喷杆试样进行了Ni-Co电镀,对比研究了镀液成分和退火温度对Ni-Co镀层形貌、物相组成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镀液中Co SO_4·7H_2O含量的增加,镀层中Co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Co SO_4·7H_2O含量为0~20 g/L时,镀层中Co含量随Co SO_4·7H_2O增多而快速增加,超过这一临界值后,Co含量增速减小;随Co含量的增加,镀层的显微硬度呈先增后降趋势;Ni-36.97%Co为最佳镀层,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镀层的显微硬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300℃退火时显微硬度最高。(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颜丙辉,魏广宁,李晨霞,李雪松[2](2018)在《工艺参数对电沉积钴镍合金镀层成分及耐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纳米晶钴镍合金镀层,并辅助超声波分散加机械搅拌,获得具有良好减摩性能的纳米晶、低微摩擦系数的钴镍合金镀层材料。研究了电流密度、温度、p H值等工艺参数对合金镀层成分及耐磨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镀层表面的显微组织、相结构及成分含量,通过UNMT1微纳米材料力学综合测试系统考察镀层的微磨损性能。结果表明,获得的合金镀层组织细密、结构均匀,工艺参数对合金层的微摩擦系数影响较大,在最佳工艺参数电流密度1.5 A/dm2、温度50℃、p H值为4.0时合金镀层的平均摩擦系数最小为0.18,合金具有较好的耐微摩擦磨损性能。(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梁艳,吕青,陶爱梅,汤建忠[3](2018)在《胎圈钢丝镀层成分检测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胎圈钢丝镀层成分检测常用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介绍3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检测流程、优缺点比对,并对不同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检测方法精度均有保证,方法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轮胎工业》期刊2018年04期)
沈百方,刘昕,沈阳,熊俊波,于武刚[4](2018)在《热浸镀新型高耐蚀锌合金镀层的成分设计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出低成本高耐蚀性合金镀层,通过对新型合金镀层成分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在冷轧钢板、热轧钢板及角钢表面通过热浸镀制备不同成分的锌合金镀层,对镀层的锌液流动性、锌灰质量、可镀性、耐蚀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Mg、Ni、Al和V的合金镀层耐蚀性普遍优于传统镀锌和镀Zn-Ni-V合金镀层,Mg对于耐蚀性的影响最显着,Al和Mg元素对合金镀层可镀性的影响最大,在试验含量范围内Ni和V含量对合金镀层可镀性的影响不显着,新型高耐蚀性锌合金镀层成分中各元素的优化水平组合为Mg含量0.3%~0.5%,Al含量≤0.02%,Ni含量0.06%、V含量0.04%。(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8年03期)
方莉俐,程丙良,吴晓雷,乔磊[5](2017)在《镀液成分对镀液性能和镀层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刚石颗粒表面镀覆和金刚石-镍复合电镀中,电镀液的成分对镀液性能和镀层质量影响很大。用电子天平、金相显微镜、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镀层形貌、阴极增重、表面粗糙度、沉积电位、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密度进行检测和分析,探究电镀液中氯化镍、硼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等成分的浓度变化对镀液性能和镀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外界搅拌时,对镀层阴极增重影响最大的为硼酸,对镀层表面粗糙度、沉积电位、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密度影响最大的为氯化镍。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电镀液中各成分浓度的最优配置为:NiSO_4·6H_2O 250g/L,NiCl_2·6H_2O_40g/L,H_3BO_320g/L,SDS 0.05g/L。镀层出现麻点是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硼酸共同作用的结果,当镀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硼酸的含量较低时,镀层会出现麻点。如果仅考虑自然对流,镀液的重复使用会促使十二烷基硫酸钠分子夹入到镀层之中,导致阴极增重量增加;镀液中氯化镍的浓度不均衡,会造成镀层各位置的耐腐蚀性能不一致,且镀层中间位置的耐腐蚀性能会比边缘好一些。(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刘杨[6](2017)在《光谱图像分析法在镀层成分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镀层成分识别可以为镀液配方改进和电镀工艺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图像分析的镀层成分识别方法。通过获取镀层光谱图像信息,应用小波分解实现特征提取,采用光谱图像分析方法并结合图像处理算法,对镀层成分进行识别。设计了镀层成分识别系统,介绍了该识别系统的硬件结构,阐述了镀层的光谱图像特征提取与成分识别过程,并进行了实验与分析。(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环保》期刊2017年04期)
于武刚,邱肖盼,张杰,江社明,杨慧宇[7](2017)在《预合金化时间对热成形钢锌基镀层组织和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附属EDS能谱仪研究了不同预合金化时间对热成形钢22MnB5锌基镀层组织形貌及成分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样在加热之后,镀层表面氧化物主要为ZnO和Al_2O_3;在550℃预合金化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基体中的铁逐渐向镀层中扩散,镀层组成由η相、ζ相、δ相和Γ相逐渐转变为只有Γ相;奥氏体化之后,镀层中的组织几乎全部为α-Fe(Zn),只在表面有极少的Г相;预合金化保温时间为30 min时,在900℃保温5 min奥氏体化后能得到质量较好的镀层。(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7年07期)
张强,刘家鹏,邱肖盼,尉念伦,孙世清[8](2017)在《预合金化处理对22MnB5热成型钢镀层组织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热成型钢上施加镀层,可有效避免其在热成型工艺中出现表面氧化、脱碳等缺陷,使成型后工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腐蚀能力,研究了22MnB5热成型钢镀Zn层在升温过程中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和热处理工艺对镀层组织、性能的影响,对镀锌22MnB5钢进行不同的预合金化+相同的奥氏体化处理后,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辉光光谱分析仪对其镀层形貌、微观结构和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在预合金化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温度上升,镀层由开始的ζ相、δ相、Γ_1相和Γ相互相掺杂逐渐转变为以Γ相为主;在预合金化温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预合金化处理时间的延长,镀层中的Zn含量逐渐减少,Fe含量持续增加;在经过奥氏体化处理后镀层中Fe含量可达到88%左右,Zn含量可达到8%左右,镀层几乎全部为α-Fe(Zn),只在表面存在少量Γ相,镀层厚度在12μm左右;预合金化工艺为550℃保温30min、奥氏体化工艺为920℃保温4min时能得到质量较好的镀层。此结果对于发展新型含镀层热成型钢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邱肖盼,张杰,李远鹏,江社明,孙世清[9](2017)在《预合金化温度对22MnB5锌基镀层组织和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及附属EDS能谱仪研究了不同预合金化温度对热成形钢22MnB5锌基镀层形貌及组织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预合金化时间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镀层组成由开始时的ζ相、δ相和Γ相逐渐转变为只有Γ相;镀层中的Fe含量逐渐增加,Zn含量逐渐减少,最终镀层中的Fe含量可达80%~90%,而Zn含量最高可达到25%以上;预合金化工艺为600℃保温10 min,奥氏体化工艺为900℃保温5 min时能得到质量较好的镀层;试样在奥氏体化之后,镀层表面为ZnO和Al_2O_3,镀层中的组织几乎全部为α-Fe(Zn),只在表层有极少的Г相。(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路路,朱明,张慧慧[10](2017)在《工艺参数对铜锰合金镀层组织和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基体表面制备出均匀平整、致密且与基体结合良好的合金镀层,合金镀层中Mn的原子数分数达20%以上。方法用电沉积方法以氯酸盐体系,用EDTANa2作为络合剂,在SUS430不锈钢表面制备了Cu-Mn合金镀层,利用SEM及EDS研究了镀层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变化,分析了电流密度、pH值、沉积时间、电解液中n(Cu):n(Mn)比等参数对镀层微观结构和成分的影响。结果电流密度为200~700 m A/cm~2、pH值为3~7、时间为10~30 min和n(Cu):n(Mn)比为1:20~1:10时,镀层中的Mn含量随电流密度、pH值及时间的增大而增大,随着n(Cu):n(Mn)比值的增大而减小。结论电镀Cu-Mn合金的优化工艺参数是:电流密度为500 m A/cm2,pH值为5,时间为20 min,n(Cu):n(Mn)比为1:10。此时能够得到均匀、致密、与基体结合良好的合金镀层,且合金镀层中Mn的原子数分数能达到20%以上。质量良好的Cu-Mn合金镀层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镀层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电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纳米晶钴镍合金镀层,并辅助超声波分散加机械搅拌,获得具有良好减摩性能的纳米晶、低微摩擦系数的钴镍合金镀层材料。研究了电流密度、温度、p H值等工艺参数对合金镀层成分及耐磨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镀层表面的显微组织、相结构及成分含量,通过UNMT1微纳米材料力学综合测试系统考察镀层的微磨损性能。结果表明,获得的合金镀层组织细密、结构均匀,工艺参数对合金层的微摩擦系数影响较大,在最佳工艺参数电流密度1.5 A/dm2、温度50℃、p H值为4.0时合金镀层的平均摩擦系数最小为0.18,合金具有较好的耐微摩擦磨损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镀层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朱彤珺,王莹.镀液成分对静电喷雾喷杆表面Ni-Co镀层与性能影响[J].铸造技术.2018
[2].颜丙辉,魏广宁,李晨霞,李雪松.工艺参数对电沉积钴镍合金镀层成分及耐磨性能的影响[J].兵工学报.2018
[3].梁艳,吕青,陶爱梅,汤建忠.胎圈钢丝镀层成分检测方法探讨[J].轮胎工业.2018
[4].沈百方,刘昕,沈阳,熊俊波,于武刚.热浸镀新型高耐蚀锌合金镀层的成分设计及试验研究[J].材料保护.2018
[5].方莉俐,程丙良,吴晓雷,乔磊.镀液成分对镀液性能和镀层质量的影响[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7
[6].刘杨.光谱图像分析法在镀层成分识别中的应用[J].电镀与环保.2017
[7].于武刚,邱肖盼,张杰,江社明,杨慧宇.预合金化时间对热成形钢锌基镀层组织和成分的影响[J].钢铁.2017
[8].张强,刘家鹏,邱肖盼,尉念伦,孙世清.预合金化处理对22MnB5热成型钢镀层组织成分的影响[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7
[9].邱肖盼,张杰,李远鹏,江社明,孙世清.预合金化温度对22MnB5锌基镀层组织和成分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7
[10].张路路,朱明,张慧慧.工艺参数对铜锰合金镀层组织和成分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