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南岸平原论文_徐夕博,吕建树,吴泉源,于庆,周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莱州湾南岸平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莱州,南岸,水化,湖泊,咸水,平原,卤水。

莱州湾南岸平原论文文献综述

徐夕博,吕建树,吴泉源,于庆,周旭[1](2018)在《基于PCA-MLR和PCA-BPN的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壤有机质高光谱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是衡量土壤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可以用高光谱快速测定。在以往研究中,估算模型多以特征波段与线性经验模型为基础进行构建,较少考虑波段间信息冗余和共线性,预测效果不很理想并难以进行推广。为最大化消除波段信息噪声,提高模型预测精度,选取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111个土壤样本和实测高光谱数据(325~1 075nm),并测试了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含量作为因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将实测光谱信息降维为6个主成分,并提取水分、植被光谱特征指数(DI),以此作为自变量;最后建立多元逐步线性回归(MLR)和BP神经网络(BPN)预测模型,分析不同模型对土壤有机质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1)经过主成分的波段信息分析判别提取出6个主成分,可以表征叶绿素残留物、盐分、腐殖酸、物化矿渣和微地貌的光谱特征。(2)基于6个主成分作为自变量所建立的BPN模型预测精度优于MLR模型,他们的R2分别为0.704和0.643。将水分和植被光谱特征指数作为自变量增加到预测模型后,MLR和BPN的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6.1%和5.2%,R2达到0.712和0.764;(3)将光谱主成分和光谱特征指数作为自变量的BPN模型进行土壤有机质预测可得到精度较高的预测结果,在土壤有机质的预测与制图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8期)

管清花,陈学群,张婧[2](2014)在《莱州湾南岸潍坊北部平原区咸水入侵动态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莱州湾南岸潍坊北部平原地区为典型研究区,阐述了咸水体形成的成因背景与分布特征。通过水化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潍北平原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特征,及人工开采导致咸水入侵的变化,并分析了咸水入侵的主要成因。(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4年09期)

毕延凤,于洪军,徐兴永,苏乔[3](2012)在《莱州湾南岸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2009年莱州湾南岸地下水最新监测数据,将研究区地下水淡水区、微咸水区、咸盐水区和卤水区进行经典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值线图和Piper叁线图绘制,阐述了水化学类型和成分特征从南往北的变化:EC、TDS、Na+、K+、Mg2+、Cl-、SO42-的平均浓度从南部淡水到北部卤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因为在卤水区普遍发生碳酸钙沉淀,Ca2+和HCO3-则在咸盐水区浓度达最高;pH值从淡水到卤水呈现从弱碱性到弱酸性的转变;从淡水区向卤水区地下水化学组分阴离子由HCO3-为主变为Cl-为主,阳离子由Ca2+为主变为Na+为主;此外河流对地下水起到淡化和冲刷的作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水化学3个主成分,分别代表了地下水盐化指标、生物化学作用和碳酸钙沉淀。进一步结合系数比值法和饱和指数计算,在对本区水文、地质以及离子水文地球化学特性分析基础上,指出地下卤水阴阳离子中占绝对优势的Cl-、SO42-、Na+、Mg2+的毫克当量百分数与正常海水的值非常相近而与地下淡水的值相差甚远,反映出本区地下卤水起源于古海水,为沉积海水。此外卤水绝非海水简单浓缩的产物,其间还包括复杂的水化学变质过程及后期演化如矿物沉淀、阳离子交换(K+-Ca2+;Na+-Ca2)+、去白云岩化作用和硅酸盐蚀变等。饱和指数的计算表明石膏在卤水矿化度达100 g/L之后才开始缓慢沉淀,而文石、方解石和白云石基本一直处于饱和沉淀状态,且文石和方解石的饱和指数散点分布极为相似,说明两者可能同时发生沉淀。(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2年03期)

苏乔,于洪军,徐兴永,姚菁,姜兴钰[4](2011)在《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地下卤水水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地下卤水样品的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南岸地下卤水水化学总体特征与海水一致,rNa/rCl,rK/rBr和rMg/rCa系数反映出当地地下卤水来源于沉积古海水,并且海水浓缩程度很高,而变质作用较弱;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分量可以用来解释地下卤水形成时的海水浓缩程度,第二主分量反映的是在第一主分量海水浓缩强度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可逆反应CaCO3+CO2+H2OCa2++2 HCO3-的进行情况。(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1年02期)

袁祖贵,楚泽涵,杨玉珍[5](2005)在《关于黄河叁角洲地区莱州湾南岸平原湖泊消亡原因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黄河叁角洲地区的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通过查证资料,可以认为在黄河叁角洲地区,从更新世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文献记载的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以及近百年来有仪器记录的现代气候变化等叁个层次上分析,均不存在湖泊消亡的气候条件。此外还列举了其他地区同时期湖泊消亡的气候条件,并将其与黄河叁角洲地区进行比较,也说明黄河叁角洲地区不存在湖泊消亡的气候条件。参照有关资料,在黄河叁角洲地区,河道变迁频繁和人类活动加剧是湖泊消亡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王琳[6](2004)在《莱州湾南岸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分,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莱州湾南岸平原是我国地下咸水入侵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与其他平原地区相比,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机理更为复杂。因此将它作为LUCC研究的特殊案例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 目前,针对山东省沿海地区咸水入侵区的LUCC研究尚未开展,本项研究是一次初步尝试。本文将咸水入侵与土地利用变化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这对促进与补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探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咸水入侵灾害相互影响的机理分析、深化认识咸水入侵区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后,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经过图像判读、图形数字化、属性数据输入、数理统计分析等阶段,获得研究区在不同时段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图、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相对变化度、综合利用程度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等分析结果,从不同侧面阐述研究区LUCC时空规律性。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提取土地利用格局综合影响因素,并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阐释土地利用变化机理,模拟并预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二、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下,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1.不同时间阶段,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方向不同。 1988~1995年,研究区土地资源、水资源大规模开发时期,也是咸水入侵剧烈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显着,耕地、草地、水域与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减小,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未利用土地。 而在1995~2000年间,全研究区开发速度减缓,尤其是咸水区的建设规模得到控制,咸水入侵速率与规模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地复垦力度加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表现为小幅度的下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于和缓,变化幅度大大减小。耕地、草地与未利用土地面积略有增加。 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具有空间分异性规律。 首先是土地利用结构具有空间差异性。淡水区具有最高的耕地面积比例,过渡区次之,咸水区最小。但是咸水区的未利用土地比例却远大于其他两区,淡水区几乎没有未利用土地,土地垦殖率极高。 其次,在不同分区,土地利用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变化特征。在1988~1995年间,咸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莱州湾南岸乎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研究水区是变化‘热点地区。咸水区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面积的急剧膨胀造成的。这个时期,过渡区成为受咸水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其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但此时人类开发.力度尚小,因此其变化程度小于咸水区。 在1995一2000年间,咸水区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受到制约,土地开发力度大大减弱,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明显减小。而过渡区受咸水入侵影响趋于减弱,同时,土地复垦力度加大。因而其动态变化程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此外,通过对过渡区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发现,研究区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均较小,斑块大多形·状规则,分布分散且大小悬殊。格局指数随时间变化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均在1988一1995年间发生剧烈变化,而在后一阶段变化趋于和缓,与咸水入侵发展趋势较为一致。 叁、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研究区的LUCC过程与特征。 自然条件中,咸水入侵是比较突出的因子,也是可以综合反映自然驱动因素的代表性因子。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咸水入侵与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变化方向具有相关性,咸水入侵快速发展阶段正是土地动态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而且咸淡水界限往往与水浇地的分布北界一致。 本文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果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归纳为: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与城镇化等综合指标。随着研究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提高,城乡居民点与交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面积被大量占用。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研究区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二叁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下降。由于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带动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革。 在对基本驱动因子进行初步判识的基础上,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系统,阐述LUCC驱动机制,并依据控制变量的不同,设置了叁个设计方案,对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初步判定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为:耕地维持动态平衡,林木覆盖面积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比1988年增加了1.78个百分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4-26)

刘恩峰,张祖陆,沈吉[7](2004)在《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的孢粉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莱州湾南岸A1钻孔孢粉分析 ,结合14 C、热释光测年、沉积物粒度、岩性等资料 ,对A1钻孔自下而上划分为 7个孢粉组合带 ,并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利用孢粉组合 ,探讨了 12 0kaB P 以来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的植被发展以及气候的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在 85~ 76kaB P 、 5 0~ 2 4kaB P 和 10~ 4kaB P 出现叁次暖湿期 ,分别对应于“羊口海侵”、“广饶海侵”和“垦利海侵”。在叁次暖湿期中发生海陆交互相滨岸沼泽或湖泊相沉积 ,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滨岸草原。在 76~ 5 0kaB P 和 2 4~ 10kaB P 两次冷干期为陆相沉积环境 ,前者出现以针叶林为主的草原植被类型 ,后者出现干冷的针叶林干旱草原或荒漠草原植被类型 ,它们分别对应于早大理亚冰期和晚大理亚冰期。孢粉组合所反映的莱州湾南岸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同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及渤海沿岸环境变化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张维英,韩美,李艳红[8](2003)在《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莱州湾南岸平原是指西起小清河口 ,东至胶莱河口的广大沿岸地区 ,这一地区近年来是我国工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 ,也是我国地下咸水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历史上 ,莱州湾南岸平原地区曾有一些湖泊存在 ,如巨淀湖、黑冢泊、别画湖 ,但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了。研究这些古湖泊的消亡原因对于恢复该区古地理环境以及确立湖迹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遥感解译等多种途径和方法 ,对莱州湾南岸古湖泊的消亡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并指出该区古湖泊消亡的原因是气候变干、河流变迁、人类活动影响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古湖泊消亡的根本原因 ,河流变迁是古湖泊消亡的直接原因 ,而人类活动则加速了古湖泊消亡的进程。(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张丽娜[9](2003)在《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古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对分布于莱州湾南岸平原上的古湖泊研究较少,仅限于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地理角度概略地阐述了古湖泊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该区的古湖泊,处于海陆交互的复杂环境中,受到海平面变动和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受到河流变迁、地质构造变动、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形成与演变过程十分复杂。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研究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能够揭示该区环境演变的特征。 本次研究将位于寿光市西北部的巨淀湖—清水泊沉积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多次野外实地考察和验证,确定了清水泊—巨淀湖的湖区范围。课题组与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合作,对湖区内的双王城水库进行了钻探研究,搜集了大量的地质钻孔资料,经沉积物岩性特征分析,绘制出双王城水库外围1Km处围绕水库的5个典型剖面(即剖面Ⅰ—Ⅰ’、Ⅱ—Ⅱ’、Ⅲ—Ⅲ’、Ⅳ一Ⅳ’和Ⅴ—Ⅴ’)的剖面图,结合沉积物粒度特征,划分出该沉积区的垂向沉积序列。通过与“莱州湾滨海平原全新统”进行地层对比并结合~(14)C测年数据,确定了该沉积区全新世泻湖—浅海—海滩相沉积层的层位和特征,并对该层及其以上地层进行地层划分,判断出各层的沉积环境。本论文还选取其中10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并结合邻近地区的孢粉组合特征和气候环境特征,总结出该沉积区中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特征。与此同时,本论文结合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重点论述了巨淀湖—清水泊、黑冢泊和别画湖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古湖泊消亡的原因,并通过参考河北平原古湖泊的演化过程,总结出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演化规律。根据上述分析研究,再综合莱州湾南岸平原其它反映该研究区环境演变特征的要素,以及邻近的华北平原的孢粉组合,分析总结出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 本论文主要分六个部分: 1.绪论。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目的,并详细分析了国内在湖泊和环境演变研究方面的进展,概略地介绍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情况。 2.研究区概况。首先,确定了研究区的范围,阐述了研究区第四纪地貌与地质状况。其次,对前人在莱州湾南岸古湖泊和环境演变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3.湖泊沉积中环境信息的提取——以巨淀湖—清水泊为例。首先,分析巨淀湖—清水泊沉积区钻孔中沉积物的岩性特征,绘制5个典型剖面图。其次,对全新世海相层及其以上地层中的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划分垂向沉积序列。再次,通过与山东半岛滨海平原全新统地层进行对比,对本沉积区地层进行划分并确定各层沉积环境。最后,对选取的10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并结合“莱州湾滨海平原全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环境演变”的成果,总结出巨淀湖—清水泊沉积区中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4.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首先,从沉积学的角度论证了古湖泊形成的环境背景。其次,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总结,从历史地理学角度阐述了巨淀湖—清水泊、黑冢泊和别画湖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古湖泊消亡的原因。最后,通过与河北平原上的古湖泊进行对比,总结出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演化规律。 5.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分别阐明了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古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义 6.结论。 ①该区埋深28.om以上地层自上而下分为四层:I层一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层,11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层,Ill层——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层,IV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混合层。 ②通过地层分析与对比,巨淀湖一清水泊沉积区埋深17.sin以上地层划分为上全新亚统手中全新亚统,埋深分男为 0m3.5~8.Zm和 3.5~8.Zmll.4~17.sin,沉积相分别为全新世上部陆相层和全新世中部海相层,分别为河湖相沉积环境和泻湖一浅海一海滩相沉积环境。 ③Ill层为全新世海相层。其中*层的上部——Ill。为泻湖一浅海相沉积。Ill层的下部——IllT为海滩一滨岸相沉积。 ④中全新世以来巨淀湖一清水泊沉积区的抱粉组合特征及环境变化特征为:中全新世早期为猪毛菜属一蒿属一香蒲属一栋属一松属一烨木属一榆属组合,气候温暖较湿润,为海滩环境:中全新世晚期为香蒲属一猪毛菜属一苔属一芦苇属一栋属一松属一麻黄属一鹅耳权属一糊术属一中华卷柏组合,气候温暖湿润,为浅海一泻湖环境;晚全新世为猪毛菜属一蒿属一黎属一松属一栋属一鹅耳权属一麻黄属一中华卷柏组合,气候温和较干旱,为滨海平原环境。气候环境呈现出从中全新世至晚全新世温暖偏湿——温暖湿润——温和干旱的演化规律。 ⑤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是黄验海侵时海水进入沿海洼地,海退之后形成泻湖,并经入注河流的淡化而形成的。该区古湖泊的历史演变分为两个阶段:中全新世——湖泊的全盛时期和晚全新世——湖泊的收缩时期。气候变化、河流改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古湖泊消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04-27)

韩美,张维英,李艳红,张丽娜[10](2002)在《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卫片解译等多种方法确证了莱州湾南岸古湖泊的存在 ,同时研究了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莱州湾南岸有巨淀湖、黑冢泊、别画湖等古湖泊 ,它们形成于距今约 6 0 0 0年以前 ,系由河口湾泻湖演变而成。该区古湖泊经历了中全新世全盛期和晚全新世收缩期两个阶段。湖泊消亡的原因是气候变干、河道迁移、人类活动影响等 ,其中河道迁移是最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02年04期)

莱州湾南岸平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莱州湾南岸潍坊北部平原地区为典型研究区,阐述了咸水体形成的成因背景与分布特征。通过水化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潍北平原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特征,及人工开采导致咸水入侵的变化,并分析了咸水入侵的主要成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莱州湾南岸平原论文参考文献

[1].徐夕博,吕建树,吴泉源,于庆,周旭.基于PCA-MLR和PCA-BPN的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壤有机质高光谱预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2].管清花,陈学群,张婧.莱州湾南岸潍坊北部平原区咸水入侵动态变化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14

[3].毕延凤,于洪军,徐兴永,苏乔.莱州湾南岸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J].海洋通报.2012

[4].苏乔,于洪军,徐兴永,姚菁,姜兴钰.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地下卤水水化学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11

[5].袁祖贵,楚泽涵,杨玉珍.关于黄河叁角洲地区莱州湾南岸平原湖泊消亡原因的讨论[J].古地理学报.2005

[6].王琳.莱州湾南岸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刘恩峰,张祖陆,沈吉.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的孢粉记录[J].古地理学报.2004

[8].张维英,韩美,李艳红.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J].古地理学报.2003

[9].张丽娜.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古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10].韩美,张维英,李艳红,张丽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J].地理科学.2002

论文知识图

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

标签:;  ;  ;  ;  ;  ;  ;  

莱州湾南岸平原论文_徐夕博,吕建树,吴泉源,于庆,周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