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扭转效应论文_高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扭转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偏心,结构,位移,作用,地震波,高层。

地震扭转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高峰[1](2019)在《RC框架结构扭转效应及梁柱节点地震破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结构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灵活的平面布置而广泛用于如学校、医院和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空间布置灵活常导致结构平面不规则,较大的偏心率增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地震中加重了框架结构的震害。地震中框架结构首层梁柱节点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在较大地震作用下,角柱边柱节点区域先于中柱节点发生破坏。因此对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规律和节点区域破坏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四栋框架结构扭转震害为例,着重分析了平面不规则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然后从平面不规则判定准则、抗扭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叁个方面,比较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关于控制结构扭转条文的变革。继而以汶川地震中四川省剑阁县行政中心政府办公楼为原型,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偏心率框架结构模型,并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了结构设计,通过Abaqus建立了相应数值模型并进行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考虑到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扭转效应的不利影响,建立了填充墙有限元模型,进而研究偏心框架结构的扭转效应规律和其抗震性能。同时以芦山中学框架教学楼为例,针对在不同强度等级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首层梁柱节点应力分布规律、不同类型梁柱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破坏状态的异同和节点区域水平箍筋体积配箍率对首层框架结构节点区域破坏情况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获得以下研究成果:一是探究了偏心率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层扭转角的影响,基于本文设置的工况,量化偏心率增加值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层间扭转角的影响程度;二是基于ABAQUS弹塑性损伤模型分析不同偏心程度的框架结构抗震薄弱位置,分析偏心率对薄弱层框架角柱、边柱和中柱叁种类型柱破坏状态的影响,量化偏心率的增加对这叁种类型柱最大压应变的影响程度;叁是提出增大角柱截面尺寸和提升角柱混凝土强度来提高角柱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进而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扭能力,量化分析了两种方法对不同偏心程度结构的抗扭能力和抗震性能影响程度;四是研究框架结构首层梁柱节点在不同强度等级地震作用下应力的分布规律和不同类型梁柱节点破坏状态的异同,并量化分析节点区域的水平箍筋体积配箍率对梁柱节点破坏状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薛志成,李卫庆,裴强,石阳,邓亚权[2](2018)在《预应力混凝土核电厂安全壳结构扭转地震效应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扭平分量比、扭转周期比、层间位移角、扭转位移比及扭转效应系数指标对地震作用下核电厂安全壳结构弹性扭转效应的影响,确定结构最不利扭转损伤薄弱部位。基于El Centro波、Taft波和南京地震波作用,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核电厂安全壳结构在自重、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两种工况下的弹性扭转地震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层间位移角和扭转效应系数越大,且扭转位移比大于1.2时,核电厂安全壳结构的弹性扭转效应更为剧烈,扭转损伤不利部位发生在筒壁中间附近区域以及筒壁与穹顶相接处周围的区域;控制核电厂安全壳结构扭转效应指标与扭转动力参数密切相关,提高抗扭刚度及阻尼,将有利于降低扭转振动的幅度,从而增强结构的抗扭安全。研究结果可为在役核电站安全评估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8年12期)

王宜星[3](2018)在《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振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层建筑受地震作用后会产生扭转振动破坏的特点,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在提出平扭振动耦联的计算方法基础上,提出扭转振动效应主要影响因素,即周期比与偏心距,以此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09期)

韩阳[4](2017)在《复杂偏心结构地震扭转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基本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造型独特的不规则结构不断涌现。由于这些结构的平面布置不规则,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很难重合,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导致结构在水平面内产生扭矩,进而发生扭转现象。在地震灾害中,扭转是引起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偏心结构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扭转效应等动力反应规律十分必要。目前对单层单向偏心结构和均匀偏心结构动力反应规律的研究较多,而复杂偏心结构扭转效应等动力反应规律的研究成果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具体如下:(1)为了降低比例因素等对试验模型的影响,设计选取了1:20完全大比例缩尺复杂偏心结构模型,在中国最大尺寸的振动台进行了大比例相似模型地震模拟试验。通过振动台试验,对模型的各反应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随着部分构件进入塑性,模型的扭转反应频段逐渐远离平动反应频段,平扭耦联程度降低;小震阶段和中震阶段,不同地震荷载引起模型层间扭转效应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大震阶段,模型的扭转效应在各层分布变化较大。(2)根据相似比关系,反推出原型结构的对应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基土对复杂偏心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建立了地基土-桩-偏心结构相互作用计算模型,比较了刚性地基与考虑相互作用后复杂偏心结构动力反应的差异。分析表明,在考虑土体对结构的影响后,上部结构的位移反应、基底剪力和构件内力均有所减小,其中层间扭转位移的减小幅度最大。(3)根据盛金公式,推导出单层双向偏心结构频率和振型的显式解析解,提出了单层双向偏心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参数,为后续的复杂偏心体系动力特性影响参数分析打下参考性基础。分析表明,随着偏心距的增大,结构的扭转效应增大;不同的单层双向偏心结构对应一个特定的偏心角取值使其扭转程度达到最大;主扭平频率比接近1时结构的平扭耦联效应最大,而次扭平频率比的影响较小。(4)为了便于控制结构参数的变化,将复杂偏心结构进行简化处理,得到简化模型并进行参数调整,研究了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偏心距和偏心角对复杂偏心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规律,并与单层双向偏心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当复杂偏心结构的偏心角不变,偏心距发生变化时,结构单独每层的规律与单层双向偏心结构一致,但结构各层扭转效应的大小规律与各层的偏心距的大小关系并不一致;当结构的偏心距不变,随着偏心角的减小,扭转效应的变化规律为先降低再升高,且在双向地震激励下,复杂偏心结构受偏心角变化的影响不如单向激励明显。(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李侃[5](2017)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多次地震我们发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只发生水平和竖直方向的振动,扭转振动也同时产生,而地震下的扭转反应是引起结构抗震性能退化、导致结构损坏乃至倒塌的重要原因。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建筑功能的多元化,建筑师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外观,因此超限高层变得越来越普遍、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不规则结构的出现难以避免。鉴于扭转破坏的严重性,对地震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合理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刚心和质心不重合的单层和多层偏心结构进行结构分析,重点分析了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超限工程实例重点论述了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方法,对比了不同调整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多个单层偏心框架结构和框筒结构模型,对周期比、位移比与偏心率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剪力比值作为评价结构扭转效应的参数,建立多个单层的偏心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模型,对偏心率和剪力比值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结构质心和刚心偏离程度的增大,周期比反常减小,但结构的扭转效应有增大趋势。(2)建立多个多层的偏心框架结构模型,对结构的周期比、位移比与偏心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对周期比与建筑高度间的关系做了分析;采用楼层位移比值作为评价结构整体扭转效应的指标,对结构长宽比、偏心方向与结构扭转效应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宽比、偏心方向、建筑高度均对结构扭转效应有显着影响。(3)针对超限工程实例,根据上述研究成果,调整模型给出多个不同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方案,并对比小震下包括周期比和位移比在内的参数的变化情况,综合评价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比较不同方案下中震墙肢抗拉性能和大震下的层间位移角。本文分析了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在工程实例的具体应用,旨在对今后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罗富元,赫中营,叶爱君[6](2015)在《横向地震作用下桥梁下部结构的扭转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化的力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在横向地震作用下,桥梁下部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因素。结合一个实际桥梁工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针对理论分析所得到的影响因素进行参数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和扭矩的关系。通过两种方法所得结论的相互印证,最终确定扭转效应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比计入扭转效应和忽略扭转效应时最不利单桩的受力情况,分析桥梁下部结构的扭转效应对最不利单桩受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5年03期)

王宇航,聂建国,樊健生,杨小刚[7](2014)在《罕遇地震下曲线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墩柱扭转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曲线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在罕遇地震下的墩柱扭转效应,基于考虑扭转效应的钢管混凝土纤维梁模型,建立了曲线组合梁桥的杆系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不同输入方向的叁条地震波作用下是否考虑墩柱扭转效应的纤维梁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包括墩顶位移、墩柱扭转角和墩柱内力等。在此基础上,对曲线组合梁桥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的关键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考虑扭转效应的纤维梁模型分析曲线组合梁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反应,可有效的反映罕遇地震下曲线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墩柱扭转效应。另外,曲率半径和墩高是影响曲线组合梁桥在纵向地震作用下墩柱扭转效应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4年09期)

林剑[8](2014)在《地震作用下连体高层结构的扭转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连体高层结构在地震中引起的连廊垮塌失效问题,本文选取某大跨度连体结构为原型结构,并从连体结构与主体结构的相对刚度、连体结构的高度和连体结构的跨度等因素,分析地震作用对扭转效应的影响程度。同时,利用MIDAS GEN大型通用分析软件,建立了一系列基准化模型,并对选取的3种结构模型的前10阶周期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连体结构的扭转效应将随着连体与主体相对刚度增大、连体设计高度的降低以及跨度的减小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且扭转效应也会有所放大。该研究为今后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4年02期)

武梦雅[9](2014)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偏心扭转效应时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滑移隔震属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体系中的被动控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不同于一般的抗震结构,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是在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之间设置滑动支座形成隔震层,地震作用时隔震层产生摩擦滑动位移,从而消耗部分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一系列强震观测记录及工程实例表明,隔震结构不仅隔震效果明显,同时施工方便、经济安全。理论分析上,基础滑移隔震结构一般通过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软件两种形式分析结构的地震响应,本文则是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分析中的摩擦摆隔振单元(Friction Isolator)模拟滑移隔震支座,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建立不同的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模型。文章以时程分析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利用不同的偏心布置方案,分别建立了偏心率为0、0.05、0.10、0.15、0.20、0.25、0.30的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对结构隔震效果的影响和偏心率对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支座位移明显大于单向地震作用,且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和扭转效应均随偏心率增大而增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不仅要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同时也要控制结构的偏心率。(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廖宇[10](2014)在《地震作用下带整体地下室的多塔和连体高层结构扭转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首次规定大跨或超长建筑结构需进行多点激励地震响应分析,对于底部采用整体地下室相连的大跨度或连体结构,在多点地震激励下,结构各部分基础的相对变形由于受到地下室顶、底板的约束一般不会产生相对变形,拟静力位移反应很小,此时多点地震激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各点输入的相位不同,相当于对基础底板输入了一个地震动扭转分量。从时域和频域对多塔、多塔柔性连接连体结构进行考虑行波效应引起的基础扭转振动地震响应分析。时域分析时采用Newmark法,频域分析时采用随机振动虚拟激励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不超长结构,由于现行高规考虑偶然偏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采用间接的方法考虑扭转地震动的作用。为了验证偶然偏心与行波效应引起的基础扭转振动激励算法之间的关系,先以不超长矩形、L形平面多层框架和矩形平面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考虑偶然偏心单向水平地震激励、单向水平地震和考虑行波效应引起的基础扭转振动共同激励下的地震响应分析,发现考虑行波效应引起的基础扭转振动(1000m/s视波速)下的结构地震响应比偶然偏心作用下的结构地震响应略大10~15%。说明采用单向水平地震和考虑行波效应引起的基础扭转振动共同激励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的可行性。(2)对于平面规则结构,与不考虑偶然偏心相比,无论是考虑偶然偏心还是考虑行波效应引起的基础扭转振动作用下,结构底部响应的放大比例均比顶部大,高层结构的放大比例比多层结构更为明显;同一楼层边榀构件的地震响应增大比例大于靠近形心的中间榀构件。(3)对于平面不规则结构,与不考虑偶然偏心相比,无论是考虑偶然偏心还是考虑行波效应引起的基础扭转振动作用下,结构底部响应的放大比例不一定比顶部大。要视平面不规则情况具体分析。(4)与考虑行波效应引起的基础扭转振动作用的单塔框架剪力墙相比,多塔与多塔柔性连接连体结构剪力、弯矩响应平均增大10%。这是因为考虑行波效应引起的基础扭转振动作用时,单塔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以单塔楼自身的中心为转动中心,而多塔、多塔柔性连接连体结构是以整体地下室的中心为转动中心,转动惯量与回转半径都有些增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4-05-28)

地震扭转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扭平分量比、扭转周期比、层间位移角、扭转位移比及扭转效应系数指标对地震作用下核电厂安全壳结构弹性扭转效应的影响,确定结构最不利扭转损伤薄弱部位。基于El Centro波、Taft波和南京地震波作用,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核电厂安全壳结构在自重、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两种工况下的弹性扭转地震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层间位移角和扭转效应系数越大,且扭转位移比大于1.2时,核电厂安全壳结构的弹性扭转效应更为剧烈,扭转损伤不利部位发生在筒壁中间附近区域以及筒壁与穹顶相接处周围的区域;控制核电厂安全壳结构扭转效应指标与扭转动力参数密切相关,提高抗扭刚度及阻尼,将有利于降低扭转振动的幅度,从而增强结构的抗扭安全。研究结果可为在役核电站安全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扭转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高峰.RC框架结构扭转效应及梁柱节点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

[2].薛志成,李卫庆,裴强,石阳,邓亚权.预应力混凝土核电厂安全壳结构扭转地震效应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建筑.2018

[3].王宜星.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振动效应[J].居舍.2018

[4].韩阳.复杂偏心结构地震扭转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7

[5].李侃.地震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6].罗富元,赫中营,叶爱君.横向地震作用下桥梁下部结构的扭转效应[J].结构工程师.2015

[7].王宇航,聂建国,樊健生,杨小刚.罕遇地震下曲线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墩柱扭转效应[J].工程力学.2014

[8].林剑.地震作用下连体高层结构的扭转效应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4

[9].武梦雅.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偏心扭转效应时程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4

[10].廖宇.地震作用下带整体地下室的多塔和连体高层结构扭转效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双向偏心和单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不同抗扭刚度、单向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叁种模型的自振周期计算结果对比台湾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示意图中跨跨中截面主应力云图(单位:MPa)中跨端部截面主应力云图(单位:MPa)

标签:;  ;  ;  ;  ;  ;  ;  

地震扭转效应论文_高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