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床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入模温度,大体积混凝土,基床结构,温度应力
基床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于冬,唐洪岩,马文一,王鹰,吕文兵[1](2019)在《入模温度对大体积混凝土基床结构温度应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京沈高铁建设项目为背景,从混凝土结构开裂与温度应力的关系入手,利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入模温度对结构温度应力的影响,得到不同入模温度条件下不同龄期的温度场变化和温度应力变化情况。通过对绝对温升与温度应力的理论计算得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叁维应力场。针对数值模拟分析和理论计算,提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入模温度控制措施,对京沈高铁建设项目大体积混凝土入模温度提供相应的指导措施,达到结构裂缝控制的目的,同时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佳[2](2019)在《基床系数对明挖地铁车站结构内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明挖地铁车站,大多设计者很少关注基床系数对结构内力的影响,针对明挖地铁车站常用的标准叁跨结构形式,分别采用改变侧墙水平基床系数和底板竖向基床系数的大小并建立多个不同模型,在荷载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比分析结构顶板、底板、侧墙的内力变化,从而找出了改变基床系数大小对结构内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3期)
田地,罗强,谢宏伟[3](2019)在《350km/h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基床结构的技术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车辆轨道路基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轨道高低不平顺下有砟轨道路基动力影响系数φ_i的概率分布特性;根据循环荷载下路基粗粒土典型填料单元模型试验反映出的累积变形状态特征与荷载水平的关系,明确了基床以下填料处于无时间效应变形状态、基床填料处于微弱时间效应变形状态的设计工作状态;以基床结构的动强度、长期动力稳定性、循环变形为设计控制指标,开展了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基床结构的技术条件分析。研究表明:表征路基承受列车动力效应程度的φ_i沿线路纵向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各结构层的累积变形状态与填料性质密切相关;基床结构的长期动力稳定性为设计主控因素,据此,提出了适用于350km/h有砟轨道高铁基床双层结构型式的技术标准建议。(本文来源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龚申[4](2019)在《国内外铁路路基基床结构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铁路路基基床结构设计中的重点问题,结合笔者近年来参与海外项目设计时的参照的国外标准,着重和欧标、法标以及日标等铁路路基结构设计作对比,从基床表层的设计、基床底层设计两方面展开了路基结构的设计探讨,希望为今后国内外项目设计提供借鉴思路。(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05期)
胡海波,阎亮,金洲[5](2018)在《高寒地区混凝土基床结构对无砟轨道平顺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基床是解决高寒地区高铁路基冻胀问题的有效手段,但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混凝土基床形变会对轨道平顺性产生不利影响。在某新建高速铁路约400 m长的混凝土基床路基段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轨道平顺性监测,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轨道平顺性状态。数据分析表明:轨道轨向变化量处于-0. 3~0. 4 mm之间,且90%以上处于±0. 2 mm以内;轨道高低变化量处于±1. 9 mm之间,且变化量绝对值大于0. 5 mm的比例为60. 5%。因此,混凝土基床温度形变主要对轨道高低产生影响。随着一年四季环境温度的周而复始,轨道高低呈现温度升高时变形幅度增大、温度降低时回落的周期性变化,在线路里程方向以11. 3 m的设计长度为周期呈正弦变化。结合上述轨道高低的变化规律,提出2~10℃是较为适宜的长轨精调温度区间,便于控制轨道高低的变化幅度,保证全年轨道质量指数均衡。(本文来源于《铁道勘察》期刊2018年06期)
吾望超,苏谦,刘亭,王武斌[6](2018)在《应用高聚物复合结构层整治基床翻浆冒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氨酯、聚脲与碎石为原料,提出一种用于整治翻浆冒泥病害的新型化学高聚物-碎石复合结构层。该结构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刚度与韧性,可克服柔性材料易被裹挟、翻卷的缺陷,还具有良好的防水、耐磨特性。此结构层在宝成铁路一路基翻浆冒泥病害整治工程中运用效果良好,为我国有砟铁路路基翻浆冒泥病害整治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许文贵[7](2018)在《重力式沉箱结构码头基床处理的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国深水筑港发展趋势,文章以重力式沉箱结构码头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基床处理问题展开了探究,详细分析了基床处理施工技术要点,并以福州港平潭港区金井作业区1#~5#泊位工程为例展开探讨,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施工,促进了港口经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8年05期)
田地[8](2018)在《350km/h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基床结构设计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铁路发展已进入高速时代,其轨道结构型式主要包括有砟轨道结构和无砟轨道结构。凭借高稳定性、高平顺性等特点,无砟轨道成为我国高铁的主要结构型式,在世界范围内也被广泛运用。但无砟轨道对路基沉降变形要求极高,相应提高了建设费用和轨道施工难度,且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和振动。而有砟轨道碎石道床能够缓和列车动力冲击作用,与混凝土轨道板相比弹性更好,且具有诸如造价低、维修方便、建设周期短、噪声传播范围小等特点。因此在高寒、地震带等特殊区域,有砟轨道结构是更为经济的选择。为保证高铁路基基床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我国采用了表层强化的双层基床结构型式,并根据理论分析、工程试验及建设经验制定了相应的填料选用及技术标准。但仍存在诸如基床结构技术标准单一,未能体现出不同速度、不同环境下的功能要求区别、填料性质要求偏严格且经验化,导致基床结构设计的技术与经济性未能统一等问题。路基基床的设计标准直接影响线路整体质量,且恰逢我国正在建设按350km/h实际运行的北京至张家口有砟高铁,国内针对此类项目缺乏设计经验,因此对350km/h高铁有砟轨道路基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及技术标准的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计算等研究手段,根据列车荷载下高铁有砟轨道路基基床动力响应特征,以高铁动车组轴列间距技术参数为基础,结合粗粒土典型填料随时间的累积变形特性,基于基床结构设计的叁参数控制原则,开展了针对350km/h高速铁路有砟轨道路基基床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有砟轨道路基承受列车荷载效应分析基于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承受的动荷载幅值与轴载作用相对应,且在同一转向架两轴间有明显的荷载迭加现象,根据当前典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固定轴距远小于相邻转向架轴距的特点,提出了能准确反映有砟轨道路基动力响应特性的列车荷载作用模式-2Z2400动车组荷载作用模式;采用准静态法计算列车动力荷载,分析了基床结构设计各检算原则应使用的设计荷载效应,以此将列车荷载作用效应区分为两类,即动强度检算采用的路基可能承受的最大荷载p_d _j,对应极限荷载动力影响系数_1?;长期稳定性检算及循环变形检算采用的路基承受频率最高,概率最大的常遇荷载p_(dc),对应常遇荷载动力影响系数?_2。2)轨道不平顺条件下的路基动力响应分析基于CRH380A型动车组及有砟轨道结构技术参数特点,建立了车辆-轨道-路基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结合德国低干扰轨道高低不平顺谱,采用Matlab软件模拟在轨道不平顺条件下,上述模型以不同速度直线运行80m,并收集分析其中134个扣件节点下路基承受的荷载。计算表明:在轨道高低不平顺条件下,路基承受的荷载沿线路纵向经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特征;若以动力影响系数_k?~N(?,?~2)表征路基承受的动力效应,当运行速度v=350km/h时,路基面_k?N(1.436,0.253~2),即对应极限荷载动力影响系数_1?=?(10)2?=1.94;常遇荷载动力影响系数_2?=?=1.44。3)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及350km/h下的技术标准建议基于粗粒土典型填料在循环荷载下反映的时间效应变形特征与荷载水平的关系,考虑围压对填料强度的影响,建立了表征填料变形状态的荷载阈值与地基系数K_(30)的数学表达式;阐明了基床范围为明显的时间效应累积变形区的概念,即基床以下填料处于快速稳定的无时间效应区域;针对高速铁路有砟轨道路基功能需求,明确了基床填料应处于缓慢稳定状态中微弱时间效应区域的设计要求;以满足填料动强度和长期稳定性、且路基面循环变形不超过限制为基床结构设计要求,建立了适用于高速有砟轨道路基基床结构的设计方法,并针对350km/h下的基床结构设计提出了具有一定安全储备的技术标准建议:基床各结构层厚度随填料性质变化;基床以下填料为K_(30)?110MPa/m的A、B、C组填料,基床厚度取2.6m;基床底层采用K_(30)?130MPa/m的A、B组填料时,对应基床表层采用K_(30)?190MPa/m级配碎石仅需0.45m。(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张东卿,薛元,罗强,阳恩慧[9](2018)在《俄罗斯莫喀高铁抗冻胀基床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针对沿线低达-48℃的严寒环境和高达400 km的超高时速,俄罗斯莫喀高铁初步设计采用"0.12 m沥青混凝土+0.28 m级配碎石表层+2.3 m底层"的新型防冻胀基床结构。该基床结构在国内尚无大规模应用经验,为确保其安全性和适用性,本文从防冻胀、列车荷载影响以及沥青混凝土封闭层耐久性叁个方面展开全面研究。研究结论:(1)依据俄罗斯相关规范进行的冻深计算结果表明:沿线设计冻深为2.1~2.6 m,初步设计所采用的2.7 m基床厚度满足要求;(2)在验算列车荷载影响时,应考虑强度准则、变形准则以及长期动力稳定性准则;计算结果表明莫喀高铁所采用的基床结构安全可靠;与防冻胀准则相比,列车荷载影响并不控制基床厚度;(3)在长期动荷载作用下,0.12 m沥青混凝土封闭层的使用寿命可超过100年,满足莫喀高铁耐久性要求;(4)该研究成果对于其他严寒地区高速铁路基床结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曾杰[10](2018)在《季冻区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表层轨下基础结构计算方法与耐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各国在基建方面达成合作。目前中铁二院与俄罗斯企业中标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其中经过路段多为季节性冻土区,目前我国在寒区高速铁路采用的水泥混凝土封闭层结构,由于开裂、接缝渗水等问题导致基床发生冻胀、冻融等病害,影响乘车舒适性及安全性。沥青混凝土具有强度高、柔性好、减振、防水、低温抗裂等特点,很早被国外用于铁路基床结构,但在我国应用较少。对此,通过查阅文献、室内试验、数值模拟方式,对沥青混凝土用于强化基床表层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及耐久性分析。论文首先结合国内外公路与铁路基层设计方法及相关文献,研究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表层结构使用年限的计算方法,并用此方法设计出莫喀高铁项目中强化基床表层结构合理厚度。其次,以ABAQUS有限元软件为计算工具,研究强化基床表层结构在移动荷载下的动力响应问题。最后,应用沥青混凝土损伤理论,研究此结构在循环荷载条件下沥青层损伤过程及力学性能变化过程。论文结果表明:7cm以及12cm厚度的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表层结构满足莫喀高铁中重货以及高速客车荷载下使用年限要求;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表层能有效改善基床受力情况,其中7cm厚度沥青混凝土层是一个理想厚度;在施加100万次循环荷载后7-12cm厚度的沥青层结构均没有发生破坏,当沥青层厚度越厚,其层底初始损伤越大,但损伤扩展速度更慢,最后在作用40万次荷载后处于稳定阶段,同时沥青层越厚,其沥青层的应力以及应变等力学性能更加优良、耐久性更好。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表层结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为今后铁路基床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基床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明挖地铁车站,大多设计者很少关注基床系数对结构内力的影响,针对明挖地铁车站常用的标准叁跨结构形式,分别采用改变侧墙水平基床系数和底板竖向基床系数的大小并建立多个不同模型,在荷载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比分析结构顶板、底板、侧墙的内力变化,从而找出了改变基床系数大小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床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于冬,唐洪岩,马文一,王鹰,吕文兵.入模温度对大体积混凝土基床结构温度应力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2].王佳.基床系数对明挖地铁车站结构内力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9
[3].田地,罗强,谢宏伟.350km/h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基床结构的技术条件分析[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19
[4].龚申.国内外铁路路基基床结构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
[5].胡海波,阎亮,金洲.高寒地区混凝土基床结构对无砟轨道平顺性的影响[J].铁道勘察.2018
[6].吾望超,苏谦,刘亭,王武斌.应用高聚物复合结构层整治基床翻浆冒泥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2018
[7].许文贵.重力式沉箱结构码头基床处理的施工技术[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
[8].田地.350km/h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基床结构设计技术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18
[9].张东卿,薛元,罗强,阳恩慧.俄罗斯莫喀高铁抗冻胀基床结构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8
[10].曾杰.季冻区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表层轨下基础结构计算方法与耐久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