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吕靖中教授辨治消渴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晏军,王世东,吴彩军[1](2021)在《从吕仁和“陈气蕴毒化热”理论探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文中认为本文根据吕仁和教授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中医理论分析和阐释,从吕老师提出的"陈气蕴毒化热"理论角度解释分析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演变规律以及治理原则和用药,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以后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进一步治疗、研究提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临床及科研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蒲诗函[2](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的常见皮肤并发症之一,发病隐匿,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治疗存在多变性,虽然不直接威胁生命,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较少,为进一步加强临床预防及治疗,值得深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学特点,以及瘙痒程度与血糖、血脂及其他合并症的相关性研究,揭示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的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101例,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中医证型分布,以及血糖、血脂、BMI、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与中医证型及皮肤瘙痒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中,性别分布以男性居多,占比66.34%,年龄以60-69岁的患者居多,占比43.88%;瘙痒程度以中度居多,占比62.4%;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困脾证居多,占比49.5%;病程分布以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居多,占比75.2%;发病部位出现频次最多的为下肢,皮损形态以干燥和脱屑为最常见表现。(2)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证型分布在年龄上的比较有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中医证型分布呈现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血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中医证型分布在病程和体重指数上的比较无差异(P>0.05);各中医证型的瘙痒程度存在显着差别(P<0.05),各证型瘙痒评分表现为气阴两虚证>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血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各中医证型在TG、HDL-C、EO#上存在显着差别(P<0.05)。(3)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病程、降糖方案(是否注射胰岛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是影响瘙痒程度的因素(P<0.05),其中糖尿病病程、降糖方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皮肤瘙痒程度呈正相关。结论:(1)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好发于病程超过10年的老年男性,多呈中度瘙痒,瘙痒好发于下肢,皮损常见干燥和脱屑。(2)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临床常见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证,各中医证型在瘙痒程度、TG、HDL-C、EO#上存在显着差别。(3)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是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的因素,其中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皮肤瘙痒程度呈正相关,即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越长,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控制不佳,其瘙痒程度越重。
王宣权[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主要以糖、脂肪、蛋白质紊乱为主的代谢综合征,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西医主要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结合药物的方法来治疗2型糖尿病,虽降糖药物种类较多,能较好的控制血糖情况,但其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对社会经济造成的负担越来越重。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优势。赵进喜教授长期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科研、教研工作,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经验,对于中医药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技术,对赵进喜教授诊治2型糖尿病的经验进行多维度系统分析,总结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并评价三阴三阳体质辨识软件的准确率,可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由赵进喜教授开具处方的患者医案141例。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SPSS 26.0和Force Atlas图布局算法等研究工具,分别对症状、证候、体质、用药等内容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路图形布局,并对结果进行研究,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同时应用三阴三阳体质辨识软件自动判断患者体质,将系统结果与专家临床判定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价体质辨识软件准确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男性78例,女性63例,年龄集中在40-69岁,占全部患者人数的73.759%。年龄分布结果以中老年居多。就症状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方面,多见乏力、性急易怒、口干、腰酸、膝软无力、双目干涩、多食易饥及自汗易感等。舌诊常见舌体胖、舌质紫暗、舌体胖舌苔白、舌苔腻及舌下络脉色紫怒张等。脉象有脉沉、脉弦、脉滑、脉细、脉沉细及脉滑数等。四诊所得症状出现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性急易怒、口干、腰酸、膝软无力、双目干涩、舌体胖、脉沉及多食易饥等。中医证候统计结果最常见的为血瘀证(81.560%),其次为阴虚证、郁热证、结热证、痰湿证及痰热证等。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结果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三名为厥阴体质(40.430%)、少阳体质(39.010%)、阳明体质(14.180%)。三阴三阳体质各亚型的分布方面,少阳乙型(24.110%)为最高,其次为厥阴甲型、少阳丙型、阳明甲型、厥阴乙型等。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为丹参、葛根、黄芩、荔枝核、蚕沙、柴胡、白芍、鬼箭羽、地骨皮、黄连及仙鹤草等。就其药性而言,四气方面选用寒性、微寒及温性药物较多。五味方面选用苦味、甘味及辛味较多。就其归经而言,归肝经的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肺、脾、肾及胃等。就其中药功效而言,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选用最多。厥阴体质最常出现症状为性急易怒,其次为乏力、口干、腰酸及双目干涩等。结果显示,性急易怒与厥阴体质关系最为密切。少阳体质最常出现症状为乏力其次为舌体胖、心情忧郁、心情忧郁或心烦等。其中,心情忧郁和心情忧郁或心烦两者的置信度较乏力和舌体胖更高,显示与少阳体质关系密切。阳明体质最常出现症状为脉沉、脉滑、肢体麻痛、定位刺痛或夜间加重、夜尿多、五心烦热及脘腹胀满。结果显示,阳明体质与脉沉、脉滑密切相关。其中,阳明体质与肢体麻痛、定位刺痛或夜间加重和脘腹胀满关系密切。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方面,厥阴体质最常出现的证候为痰湿证,湿热证、血虚证及肝阳证。其中肝阳证置信度最高(0.470),显示与厥阴体质关系密切。少阳体质最常出现的证候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气虚证、痰热证及气滞证等。其中气滞证置信度较高(0.530),显示与少阳体质关系密切。阳明体质最常出现的证候为血瘀证、湿热证、血虚证、水湿证、湿浊证。水湿证置信度较高(0.260),显示与阳明体质关系密切。在体质-证候-中药的复杂网路图中显示,在体质中某些症状的表现较为突出,症状与体质之间有一定的趋向性。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的核心药物包括柴胡、黄芩、北沙参、半夏、陈皮、葛根、丹参、夏枯草、苍术、白术、茯苓、黄芪、川芎、当归、白芍、鬼箭羽、牛蒡子、蚕沙、地骨皮、黄连、甘草等。最常用的药对有续断片、桑寄生;桃仁、红花;龙骨、牡蛎;玉竹、豨莶草等。最常用的药串有土茯苓、萆薢、石韦、穿山龙;僵蚕、姜黄、熟大黄、蝉蜕;桃仁、红花、水蛭、地龙等。三阴三阳体质小程序性能评价方面,以少阳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2.432%。厥阴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1.091%。阳明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2.432%。而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及太阳体质准确率分别为98.469%、95.946%、97.297%,虽然准确率高,但阳性似然比或阴性似然比的数值出现NA值或0.000的值。该为样本量不足,可待提高样本量后再次求证。对三阴三阳亚型体质的评价中,少阳甲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90.541%。少阳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74.324%。少阳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5.135%。厥阴甲型判断准确率达78.378%。厥阴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9.189%。厥阴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94.595%。阳明甲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3.784%。阳明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94.595%。阳明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 98.649%。结论:①本研究的病历资料中,2型糖尿病三阴三阳体质分类,厥阴、少阳和阳明体质较多。②基于本研究的病历资料,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重视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常用清热药与活血化瘀药,体现着赵进喜教授重视针对病机用药思路。③三阴三阳体质辨识软件准确度较为满意,对体质亚型的判定准确度有待采集更多数据进一步评价。
王新娜[4](2018)在《加味消渴安汤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收集、分组、观察、研究,用医学视角和科学依据来综合评判加味消渴安汤在临床上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验证其医学应用价值和临床推广价值。加味消渴安汤是导师多年来通过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不断研究总结出用以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疲证的有效方剂,鉴于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实事依据,故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方法:拟观察病例60例,采用SPSS随机对照法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疗区患及我院国医堂南征教授工作室。两组诊断及辨证均为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疲证的患者。实验组:口服加味消渴安汤,日一剂分三次,每次120ml,饭后温服;对照组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0)0.5g,日2次,随餐口服。两组均严格按照导师自拟的饮食、运动要求进行管理,以1个月(4周)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医学统计学处理和评估。分析具体数据并评价治疗后的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口渴多饮、五心烦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口干咽燥等方面的治疗效果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减轻,其余观察症状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空腹、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提检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根据实验最终的数据可知,治疗组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率高达90%,远远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76.67%(P<0.05),且无一例不良反应。可见加味消渴安汤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发挥近期疗效高的优点,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崔梅梅[5](2016)在《唐宋教授治疗消渴(中消)病的经验》文中指出目的:1.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到2015年间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成人糖尿病总数已达9240多万,有1.482亿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再次证实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1]。糖尿病可能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违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在普通人群中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是我们目前需紧急处理的问题。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的多项调查表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虽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控制状况均不容乐观[1]。西医治疗糖尿病是对症处理,不仅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且可导致低血糖,体重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疗效并不理想,并可出现心脑肾等慢性严重并发症。因此发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治疗经验迫在眉睫。2.根据糖尿病的临床特征,类似于祖国医学的“消渴”。历代医家不断发展丰富“消渴”理论,创新疗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快速改善症状,延缓并发症的进展过程,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得到医学界普遍关注。因此梳理《内经》及有关文献对消渴病的论述,认识《内经》消渴病理论的原貌,学习重要医家关于“消渴”病的治疗,对“消渴”病进行中医药创新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3.唐宋教授在治疗消渴病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能重新理解经典内涵及创新消渴理论,擅长用新理论新观点治疗疾病。自《内经》提出“消渴病”以后,在病位方面,历代医家有不同看法,影响最大的是三消理论,在治疗上也多以肺、胃、肾三脏为主进行辨治,但与“五脏皆可发消瘅”的理论不尽吻合,唐宋教授认为,临床实践中,不乏五脏(腑)皆可发消渴的实例,应该正确、深入、全面认识“五脏皆可发消瘅”的病机,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提高疗效。特别是对“消渴”病中消的诊治有许多宝贵经验未能及时整理归纳。通过对唐宋老师的门疹病例、讲课课件、论文着作等资料及个人的临床体会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并探讨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望能对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尽微薄之力。4.首次系统整理总结唐宋教授辨治消渴(中消)病的的经验。方法:查阅文献,跟师临床,总结唐宋教授临床诊治消渴的原始门诊医案和既往经验,进一步探讨诊法特点,临床辨治规律及遣方用药特色。收集病人疗效及信息反馈;收集整理老师的诊余谈话、讲课记录和课件;通过临床实践,加深临床感悟与理解,收集唐老师治疗“消渴”病的处方,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和频率。观察有关中药的降低血糖和降低尿糖的效果,以期广泛用于临床和指导临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系统归纳老师治疗“消渴”病中消的学术经验和思想。成果与结论:三年来,整理唐老师的临床病案和辨治思路,并加以探讨、分析、归纳、总结,查阅文献结合唐老师的临床经验和个人的临床体会,对唐老师论治“消渴”病的学术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唐老师根据“消渴”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在临床中形成了系统的“消渴”病学术思想。唐老师论治“消渴”病的主要学术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渴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内经》“消渴”病理论明确指出五脏与“消渴”病皆有密切联系。历代医家每论及消渴多认为病因系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所致,不能深刻阐明消渴病的基本病因。《内经》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即气虚导致谷气留于胃中,郁而为热,进而发生中消;李东垣对消渴病的论治,体现其学术观点,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阴火”病机理论及“甘温除热”的治疗法则,遣方用药均以“升发脾胃阳气而泻阴火”为基本原则;喻嘉言《寓意草》中云:“夫既瘅成为消中,随其或上或下,火热炽盛之区,以次传入矣。”“至于胃以其热由关门下传于肾,肾或以石药耗其真、女色竭其精者,阳强于外,阴不内守,而小溲混浊如膏,饮一溲一,肾消之证成矣”。均指出“消渴”病与脾的关系密切。2.中消与脾关系更为重要,中消者消谷善饥。脾为太阴湿土,胃为阳明燥土,两者以膜相连,脏腑表里相合,同居中焦,燥润相济,升降有序,纳运配合,脾为胃运化水谷化生之精微,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养肌肤。若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消谷多食。四肢百骸亦不得禀水谷之气,筋骨肌肉皆无以充养,而形体日见消瘦,甚则肢体痪废不用。对此,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病篇似已有所论述,治疗当清胃热兼滋脾阴,其理亦显而易见。《丹溪心法》云“热蓄主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证治汇补》更明确指出:“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为小便”。3.消渴病的根本病理变化在于脾的传输功能失常及代谢紊乱,虽出现“消谷”症状,但不能化生精微物质为人体正常利用,导致水津不足或失于濡养,且伴有大量水谷精微丢失于体外。传统的“阴虚燥热”病理观只能反映机体局部水津匮乏的病理改变,未能概括水谷精微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而舍去起根本病理作用的脾,仅从肺胃肾脏去论三消,不能揭示消渴病的病理实质及把握其病机转趋。且消渴渴饮无度,必内溃于脾,单从“阴虚燥热”病机出发,滥用滋腻寒凉产,愈滞脾运,使病情加重之教训亦不乏见。4.消渴病的辨证治疗应重视脾胃的功能。其发病基础在于脾,渴饮无度伤于脾,治疗更应顾及脾。《内经》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者佩兰之谓,原具化湿醒脾之功。有学者统计汉唐以来治消渴方,其中配用治脾之药者达半数以上。如近代名医张锡纯消渴方玉液汤、滋膵饮中均重用黄芪。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实,许多治脾药物如人参、黄芪、山药、白术、苍术、茯苓、玉竹等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从而显示了从脾探索消渴病的有效治疗途径是大有希望的。5.消渴病中脾之病变应审因而治。消渴病患者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较长,症候繁杂,提高辨证施治能力,规范辨证分型是关键问题。方药是中医治病的工具,方药的功效要烂熟于心,临床才能运用自如,取得桴鼓疗效。唐老师巧辨合方,擅施对药,有主有次,升降配合,补泄兼施,寒热并用,多脏兼顾而提高疗效。善调脾胃,安定五脏。○1泻脾热,脾有伏火,则蒸胃熏肺。○2化脾湿,使湿不困脾运化自健。○3益脾气,脾气旺而阴自升;○4健脾运,气血化源充足而脏腑得养;○5养脾阴,脾为太阴,太阴者二阴之长,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6温脾阳,用于消渴病渴饮无度,脾土内溃,或过用寒凉,克伐中阳者。治脾诸法,或可与滋脾益肾相兼,或与清胃同施,或专药独任,直培中宫,贵在使脾运得健,水谷精微得转输与利用恢复正常为目的。总之,健运脾胃,益气养阴,温清兼施,知常达变。6.现行“三消”理论经肺、胃、肾对应上、中、下三消在脏腑辨证上有失偏颇。临床治疗“消渴”病需要重视五脏均与“消渴”病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脾、胃在“消渴”中的影响。
谷雨明,黄延芹,徐云生[6](2015)在《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体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传统认为本病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常以上消、中消、下消的三消辨证体系论治。但随着现代医学及科技的发展,血糖检测变得简单、便捷,糖尿病的确诊及干预治疗更为及时,部分早期或(和)治疗后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仅有血糖水平升高,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的"三多一少"表现不明显,传统的三消辨证已不能完全阐释现代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兹就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
吴淑馨[7](2014)在《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性心脏病为糖尿病最主要的一个慢性并发症,其心脏微血管病变发病时间早,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虽已认识到它的存在,然而尚缺乏特异性强的定量指标以协助诊断,在治疗上尽管西医有肯定的控制血糖的效果,但是对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治疗缺乏特异性手段,这些仍然是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医方面,消渴病心病以气阴两虚为本,而血瘀是病变过程中主要致病因子和病理产物,已为当代医家所共识。本课题在导师前期研究的以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消渴病心病的基础上,从细胞因子角度及临床方面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目的: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和KKAy小鼠两种糖尿病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心肌形态、AngⅡ和IGF-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气阴两虚夹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课题实验研究部分通过建立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和KKAy小鼠模型,观察心肌形态的变化,运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Ang Ⅱ和IGF-1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Ang Ⅱ和IGF-1蛋白的表达;运用原位杂交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Ang Ⅱ和IGF-1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临床研究部分以明确诊断为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超声心动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实验研究方面,STZ糖尿病大鼠模型体重增长较正常组缓慢(P<0.01),中药组较模型组的体重有所增长(P<0.01);模型组的AngⅡ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显着降低AngⅡ的过表达(P<0.01);模型组的IGF-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IGF-1蛋白及mRNA显着升高(P<0.05)。第4周与第8周的趋势相同。2.实验研究方面,KKAy糖尿病小鼠模型组,在实验的第4、8、1 2周FBG、TG、TC、LDL-C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在第12周时FBG明显下降(P<0.01),在第8周时,血TG、TC和LDL-C有降低趋势(P<0.05),血HDL-C有升高趋势(P<0.05)。在实验的第4、8、12周,与正常组相比,血清及心肌组织中AngⅡ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的血清AngⅡ在第8周和第12周表达明显降低(P<0.05),心肌组织中AngⅡ蛋白在第4、8、12周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AngⅡmRNA在第12周表达明显降低(P<0.05)。在实验的第4、8、12周,与正常组相比,血清及心肌组织中IGF-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的血清IGF-1在第8周和第12周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临床研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组降低了患者的 FBG、TG、TC、LDL-C(P<0.05,P<0.01),升高了 HDL-C(P<0.01),改善了 A/E、AO、LVDs、LVDd、LPW、EF 等超声心动指标(P<0.05,P<0.01),改善了胸闷、胸痛、疲倦乏力、口渴喜饮、肢体麻木等症候(P<0.05,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16.55vs23.44),总有效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90.32%vs68.75%)。结论: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可通过改善血清及心肌组织中AngⅡ的表达;调控血清及心肌组织中IGF-1的表达,从而对糖尿病模型动物的心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善了糖脂代谢紊乱,改善了中医临床症候,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心脏病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周迪夷[8](2013)在《2型糖尿病火热病机与代谢指标相关性和清热益气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日益飙升,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DM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T2DM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内经》中就有“壮火食气”,“二阳结,谓之消”的论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随之变化,传统的T2DM“阴虚燥热”病机认识指导益气养阴法治疗T2DM常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提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T2DM证候分布与病因病机。研究目的通过证候学调查,研究T2DM患者的证候分布特点,及其变化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重点关注火热证候的可能出现形式及分布情况,以期揭示火热证候在T2DM中的分布情况与导致其发生变化的相关因素,探索《内经》“壮火食气”理论,在T2DM病机假说中的科学性,丰富T2DM病机理论。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清热益气药物黄连人参改善胰岛功能,促进p细胞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以期揭示清热益气治疗理论对β细胞保护的作用机理,从而验证“壮火食气”病机理论,丰富其科学内涵,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观察T2DM患者一般情况,症状、代谢指标、胰岛功能等客观指标。对症状、证候要素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及因子分析,比较不同证候要素患者的客观指标差异,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通过7天纵向观察,比较两次证候调查结果与日间血糖波动的变化,对证候要素变化与血糖波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实验研究通过高热量高脂饲料喂养诱导GK大鼠,建立自发性T2DM大鼠模型,采用清热益气中药黄连人参对药进行干预,并设Wistar大鼠进行对照,观察黄连人参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炎症因子水平及脂联素水平,进行胰腺病理学检测,观察其对胰岛结构的损伤修复作用,及TNF-α、脂联素受体、细胞凋亡因子在胰岛内表达。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T2DM患者中,男性的发病高峰较女性早10岁左右,并且男性患者的年轻化趋势较女性更为严重,肥胖或超重在T2DM患者中普遍存在,与性别无关。T2DM早期并发症以DR、DPN、DN发生率较高,合并症中以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脂肪肝、冠心病出现率最高。T2DM证候基本特点为:证候以虚实夹杂为主,单纯实证或单纯虚证相对少见;本虚证以气虚证、阴虚证为主,阳虚证相对较少,血虚证则未出现;标实证中,内热证普遍存在,痰湿证、血瘀证也较为突出,也有气郁证出现。内热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与痰湿、气郁、血瘀相兼为患,表现为湿热、郁热、瘀热,也可单独出现。其核心病位在肝胆、脾胃、胃肠,也可累及心与肺、肾。HbAlc、LDL-C水平均与内热证相关,UAE水平与气虚证、痰湿证相关,TG水平既与内热证程度相关,又与痰湿证相关,UA、TC、HDL-C水平与痰湿证相关,BUN水平与阴虚证、阳虚证相关。内热证、痰湿证、血瘀证与胰岛功能关系密切,其中血糖水平及胰岛β细胞需求程度与内热证相关,胰岛p细胞功能、胰岛处置能力及胰岛素、C-肽水平与血瘀证、内热证均相关,胰岛素、C-肽水平、BMI及胰岛素抵抗水平、胰岛素敏感性痰湿证相关。日间血糖波动也与证候变化相关,阴虚证积分变化与晚餐前血糖变化相关,阳虚证积分变化与晚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相关,气郁证积分变化与午餐前的血糖相关,而内热证积分变化则与三餐前后血糖变化均相关。2实验研究采用黄连人参治疗自发性T2DM大鼠模型4周,结果三组的体重、空腹胰岛素水平脂联素水平、胰岛素抵抗程度与胰岛素敏感性均无明显差异。模型组与黄连人参组餐后血糖、血脂、尿酸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组,胰岛β细胞功能显着低于正常组,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黄连人参组的血清TNF-α水平及TNF-α、Bax在胰岛内表达均显着低于模型组与正常组无差异,而脂联素受体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与正常组无差异,其胰岛结构紊乱程度也不及模型组严重。研究结论1临床研究火热病机贯穿T2DM发生发展始终,是内热证候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T2DM火热病机的实质是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及胰岛功能损伤,内热既可与痰湿相合,又可与血瘀并见,均是导致T2DM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2实验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黄连人参的作用机制为下调促炎症因子及促凋亡因子在胰岛中的表达,上调脂联素受体在胰岛中的表达,从而促进胰岛β细胞的损伤修复。
许金照[9](2012)在《补虚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20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其中90%糖尿病患者爲2型糖尿病(T2DM),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可能还要高,已成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降低血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有部分患者血糖下降并不明显,尤其在改善糖尿病症状方面不太理想。如何发挥中医药优势,让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爲了提高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研究和探讨中医药在降低血糖和改善2型糖尿病症状方面的作用,本文从理论和临床雨方面进行如下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查阅大量古今相关文献,参考古今许多医家的观点,系统总结了糖尿病的中医发病原因及病机,结合和参考古今医家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的方法和经验,认为本虚标实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其中本虚以阴虚、气虚、阳虚爲主:标寅则以瘀血爲本。提出补虚活血法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法,补虚包括补阴、补气、补阳;活血化瘀则应贯穿於整个糖尿病的治疗过程。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补虚活血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通过门诊收集60例病例,按西医诊断标准全部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根据门诊就诊次序随机分爲2组。封照粗30例,全部以西医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粗则在封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臀辨证治疗,方法是所有患者加服活血化瘀方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赤芍)。在此基础上,辨证是阴虚者合用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辨证是阳虚者合用八味地黄汤(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桂枝、制附子),辨证是气虚者合用补中益气汤(黄耆、甘草、人参常蹄、隙皮、升麻、柴胡、白术)。疗效判定方法,探用计分方法,设计糖尿病中医证候症状分极量化表,同时检测血糖。治疗结果:治疗组30人,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有效23人,无效7人,而检测血糖疗效,有效16人,无效14人:对照组30人,中臀症候疗效方面有效4人,无效26人,而检测血糖疗效,有效7人,无效23人。两组间在改善中医证候及降血糖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以上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而且在改善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魏军平[10](2012)在《林兰教授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渊源与临床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3大糖尿病流行国之一。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研究组”关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的结果。该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达10.6%和8.8%,总体患病率已达9.7%。同期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根据这次调查结果所做出的推算显示我国总糖尿病患病人数达9千2百万以上,糖尿病前期人数达1亿4千8百万以上。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从上世纪70年代起,导师林兰教授即从事糖尿病的研究,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创立糖尿病三型辨证施治体系。其中三型之“纲”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按此并在各纲下设有“目”,以及“夹湿(湿热、寒湿)”、“夹瘀”兼挟证。1986年被卫生部药政部门纳入《新药(中药)糖尿病(消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至今沿用,被同行专家广泛认可、引用。本论文分为学术成就梳理、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研究、临床诊治经验心得及病案整理四个部分,以研究林兰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临床经验,深度挖掘学术成就为宗旨。第一部分梳理林兰教授学术成就。导师为主的课题组承担课题26项,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中医管理局课题5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3项。糖尿病“三型辨证”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获2008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通过对既往科研成果回顾性研究,整理研究林兰教授糖尿病临床实践及临床研究方法。导师不懈努力创建并逐步完善“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应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疗实践。在国内率先提出血瘀与糖尿病血管病并发症的相关理论学说,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和普遍引用,为进一步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新药开发提供评价标准。较早成功地建立了糖尿病心、脑、’肾等动物模型,建立与糖尿病相关的细胞培养和基因表达研究方法。牵头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糖微康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临床应用早期糖尿病肾病取得较好疗效。在国内首次采用DNA甲基化酶、RNA聚合酶、Rnase等技术,探讨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和中药作用的分子靶点,并从细胞学和血清药理学角度阐述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和中药糖微康的作用机制。牵头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医药对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进展的影响”,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原则,旨在探讨中医药是否能降低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率和缓解率。首次引进UKPDS方法和DCCT方法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率先在国内开展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医药规范治疗方案研究,在国内糖尿病中医药研究领域尚属先例。第二部分理论研究,厘清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通过文献研究,规范消渴病病名、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总结出消渴病有阴虚、热盛、气虚、阳虚、挟湿、挟瘀基本证候及其临床表现,规范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和挟湿证、挟瘀证临床表现。研究提示糖尿病有阴虚、热盛、气虚、阳虚、挟湿、挟瘀6大基本证候。消渴病(糖尿病)因禀赋不足,五脏柔弱;或肝郁气滞,郁热伤阴;或饮食不节,蕴热伤津;或外感六淫,化热伤阴;或劳逸失度,肾精亏虚;或消必致瘀,瘀后更消;或湿聚痰凝,湿热互结。现代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糖尿病中95%为2型,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疾病症状谱已发生较大变化,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已不明显。但随着病程进展,由阴虚之本发生的病理变化,出现阶段性特征表现。阴虚热盛证临床表现为口渴多饮、口苦、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苔黄或苔黄燥、脉数。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为易自汗、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心悸、脉细。阴阳两虚证临床表现为浮肿、畏寒肢冷、恶风寒、阳痿、大便溏泻、夜尿频、舌体胖大、脉沉迟。湿、血瘀等是糖尿病病理产物和兼挟证的病因、多见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中,可兼挟于糖尿病早、中、晚各期。消渴病挟瘀证临床表现:肢体麻木刺痛或活动不便、口唇爪甲紫暗、心胸闷痛、舌质暗、舌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紫暗曲张、脉涩。消渴病挟湿证临床表现:口渴不多饮、头重如裹、脘腹痞闷、肢体困重、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腻或滑、脉濡缓或弦或滑。第三部分归纳总结对导师糖尿病三型辨证临床经验认识,以及个人临床实践中诊治心得。如治疗糖尿病肾病强调中西医结合早期干预,重视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分期制宜,突出从瘀论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性为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为本,痰浊、瘀血痹阻心脉为标。证候为心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治法以益心气,养心阴,活血化瘀,宽胸宣痹为主。其虚之根源于心肾不足,气阴两虚;瘀血阻滞为标。阴虚、气虚是瘀血、痰湿产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滋阴益气均有利于活血、祛痰。辨证组方,以生黄芪、五味子水蛭等组成“糖心平”为主方随证加减。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辨治应重视分辨患者的体质状况,糖尿病与高血压病并存的患者,多见于素体厥阴肝旺、阴虚肝旺和阴虚阳亢体质之人。其次,应重视明确病变的脏腑定位,糖尿病与高血压病并存患者的发病与肝肾及脾胃心等脏腑功能失调均有关系,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还应重视明辨证候的标本虚实,糖尿病与高血压病并存的患者,标实证以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火上扰最为多见,本虚证以阴虚、气阴两虚最为多见。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施治,灵活遣方;兼顾外治,直达病所。糖尿病心脏植物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出汗异常、皮肤瘙痒症、阳痿、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儿童、老年糖尿病等,老师均有独到的治疗经验,且临床上十分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第四部分临床跟师病案整理。分析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临床完整病例,揭示三型辨证依据的症状、体征、证型分布、治则治法、遣方、用药规律、核心方药使用、常用药量特点、药物配伍关系、随证加减变化等诊治特点及用药规律。临床常用中药主要药味甘味、苦味、辛味、酸味,甘以补气、苦坚阴除热、辛行血、酸生津以及酸甘化阴,体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祛湿化痰的治法。如肾病常以六味地黄丸系列方药加减,滋阴补肾,并配合生黄芪、白术益气。冠心病常用生脉散合丹参饮加减、六君子汤加减。脑梗塞常用补阳还五汤、二陈汤加减,发挥益气活血通络、养阴、健脾燥湿化痰功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用桃红四物汤、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并配合黄芪、姜黄益气活血通络,内外兼治。
二、吕靖中教授辨治消渴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吕靖中教授辨治消渴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从吕仁和“陈气蕴毒化热”理论探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陈气”源流 |
1.1“陈气”溯源 |
1.2何为“陈气” |
1.3现代医家对“陈气”的认识 |
2 吕仁和教授提出“陈气蕴毒化热”理论 |
2.1 理论溯源及内涵 |
2.2 理论详细解析 |
2.2.1“陈气”形成过程 |
2.2.2“陈气”蓄积日久进展过程 |
2.3 应用该理论阐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3 吕仁和教授对“治之以兰”的理解和应用 |
4 开郁气、洁净腑、除陈气,兼顾毒、热、瘀 |
5 小结与展望 |
(2)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西医研究现状 |
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1.3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治疗 |
1.4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治疗的新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
2.1 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中医源流 |
2.2 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 |
2.3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
2.4 导师对糖尿病引起皮肤瘙痒的认识及治疗特色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采集 |
2.2 质量控制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不同中医证型在各项指标上的统计分析 |
3.3 不同瘙痒程度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
3.4 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一般资料分析 |
4.2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证型分析 |
4.3 不同瘙痒程度在各项指标上的比较 |
4.4 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2.1 不足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
1 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
2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3 2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的中医病机研究 |
1 糖尿病病名历史 |
2 糖尿病与体质的关系 |
3 糖尿病病因病机研究 |
4 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研究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加味消渴安汤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综述 |
1 病名认识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1.1 禀赋不足 |
2.1.2 饮食失节 |
2.1.3 情志失调 |
2.1.4 公害损伤 |
2.1.5 公害损伤 |
2.2 病机 |
2.2.1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 |
2.2.2 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
2.2.3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 |
3 病位 |
4 辨证论治 |
5 专方研究 |
6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 |
7 胰高血糖素 |
8 中医药发展趋势 |
9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1.1 中医诊断标准 |
2.1.2 西医诊断标准 |
2.2 试验病例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一般情况 |
2.4 一般资料 |
3 试验方法 |
3.1 治疗组 |
3.2 对照组 |
3.3 疗程及注意事项 |
3.4 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 |
4.1 中医症候疗效判断标准 |
4.2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4.3 安全评价标准 |
4.4 终止和撤除试验的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措施和选择的技术关键 |
7 研究结果 |
讨论与体会 |
1 消渴的病位及病因病机 |
2 一则八法 |
3 方药分析 |
4 典型个例 |
5 个人体会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唐宋教授治疗消渴(中消)病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 |
一. 古代医学对消渴病的相关认识 |
1.对消渴病病名的相关认识 |
2.对消渴病因的相关认识 |
3.对消渴病机的认识 |
二.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
1.清热法 |
2.养阴法 |
3.温阳法 |
4.健脾祛湿法 |
5.活血化瘀法 |
6.疏肝法 |
三. 现代中医对消渴病的识证 |
前言 |
第一章 唐宋教授治疗消渴病的主要学术思想 |
一. 预防为主 |
二. 重视脾胃的调理 |
三. 辨病辨证相结合 |
四. 辨病程与标本 |
五. 痰浊瘀血贯穿全过程 |
六. 用药规律 |
第二章 唐宋教授治疗消渴病中消的临床经验 |
一. 唐宋教授治疗中消的学术特色 |
1.1 消渴病的病机 |
1.2 中消与脾的关系 |
1.3 治则治法 |
二. 中消的辨证论治 |
2.1 脾胃伏火证 |
2.2 湿热困脾证 |
2.3 脾气虚弱证 |
2.4 脾虚湿停证 |
2.5 气阴两虚证 |
2.6 脾阴不足证 |
2.7 脾阳不足证 |
三. 治疗中消的常用药物分析 |
3.1 辛凉解表药 |
3.2 清热药 |
3.4 活血化瘀药 |
3.5 芳香化湿药 |
3.6 利水渗湿药 |
3.7 温里药 |
3.8 补虚药 |
3.9 收涩药 |
四. 创新之处 |
4.1 以调理脾胃为主,脾肾同治 |
4.2 适当加重药物的剂量 |
4.3 举例说明 |
五. 病案举例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体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气血津液辨证 |
2脏腑辨证 |
3六经辨证 |
(7)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瘀血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关系 |
4. 辨证论治 |
5. 治疗研究 |
6. 实验研究 |
7. 评价与展望 |
综述二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现代医学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病机 |
3. 病理改变 |
4. 临床表现 |
5. 诊断依据 |
6. 预防及治疗 |
7. 评价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STZ糖尿病大鼠早期心脏病变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自发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三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自发糖尿病小鼠血清AngⅡ、IGF-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四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对自发糖尿病小鼠心肌组织AngⅡ、IGF-1蛋白及其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临床研究 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病例选择标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各组KKAy小鼠HE染色(4×100) |
附录2: 临床病例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2型糖尿病火热病机与代谢指标相关性和清热益气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中医病机理论及其现代研究述评 |
1 气血阴阳病机论 |
2 脏腑功能失调病机论 |
3 内伤邪气致消病机论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β细胞损伤与凋亡研究进展 |
1 胰岛β细胞凋亡途径 |
2 胰岛β细胞损伤因素 |
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研究流程图 |
2 一般资料分布 |
3 证候的频数分布 |
4 证候分布的探索性分析 |
5 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 |
6 证候变化与日间血糖波动的关系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症状分布分析 |
3 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分析 |
4 证候特点与火热病机探讨 |
5 证候要素与代谢指标及胰岛功能的相关性探讨 |
6 证候要素变化与日间血糖波动的相关性探讨 |
7 代谢指标与火热病机的相关性探讨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实验研究流程 |
2 一般情况 |
3 体重变化 |
4 糖耐量试验 |
5 血脂与尿酸水平 |
6 促炎症细胞因子 |
7 血清脂联素水平 |
8 胰岛功能指标 |
9 胰腺病理学结果 |
10 免疫组化结果 |
讨论 |
1 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2 高热量高脂饲料诱导的GK大鼠模型特点 |
3 清热益气中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疗效分析 |
4 黄连人参对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及火热病机探讨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糖尿病诊断准 |
附录2 超重和肥胖诊断分割点 |
附录3 消渴病中医辨证标准 |
附录4 症状条目聚类分析结果图 |
附录5 症状条目旋转成分阵距因子载荷表 |
附录6 证候要素聚类分析结果图 |
附录7 证候要素旋转成分阵距因子载荷表 |
附录8 证候要素与代谢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附录9 证候要素与胰岛功能的典型相关分析 |
附录10 病例观察表 |
附录11 胰腺病理学结果 |
附录12 免疫组化结果 |
(9)补虚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1.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 |
1.1 素体阴虚,五脏虚弱 |
1.2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
1.3 房劳过度,肾精亏耗 |
1.4 精神刺激,情志失调 |
1.5 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
1.6久服丹石,化燥伤津 |
2. 糖尿病的中医病机 |
2.1 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
2.2 五脏同病,脾肾为主 |
2.3 气阴两虚,阴阳俱哀 |
2.4 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
2.5 君相失衡,心火炽炎 |
2.6 津液失调,水津失布 |
2.7 湿热互结,痰阻血瘀 |
3. 糖尿病的中医诊断 |
4. 糖尿病的并发症 |
4.1 消渴兼心病 |
4.2 消渴兼中风 |
4.3 消渴兼目疾 |
4.4 消渴兼肾病 |
4.5 消渴兼阳痿 |
4.6 消渴兼痈疽 |
4.7 消渴兼口疮 |
5.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
5.1 古代治疗消渴病 |
5.2 现代治疗消渴病 |
第二章 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1. 糖代谢简述 |
2. 西医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2.1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
2.2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 |
2.3 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 |
2.4 发病过程 |
3 糖尿病的西医诊断 |
3.1 临床症状 |
3.2 并发症 |
3.3 实验室检查 |
3.4 诊断依据 |
4 糖尿病的西医治疗 |
4.1 糖尿病健康教育 |
4.2 医学营养治疗 |
4.3 体育锻炼 |
4.4 病情监测 |
4.5 口服药物治疗 |
4.6 胰岛素治疗 |
4.7 胰升糖素样多肽1类似物和DPPⅣ抑制剂 |
4.8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
5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瓶颈与对策 |
第三章 补虚活血法治疗糖尿病的理论研究 |
1.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阴虚、气虚、阳虚)标实(血瘀) |
1.1 本虚以阴虚气虚阳虚为主 |
1.2 标实以血瘀为主 |
2. 补虚活血法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 |
2.1 补虚法是糖尿病治法之本 |
2.2 活血法应贯穿糖尿病的整个治疗过程 |
第四章 补虚活血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病例的收集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收集标准 |
2. 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专案 |
4.1 安全性观测 |
4.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4.3 观察时点 |
5. 疗效判定标准 |
5.1 计分方法 |
5.2 疗效评定 |
6 治疗结果 |
7 经典案例报导 |
8.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林兰教授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渊源与临床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林兰教授学术思想及其成就的整理 |
1. 林兰教授简介 |
2. 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与理论创新 |
3. 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 |
4. 治学严谨,孜孜不倦 |
5. 注重传道授业,教书育人 |
第二部分 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的理论研究 |
第一章 糖尿病辨证规范化的学术思考 |
1. 对消渴病的诠释 |
2. 消渴病分期分型 |
3. 糖尿病证型归类分析 |
4. 消渴病基本证候临床表现及术语的分析 |
5. 糖尿病“三型辨证”证候分析 |
小结 |
第二章 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源流 |
1. “三型辨证”的形成过程和客观性研究证据支持 |
2. “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体系的框架及内涵 |
3. 糖尿病三型辨证中对兼挟证的认识 |
4. 对三型辨证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
5. 三型辨证体系符合糖尿病中医证候动态演变的临床实际特点 |
6. 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对三型辨证理论体系的支撑 |
7. 糖尿病中医临床诊断调查研究结论的支持 |
8. 近10年来三型辨证文献研究结论的支持 |
9. 三型辨证是对三消辨证的进一步发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糖尿病三型辨证临床经验总结及心得体会 |
第一章 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 |
1. 强调中西医结合早期干预 |
2. 重视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 |
3. 病证结合,分期制宜 |
4. 突出从瘀论治 |
第二章 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经验 |
1. 病因病机认识 |
2. 辨证组方特点 |
3. 分型论治 |
第三章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辨治经验 |
第四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经验 |
1. 辨证施治,灵活遣方 |
2. 兼顾外治,直达病所 |
第五章 糖尿病心脏植物神经病变的辨治经验 |
第六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辨证论治 |
第七章 糖尿病出汗异常的辨治经验 |
第八章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辨治经验 |
第九章 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阳痿 |
第十章 中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 |
第十一章 代谢综合征的辨治认识 |
1. 中医整体观在代谢综合征认识中的运用 |
2. 从五脏论治代谢综合征 |
第十二章 儿童糖尿病治疗八法 |
第十三章 老年糖尿病辨治体会 |
1. 老年糖尿病病因病机特点 |
2. 老年糖尿病的用药原则 |
第十四章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
第四部分 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医案实录 |
第一章 糖尿病医案 |
1. 清热化湿案例 |
2. 益气养阴案例 |
3.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案例 |
第二章 糖尿病并发症医案 |
1. 糖尿病心脏病 |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3. 糖尿病肾病 |
结语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 |
个人简历 |
四、吕靖中教授辨治消渴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吕仁和“陈气蕴毒化热”理论探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J]. 李莉,晏军,王世东,吴彩军. 环球中医药, 2021(08)
- [2]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D]. 蒲诗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D]. 王宣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加味消渴安汤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观察与研究[D]. 王新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4)
- [5]唐宋教授治疗消渴(中消)病的经验[D]. 崔梅梅.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体系研究进展[J]. 谷雨明,黄延芹,徐云生. 河北中医, 2015(10)
- [7]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治疗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吴淑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8]2型糖尿病火热病机与代谢指标相关性和清热益气中药作用机制研究[D]. 周迪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9)
- [9]补虚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许金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林兰教授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渊源与临床经验整理研究[D]. 魏军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标签:糖尿病论文; 消渴病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消渴论文; 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