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故事法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曹 瑞1,张海霞2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2.天津师范大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摘 要: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它是以助人为目的,不期望以后报答而出自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小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利他行为的培养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故事法是运用读故事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把故事法引入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研究中,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故事法是一种能够促进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故事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意义
利他行为是行为主体在并未有意识的关注个人利益而进行的,能够促进他人幸福的帮助和分享行为。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它是以助人为目的,不期望以后报答而出自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1]
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利他行为水平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利他行为水平高的人,他们会感受到更多地轻松和愉快。相反的,利他行为水平低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交往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冷漠,功利,自我中心等特质。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宠溺过度,孩子的利他主义倾向削弱,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逐渐增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善与人合作等行为。这些消极的道德品质会让人们的幸福感下降,只有拥有诸如信任,乐观,利他,合作等积极品质才会使人心理健康。
5月上中旬,选择温185或新新2核桃优良品种的当年生嫩梢,方法是剪去3-4 cm长的优良品种幼嫩新梢留单芽作接穗,削去叶柄,在芽上方2 cm处平剪,在芽下方1 cm处下刀削成长2-3 cm的对称楔形。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指望未来酬劳而且是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即是出于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小学阶段正好是儿童由他律到自律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儿童利他观念和行为的内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儿童期就开始培养儿童良好的利他行为,成人后才能拥有良好的利他品质。作为道德的两极,利他与攻击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儿童利他行为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利他行为让小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表现,促进自身的人际关系,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基于此,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容。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数据的激增,数据收集、存储以及整理等工作的任务量也越来越大,而处理这些海量数据也给电网规划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对大数据时代下新型电网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全面分析新型电网规划体系的构架、数据获取方式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在电网规划体系中的应用等内容,以不断完善电网规划体系,促进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
兰德研究生院(现为帕蒂兰德研究生院)是美国最大的公共政策博士学位项目,也是为培养未来公共政策领袖而设立的8个研究生项目之一。
(二)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儿童利他行为的培养。陈会昌实验则证明了诸如情境讨论、榜样学习、角色扮演训练等方法的有效性。[2]李幼穗等对幼儿的利他行为发展进行了培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教育训练可以显著地促进幼儿利他行为和利他观念的发展与巩固。[3]周强和杨梓的榜样影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对利他行为的认识和具体表现,可以由榜样的影响而发生、发展;榜样强化对儿童利他行为的习得有重要作用;对儿童进行榜样教育应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4]刘俊运用班级心理辅导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结果表明班级心理辅导方式是可行和有效的。[5]
通过合适的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利他行为,增加儿童的利他行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何谓合适的教育,采取何种方法更有效,不同学派又有不同的看法。社会学习理论倾向于通过直接教育来培养,而认知发展理论则倾向于通过促进儿童社会认知观和道德观的发展来培养。社会学习理论提供的方法有适当的强化、亲社会特征自我归因的训练、道德规劝、直接指导、榜样学习等。认知发展理论提供的方法有培养移情能力和角色扮演能力等。
故事法是一种利用故事作为心理教育的辅助手段的方法,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帮助学生改变原有思考习惯,提高某种行为的方法。它是一种重视儿童品质发展的背景和特殊性的教育方法,是一种与儿童的生活和生命相联系的教育方法。
二、故事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一)故事法概述
有研究发现,认知共情可以促使人对行动者产生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归因和情绪反应,而情绪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行为。共情过程就是试图要将观察者置于行动者的位置上,使一个人体验到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种体验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增加利他行为,从认知条件上看,共情使观察者更多地注意到行动者的内部想法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有利于观察者形成有利于行动者的归因判断,进而产生利他的情绪及行为倾向。[6]
(二)故事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在学校,故事都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可以恰当的表达出当事人的想法、感情以及内在状态,因为可以用故事中的画面、声音、情节、感受来表达自己。在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域中,通过故事可以让需要帮助的人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被了解、被陪伴,甚至被帮到,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故事法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1.故事具有情景性,可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
本文研究提示疟原虫密度与治疗前疟疾患者的贫血有相关性,建议临床在对高疟原虫密度感染者及治疗前有贫血表现的患者,应积极观察其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变化;疟疾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和呼吸道表现,在临床接诊来自疟疾疫区的患者过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对于非洲本地居民及华人群体反复多次感染疟疾的患者,应注意严重贫血的出现;青蒿琥酯缓解症状快、不良反应发生率少,比奎宁有优势,临床中应推荐选用。
老师:好,故事讲完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与故事一开始大家想的一样吗?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围绕我刚才说的这些问题,大家可以踊跃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和想法。……同学们都说的很好。总之希望大家都有收获。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种下的是臭椿,就不能指望收获香椿。为人也是相同,帮助别人,与别人分享,常常就是帮助自己;不帮助别人,常常就是损害自己。谁付出的越多,谁得到的也就越多。
干预实验:运用事先选定的故事,按照故事辅导的一般程序制定辅导方案。对实验组实施为期8周,每周1次共8次的故事辅导,每次20分钟,由研究者担任辅导老师,每次讲一个利他故事。在同一时间段,控制组不进行类似辅导。
故事能够创造对善的情感依赖,激发学生成善的渴望。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的题目是“……的重量”,但是有一个同学不知道怎么补充题目,老师让她随便写几个词,“悲伤、眼泪、烦恼、失望”是她写出来的,老师知道她失去过什么,她接着画了2个流泪的人像,便开始了以“友情的重量”为题的作文。老师通过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疏导情绪,表达心结,寻求倾述与倾听的自由,让学生表达与释放,让他为自己的生命承担成长的责任。
3.故事具有榜样性,是学生观察学习的有效载体
角差是井底仪器内方位传感器方位测量零点与动力钻具弯接头方位的差值。在MWD仪器下井之前,需要进行角差测量并需将角差值输入MWD配套软件中,仪器入井后开始正常工作时,地面工作软件所显示的工具面值就是井底仪器所测到的方位值经角差值修正后的值。
(3)433 M采用MCU和传输芯片相结合的方式,2.4 G采用单一芯片,此芯片包含一个51单片和一个快速传输芯片。
4.故事法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年级时期是一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形成自信、乐观、利他、宽容等优良品质,为其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由于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抽象的理论、说教、事物的因果关系、规律不感兴趣;对具体的形象、材料感兴趣。故事语言通俗、情节生动,而且有较为标准的语言形式,使小学生极易接受。同时故事作为文学形式,充满乐趣,小学生在极易接受的同时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向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传授知识,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形式。
综上所述,在利用故事法做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时,有四点优势。一是创设轻松、良好的情景,减少学生的心理阻力,容易接受信息。二是故事本身和讲述方法要适合小学学生的特点,可以提高接受效果。三是故事具有典范作用,展现特定的情景和冲突,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四是故事能间接地反映出小学学生的想法、情绪、态度、观念、行为,促进他们思考、领悟故事意蕴,调整其心理定势和思维习惯,进而提高其品质修养。
(三)故事法是利他行为培养的有效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共情有利于人们进行归因判断,进而产生利他的情绪及行为倾向,因此认知共情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增加利他行为,包含利他内容的故事可以使孩子产生认知共情,促进了利他行为的产生。还有研究对幼儿的利他行为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利他行为的认识和具体表现,可以由榜样的影响而发生、发展,在榜样影响中,同伴榜样和故事中榜样的作用存在着差异。同伴榜样作用大些,然而故事中榜样作用也不可忽视;榜样的表扬强化对幼儿利他行为的习得有重要作用。[7]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榜样认知利于利他行为产生的机制,研究通过视觉与组词任务启动范式的两个实验考察了利他人物形象与利他词语对利他行为的内隐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利他人物形象视觉和利他语义组词都可以使个体的利他行为被显著直接无意识启动, 即内隐启动。[8]上述结果启示我们,可以运用图片或者包含利他语词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利他行为的培养,以期为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故事能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这种示范在儿童的日常行为环境中是比较缺乏的;故事能够使学生熟悉他们需要知道的行为规范;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生活。故事中的榜样人物是、学生们观察学习的具有积极正能量的对象。
三、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
在天津市的某小学五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并且使用抓阄的形式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每个班有40人。每个班的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且两个班的其他情况也大致相当。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作者研究修订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问卷包括统计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和友善慷慨4个维度,总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51,各个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0.701、0.697、0.679和0.611,用Amos6.0做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FGI)、近似误差方根(RMSEA)、标准拟合指数(NFI)、相对拟合指数(CFI)等都达到了可接受的统计学标准,数据拟合较好,问卷有好的结构效度。[9]
他悄悄蹑到门口,试图探听屋里二人在说些什么,但二人声音很低,他根本听不清楚。于是,他将耳朵贴靠在门板上,正在这时,族长的声音忽然抬高:“云浮族绝然不会离开!”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包括:前测、干预实验、后测、结果分析四个阶段。
前测:运用《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前测,测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团体施测方式,用统一指导语,测试前由主试宣读指导语,说明测试要求,等所有被试都明白之后进行正式施测,测试完成后收回问卷。
2.故事是心理能量的传递方式
后测:辅导之后,运用《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对实验组、控制组进行测试。测试以班级为单位,测试方法与前测相同。
要求:讲故事的语速一定要慢,一定要保证同学们听明白故事的内容。
由图5和表4可知,① 弹性阶段各曲线变化明显,随着偏心距增大初始刚度逐渐减小,斜率逐渐减小,承载力下降。总体而言,混凝土的压应变小,柱子的横向变形较小,在此阶段,偏心距变化对柱子性能影响较小;② 弹塑性阶段,斜率不断降低,在到达极限承载力时的挠度值基本相同,说明偏心距的变化对结构达到极限承载力时产生的横向变形影响不大。随着偏心距的增大,极限承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③ 在塑性阶段,偏心距较小的情况下,在到达极限承载力之后的下降段越明显,坡度越大,易发生脆性破坏,且下降段越长,变形能力好,延性越好;偏心距较大时,下降段越平缓,柱子的变形能力越差。
(四)培养方法
使用故事法对小学生利他行为进行培养,首先选取和《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四个维度相对应的8个故事,奉献帮助维度选取的故事为“捉虫子”和“换香蕉”,爱心助人维度选取的故事为“爱的延伸”和“爱心花园”,分享合作维度选取的故事为“两个农夫”和“天堂和地狱”,友善慷慨维度选取的故事为“友善的力量”和“善的循环”。
下面以“两个农夫”的故事为例说明一下培养方法。
培养目的:让小学生认识到利他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小学生分享合作行为。
培养过程:
再举一个例子 ,“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当它被翻译成中文时,狗和骨头不能按字面翻译,所以需要翻译其隐含义:“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在最后的学生发言阶段,每个学生发言之后,一定要给予正面的鼓励,或者是提示。比如:你想的不错,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会不会更好呢……
老师:今天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做两个农夫。
在山东南部的一个县,每年都要举办南瓜 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的赛绩相当优异,经常是首奖的获得者。每当他得奖之后,(讲到这里老师停一下,想让大家猜猜这个农夫接下来会做什么,或者是如果你是这个农夫你会怎么做)。
他总是毫不吝惜地将参赛得奖的种子分 给街坊邻居。有一位邻居很诧异地问:“你能获奖实属不易,我们都看见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品种改良。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分送给大家呢?你不怕我们的南瓜品种超过你的吗?”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是帮助大家,但同时也是帮助我自己!”原来这位农夫居住的地方,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是毗邻相连的。这位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们,邻居们就能改良各自南瓜的品种,同时也就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品种的花粉传给自己,以便这位农夫专心致力于品种的改良。相反,如果这位农夫将得奖的种子自己独享,面邻居们在品种的改良上无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将那些较差品种花粉传给这位农夫的优良品种。这位农夫势必在防范方面大费周折面疲于奔命,很难迅速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南瓜品种。
然而,有另外一个不甘于现状的农夫,对自己玉米田里的收成很不满意,于是四处打听,千方百计地买来了优质的玉米种子,果然大获丰收。他的邻居们异常地惊奇、兴奋和羡慕,都请求他能卖些新种子给他们。可是,这个农夫为保住自己的优势,断然地拒绝了。不知为什么,从第二年开始,这个农夫玉米的收成差了;到了第三年,收成更是明显地减少。最后,他终于找出了原因:原来,他种的优质玉米,接受的却是邻居田中劣等玉米的花粉。
表1 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测情况
维度控制班实验班t MSDMSD 奉献帮助3.92.5823.97.823-.331 爱心助人3.87.7263.58.8881.489 分享合作4.15.5204.20.648-.345 友善慷慨3.81.6683.61.6881.231
表2 实验班和控制班后测情况
维度控制班实验班t MSDMSD 奉献帮助3.98.7544.61.546-4.072*** 爱心助人3.72.8844.68.537-5.561*** 分享合作3.99.7004.69.619-4.495*** 友善慷慨2.99.5812.94.369.121
注:*p<0.05;**p<0.01;***p<0.001。
故事着力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独特的感受、认识和想象,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善、美,是纯真的情感世界和奇妙的想象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而小学阶段正是大脑和脑神经细胞急剧发育的时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词及故事情节能迅速被大脑接受并储存,进一步刺激大脑皮层的增生。因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故事能使小学生通过科学的训练进而使智力、情感得到提高,而且故事具有的轻松、愉悦的情景,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阻力,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信息。故事具有感染性,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五)结果分析
1.前测结果
按小组进行分组训练,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并对各小组学生的任务实施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各组学生在程序编码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共性问题。例如,程序源文件命名不规范、程序编写格式不规范、死循环、无注释或注释不清晰等问题。
为了检验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数据在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各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以实验班、控制班两个班别为自变量,小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各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探讨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测数据的差异。
由表1可以发现,辅导前,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利他行为倾向的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实验组、控制组的学生在进行故事辅导前利他行为水平基本相当。
才拿到驾照的那阵子,最怕过红绿灯。那次把车子停在左拐道上等绿灯放行。这里红绿灯的时间设置,左拐竟然只有20秒。前面的十几辆车子,分了两次才渐次通过。我的车停到了最前面,绿灯亮了,一加油门,车子却嘎嘣熄火,这是手和脚动作不协调所致。这种新手过红绿灯时容易熄火的车子,使用的是手动档。现在新出厂的各种品牌的车子,一般都换上了自动档,这个问题,便基本可以避免。但是,过红绿灯时需要比正常的道路行驶有对路况更准确的判断,有更多的谨慎和机敏,则是无论驾驶何种车子,无轮驾龄长短,都必须做到的。
2.后测结果
超市、农贸市场等主要采样地点和不同生产季节,餐桌酱油和烹调酱油中菌落总数的污染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应该是研究对象为预包装且样品一般为高盐高渗透压,流通过程受环境影响较小,常见细菌在酱油的高盐环境下不易增殖且呈下降趋势[3]。主要产区和不同采样地区菌落总数的污染存在差异,应该与不同企业加工过程中卫生质量的控制效果存在差距,预包装产品的销售范围区域差别较大有关。采自农村的烹调酱油中菌落总数≥10 cfu/mL的样品比例(57.03%)高于城市(49.68%),可能与城市和农村地区该类产品的品牌分布有关[4]。
经过为期8周的故事法干预实验之后,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和分享合作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表现水平高于控制班表现水平。在友善慷慨维度上,控制班和实验班没有产生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说明故事法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是有效的。
(六)结论
通过对本次实验前测、后测数据的分析,发现故事法对提高学生利他行为有促进作用,故事法可以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利他行为的有效方法。
该3×750 t/d垃圾焚烧发电厂设计厌氧进水量800 m3/d。参照2018年1—6月该垃圾焚烧发电厂实际运行数据,渗沥液原液、处理后浓缩液、沼气产量、污泥产生量见表3。
四、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建议
故事法是一种利用故事作为心理教育的辅助手段的方法,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帮助学生改变原有思考习惯,提高某种行为的方法。它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成善的渴望、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以及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生活的方法。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情境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说明运用故事法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是有效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要善于运用故事法这一教育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
从以往的研究以及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故事法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由于故事法本身有很强的趣味性,通过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利他行为,使每个参加听故事的小学生都受到故事里利他行为的熏陶,进而学会作对他人有利的事,然后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因此,故事法是一种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有效方法。
(二)使用故事法时,要注意故事的选择要恰当,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在本次培养过程中,确实由于培养设计中部分故事的选择不是特别恰当,使得实际的培养实施过程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效果。即印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因此,教育者在设计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方案时,应避免在故事选择上出现太难或太易,在方案设计前,最好多和小学生接触,深入了解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教育者要结合当前小学生年龄段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并考虑到小学的实际环境情况,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故事。同时,教育者也应看到,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一定的培养确实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意味着通过这些活动干预的越多越好,更不能将这些活动完全充斥在小学生的一日生活中,毕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自由的活动空间。教育者应辩证的看待故事法对于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作用,坚持适时、适度、合理的原则,在保证一定的教育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多的给予小学生足够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三)小学阶段是利他行为发展的重要期,教育者应把握教育契机
皮亚杰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受到内在认知成熟性因素的影响。在小学阶段,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够重视他人的合理需要,为利他行为寻找恰当的理由。因此,作为小学教育者,应充分意识到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对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小学生在校教育的重要时机,不断探索促进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新途径。
本文仅是以故事法为培养方法,做了初步探索。而在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方法中,不仅限于通过故事法培养这一种,教育者应善于利用和把握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各种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将利他行为的培养与小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教育力量。同时,教育者也应与小学生家长适当沟通,通过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的功用与价值,帮助小学生逐步增强利他行为。
(四)关注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性别差异,区别对待
本研究对《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数据的性别差异检验发现,小学男女生在利他行为水平中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女生在两个维度的利他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小学男生。[8]结合杨丽珠教授等人关于儿童利他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生由于天性好动等生理因素影响,更倾向于从事冒险性、动作类的故事;而女生由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更多的富于幻想、喜欢情境性的故事材料。[10]因此,教育者应了解和把握小学男女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区别对待小学男女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利他行为的培养。例如,针对小学男生的利他行为培养,可较多的选择动作类、有挑战性的故事形式,以激起他们参与的欲望,增加投入程度,进而取得较好的培养预效果;针对小学女生的利他行为培养,教育者可采用富于幻想、喜欢情境性的故事材料,以迎合主流价值观念赋予女性的审美标准,满足小学女生的心理需求,以期达到更好的利他行为培养效果。
(五)利用榜样示范作用对小学生的影响,提高小学生利他行为
小学生学习榜样的行为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们的积极引导。因为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小学生又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利他行为时,小学生会去模仿学习。小学生既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如言谈、举止,行为等,又汲取榜样的内涵,如情感、思想、态度等。可见,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要学会小学生出现利他行为时,给予这种行为及时的强化。因此,家长和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小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小学生有没有利他行为,与教师和家长自身的思想和言行有很大的关系。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常常好坏不分,容易模仿坏形象。教育者要注意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对他们成长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尤其是要关注小学生课外读物、网络各种信息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197.
[2]陈会昌.八十年代初期苏联德育心理研究的新发展[J].心理学报,1986(3): 79-87.
[3]李幼穗, 裴利芳,于钊.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2(12): 38-42.
[4]周强, 杨梓.榜样影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陕西师大学报,1995.3(1): 156-160.
[5]刘俊.9-11岁农村小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及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D].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 2010: 19.
[6]饶婷婷.共情促使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7(6): 171-172 .
[7]周强,杨梓.榜样影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156-160.
[8]曾拓, 莫雷, 马伟军, 等.利他行为的内隐启动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18(2): 148-153 .
[9]曹瑞, 张海霞,马丽莉,等.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4): 500-505.
[10]刘文, 杨丽珠.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6-11.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Pupils’ Altruistic Behavior by Story-telling
CAO Rui 1, ZHANG Hai-xia2
(1.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 Science, Tianjin 300191, China; 2.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4, China)
Abstract: Altruistic behavior, a kind of prosocial behavior, is aimed at helping others voluntarily without anything in return,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pupils’ establishment of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and healthy growth.The cultivation of altruistic behavior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o be in a key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life.This articl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tory-reading or telling approach toward the nurture of children’s altruistic behavior.It found that the story-telling metho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ing children’s altruistic behavior.
Key words: pupils; altruistic behavior; culture; story-tell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9)01-0007-07
收稿日期:2018-08-2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核心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BE1068)
第一作者简介:曹瑞(1969-),女,山东菏泽人,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E-mail: sdgzcr@sina.com
(责任编辑 周 密)
标签:利他行为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故事论文; 榜样论文; 方法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1期论文;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核心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BE1068)论文;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