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满西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地层,地区,体系,特征,地层学。
满西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曹颖辉,李洪辉,闫磊,王洪江,张君龙[1](2018)在《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寒武系台缘带分段演化特征及其对生储盖组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满西台缘带位于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西缘,是寒武纪—奥陶纪以来持续发育的大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近年来,有多口井在该带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但至今没有获得油气勘探突破,生储盖组合配置条件是制约寒武系台缘带油气勘探成功的关键。通过对台缘带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和迁移迭置样式分析,将满西寒武系台缘带划分为3段,并对其进行了分段沉积演化分析,指出差异构造沉降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台缘带差异演化的主要因素。在台缘带分段沉积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满西台缘带分段生储盖组合配置条件的差异,指出北段(轮南地区)膏云岩覆盖的下寒武统缓坡滩生储盖组合配置条件优,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南段(古城地区)致密灰岩覆盖的上寒武统台缘礁滩体生储盖组合条件次之,是较有利的勘探区。(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闫磊,李洪辉,曹颖辉,杨敏,赵一民[2](2018)在《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寒武系台缘带演化及其分段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寒武系台缘带发育优质的礁滩体储层,作为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备受关注。首先根据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和迭加样式,将满西地区寒武系台缘带划分为轮南—满参段、塔中32段和古城段3段;研究发现镶边台缘带最早形成于早寒武世晚期,仅分布在轮南—满参—塔中32段;中寒武世,古地地区发育弱镶边型台缘带,满西地区才形成统一的镶边台缘。其次分析了满西地区各段台缘带演化特征,其中轮南—满参段台缘带经历了由缓坡—弱镶边—加积型镶边—进积型镶边—抬升暴露的演化过程;塔中32段台缘带经历了由缓坡—弱镶边—加积型镶边台缘—弱进积型镶边台缘的演化过程;古城段台缘带则经历了由缓坡—进积型弱镶边台缘的演化过程。最后探讨了满西地区寒武系台缘带演化及迁移的控制因素,认为前寒武系古地貌、海平面变化主要控制了研究区台缘带的发育及演化。轮南—满参段的缓坡型台缘带及古城段的进积型台缘带为勘探的有利目标区。(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朱如凯,郭宏莉,高志勇,张鼐[3](2008)在《碎屑岩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储集性及油气运移关系探讨——以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上奥陶统-石炭系海相碎屑岩储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碎屑岩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发育主要为长石、岩屑及胶结物等的溶蚀,而溶蚀强度与流体成分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从上奥陶统—石炭系不同层位、不同地区碎屑岩样品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差异,分为3个均一温度区间。包裹体流体绝大部分为不成熟氧化性、酸性流体;不同井区、不同层段、不同类型砂岩包裹体的阴离子浓度变化较大,石英加大边中含的包裹体总体阴离子组成单一,浓度低,而方解石胶结物、石英胶结物中包裹体组成复杂,浓度变化很大。储层物性与HCO3-、CO32-、Cl-离子浓度变化大致呈正相关关系,而与NO3-、SO42-离子浓度关系不明显,甚至有相反的变化趋势;研究区有3期油气运移。(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吴因业,孙龙德,顾家裕,侯宇安,舒红[4](2008)在《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沉积层序分析与储集层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主要发育于滨岸沉积体系和强制海退体系域,沉积砂体表现为逐级下降的楔状体。东河砂岩沉积期间,其滨岸环境以高能砂质滨岸和高能砾质滨岸居多,泥质滨岸极少见。东河砂岩有利储集层的主控因素是岸线迁移与相带展布。油气运移条件和优质储集层的分布决定了有利勘探区带。油气储集体分布预测应该依据强制海退体系域楔状体随岸线迁移的分布规律展开。在沉积层序分析和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勘探现状和构造圈闭分析,初步确定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有3个石油勘探有利区带。经钻探实践证实,依据这一思路可以获得油气大发现。(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杨灿[5](2007)在《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志留系与奥陶系柯坪塔格组下段层序地层和储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Vail等人提出的缘于被动大陆边缘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对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志留系和奥陶系柯坪塔格组下段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分析,建立了整个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对柯坪塔格下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同时,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六口关键井沉积相,得出整个研究区沉积体系的类型,并结合柯坪塔格下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进行相应的沉积微相研究。最后对研究层段砂岩储集性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柯坪塔格下段油侵砂岩。首先,在广泛收集研究区钻井、测井、露头、地震、古生物资料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多种资料进行层序划分,确定层序类型以及构成层序的体系域类型,将志留系和奥陶系顶部共划分为两个二级层序,柯坪塔格组为第一个二级层序,塔塔埃尔塔格组和依木干他乌组为第二个层序;六个叁级层序,即柯坪塔格下段下部和上部分别为层序1和层序2,柯坪塔格组中段为层序3,柯坪塔格组上段和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为层序4和层序5,塔塔埃尔塔格组上段和依木干他乌组为层序6;并且每个叁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体系域,其中层序6划分出两个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其它层序分别划分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在满西地区志留系与奥陶系柯坪塔格下段共识别出叁种沉积体系:无障壁碎屑滨岸沉积体系、滨外陆棚及较深水盆地沉积体系和碎屑潮坪沉积体系。这些沉积体系不仅在沉积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等方面存在区别,而且其在平面上的分布及纵向上的演化规律不同。无障壁碎屑滨岸沉积体系的前滨和临滨亚相已在研究区钻、测井、岩心及古生物及分析化验资料上被识别。滨外陆棚沉积,它具有以下特征:岩性细、颜色深、沉积厚度较大;电性特征稳定,形态变化不大。满西地区吉南1井柯坪塔格下段可见潮坪沉积的潮间带砂泥坪亚相和潮下带砂坪亚相。满西地区志留系与柯坪塔格组下段主要岩石类型为中、细粒岩屑砂岩和中细粒石英砂岩,岩石成分与结构成熟度比较高,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组合主要有粒间溶孔-颗粒溶孔-微孔、粒间孔-粒间溶孔-颗粒溶孔、粒内溶孔-微孔。其中柯坪塔格组下段顶部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导致较好储层的主要原因是溶解作用以及局部裂缝的存在。对柯坪塔格组下段储集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沉积环境、埋藏深度及地层完整性和粘土矿物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7-05-01)
蒋小琼,郭建华,管宏林,饶丹,陈本才[6](2004)在《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综合利用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层序体系域边界特征为划分依据,将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划分为6个沉积层序,并确定了低位、海进、高位体系域的发育情况。研究区石炭系沉积于陆棚区,主要发育河流、滨岸、浅海陆棚、浅水碳酸盐岩、扇叁角洲、海岸平原、泻湖、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等8种沉积体系。低位体系域以发育河流沉积体系为特征,海侵体系域发育有浅海陆棚、浅水碳酸盐岩、海岸平原、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体系,除河流沉积体系外,其它7种沉积体系在高位体系域中均有发育,研究区主要储集砂体分布于高位体系域的滨岸沉积体系中。(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4年04期)
管宏林,蒋小琼,郭建华[7](2004)在《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利用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在研究区石炭系识别出了7个层序边界界面,包括3个Ⅰ型层序边界及4个Ⅱ型层序边界。相应地,将石炭系划分为6个沉积层序(2个Ⅰ型层序,4个Ⅱ型层序)和13个体系域,除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外,其它体系域发育齐全。满西地区石炭系沉积于陆棚区,为海陆交互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区内石炭系层序地层框架相当于Vail模式的陆架坡折向陆的部分。(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04年02期)
郭建华,王明艳,蒋小琼,朱美衡,刘辰生[8](2004)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和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岩芯及分析化验资料,将塔里木盆地塔中和满西地区石炭系划分为3个地震地层层序与6个沉积层序,其中CⅠ与CⅡ层序为Ⅰ型层序,CⅢ~CⅥ层序为Ⅱ型层序。与标准的Ⅰ型层序比较,区内Ⅰ型层序低位体系域以河流沉积体系为特征,缺失盆底扇、斜坡进积复合体等深水沉积体系;Ⅱ型层序中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主要的沉积体系以浅水碳酸岩台地和海岸平原为特征。石炭系早期层序形成在起伏不平的剥蚀面之上,以填平补齐的充填沉积为主,中后期层序则发育在宽阔平坦的盆地内。这种层序格架明显不同于被动大陆边缘经典型的层序格架,反映了稳定地块内坳陷性盆地的层序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宋继胜[9](2002)在《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测井、录井资料,将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划分为六个层序,并描述了各层序及体系域的特征。运用现代沉积学的新理论、新观点与新方法,通过对满西地区20余口井岩芯、录井和测井资料的分析,识别并阐述区内石炭系浪控滨岸、潮控滨岸、混积滨岸、浅海陆棚和碳酸盐岩台地等六种沉积相。以层序为作图单位,勾划并阐明本区石炭系六个层序的沉积相展布以及沉积演化规律。以测试分析结果为依据,分析工区石炭系储盖特性,指出东河砂岩段、生屑灰岩段、砂泥岩段和灰岩段为区内较好的储集层段,下泥岩段、中泥岩段和上泥岩段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据此作出有利勘探区带预测,建议将东河砂岩段和生屑灰岩段作为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学院》期刊2002-05-01)
赵靖舟,田军,庞雯,廖涛,贾孝红[10](2002)在《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海相油气成藏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满西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的主要富集区之一,侧向运移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控干古隆起背景、东河砂岩优质输导层的展布以及中一新生代(尤其是晚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等叁大因素。古隆起背景的存在是该区油气藏形成和富集的关键。研究表明,哈得逊古隆起及其斜坡上倾部位是满西地区油气聚集成藏的最有利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层位,东河砂岩地层圈闭和地层一构造复合型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类型。认为满西地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应以哈得逊古隆起及其西斜坡为重点。(本文来源于《海相油气地质》期刊2002年01期)
满西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寒武系台缘带发育优质的礁滩体储层,作为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备受关注。首先根据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和迭加样式,将满西地区寒武系台缘带划分为轮南—满参段、塔中32段和古城段3段;研究发现镶边台缘带最早形成于早寒武世晚期,仅分布在轮南—满参—塔中32段;中寒武世,古地地区发育弱镶边型台缘带,满西地区才形成统一的镶边台缘。其次分析了满西地区各段台缘带演化特征,其中轮南—满参段台缘带经历了由缓坡—弱镶边—加积型镶边—进积型镶边—抬升暴露的演化过程;塔中32段台缘带经历了由缓坡—弱镶边—加积型镶边台缘—弱进积型镶边台缘的演化过程;古城段台缘带则经历了由缓坡—进积型弱镶边台缘的演化过程。最后探讨了满西地区寒武系台缘带演化及迁移的控制因素,认为前寒武系古地貌、海平面变化主要控制了研究区台缘带的发育及演化。轮南—满参段的缓坡型台缘带及古城段的进积型台缘带为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满西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曹颖辉,李洪辉,闫磊,王洪江,张君龙.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寒武系台缘带分段演化特征及其对生储盖组合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2].闫磊,李洪辉,曹颖辉,杨敏,赵一民.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寒武系台缘带演化及其分段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3].朱如凯,郭宏莉,高志勇,张鼐.碎屑岩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储集性及油气运移关系探讨——以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上奥陶统-石炭系海相碎屑岩储层为例[J].地质学报.2008
[4].吴因业,孙龙德,顾家裕,侯宇安,舒红.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沉积层序分析与储集层评价[J].古地理学报.2008
[5].杨灿.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志留系与奥陶系柯坪塔格组下段层序地层和储层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6].蒋小琼,郭建华,管宏林,饶丹,陈本才.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4
[7].管宏林,蒋小琼,郭建华.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
[8].郭建华,王明艳,蒋小琼,朱美衡,刘辰生.塔里木盆地塔中和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9].宋继胜.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
[10].赵靖舟,田军,庞雯,廖涛,贾孝红.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海相油气成藏规律[J].海相油气地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