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然臭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陕北,沙地,灌丛,匍匐茎,生物量,表型,类型。
天然臭柏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胜,党宏忠,王林和,张国盛,李清雪[1](2014)在《中国天然臭柏生长特征地理差异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中国天然臭柏(Juniperus sabina Ant.)生长特征的地理差异,在中国臭柏天然分布区选择14个样点开展了臭柏株高、地径、叶枝比的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臭柏的平均株高为65.11±7.12cm,平均地径为2.10±0.19cm,平均叶枝比为1.09±0.10;2)不同地区之间天然臭柏生长指标存在较显着的差异性,其中毛乌素沙地片区天然臭柏平均株高最高,新疆阿勒泰片区天然臭柏的平均地径最粗,祁连山片区天然臭柏的平均叶枝比最大;3)海拔为影响天然臭柏生长指标变化的主要地理因子,海拔与天然臭柏平均株高和平均地径之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平均叶枝比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4)臭柏天然分布区经纬度与平均株高、叶枝比间的关系不明显,但纬度与平均地径间有较明显的正相关,表明臭柏具有广阔的适生范围。(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11期)
王林和,党宏忠,张国盛,党国锋,冯伟[2](2014)在《中国天然臭柏群落的分布与生物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臭柏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耐寒耐旱的天然常绿灌木,能够在恶劣的生境下(沙地、陡坡)密集成片分布,形成占绝对优势的单优群落,是固沙、固土的优良树种。本文历时两年调查了我国臭柏(Juniperus sabina)群落的天然分布范围、面积及生长特征,分析了臭柏天然群落的分布与地带性土壤、区域气候因子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臭柏天然群落的分布生境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是:沙地、亚高山地及石质山地。在我国,臭柏的天然分布主要集中在叁大区域包含八个片区,分别是西部区域的阿尔泰山(占总面积的72.46%,下同)、天山(1.66%)、祁连山(4.56%)、青海环湖沙地(0.43%),斑块面积约258.71km2;中部区域的毛乌素沙地(13.48%)、贺兰山(4.10%)、阴山中高山地(2.46%),斑块面积约65.52km2;东部区域的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中低山地(0.86%),斑块面积仅2.80km2。80%的臭柏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区域(≤1500m),但在高海拔区(3357m)也有分布。我国臭柏的平均生物量(鲜重)为43.57T·hm-2,其中以新疆阿勒泰片区塔齐段的最高,达到64.14 T·hm-2,其次依次为浑善达克沙地片区、毛乌素沙地片区、祁连山片区,青海环湖沙地片区最低。(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田丽[3](2012)在《陕北沙区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养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陕北沙区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陕北沙区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具有空间异质性,土壤速效磷空间分布较均一。②陕北沙区天然臭柏灌丛地、油蒿覆盖地和裸地叁生境,对不同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作用不同,对土壤养分的富集能力也不同。臭柏灌丛地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富集能力最强,对土壤速效磷的富集能力最弱;油蒿覆盖地对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富集能力强;裸地内土壤养分少且分布均匀。(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田丽[4](2011)在《陕北沙区天然臭柏克隆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陕北沙区天然臭柏的克隆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臭柏匍匐茎的梢部,小枝长度短、分枝强度大、小枝间的间隔物长度短、分枝角度小;在基部形成较大的分枝角度、较小的分枝强度。(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曲娜,王林和,张国盛,郭城峰[5](2011)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4种形态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4种形态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17个随机引物扩增出201条清晰谱带,其中194条为多态性谱带,并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臭柏4种形态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各类型样本多态位点百分率在79.10%~85.57%之间;基因分化系数为Gst=0.0593,94.0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各变异类型内;聚类分析显示,臭柏枝条的生长特征受遗传控制的可能性较颜色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1年02期)
田丽,高晔,艾海舰[6](2011)在《陕北沙区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水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陕北沙区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水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臭柏灌丛内外,有81.48%的土样含水率集中在2%~4%;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分布规律为:在0~10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②臭柏灌丛内外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为37%,在不同土层中,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不同。在40~60 cm土层内,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在该层土壤水分异质性程度最高。③陕北沙区臭柏灌丛地、油蒿覆盖地和裸地中,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不同,其中油蒿覆盖地土壤含水率最低。陕北沙区臭柏灌丛地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可能与陕北沙区特有的地貌结构和气候条件有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胡永宁,王卓,秦艳[7](2011)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雌雄比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样线法对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北实验地天然臭柏种群的雌雄比例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利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丛生指标、平均拥挤指数与聚块性指数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臭柏种群雌雄比例为0.6∶1,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1年01期)
田丽[8](2010)在《陕北沙区天然臭柏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系统化学预试法对陕北沙区天然臭柏(Sabina vulgaris)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陕北沙区臭柏中可能含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强心甙、黄酮、香豆素、挥发油、甾醇、以及蒽醌类化合物和叁萜类化合物等各类化学物质,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王卓,黄荣凤,张国盛,王林和[9](2009)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年龄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Sabina vulgaris)种群为研究对象,按水分、地形等立地条件变化,将臭柏种群划分为滩地、沙丘底部、沙丘坡面和沙丘顶部4种生境类型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动态。运用WinDENDRO~(TM)年轮分析系统确定种群个体年龄,建立幼龄个体和成过熟个体的地径与年龄的回归方程,用以推算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年龄。结果表明:滩地和沙丘底部生境下的臭柏种群10年以下幼龄植株占94%以上,其年龄结构图表现为金字塔型,属扩展种群;沙丘坡面生境下的臭柏种群以21~30年中龄植株为主,年龄结构表现为圆锥型,属稳定种群;沙丘顶部生境下的臭柏种群以51~60年成熟或老龄植株为主,年龄结构表现为倒金字塔型,属衰退种群。(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白玉荣[10](2009)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的表型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毛乌素沙地桃包和图克天然臭柏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分别调查了4种变异类型160个单株的叶长、叶宽,叶形系数,灌高,分枝角度,节间长,果实长,果实宽,果形系数,单位面积球果数、种子数等12个性状及当年生长量。运用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探讨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揭示了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臭柏种群的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的个体间,种群间差异很小。枝条形态特征中分枝角度、小枝数和节间长在4种变异类型间的差异显着(p=0.05),而叶长、叶宽、叶形系数、灌丛高度差异均不显着。差异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分枝角度、小枝数、节间长、灌丛高度、叶长、叶形系数、叶宽。在果实形态特征中球果数和种子数在变异类型间的差异显着(p=0.05),果长、果径及果形系数差异均不显着。在臭柏变异类型区分中可视为主要指标的有分枝角度、颜色、节间长、灌丛高度等个体间差异显着(p=0.05),立地间无差异(或差异不显着)的表型性状。生长量比较结果显示灰绿匍匐型生长最好,当年平均生长量为10.14cm,4种变异类型臭柏在沙地固定、水土保持以及城市绿地建设中,均有着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天然臭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臭柏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耐寒耐旱的天然常绿灌木,能够在恶劣的生境下(沙地、陡坡)密集成片分布,形成占绝对优势的单优群落,是固沙、固土的优良树种。本文历时两年调查了我国臭柏(Juniperus sabina)群落的天然分布范围、面积及生长特征,分析了臭柏天然群落的分布与地带性土壤、区域气候因子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臭柏天然群落的分布生境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是:沙地、亚高山地及石质山地。在我国,臭柏的天然分布主要集中在叁大区域包含八个片区,分别是西部区域的阿尔泰山(占总面积的72.46%,下同)、天山(1.66%)、祁连山(4.56%)、青海环湖沙地(0.43%),斑块面积约258.71km2;中部区域的毛乌素沙地(13.48%)、贺兰山(4.10%)、阴山中高山地(2.46%),斑块面积约65.52km2;东部区域的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中低山地(0.86%),斑块面积仅2.80km2。80%的臭柏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区域(≤1500m),但在高海拔区(3357m)也有分布。我国臭柏的平均生物量(鲜重)为43.57T·hm-2,其中以新疆阿勒泰片区塔齐段的最高,达到64.14 T·hm-2,其次依次为浑善达克沙地片区、毛乌素沙地片区、祁连山片区,青海环湖沙地片区最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然臭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胜,党宏忠,王林和,张国盛,李清雪.中国天然臭柏生长特征地理差异的初步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
[2].王林和,党宏忠,张国盛,党国锋,冯伟.中国天然臭柏群落的分布与生物量特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田丽.陕北沙区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养分特性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
[4].田丽.陕北沙区天然臭柏克隆生长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
[5].曲娜,王林和,张国盛,郭城峰.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4种形态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
[6].田丽,高晔,艾海舰.陕北沙区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水分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7].胡永宁,王卓,秦艳.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雌雄比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
[8].田丽.陕北沙区天然臭柏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0
[9].王卓,黄荣凤,张国盛,王林和.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年龄结构[J].干旱区研究.2009
[10].白玉荣.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的表型变异[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